【五事新說】

詹○○師兄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百餘年,佛教内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的解釋產生異說、開始分裂…… 直至今日的佛教在印度幾乎已經消聲匿跡? …但是根據北傳佛學之所以分裂(南、北)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大天比丘”所提出的「五事新說」… 即是修行至「阿羅漢」果位、仍有五種侷限: 一,餘所誘。 二,無知。 三,猶豫。 四,他令入。 五,道因聲故起。 ………… 以上末學想請教劉兄看法,…不勝感激!…祝午後吉祥!……

【回應】

詹○○師兄慈悲;

師兄所提的關係到「南北傳」甚至「各宗派」對「佛法」的判教,也關連「歷史學者」的「學術專業」,末學本不敢置喙,但先就師兄所提「五事新說」的「內容」來提出個人所知的解讀;或不圓滿,敬請原諒;

1、「餘所誘」:這是欲界「生理現象」的「常態」,是跟天魔無關的!因為「心魔不生、天魔不侵」,所以「心魔」才是需要「對治的對象」,即使「佛陀」也是因為「心不為所動」才能「降服天魔」的,所以「解脫」;是指「心理狀態」,而佛弟子的修行,本來就能「達到」「身心剝離」的狀態,再者;「阿羅漢」有兩種;一是修定慧的「俱解脫阿羅漢」,二是「慧解脫阿羅漢」,以「出不淨」來說;「俱解脫阿羅漢」是無所謂「餘所誘」的,而「慧解脫阿羅漢」雖不修深定,但「佛陀」仍確認他們的「解脫境界」,所以「佛法」的「證境」不是以「生理現象如何」來作為判斷是否證果的標準!如果真要以「生理現象如何」來判斷「證境」,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以「外道的羽化」或禪門的「坐脫立亡」來判斷「佛陀」的「證境」如何呢?

在佛世時,也曾出現在家的證果聖人「結婚生子」,卻也不見「佛陀」以此來否定「證果」!戒律也有;被性侵的比尼丘,因為「心不動」而不犯戒的記載,若單要以「餘所誘」的「現象面」來評說「阿羅漢」究不究竟,那「大乘的在家菩薩」問題可能就更大了!

2、「無知」:修「阿羅漢」的目的是「身心的解脫」,所以只需知「斷盡染污無知」而達「身心無我」,本不需了解「身心」以外的一切法,所以;以「是不是知道」「身心」以外的一切法來衡量「阿羅漢」「究不究竟」,這批評本身就可能產生;以「自我立場」的「我執」來評斷他人的「無知」問題!

3、猶豫:佛世時,是不是「證初果」是以「破疑、破我執和戒禁取」三事來印證的,其中之一是「破疑」,難道「大天比丘」時代的「阿羅漢」比佛世的「初果」還不如?而阿羅漢因為只關心而把「重心」完全放在「追求身心解脫」,自然會有「世俗事物的疑惑」,但以此來評批「阿羅漢」,這不也是犯了不了解「阿羅漢」根器的「疑惑」?

4、他令入:「阿羅漢」是「聲聞乘」,由佛教導而悟入本是常態,即使「佛陀」也是依「觀耕」、「流星」等因緣的「他令入」,而「緣覺」更是「他令入」,的「依緣而入」,試想;修行如果沒有「經歷、經驗」等等因緣,會「無因無緣」的自動成佛?難道「大天比丘」不需他令入?以「他令入」來批判,這是背離「因緣果報」的說法!

5、道因聲故起;這也是「背離因緣」、「無因論」的說法,「苦聲」只是「方便法之一」,而「修行入法」皆不離善巧方便因緣的,這是連佛也是如此的,而佛世時佛也教導弟子觀「不淨」、「安般」、「觀苦」等方便來入法,大乘更有各種「觀行」,難道「大天比丘」是在指責「佛陀」的教授嗎?無因無緣會得聖果嗎?還是說;「大天比丘」不需「方便因緣」即可入法?

