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解經、相、我、眾生、有我相的回答】(鄭師姊)

由「誦經」、「了解經義」、「作到經義所教化的內容」,是「念經」和「深入經藏」的目的,所以應該是「刻意、專注的去想它理解它」!比如以金剛經來說,當了解「無所住」的「原因和理論」後,就要「選擇一個」比如「息」或「心」的「所緣對象」來起修「練習觀照」來達到「無住」!

「想或分別」是心的「思惟功能」,沒有「思惟」是不可能產生「智慧」的,所以問題不出在「想」和「分別」,而是出在凡夫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預設立場」來「想」和分別!

 

【相】;存在一切境界都是「相」,佛教稱為「法相」!因為「執著、住著」「法相」而造業,這是凡夫的「特性」,所以金剛經是要我們「打破法相」、「外表相」的執著來觀「一切法相」「形成、變化和當下」的共同「法性」,不但如此;還要「不否定法相」的存在!

這種「不迷惑於法相的表相,而由「法相」理解觀察得悟見「形成法相」、「法相能變化」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緣特性」,此「因緣法性」卻也能「因緣合和」為法相」的狀態,稱為「性相無礙」、「兩邊不著」、「無住清淨」!

 

【我】的定義:簡單說;是「單一、自主、主宰、不變」的定義,以人來說;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觀待一切的,也「住著」「一合相」來判斷分別,卻不知一切存在不過都是因緣現象的「暫存」而已!

凡是「存在」的;必是「非單一因緣能成」,這稱為「無我」,而既然「存在」的,都是依前緣而決定的聚散現象,所以必然也是「不斷變化」,這稱為「無常」,能產生「因緣現象」,必然沒有「固定不變性」,這稱為「無自性」!

大乘佛教對「因緣現象」的「無我」見解,不止是對「五蘊身心」的「我」,這稱「人無我」,對於「身心」以外的「一切」,也是「無我」,佛教稱為「法無我」!

 

【眾生】是「眾緣合和而生」,所以世間存在的一切包括「無生命」都是眾生!而人因為有「情識作用」所以稱「有情眾生」!

「無情識眾生」雖不能「成佛」,但也能顯「無常、無我、無生」的「真理」,所以「無情」也能「同圓種智」!也就是「無情也能「圓滿的表顯真理」的意思!

 

【有我相】的,也就是以「自我」來看待一切的,必然會產生「自他」的「對立」,只要是「對立」的,不管放在那裏都「對立」,有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其實「對比」的分別,是「抉擇」的功能,有「抉擇」才會有「智慧」,但問題就出在;凡夫的「對比」往往參雜「自我」,所以「對比」變成「對立」,「對立」時必然會有「煩惱」!

般若經的重點是要闡述「無實、無住、無礙」的原因和觀修的「原則」,所舉的「我人眾生壽者」等名詞,都是「相」,只要是相,就是「妄相」,而「妄」的原因;就是認為「實有」,對凡夫而言,「存在的」本來就是「實有」的,否則怎會存在?而佛說;凡是「存在」的,必是依因緣而變化,所以「存在的」都是「暫存現象」而「無實性」,對於「無實性」的「身心境相」,是不需迷著的,所以說「應無所住」!

「一切存在」的都是「相」,這包括我們的「見、聞、覺、知」和「見、聞、覺、知」的「對象」等等,這佛經稱為「一切法相」或「諸法」,「我、人、眾生、壽者」只是其中之一!

「般若經」源於「解脫道」的「緣起觀」,所以是由「身心」為主的「向外延伸」,所以由「自身」的「我、人、眾生、壽者」相,也應「延伸」為「他人」、「外境」的「我、人、眾生、壽者」相!

說「相」是要有別於「性」!也就是要說明「性相的關係」,我們要先了解「何謂相、性」和他們的關係,才能「由相見相」的「空性」來解脫「諸法的束縛」,所以不住「常見」!由空性能緣生法相的真理,才能解脫「空性」的束縛而不執著「斷見」!

「般若經」是大乘「般若」的精華,法義是很深廣的,沒有「理論專研」和「實觀」是無法意會的,這麼「精密」的佛法,對我這只懂一些些的人來說,「咬文嚼字」也是不得已的,再加上我的「文字」的障礙,要說得清楚明白,可能我得再努力努力再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