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辦無形法事項目 (五)、靈體】
【靈體】
【壹】說明:
一、無形眾生之送靈,類歸前項此處不予討論。靈者,世人皆有,名稱不同而已,概指人之精神意識。靈分為過去靈、現在靈或本靈,但不論何者,只要出現,都會認為現在是自己在作主。在過去無量世中不管輪迴何道,皆會留存過去世之影像或餘習,以之以現在靈來說,可稱過去靈,待時機成熟(稱為靈醒)時,即會產生與現在靈互相牽制作用,有時會表現如雙重人格、性格分裂、憂鬱症等,若是冤親債主和祖先問題尚未處理,且平時功德不足,而靈因某些因素,已啟動到某種程度,有可能產生自言自語,或自言天語、靈語等現象,旁人不了解以為是精神異常,如此現象,可稱靈體之病。如有修行而有自覺者,皆能適時察覺而加以處理,未修自覺者,若具行善功德,且因緣合和,能到與過去靈有緣之宮廟、靈地,神尊不待知會,便會主動送離,但主要具備之修件,即是功德善行。送靈是指送開已清醒之過去靈。清醒後之靈不管高、低,總與今生之靈不同,但不管如何,都須完成過去靈之功德要求,再帶到過去靈適合之宮廟,請神尊帶領送開。修行者若平時若把放生、佈施、念經、靜坐、修德養性等基礎打好,不管靈何時醒,處理靈體之時,都能得事半功倍之效。本靈若無其他因素干擾時,靈會較清明,對任何事物,較能清楚而自主的判斷,對靈修者也較不會有障礙。常見宗人士有前述情況,但都以業障論之,或也可稱之為業障,以為念佛、拜佛就能消業,卻不知是靈體問題,錯把靈體當作冤親債主來處理,或因為宗教或派別之藩離,造成不願送靈體至有緣之宮廟、靈地,讓本昜解決之事,反而成為有形、無形、身、心之障礙,須知,本文之目的非要人改變宗教信仰,而是要消除宗教信仰、個人修持之障礙。
二、若行者平時常行功德,處理下列各項,事關自身之利益,所以處理時,有可能再送功德予冤親債主(還債)和祖先(報恩)。
【貳】、送靈
一、處理項目:金紙份數、蓮花數目、經咒次數、靜跪、靜跪念咒、靜跪念聖號、靜坐。
二、說明:功德作完後,,依靈之情況,神尊會指示放鬆靜跪、靜跪念咒或念聖號,由神尊處理送靈,若有異樣感覺,放鬆即可,不必惶恐。
【參】、會靈
一、處理項目:加持、開啟、靜跪、靜跪念咒、靜跪念聖號、靜坐。
二、說明:靈會有緣神靈時,如見久未見之親人,若不自覺哭泣是正常,但若經常哭泣,應察覺原由。世道常有人灌輸會靈必須哭泣之觀念,實屬錯誤。若會對靈時不只會哭泣,有高興、頭暈、頭頂震動、針剌頭頂等等各種感受,但不管何種感受,都是自然而不造作,絕非受人暗示而有。因業力、願力不同而感受不同,如受過而來,見己親師,必泣訴苦處,求返本位,若發願而來,遇見本師,師或不捨而眷顧,子或依戀但行願不退,各種情形,不一而足,何能以一哭泣而全之?順合因緣之會靈,會靈後必加持洗涷。具功德之會靈必開啟靈通路線,開啟後,依業力、願力、功德力而有不同之靈動,而此時正見最為重要,是佛是魔決定在正見是否具足,何謂正見?先自問為何修道?何為靈通?渡向何方?欣彼樂土、厭此穢地,欣厭貪瞋之心,何者是煩惱?先自渡還是渡他?自他性相之異同?靈體變化,因緣生滅,因果皆是自作而累積,聖賢、魔道,不外如是,何為真,何為假?一切業因,境界如是,由心動念,不具自覺之心,何能不迷妄?正見為指標,悟中道而修道,以德行道,以道圓德,著淨即穢,離垢無淨,見相入理,因性緣相,性相一如,即離皆非,是謂中道正見。
【肆】、點靈
一、處理項目:金紙份數、蓮花數目、經咒次數。
二、說明:請示與自己有夙緣之神尊菩薩和修行系統、路線,宮廟、地方,應前往會靈、拜師、求賜靈丹、靈藥、法寶、旨令等,或填補現世靈體、靈源之空缺,接續過去中斷的靈修等等。(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