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與無礙】

【緣起性空】就是「諸法實相」,也是本具本然「本來如此」,而非「創造」出來的,也不是「禪定」或「修某法」才會出現,是「世間出世間」「因緣現象」的本來況態,只是凡夫迷於「自我執實」,所以所有的「見聞覺知」皆滲雜了一層「自我意識」的質素,所以不見實相,而「禪定」的目的,只是要能回歸「本然實相」而「安於實相」!

不管是「定境、非定境」的「一切意識作用」都是「依他緣起」的「因緣現象」而已,而所謂的「慧」是「無我、無實性」的意思,既然「一切」都是「因緣現象」的變化,又何來的「實性」?所以說「實性」是「不可得」的!

「此故彼」定律的「無」雖是說「現象」的「沒有出現」,但重要的是要說明「能夠」「出現」和「不出現」的原因,那就是一切都是「依他緣決定、沒有固定不變、無主體的「無實性」,而「止息」也只是「現象」的「變化」之一而已!

「依緣生滅」是「一切現象」的「特性」、「常態」,所以要以修行來讓「意識」「止息」,就如同「以現象處理現象」的近於「無想」,而佛法說「止息」是「觀無實法性」而「不為法相、現象所動」,這是無礙「法相、現象」變化的「不否定」也「不動心」!

而「境根識」的「觸受作用」也是「本然實相」,只是聖人的「觸受」「作用」,是讓「實相的就只是實相」的不再如「凡夫」依止「我執」而產生「自我作用」!如果作到「實相就只是實相」的「不為所動」,這「三界、時空」的動亂又與我何關?相反的;因為「意識」境界的一切顯現,而有,内外、大小、一心、一切分別,也不過是「緣起」的「現象影像」而已!

「時間」相續於「空間」,空間「變化」於「時間」,也是「非一而無礙」的「世間實相」,而這「能相續、能變化」即是「出世間實相」!因為「相續、變化」就是「緣起」,而「能相續、能變化」即是「性空」,故由「相續、變化」見「能相續、能變化」,是無所謂「間隔」的!

「世間凡夫」的「特性」,是以「對比」、「比較」來認識分別,這不能說錯,因為沒有「分別」,就無從「擇法」而「覺知」,而佛法的「修行過程」中不但不否定「分別」,相反的;更運用「分別」來「去蕪存精」的「擇法」!

問題是;凡夫通常在「分別」後「住著」而生煩惱,這「對比」、「比較」卻變成了「對立」,也讓自己陷入「惑、業、苦」的不斷輪迴!

存在世間的一切,不管是「生理、心理、物理」等一切「現象」,就只是「世間現象」,當我們以「世間法」的「對比」去感知「世間現象」所帶給我們的感受時,他還是不出「世間法」的範籌,舉例而言;比如「淨」;以對比來說,自然是因為「次於淨」的「穢」的才能成立,而這包括「心意識」和「修行止觀」的一切「感受覺受」,也因為「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特性,所以「止觀」的「任何覺受」也不外如此!

佛法的「分別」是為了「清楚」的「覺知」而「擇法」,也因為「擇法」而「不為所動」,我們可以以禪宗「清楚明白、不迎不拒、不為所動」來理解他,也就是說;不管是「凡夫」或「修行止觀的心理狀態」,當產生「迎、拒」的心念時,就是違反了「不為所動」的原則,這也是「佛法」與「唯心」的最大差異點!

所以末學以為;世間一切現象不過是「依緣的正常現象」而已,如能「覺知」而「不迎不拒」,才能「不為所動」,而「大乘」的智用作為,也不離此原則,其實「原始佛法」的「五蘊無我」或「般若」的「五蘊皆空」已道盡個中滋味,因為「無我」、「空」也是「不否定存在」,「不受影響」的「代號」!

佛法說「諸行無常」,雖重點是「無常」,但也說明了「世間是不斷的」「行進、造作」,只是所造作的「內容」為何而已,而「放下」也是「造作」之一!

只有陷入「現象」的「表象」,就可能有「黑暗、光明」等對比的覺受,而「佛法」並不否認世間凡夫「永恒、短暫」、「黑暗、光明」等等「結果」的「心理現象」,但佛法說的是會產生「心理」等「世間現象」的「原因」,當我們了知「原因」時,會發覺;這一切「現象」不過是「自然的常態」而已,如此也能更如「旁觀者」的「靜慮」,而一切作為,也是「應所作為」,如此;世間一切不過如「遊戲紅塵」而已!

世間一切方法,不外「維持基本安樂」而已,因為「八苦」是世間常態,能「維持基本安樂」卻「故意捨去」就是「苦行」,「基本安樂」外卻想要再「豐足」則是「放縱」,這兩者皆非「中道」,而修行者在「維持」「食、衣、藥」等「基本安樂」外,更應起觀「般若」而修「無住」的「寂滅為樂」,而不是「對比」式的追求「比現在更快樂」的「未來的樂」,或是厭惡現在所受的苦,而「寂滅為樂」,是寂滅「苦樂」「淨穢」的「追求、厭惡」「心理」!

「無我」是指「各種因緣條件所組成」(非單一因素),這是指存在於「空間」的一切,而「無常」是指「不斷的變化」,當「因緣條件變化」時,就是「無常變化」,而「無常變化」時,必是「因緣條件變化」,而能有「無常、無我」的狀態表現,必然是因為「無固定不變性」,這在佛法稱為「無自性」或「無生」,他們只是對「同一真理」「不同角度」觀察,而付于「不同名稱」而已!

而這【因為「無生」,所以能呈現出「因緣組合變化」的現象】,就是世間出世間的「實相、真理」,試問;世間存在的一切「萬法、諸法」;何者不是如此?所以說,只有「覺不覺」的問題!若能覺;隨手拈來皆是「實相」,是簡單到「呼吸」也都能見「實相」的!而學者的修行差別在;「覺」而「不動心」的時間有多長而已!

以世間概念來說;「自我」與「無我」都是「世間法」,只有「清楚明白」而「無礙」於「我與非我」,才能勉強付於「無我」的代號!

所以只有「覺」與「未覺」的差別,而不是「漸覺」,而「漸修」是指;如何加長「覺」的「時間」,當覺的時間愈長,覺的力量、深度也就愈細微!而對「禪觀」而言是是「覺知」,對「日常生活」是「覺知」與「提起運作」的練習!

「起因」也是「依他因」,既是「依他因」,必是「無始無終」,問題是;佛說「無始」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存在的一切」都是「無主體、非單一、依他緣決定」的狀態,而學者的修行,就是要「透徹現象」而「安住真理」能不為「現象」所「惑動」!

雖共住宇宙三界,是共業的現象問題,但佛法所說「三界」是各人的「欲、身、心」,內觀即能察覺「周期」運行不止,「欲」是生理欲、心理欲,生理欲是「食色等基本欲求」,心理欲是「依生理欲而想要再多或喜厭」,三界根源於「身心」,故佛解脫之法是直觀「五蘊皆空」!

「能量飽和」等,也都是「現象」「量、界」的「局限」概念,而「量、無量」皆無礙而稱「無量」,如此方是「空寂」,故佛說「芥子須彌」,能相容者,皆因「理性無礙」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