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與果境

Pinhan ○○

: 「路過此境,見師兄研究甚深,隨心一問,當年佛拈花微笑云: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此八字句何解? 」

回應

大德慈悲;感恩大德指教;「研究」不敢,末學以「實踐」來自我期許!

大德所提問;「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簡言之;是「正法智慧」含藏於「不生不滅的真心」!「眼」是「般若、智慧」,藏是「寶藏、含藏」,「涅槃」是「不生不滅」,「妙心」是「真空常心」!

這是禪宗「唯心」的「教外別傳」說法,然而;若以「原始佛法」或「般若性空」來說,會把「妙心」改為「緣起」,成為「正法眼藏,緣起涅槃」!而「唯識」,則會說「正法眼藏,涅槃圓智」或「涅槃如來藏」!

若「正法」是一,會「教外別傳」的,就會是因為學者「各別根基」的不同,但若是「正法」是二,那「真理」就不再是「真理」了,而學者的追求「真理」;也必無所依了!至於「正法」含藏「涅槃」於何處,「佛法」有兩類的三種說法!一是「緣起的一切法」,二是「藏識」、三是「妙心」!而「妙心」,則相近於「如來藏」!

末學認同的是「緣起」;【「涅槃」的「不生不滅」,是因「無自性」、「無主體」、「無實性」,所以「緣起而無常、無我」的一切法,皆「生非實生」、「滅非實滅」】!這是以「三乘」共的「法印」來說明、表述「正法」、「般若」和「涅槃」的!這三係「不同」的說法,也都有他們的「經、論」理論,而學者能不能「擇法」或選擇那一種「說法」,對末學而言,自然是「隨緣」了!感恩大德不吝指教!

……………………………………………………………………………………………………….

Pinhan ○○

「最後一段落,我有另解,劉師兄故然是強調「因地修行」,然而普賢菩薩是深地菩薩,尚且修習懺悔法,釋迦牟尼佛,既已經成佛,尚且步行萬里度五比丘,演四十二章經!為免誤解果乘不修因地,一言補充之:「証果還修因地行」應以聲聞緣覺教化,則示之!應以菩薩大乘教化,則示之!若說佛有說法則謗佛,即果乘! 」

回應

大德慈悲;「以修行的角色來說」;修行是要看「自己現在的階段」,而不是把「佛果」「佛菩薩」的「階段」當作自己的「現階段」,所以;末學以自己的「現階段」認為;「普賢菩薩」是以「身教」、「言教」來教導眾生如何修行「懺悔法」,再者,所謂「懺悔法」,是「十願」的修法之一,而不是全部!

「以因果來說」;所謂「因地修行」是指「累積成就的因緣」,而佛陀「度五比丘」,一者是報「五比丘守護之恩」,二者是「度化有緣」;這是佛陀【成就後的度化】,是以「成就」的「因」,來結「度化」的「果」,也都是「未成佛果前因地時所種下的因緣」!

【所有的一切,甚至是「世出世間」,本來就是「時時不離因果」的】,至於所舉「佛陀」的「度化」,並不是先得「果證境界」再去修「果境」的「因地」,而是造作「未來果」的「因」!

而「普賢菩薩」不管是不是「深地」還是「化現」,以「圓滿果地」來說,「菩薩的位階」就是「佛果」的「因地」!

在「果乘」不管修什麼「因地」,或造作什麼「因」都只會成為「未來果」的! 以「現在果」來說,都是依「當下這一秒之前」的「過去因」才有,若已得「現在果」還需修「過去地」,就像是現在已得「蘋果」,還要再再去種這顆「蘋果」的「果樹」,也像已達「樓頂」還需要「爬樓梯」一樣荒誕了!

所以說;為免誤解【已到了果乘還要修果乘的因地】的「倒因為果」!我們不如說;只要是還在「造作」的,不管是不是「果乘」,都還是在造作「未來果的因」!

【因地修行」就是指「現在的作為」】,換言之;「普賢菩薩」或「佛陀」的「境界」,是依「過去的因」而「成就現在的果位」,而所行「懺悔法」或「度化」的「現在的因」,也只會成就「未來的果」,這是不管是「聖者」或是「凡夫」,都是一樣的「不昧因果」!

雖然他們都互為「因果關係」而能由「現在的果」尋得「前因」,但只要是【現在出現的都是「結果」】,而【現在的「造作」都是「因地」】,是絕不會是;先有了【現在的結果】才去【造作】的!

「示之聲聞、緣覺或菩薩的教化」,這是以「大乘」的角度來說「依眾生根機」的「向上提昇」,但實質的說,修「急於自度」的「聲聞緣覺」者,連「大乘」都否認了,那會接受「菩薩」的教授?更何況,累積了「聲聞緣覺」的因,除非是還未成就「證果」而轉迴向累積,否則是不會成就「菩薩道」的,而只有累積「菩薩」的因,才會成就「佛果」!

佛法不是先修「聲聞緣覺」再修「菩薩道」!「三乘」共同修學的科目是「般若」,不共的是「慈悲」,這不是說「二乘」人沒有慈悲,是說「二乘」重「自我解脫」,而「大乘」注重的是「先度人」!能「解脫」和「度人」解脫的是「般若」智慧!而選擇的是「解脫」還是「度人」,就是「根性」!

現在學習「聲聞緣覺」者,尚且學習「五蘊無我」,但某些自認為修「大乘」「菩薩道」者,卻連是「空」是「有」還諍論不休,甚至否定「聲聞緣覺」「能解脫」的「理論」,以為「三乘」不是「同一般若真理」,這要「自度」都難了如何「度他」?

