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與空寂】

如果「幻覺」的「定義」是「變化、遷流、暫存」;那只要是「存在的」,或說存在於「時空」的都是幻覺,不巧的是;我們自己本身就是空花幻覺,也都存在於幻覺之中,只是我們的「心」會因為「幻覺」產生更嚴重的「幻覺」而已,所以;同樣的「時空」,我們各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即使「思想、妄想」止息,並不能讓「時間」不存在,比如「佛陀」的成就,並無礙於時空的「進行」,因為「諸行」是「世間的常態」,這也可以說是「不昧因果」的另解,而我們就「意識」的止息來說,或許可以達到一定的程度,但以經論來說;「無色界」「意識活動」的「止息」,也是不出「福報和時間性」的限制,所以佛法是以「消除形成意識」的「轉識成智」為「修行目標,這兩者的差別關鍵在「如何消除我執」!

佛法說;「身心境」等一切法無非「空寂」,「空寂」不是「空無」,是「能產生因緣組合、變化」的「理則」,所以;因為「空寂」才能產生「變化」而無礙於「事象」的變化,更可從「變化」中得見、印證「空寂」,而這也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結論!

或許學者是對「空寂」的定義有所不同,但「空寂」是佛法的真理,應是「置之時、空、人、事、物」等「一體適用」的,如果「此有」而「彼無」,那「真理又如何稱為唯一的真理」呢?

「思想」行於「時間」,這是「形容」思想運行不離「時間」,會這麼說,是因為「世間」無法出脫「時空」的控制,試想;人的思想過程難道不需時間?所以說「諸行」,所以說「世間」!

而「無明緣行」的「止息」對象是「無明」,「妄想」只是以「我執無明」為標準的「想像表現」而已!而這間還有堅固的「貪愛為母」需要處理!

至於「時空」是不是「自我」所產生的概念,末學以為;「時空」如何這不是煩惱的根源,一切煩惱的根源是「自我所產生的概念」,當我們有「自我所產生的概念」時,那不管是「時空」或世間的任何一切,都會產生「煩惱」,所以原始佛法以「五蘊」為「一切法」,是不說或強調「時空」或外境的!

至於「感受」不外如是,「心」對外境的感受是「如坐針氈」,亦或是「安樂自在」,那不過是「心理作用」而已,而對於「時空」等外境「本身」是「無關痛癢」的!

而所謂的「領悟」,只要是落於文字語言,即使如佛陀等聖者,又豈不是只能是「形容」而已呢?雖如是,學者卻可依「形容」而「意會」,這就在各人修為如何了!

「空寂本然如是」,不是修才有,是心的體悟,而修行的努力,只是要「回歸」到「本來、本然」的「空寂」「實相」,我們凡夫因為「無明所覆」「貪愛堅固」,所以無法得見「實相」,若能排除「無明」、漸捨「貪愛」,就會發現;「實相」並未遠離我們而就在眼前,所以禪宗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華嚴經》也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即是其義!

而「心」自然是「幻相」,依佛法的定義而言;只要是「依他緣而變化」的,都是「幻相」,但也因為產生「幻相」的「原理」是「依他緣、依眾緣、會變化」,所以「結論」必然是「非主體、非單一、無自性」,而這「結論」就是「空寂」!換言之;「幻相」就是「空寂」!「法相」必具「法性」!這也是心經「不異、即是」的深義!

因為「空寂」所以才會「依緣」產生「幻相」,而由「幻相」的「變化、依緣」,才能證明「幻相」是「空寂」,而凡夫以「幻相」為「實」所以「妄執、煩惱、造業」,而修行是不離從「幻相」得見「空寂」的,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一切無非由「心」、「觀念、正見」的導正、建立」,和時時「觀察幻相」的「原理、法則而得」,這都不離「心」的修為!

初始的佛法是以「對比」來分別、擇法的,而「究竟」則是「無礙」!比如說;以「對比」來說明何為「幻相」、何為「空寂」?什麼是「法相」、什麼是「法性」?當分別清楚後,就要進入;由「幻相、法相」見「空寂、法性」,「空寂、法性」能生「幻相、法相」階段,最終會理悟這兩者不過只是「依待、依存而有」,是「無幻不需說空寂」的,一切不過是「依待而說」的戲論而已;而這種「無礙狀態」可以「畢竟空」來容形!

證「五蘊無我」自是「解脫境界」,但既然「無我」那「黑暗、光明、明光」也必是「無我」,又有何「分別、侷限」可言?而佛法說;能打破「分別、侷限」的關鍵,就是「無明」,而『「自我」的中心點』,說的正是「無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