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論與第一因】

感恩法友慈悲指導教正;

修行自然有「根機適應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大乘」與「原始佛教」「一脈相連」的關係,否則;如果「法理」不相關,那以時間序來說;大乘豈不是真的非佛說?末學要說的是;我們應如何分辨「非佛法」的參雜,畢竟「時空、文化」和「根機的適應」,都有可能會影響「佛法的純度」!

原始佛法的教說次第;確實由是「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的,試想;如果直入「出世間」的涅槃,那「涅槃」依何得見?又如何「契入涅槃」?比如;若不從「無常」從何處直觀「常」的「體性」?不依「世間法」,如何能「不離世間覺」呢?

依末學的了解;大乘確實是重在「涅槃」論點的,但不是忽略或捨棄「緣起」,是已建立了「緣起」觀念而重在「果境」的表顯而已,換言之;如果沒有「緣起」的「基礎因地」而直說「果地」,學者出現「無所依」或「玄奇化」的現象就會是「常態」!

而以「因緣觀」來說;沒有因何來的果?而「因緣如瀑流」的「前因尚有前因」,是不能只以「現果」來論斷的,就像以「正常來說」「大學畢業」的「果位」必需經歷小學的階段一樣,如果以「大學畢業」的現階「果位」而否定過去「因位」,這豈不否定了「因果」的「相續性」?而「法友」所舉「經典各例」,是否還有他們自各的「前因」呢?而重點是「學者根機」的「受用與否」,如果能依「經典」所述而受用,自然隨喜功德,如果不能,也應「尋得前因」,才有機會達經典所述「境界」!

「世出世間的一切」或任何「觀行」皆不離「依因緣」的,這就是「因緣觀」的「觀行」,試問;如果不想得「出離」的果,又何必修「出離」的觀行「因」呢?而誰又能「不落因果」呢?

如果我們能深入「因緣觀」,就會了解;不管是「禪」或任何修法,誰都無法脫離「因緣觀」「依他緣變化」、「此故彼」法則的!

會產生「誤解」的,大概是把「十二因緣」「流轉還滅」的「表列內容」當作「因緣觀」的「法則」,卻不知「十二因緣」所要表顯的是「法則」;而「十二因緣」自然不離「法則」,但離開「十二因緣」的「世間一切」,也同樣具涵「依此故彼」的「法則」,也因為如此,由「關注身心」的「原始佛法」才能開展出「心、佛、眾生、國土」清淨的「大乘」!所以;「果境」是「因地修行」的開展,正是「凡夫學者」所應重視的?

誰是不是「外道」或「是否修證成功」本非末學所能置喙,也非末學關注之事,末學只知道「依因緣、因地」而依「合理性」的「擇法觀修」,也依「因緣」「放下」而「無住」,而相對於「佛」或「祖師」的「權威」,末學個人是比較接受「依法不依人」教誡的!

末學也以為;本無所謂「外不外道」;有的只是「方便法」而已,若要說差別;也只是學者所修的「方便法」;是不是能趨向「究竟解脫」,換言之;修行本來就會不斷的依「抉擇合理」而「不斷修正路線」!

末學所貼文,也不過是些「心得感想」而已,是不敢也沒有資格來「評斷」「任何人」「修法的是非」,如果已在各自的法門中「受益」,那自然要隨喜功德的!

而在法友所提的論述中,正可表現「原始佛法」與「後期大乘」的不同!在「佛住世」時,其實早已出現各種「學說」,簡單說;有「無因論」、「邪因論」、「本體論」等等,而佛陀所說的是「緣起論」,其簡單的定義是;「存在的一切,都是依他緣來決定現緣」,既然一切都是「依他緣變」;就找不到「實有不變的主體」,而且;「只要是現緣的必有前因,而前因也必然還有前因」,雖「不否認現象的存在」;但認為;「一切存在」的都只是「暫存的因緣現象」而已,所以佛法會說「找不到源頭」的「無始」,也否認「最初因」或「第一因」的存在,而由此「理論」得到「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結論,也建立了「般若經」;「為什麼」「能」或「應無住、無所得」的「正修方向」!而法友所提的「本自具足」、「水」、「實」等卻相近「初因」或「第一因」的理論,這與「緣起法」的理論是絕然不同的!

我們修行的初始,原本就會「預設」「佛」或「祖師」等所說的理論是「必然正確」的,對這「第一因」或「無始」的理論也是如此,但對修行的凡夫而言,卻是要把「預設」當成「假設」的去「印證」他,如果只是「預設」而不敢去「質疑」他,萬一所「預設」的錯的,那是繞不出活路的!