所以末學對「五事」的結論是;

1、除非「佛世」的「阿羅漢」境界與「大天比丘」所說的「阿羅漢」境界不同,否則;佛在世時,為什麼不以「五事」責難「阿羅漢」?而若要以「佛的境  界」指來說「阿羅漢」不究竟,這也是「唯佛可說」的,他人是「不具說項資格」,而如果「大天比丘」所說的「阿羅漢」與佛世的「阿羅漢」境界不同,那「大天比丘」的「阿羅漢」還能稱為「阿羅漢」嗎?

2、退一步說;如果佛在世時,雖具「五事」但尚能得「佛陀」認同而確立「不受後有」,「五事」對「阿羅漢」的「自度的證境」來說;又產生了什麼「障礙」?還是說;「大天比丘」比「佛陀」的「印證」還要高明?「五事」在佛世不是問題,但在「大天比丘」時卻產生「問題」,難道「大天比丘」已到了超越「佛陀」的境界?那「同世」「同出」兩位佛陀而各自說法不同,弟子應如何判斷誰對誰錯?

3、雖然「阿羅漢」是「隨緣度眾」,但能達「身心解脫」的境界,這對「阿羅漢」的「自度」來說已是足夠了,如果以「度他」的「標準」來要求「只想自度」的「阿羅漢」,那只是「自我觀點」的表現而已,而這「自我觀點」,早已背離「無我」的精神!

【印度佛法消失】;據末學的了解;的原因;跟「政治」、「異教入侵」和「佛弟子的放縱」等有關!

【若以「根機」來說「部派分裂」】;那遠在「佛在世」時已埋下伏筆;當時「大迦葉尊者」是「保守派」的代表,成為後來的「上座部」,而「比較開放」的則是「阿難尊者」的「大眾部」!而「保守」與「開放」不同思想對「戒律」的「解讀」自然是不同的,當然;這也牽連到「教團領導權」的複雜問題,而「保守」的就是所謂的「小乘」,「比較開放」的則演變成「大乘」!

【若以「教理」來說「部派分裂」】;那就是「空、有之諍」,有「空有」不同結論的原因,是兩者的「方法論」不同;簡單說;「緣起論」的「方法論」是;觀「依他因緣」;既然「依他緣」來決定「現緣」,那「存在的現況」必然是「依前緣」或「他緣」,是找不到「現緣」的「實有自性」,所以會得「無自性」的「結論」;而「有部」的「方法論」是「分析、切割」法,是對所觀察的「現緣」不斷的「分割再分割」,而依理論來說;任何事物,不管如何「切割」,必然會出現「可再皆割」的「存在」,所以「有部」的結論,自然會是「實有自性」,所以;佛教也依「教理」的「方法論」而「分派」!

末學以為;「佛法」本來就會隨著「根機」而「方便適應」的,「根機」也是「千差萬別」,如果再加上「掦己抑他」的「人性」,產生對有別於己宗的「他宗」、「他法門」的批判,這也是自然的事!所以;我們若以「爭取領導教權」、「掦己抑他」、「根機不同」、「方法論」等等原因來看;「分裂」是必然會發生的,而「五事」的批判,只是表面的「理由」之一而已!

「各立門戶」本是「開枝散葉」的常態,因為;如果大家的「法理相同」,是不需要再「另立門派」的?所以好一點的,只強調、高揚自己有別於他宗的特色,再次等的;可能就會以「攻詰他人」來突顯「自宗」的「高超」了!

事實上,依眾生「各別根機而施予需要和提昇的教法」,這才是佛法的精神,若以以上「五事」來批判「阿羅漢」「仍有侷限」,那請問;批判的人自己有沒有「侷限」呢?末學以為;那不過是「北傳」、「大乘」或「個人」「自宗」的角度說法,要說「角度」,「南傳」自然也有他們的角度和批評,所以;造成「分裂」的不是「五事」的批判;而是背後「以己為主」和「掦己抑他的心態」的「觀念」,因為「五事」;所批判的不是「所證真理」有什麼不同,而是「所證境界」,但若真要「判斷所證」的「境界」是不是能達「究竟」,應該也只有「三乘所共的法印」而已,矛盾的是;以聖者的「包容性」和「智慧」,應當能了解;眾生有「根性適應」的問題而施教眾生需要的「法」,頂多也只是勸發,而不是貶抑吧!以上只是末學的個人感想,若有錯謬,敬請原諒,感恩師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