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性無實】

【Leong ○○】

 如果'覺知'功能運作都不在了呢, 當下狀態怎樣?就是說什么都不存在了, 經 法麈和根性 '緣觸' 當下, 才再當下剎那而警覺知 (如 - 此故彼). 幻覺?無記?無我?忘我?謝謝!

這指當下覺知與無覺知之領域, 并不指昏沉/睡覺狀態!

有點像'無覺之覺'範圍. 緣觸下, 當下出定過後才覺知 - 剛才身心感性到底在那里?

回應】Leong○○ 師兄慈悲;

以進入了「完全沒有」「妄念」的狀態來說;自然不需起動「覺知」而「尋伺」!我們知道;誤認「現象」是「實有」的,就是所謂的「妄念」,即然「已在完全沒有妄念」、「無實性」的狀態,自然不再需要「尋伺」觀照所緣對象「是不是有實性」!

這種境界;雖然「依於實性」的「妄想」、「雜念」不存在,但不能說是「什麼都不存在」,因為【雖然在「非實性」境界,是不需要起用「實非實性」的「覺知」,但「覺知」還是不能否定「依緣現象的存在」而遇緣起用】!

如果說「什麼都不存在」;這就是「斷見」,如果說「覺性」非依因緣而永恒存在;這也是「常見」!執「無實性」是「斷見」,而「存在」就是「實性」,所以執「現象的存在」,就是「常見」!

或許;不否定「依緣現象」的存在而「安住、證入」「依緣現象」的「非實性」,我們只能方便的以「寂寂惺惺」、「不散亂、不昏沉」等名相來容形!但不是「忘我」、「無記」,「忘我」比較相近「昏沉」;「無記」則近似「散亂」!

能達「不起實有、妄念」時,「根、麈、識」「觸」時的「覺知」「起用」,將不再把「覺知」放在【「覺受」於他們的「表象」】,而是「覺知」「根、麈、識」「觸」「此故彼」的「無實性」,所以;能清楚明白「存在現象的變化」,而「心」的覺性也是「依他緣變化」的「現象」而「無實性」,所以不會「抓住」「住著」「根、麈」的「表象」,也不再「住著」於「心、識」的「實有」而生起「順逆自我心、識」的「煩惱」!而凡夫就是認為「實有」才會產生連鎖反應來「住、著」!這破除「實有」的「執」就是「破我執」,而所說的「實有」就是「我」!

「幻覺」「幻想」也是一樣, 我們會「胡思亂想」,就是認為「心」或「所觸受的」的,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的都是「實」,所以才「住著」「實」而「動念反應」,而佛知道一切眾生的心,無非「住著」在「過去、現在、未來」,所以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這「不可得」是指「實性不可得」,而不是要我們去「壓制」不要產生「心念」,是要我們由認清「心念」的「實性不可得」,回歸「本無可得」;不再「住著」而「無住」!

能「不再生起妄念」,或「覺性」「無實」的「原因、原理」是很重要的,這是佛法「能解脫」的理論,也關係到學者是不是能「解脫」!「唯識、唯心」的「妄念」或「根、塵境」是「能無」的,但「心識」卻是「絕不能無」,而「般若」是一切「無實」,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差異,這「能不能」「無實」,就決定能不能「不著」,換句話說,「無實」都不能「著」了何況「有實」!

「唯心」是以心為「主體」而不能「無」,而外道,則是暫時「壓伏心想」的「無想」,他與「滅盡定」最大不同的是;「滅盡定」是依「無實」、「無我」的理則,所以「滅盡定」才能達「無我」解脫!

【清楚明白「存在現象的變化」,而不是否定「現象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對於「心」、「覺知」也是一樣,很多人以「對立」的觀念,誤以為「無我」、「空」是「否定」「現象的存在」,但「無我」、「空」、「無實」確說的是「法性」,而「存不存在」說的卻是「生成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表象」、「現象」!

而「現象的存在」與「無我」、「空性」不但不是「對立」的,相反的;更需由「現象的存在」得見「無生空性」,也因「無生空性」才能緣生「現象」!

「覺知與無覺知」是依「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我們先不論凡夫的依「我執」而「覺知」!「修行因地」是依「無我」而來「覺知」的,或是說以「覺知」而向「無我」的!「證境」則是【本無我而無需覺知「執不執」】!這些;本來就都是要離「昏沉與散亂」才能作到的!

原則上;「以心觀心」的「修定」,所覺知的對象是「心念」,所以當「心念」的漸漸消弰時,會有「覺知不起」的感受,但實際上;「覺知」「尋伺」的功能性,還是存在的,不會因為「對象」的不存在而失去尋伺」的功能,所以「無覺」是「無心念」的「覺知」;「之覺」是「尋伺」的功能!

而「心念」也有「深層、淺層」,會因為學者個人的「專注定力」的力量大小,而有能不能「照見亮度」的問題,更會受「動念」、「習氣」、「業力」的「力量大小」影響,所以;所觀是「似有若無」還是「清楚明白」,就都是「因人而異」的了,這「無覺之覺」,也只能以「原理」「原則」的方式來說明!

而「修定」時,是「收攝六根」的依「所緣對象」來「培養」「專注力」,對於「所緣」以外「一切對象」,本來就要「捨」,如果還有「所緣對象」以外的感受、感覺,這就是「不夠專注」的「散亂」了,而「觀心念」也是如此,或許因為「心念」消失而有「覺不覺」的問題,但「覺不覺」還是不離「心一境性」的「專注力」的特性,所以「身心、感性」等,或許都「依緣而還在」,只是不是「所緣」「對象」而應捨去「覺受」而已!

而「出定」後,也要練習以「專注力」來「覺知」「六根」「緣觸」一切「六境」而生「六識」時,如何保持「無我」「法性」,而不是把「覺知」放在「表象」上,所以不管上座、下座,重點還是練習【依於「無我」「無實」的來「覺知」一切】的「正念」!

末學 借題分享,請勿怪,敬請指教!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