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二)

因為「五蘊熾盛」所以「生死煩惱」,而心對身的「生、老、病、死」變化也會產生「失去身體」的「愛別離」、對「死亡」的「怨憎會」和冀望「不死」的求不得等「八苦」!

「解脫道」的「身心對治」,是從「身」開始的,而「法要原則」是【「透徹事實」、「接受事實」、「不為事實所動」、的「三原則」】!而大乘則是再加上【感恩事實】而成為「四大原則」!

「身」的「實際狀態」是「生、死、病、死」;「心」是「生、成、異、滅」,而「外境」是「成、住、壞、空」,佛都是以「無常」來定論的,但如果只是「概念」上的「理解無常」,而不是透過「實際觀照」「無常本然的狀態」,是無法依「三或四原則」而達到「捨離」、「安心」、「放下」的!

在「靜態止觀」時,「解脫道」是以「不淨觀」的「九想」來對治「身的愛著」,而以現代的學者來說;對「病、死」「過程」的「觀照」,應更能「親切感受」而「實際」!至於;對「死亡」後「屍身的變化」觀察,也要先能過得了「死亡」這一關!

所以止觀時,若能以「自身」為所緣的來觀照「自身」的「老化、生病和死亡」過程,或者只專一想像自己的「死亡過程」,也就是以「身體」「未來會出現、不可避免」的「變化事實」為所緣,來學習「透徹、接受、不動」和「感恩」!

「接受」不是說要放任「病、死」的變化而不去「作為」,而是要「放下」追逐「不病、不死」等「背離實相」的「妄心」,也因為「接受」而「安心」,才能冷靜的作出「相對正確的決定和作為」,也更能「珍惜無常的生命」而「積極的累積作為」!

這由觀照、面對、預習的「處理死亡」的觀修,對於修「莊嚴淨土」學者的「放下、心安」和「積極作為」;和對專修「求生淨土」學者的「捨離娑婆」,都有相當的助益!

「心」是依緣變化的,而捨離「身的愛著」,也就是「捨離」了「感受、覺受」和「心變化」的「依所緣」,所以;而只要回歸「依緣變化」的「無實」觀照,「心」就能回歸「無實實相」!

原則上;對於身心的「無實」,只要能保持「回歸依緣無實的觀照」,就能漸次脫離「自我」的束縛,即使如此,對「身、心」「會變化的事實」,也是需要透過「觀想、觀照過程」來學習接受的!

「煩惱的根源」是「自我」,而「煩惱的主體」是「自我的身心」,所以「解脫道」是從「身心」下手起修的,所以所說「解脫」的「方法」都是「適用」於「身心」的!

但「大乘」所要「處理的對象」,就不是「身心」了,而是包括了「身心以外的「他人、事件、環境」而以之為「修學對象」,所以「處理、應對的方法」就有不同!

這不是說「身心」和「外境」的「無實真理」有所不同,是說因為「對象」不同,所以「運作的方式」就會不同!

「解脫身心」的「方法」是【專重在「心」的「不為所動」】,如果要把這個方法拿來應對「外境的人事物」,結果就是;「無法運用得宜」、「使不上力」而不能於佛法受益,或是愈來愈「不理世事、避世」的「消極」!

「外境的人事物」也是「依緣無實的」,但與「身心」不同的是,「身心」因為「依緣而滅」,而「外境」是「依緣而生」!

如果以「依緣而滅」的「觀點」去「應對」「依緣而生」的「外境」,自然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所以「應對」「外境」時,應該是【「捨離自我觀點」的「觀照」這「依緣而生」的「現有、本具因緣」和「所需因緣」】,也就是觀察「他人、事物、環境」「現況出現的原因」,和「我應該如何作為、應對」,而「觀照因緣的過程中」徹頭徹尾「捨離自我」的功夫,卻是在「靜態止觀」「身心捨離」時養成!

如果「動態觀察」「外境」的「現有因緣」,是我現在無法「作為」的,也應先觀「未來」有沒有「我能作為」的「可能性」!這看似「微末小事」,但確是「菩提心」動力的增長!

如果「外境」的「現有因緣」是我「能作為」的,就要起觀「投入時機」、「所需因緣」、「過程反應」、「因緣的再投入」和「擷取經驗」等「觀察」,而不管最終結果是如何,也都要回到「靜態」的「無實觀察」!

所以大乘的修行,是「靜態」的「無實、無住止觀」和「動態」的「觀察因緣」兩者的「交互運作」,而不是以「靜態止觀」方法來處理「動態因緣」,或是只有「動態因緣」而失去了「捨離自我」的原則!

「世間諸法」的「特性」是「依他緣變化而沒有固定不變性」的,所以,「沒有前因,就不會出現現緣」;而「出現前緣就會有後緣」!而由此「唯一不變」的「依待法則」,所確立的「無實」的「真理」,卻會出現「生、滅」的兩種現象!

「解脫道」是偏重「滅」的,由「滅」得證「無實」境界而「寂滅」,這是真正的「易行道」!問題是「人」無法自外於「他人、事件、環境、物」等一切境界而獨存,所以認識上述「菩提道」的「應對修法」,就相形重要了!

「菩提道」則是偏重「生」,依「無實性」的能生,所以能「累積圓滿無量功德」而達「涅槃」!

不管是「解脫道」還是「菩提道」的「基本功」,就是確立「自我」的「無實性」,以「靜態」「止觀」「身心」「無常」、「無我」,而「捨離」「自我」!

若要修大乘;則要把「重點」放在「應對」「人事物外境」的「動態」,起觀「現存」的「因緣」但平時應以「靜態」的「止觀」課程,來輔助「捨離自我」的「觀照因緣」!

對不斷波動的「外境」,「心」是應保持「如如不動」的,但「如如不動」不是「心不覺動」,是指「不啟動我執」的「妄心」!

也就是「不以自我立場來判斷一切」,而不是要學者「不去作應對」!而能保持「如如不動(我執)的心」,也才能「透徹的觀察因緣」,而作出相對「正確」的「應對」!所以千萬不要把「如如不動」當作「消極、不作為」的「藉口」!

只要是「相應我執」的,「佛教」會稱為「分別、執著、意識、妄心、污染、動心」,學者若只依「文字解」而不知「箇中原由」,就像把「空」解釋成「空無」一樣,對「法理」是很容易造成「誤解」的,而一旦誤解了就會「差之千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