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證】(鄭師姊)

【Lee師兄】

你想知道嗎?

人們把其它非常出色的優良文化教育加入佛教的教育裡。引開了佛學人的本心,一念持戒不斷專注的心唸佛學法,而漸漸離題。

也模糊了初學者的佛學基本之冂,而以為學佛不外是道德教育而排迴其間,從而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心念遲遲不能入流。

換句話說,人們樂此思彼的在無意之中,猶如以佛門之地,傳他人之法而自己並沒有察覺,那麼要成為一個像法的覺悟者有可能嗎?

學佛已是在所必然的難上加難,一代比一代更難了!很多人本來可以在這世人完成學業。但,舉目四周,囲繞着都是這些“熱心“人,處處為你 “着想” 的把你和他自己的一念心性給於不知不覺的節外生枝而使心離去而耗盡,然後化為烏有。

佛學不斷的受到 “好和壞” 的衝擊。經典、門派也隨之層出不窮。

我們本應以佛的法為依歸,而不應以他法、我法。。為依歸。這樣才能順利的到達彼岸。

或許您有滿懷正義必須宣張,也正就因此把心念和時間芲在此處而學無盡道。甚至無止盡的停留比處。佛學以滅除三毒,破妄顯真,俱足八正道而逍遙人間。此乃以法成道,而不會因道礙法。

那麼,對於一個能誏人們真正的去瞭解而遠離苦危,圓汝所夢的人是不是該值得汝所厭言呢?世俗道德和一個學佛者是沒有瓜葛的,但差之亳㢆,失之千里的。學者一旦回歸正性得知眾生無明自害時的情操是勢不可擋的。此情此景猶如排山倒海,山崩地裂,義震山河的。

一般的教育都以學道德就理所當然的升仙而常住。而不知業力、心法慣性、無明行熾。業力是田,熾如種子,遇貪水而生的道理。佛學切以萬物無常,涅槃極樂而不生 - 去貪。本心棄貪而証悟,䕶佑意向,善意䕶念,練心有術。而現世得樂,勿須等待未來。想要訓服心嗎?還是要被心征服?

末了!莫將畤間空錯過,持戒努力,一心擊念,觀心在意。一脈心念,堅持不斷,清淨以恆,令心解脫!成就菩提!切記莫忘!親証!合十!祈望正法久住,天下和平!

【鄭 師姊回應】

「一念持戒」而「專注念佛學法」;正是趨向「正題」的基礎!也是學佛的基礎,「中觀論」所謂「信戒無基,憶取一空是為邪空」!

而有僅「止於道德」的現象,是引導者或「依賴性格」的問題,以「淨土」說;尚有「實相念佛」可修,絕非「離題」可喻! 但不管「題」為何,無「信戒」之基是無法「窺見」的!

「覺悟」是因「境界」而悟的,不在「他法」或「我法」的分別,若不能「悟」,即使是「我法」、「高法」,甚至「在佛的身邊」,也無法嚐得法味!

學佛之難在要能依凡夫「習慣對立」的觀念來「打破對立」;如果真的理解「因緣」是怎麼一回事,就不會是「何時成就」或「現不現世」的問題!

如果理解「因緣」,「熱心」,「著想」不也是成就「慈悲」的「因緣」之一?問題是沒有了這些「關懷」的質素,「學佛」也只是空談,佛陀也不需四十九年說法了!

這些看來的「節外生枝」,在我看來,卻是圓滿「大乘」的因子,也證明了「佛法」包容、尊貴、偉大!

再者;如果佛法只是「自利」的,那連「世間一般宗教」的「淑世」的精神都不如了,還談什麼「度他」?別忘了「煩惱即菩提」、「不離世間覺」,只是一樣的世間,不變的佛法真理,一樣的「苦」,有人要自救,有人卻要先救人,卻出現不同的觀見,這問題何在?

因「對立」而抉擇,這本來就是常態,作者不也是在「對立」而「抉擇」?縱觀世間「各門各派」,包括作者,不也是認為自己所依歸的是正統「佛法」?依不同根性而因材施教,而以提昇到「另階段」為「現階段」的教育方向,這「另階段」,不正是「現階段」的彼岸?不明瞭這個道理而以「自認階段」的「彼岸」來看待別人的需求,與我個人認為「無我」的「彼岸」,差距也是不小的!