以下是末學就法友所提的問題的說明,提供參考;

所謂「念念遷流之心識」是「隨境界浮動之心」,而「不動心」不是去否認「境界的變化」或「沒有境界的變化」,而是「清楚明白」「境界的變化」是「依他因緣無實性」,修學提起「不為境界所動」的「正念」,而「究竟果」則是般若經說的「無所住」和「如如不動」!

在「變動」的境界中作到「不動心」,就是「涅槃」最重大的意義!試想,如果「沒有煩惱」了,還需要談「解脫」嗎?

另外;會「念念遷流」的變化;就是因為「非固定不變的無實性」,所以「無實性」,就是「念念遷流」「心識」的「體性」真理!

「濕性」是「水」「因」的「果相」,但「水」還是有「分子結構」等「前因」的,而「濕性」也可能因為「參入其他因緣」而變化成「熱性」等!而這不離「依他緣變化」!

佛法所說「究竟果」的「滅」不是「生滅」的「滅」或「消失」,「生滅」或「消失」是「世間」的「緣起法相」,佛法的「滅」是「心不為法相所動」的「寂滅」!

法友所說「變」依「不變」,如果以「法相」來說是不通,因為;當「不變」的「變」了,「不變」就是「變」而不能說「不變」,要說「變與不變的關係」,我們只能說「法相會不斷變化」是「不變的法則」!

只要是「依他因緣變化」的,在佛法都稱為「虛假」或「虛妄」,而從「虛假生出」的「自然還是虛假」!

「修定」是「專注正念」的「方便」,已「正念專注者」是無所謂「定不定」的,而「慧解脫阿羅漢,只要稍作專注就能解脫!

法友所言;若「假必須依實」,那「實如何立假」?若「實必需依「因緣」才能立假」,那「實」也需依因緣,而需「依因緣」的,就不再是「實」了!

而「緣起法」和「非緣起法」的問題,請問;「緣起法」和「非緣起法」何者為「不二的真理」?如果說「非緣起法」或「緣起法」即能成佛;那佛為什麼還要說「全然不同」的「對立法」?

佛是悟了「緣起法」還是「非緣起法」成佛的?需要說「還滅」、「涅槃」,不就是因為有「生死流轉」嗎?而不管是「還滅」還是「生死」還是不離「緣起法則」的!

末學以為法友「緣起法」和「非緣起法」的問題在;把「相、性」對立來看待,但末學所知「佛法」;是「由相見性」、「依性緣相」、「相性一如」、「性相無礙」,而由「性相不異」而得「性相相即」的「究竟涅槃」!

我們凡夫都是以「對立」的觀念來「了別」「世間」的,所以法友的「實」與「假」、「緣起法」和「非緣起法」等都成了「有別於對方」的另一對象,但「佛法」說;只要是「存在」的就是「相異的法相」,而修行是在「相異的法相」中,證得「法相」的「相同法性」,所以;「體性」是指「相異法相」的「共同特性」,而不是「法相」以外有另一個「法性」,而「性相」兩者更不是「對立」!

大乘所說「原始佛法」的「不究竟」,是指「度人」、「覺他」的不滿圓,而不是指「所證的真理」有所不同,所以說「三乘共坐解脫床」,而且;即使真的「原始佛法」的「下手」處是「不究竟」的,但卻能出現這麼多「無礙解脫」「不受後有」的聖弟子「阿羅漢」,這「下手」處是不是「究竟」,有何妨礙?問題是;我們又如何證明「後期大乘」的下手處就是「究竟」的?而講究「正直捨方便」「直接」的大乘,雖不急於「自證」,但至少也應能「受用」「向解脫」的「捨離法喜」,至於能不能作到,那就要「如實」的面對自己「起心動念」的「心理狀態」了!

再者;未達「圓滿」前,一切法門無非都是「方便」,而任何學者的「初下手」更是「方便」中的「方便」,所以;只有「目的」「究不究竟」,若以「下手」是不是「方便」來論「究不究竟」,這是沒有意義的!

依末學來看;「原始佛法」是「依次第起修」的,所關心的是「身心」的解脫,所以以「身心」為「所緣對象」來起觀「生死緣起」的「法性」,也在「無常法性」中透徹、體悟「能夠無常」的「無實法性」;而安住、證入「無生、無實」狀態,所以;能作到「儘管世間幻化,但能「不為幻化所動搖」的「境界」!

法友所提的問題;末學在過去的貼文中雖曾論述,但能藉由法友的提問再作自我的「思惟整理」,這也是美事一椿,不過;因為末學業深福淺;故以【學習、誠實面對、接受「病、死」等必來的境界而能作到「安心」、「放下」,來當作末學當前的功課】,所以;這些「自性、無自性」抑或是「本自具足」等理論,如果不能運作於面臨「病、死」等重大境界現前時而能「心安」,所謂「究竟第一義諦」的「理論」再「高妙」,對末學而言;也都是遙不及的事!以上;感恩法友包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