至於「說佛有說法則謗佛」,這是「證果」的境界,但除非是「聖者」,否則對於「因地的凡夫」來說,「佛若沒有說法」,那我們又如何學習?佛弟子,豈不是人人皆因「謗佛」而下「無間地獄」?這還是「聖凡」的角度問題,重點是;應該以學者現在的「階段所需」來學習「能提昇的佛法」!

以上這些是「教授與被教授的主客關係」與「因緣果報」之間的關係的問題說明!也是末學提醒「因地修行」的原因,若不斷的強調「佛果境界」,而失去「因地修行」的累積,對學者而言;是沒有太大助益的?感恩指教!

………………………………………………………………………………………………

Pinhan○○

「感謝答覆,費心解說!三乘同體,圓融無礙!但是末學見解有一絲和師兄細微不同,這也是最明顯的不同,他日有緣再深論!接下來以子之矛,問子之盾?這個問題師兄若見解獨到,我會給您按個讚!普門品所言:「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 既已經過去成就佛果正法明如來,又如何倒果為因,現前觀世音菩薩?還請師兄略為解說? 」

回應

感恩大德慈悲;末學並未以「被按讚」為「所需」之依據,只是說些「心得想法」而已,也從不敢強要他人接受的「妄想」,不過;還是感恩大德慈悲!而意見不同本是「常態」,若「理性討論」,還是能有益於「各別擇法」的!

「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這也無關「子矛子盾」的問題,「佛陀」本來就會依「眾生需求」而「應化」!所以「觀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之「應化身」!

「普門品」強調的是「菩薩」「慈悲因地」,所以會有「三十二應遍塵剎」、「以○○身得度即現○○身而爲說法」!

重點是「學者的角度」;如果是希望「被菩薩救濟」的,自然會把菩薩當作「信仰的對象」而「神化」,若學者的角度,是學習菩薩的「慈悲救濟」的,才能學習如何在「不同的場所」扮演救濟眾生的「不同角色」!

「觀音菩薩」是「境界」的「果證」,這是依「因地的修行」而得,而「能應化」的原因,則是已達「果證境界」!

以果境來說;大德認為「修到圓滿成就」的「佛陀」後,還需要再回到「菩薩」的位階嗎?「菩薩」尚能修到「不退轉」的位階,如果已達「佛陀」的證境還會退回到「菩薩」;這「佛陀」如何能稱「究竟圓滿」?這「成不成佛」的又何有「義意」?需要修「能畢業學分」的,能稱為「畢業」嗎?

再者;以「因地的實際修行」來說;雖然觀音菩薩從未出現於娑婆世界,而大乘所說之「觀音菩薩」確是「慈悲」的表徵,對於修觀音法門的「學者」,實踐「以聞思修入三摩地」、以「慈悲圓滿佛德」和「耳根圓通」的「觀音菩薩」法門者,皆可稱為「觀音菩薩」,這以「師」為名的狀況,在經論和歷史上也出現過,比如「彌勒菩薩」也是一樣!

若以現代的觀念來理解,「觀音菩薩」是一種「法門」、「位階」,比如「五大菩薩」;是「慈、悲、智、行、願」的五大特德;因眾生的根基各各不同,所以是依合於「各人根性」來入門的,但最終還是需圓滿「其他特」德才能「成就佛德」的,是以「一德統攝四德」的!所以「法門」、「位階」是人人皆可修可得的,所以佛弟子稱「學佛」而不是「信仰佛」!謝謝指教!

……………………………………………………………………………………………………

Pinhan ○○

 「多謝劉師兄分享心得,所說的內容是善的引導,也是契機的見地,所言是無誤的,在小乘和大乘中都是極為珍貴的,但是珍貴無誤的見地之外,還另有更超勝的心要口訣,由於末學不具備教導的資格,希望有一天您能有緣撿到寶! 」

回應】Pinhan○○大德;感恩大德的慈悲鼓勵!

末學從初學至今,確實還是不斷的向「善的自我引導」和「契機的見地」來「修正」而「改變」自我的「觀念、言行」的,這是末學迄今未曾改變的自我期許和學習方向!

「緣起」的「因緣觀」是「佛法」的根本大法,而「依因果」來說;相信在不斷的向「正見」靠攏的結果,未來必然會「悟、見、行道」而「證道」;也「依因果」來說;若出現了「不符」末學所學「初因」的「結果」或「說法」;就如同說「無自性」的「理論」,但「結果」卻變成「有自性」,除非「有自性」說的就是「無自性」,否則末學會視為「正見考驗」的依「質疑」、「擇法」而「敬謝」不符「因緣成份」的!

或許過去的修行者有些「歸納心得」後的「心要口訣」,而在修學的過程中,末學也接觸、見過、試過許多類似「祕方」的「心要口訣」,但個人最終選擇的「心要口訣」,還是【於「因地」依「正確因緣」的「累積」】,而此【法寶】是隨手、處處、時時可得的,是不必外求的!換言之;若與「因緣正法」不符的「寶」,末學個人「因無心」故必「無緣」矣!不過;還是感謝大德慈悲祝福和不吝提供建議指教!感恩!

…………………………………………………………………………………

楊○○法友:

「法友。吉祥。。。感恩您。甚深法義的解析分享。兼含了一定程度的含攝與包容。呵呵呵。法友的無礙論述於法義,令人讚嘆。。。」

回應】:

○○師兄慈慧;感恩法友的慈悲鼓勵!末學以為;「人、事、境界」是修學者的老師,所以向「人事境界」與諸大德、師兄、法友致敬,並以「相應正法」來供養三寶!祝願同修法友;吉祥悅意,法喜自在,感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