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淫】

【陳○○】

「奕壯師兄 淫念 是無明,從內在顯現, 不是「戒」就能斷除 ,那是石壓草方式,還是會出現, 修行有層次,不必要求每個人都「戒淫」,一般人僅要「不邪淫,搞外遇就行,稱為正淫」,只要不刻意去強調即可。「斷淫念」雖有四念處的「白骨觀」,很少能觀好,其中另有更好的方法,屬口傳的,須有明師傳授。出家人修行,想成佛,就得「斷淫念」,方能達滅盡定,得解脫! 」

回應

○○師兄慈悲;

佛法說;「淫念」是因為「無明」、「貪愛」而產生「延續自我生命」的欲求!如果只是妄想以「戒淫」來斷淫,那自然是「以石壓草」而無法徹底「斷淫」的,但在尚未能達「破無明、斷貪愛」時,如果不能「持戒」而放縱自己的「淫行、淫念」或「惡行」,則是會更增添「修行」「破我執」的「障礙」,所以「持戒」雖不能「徹底斷淫」,但卻是「破我執」的「助道因緣」!

換言之;想要修學「出世間」;在依「持戒」而減少「修道障礙」的前提底下,修「四念處」等禪觀,這是佛法的正常道!

而佛教認為;「斷不斷淫」也不是「能不能解脫」的重點,因為能不能「出世間」的關鍵是「我執」和「愛貪」,「淫」只是「貪愛自我生命」的表現之一而已!比如「地獄眾生」受苦尚且來不及,又何來淫欲?而「無色界」的天人,純「心識定靜作用」也不起淫心,但他們還是「不出三界」的,因為「六道三界」,皆依「我執、貪愛」而存在!

而以「解脫道」來說;一切修法;只要是「依自我為中心」、「為自我利益」、「提揚自我」的,即使所學是至高至妙的法門,也是不出三界的!

佛制「出家、在家」二制,出家制是適合「出世解脫」的根性,而「在家」是適合「入世度化」的根性,所以;出家戒強調「戒正淫」,而在家不急於「出離世間」所以只戒「不可傷害自己、他人、國家法律、文化風俗」的「邪淫」,這是佛法依「不同根性」所制淫戒的分別,這需依各人的選擇來決定如何持守!問題是;現代學者常以「出家制」來規範「在家」根性,這種不依適應根性的教導,反而會造成了修法上的混亂!

「白骨觀」是「不淨觀」修法的變化,是「清淨觀」!能不能觀好而受用,這應跟「是否專修」有關,應依「個案」來「專題討論」,而學者若對「白骨觀」有興趣,也應找出「聖人能觀好,為何我不能觀好」來探討其中原因,而末學是依「捨而寂滅」起觀的,或許他們「直捨」和「漸捨」的方法不同,但「修法原理是一樣」,因為非「主題論述」,所以不在此論述!

一般認為;佛法是以「不淨觀」來對治「貪愛」的,但如果只把「不淨觀」當作「壓制」「淫」的法門,這就小看「不淨觀」了,因為「四念處」是徹底破除「我執、貪愛」的「整體修法」,只是有的人因為受了「傳統思想」的影響而認為「淫」是「污穢」的,所以只把重心都放在「淫」的處理上,而不是破除「淫」背後的「貪愛」,如此也就誤解了「四念處」的根本法要了!

「滅盡定」是三學的「定境」,又稱「滅受想定」,這跟印度當時其他宗教的「無想定」境界差不多,但「無想定」是「無法解脫」的;其中的原因是因為;「無想定」是「壓伏」而「暫時不想」,這跟「妄想以持戒來斷淫」差不多,而「滅盡定」是「無受想者」,這「無受想者」就是指「無我」、「無實」的「慧觀境界」!

佛法認為;所謂的「明師」是指「自依止、法依止」,意思是「依法自覺、自修」,即使是「釋迦佛祖」在世時,也是「教弟子依所教法自修」而不是「賜弟子」「佛所證的境界」,而達到「圓滿境界」的「方法」和「指導」;也都已記錄於「經典」中了,至於「善智識」;也是「依於經典」的指導、解說,和引導弟子向「依正法自覺」的教授,就像「禪宗五祖傳法六祖」,也是依循「金剛經」的軌則而不是「五祖個人創造的口訣」,退一步說;如果學者「悟性不足」,所受的傳法再高也不會受用的,而「真理境界」和「法門」更不是「那一個個人」的專利,如果能培養「自覺」,「世間存在一切」無非都是悟道的「助道、成道因緣」!

總之;佛法的「解脫道」是以「出世間」為重心,終極「果位」是「阿羅漢」,「大乘」則是「入世度化」為重心,終極「果位」是「圓滿成佛」!而能不能「解脫」的關鍵是「有我、無我」不是「淫」!

而「大乘」是不是能達到「慈悲」的標準,也跟是不是「無我」有關!簡言之;「大小乘的一切佛法」或「出世法」,「消除我執」是最重要的關鍵!

或許末學個人修學經驗不足,但確實於「深入經藏」、「於法自覺」中能得利,僅以所知分享,感恩師兄善言指教!

……………………………………………………………………………………………….

【陳○○】

「奕壯師兄 若要成佛,沒有達到滅盡定,「四念處」沒過關,若不斷淫,不能達到無漏智慧!慢慢羔」

回應

○○師兄慈悲;依佛教說;即使到達「滅盡定」的境界,還是無法「成佛」的,因為「滅盡定」只是大乘「三心」之一;以「無所得為方便」的「般若」而已,還有「大悲為上首」、「一切智智心」的項目還要完成,這才是「成佛」的圓滿課程(般若經)!

據末學所了解;「四念處」就是達到「五蘊無我」、「滅盡定」的法門,而「斷淫」;也是修學「四念處」的「附加價值」!因為既然「五蘊」都「無我、無實」了,又怎會產生「依緣非實」的「淫心」?縱使因為「業力強大」、「慧力不足」而產生「淫心」,只要反觀「依緣實性」,最終必能於「淫心」「無住」!

其實會讓「淫心」「依緣出現」,這在「自覺的覺知力」上已是「缺失」,因為「覺知」的「要求標準」是在「觸受當下」的處理,這才有可能達到「滅受想定」或「滅盡定」的境界,當然;這是各人「境界不同」而「各自努力」的!

而「無漏慧」是指「無我」相關的修學,「斷淫」則是「捨離我執、貪愛」的結果,而且;「斷淫」是斷「淫心」還是「淫行」,這中間還有「差別」!

當「捨離我執、貪愛」後,不但「淫心」漸漸不起,連以「自我為中心」的執念也會漸漸遠離,不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自然是回歸「本然實相」而漸次降低、減輕「煩惱」!

或許師兄所學的與末學不同,末學過去也曾學過「專對處理淫欲的法門」,但末學最後選擇「依循佛法」和「依因得果」的次第來作為「所學」的依歸,而因為師兄提到了「佛法的專有名詞」,所以末學就以「佛法」的「定義」與「學理次第」來解釋!

至於還未「證入」「無漏智慧」者,任誰都得「累積無我因緣」的「慢慢熬」;而除非「無我」不是目標,否則;在「熬」的過程中,如果「愈來愈捨離「自我」而趨向「無我」,末學認為;這樣才「熬」得有意義,而這一切都是跟自己比的,感恩師兄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