「伸張正義」是「弱勢族群」的權利,關心弱勢,正是菩薩發心,也是行「菩薩正道」,是「菩薩」能「六度萬行」的基本動力,對菩薩而言,不將「心念」、「時間」,關心弱勢,只著重在「自己」的「三毒」問題,這莫說是「菩薩道」,對「解脫道」而言,也不過是因「我執」而「追求已利」,這與「五蘊無我」無關,這雖是各人的選擇,而無關「對錯」,但應小心注意的是;以「消除三毒」、「破妄顯真」為名目,而妨礙了自我的「菩薩發心」,更應謹慎;是不是「違背無我」,「能不能直心」的來面對是不是產生了「己利、私心」、「煩惱發心」的障礙,若不能「直心」,又何來的「覺悟」、「覺察」、「消除三毒」、「破妄顯真」?

而所謂「捨棄世間能成道者」、「脫離苦難眾生能成佛者」,我未曾見過!我也不認為「修道者」見世間苦還能「消遙人間」的;真實而言,「解脫道場是世間苦」,「菩薩道場是自他的世間苦」,而佛因「不即不離」、「畢竟空」而無礙!若要說「原始佛法」的「八正道」,先不說佛陀如何從世間苦成就,先看看「佛陀」及眾聖弟子如何關懷「世間苦眾生」;「戰爭」、「瘟疫」、「飢荒」的救度、教育眾生,甚至「教化君王」,那一個不是為了「苦難大眾」的菩薩應為?

沒有了追求「正義」的心,何來的「是非」、「對錯」的抉擇,雖然要捨棄「對錯」的「執著」、「煩惱」,但不能沒有「是非」、「對錯」的分別,否則何必持戒?又如何分辨「正道」、「彼岸」?

真正能讓修道人依靠和遠離「苦危」的是「因果」、「真理」;能「實踐」「信解行證真理」者,能「雖千萬人吾往矣」!生生世世不為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這雖不易,但不能因不易就喪志而放棄學習,畢竟「學佛」是任重而道遠的!

至於圓成了「夢想」,還是「幻夢」的破滅,那就要看對「無我真理」的體證如何了,觀現今各人不都是說自己所行的是「正道」、「真理」?其實說什麼都可以,但「實踐」、「接觸」「將心比心」「經驗」後的結果,我想;會更接近「菩薩道的真相」,也可以先從「體會父母、六親眷屬的苦」開始作起,這是我個人的「厭言」!

「世俗的道德」與「學佛者」是「息息相關」的,以個人來說,如果連世俗的道德都作不到,還談什麼「學佛」?除非不是生存於「社群、圑體」而獨活,以社群來說,「世俗的道德」,是「社群」超越「法律制約」的利他標準,請問;若「世俗的道德」與「學佛」無關,「學佛」的「道德」是什麼?抑或是「學佛」是不需道德的?那「戒」是不是可以拿掉?難道可以離「世間法」的善惡得「出世間」的解脫?

「無明」並非是「勢不可擋」的「不易破」,此排山倒海、山崩地裂而難破的是「貪愛的糾纏」,這也包括急於解脫「自我三毒」的背後動力「自我愛」!而吊詭的是「有一個正性」「實有」可以回歸,這正是「無明」的產物!

「自淨其意」的基礎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換言之;再高的修法,不管是「昇仙」還是「成佛」,都離不開「道德」的基礎,至於業力、心法、慣性的產生,無一不是「道德、非道德」的範籌!

因「無明」而執著、煩惱,所以「行非道德」!識是分別、了別!「無明、行、識」是說因「不解無我」之理,所煩惱、三行,也因「無明」而分別執著、煩惱而造業!

「無明」是「執我實有」,「我」是「主體」之意,只要是「執實有」的,就是「我執」,這也包括「自性」、「心識」!是以「我執」而起「貪欲」、「三毒」,所以修行首先要破的的是「無明」,也就是要了解「無我」、「非實」的道理,再在「三事」和合時,「起觀」破除因「迷惑」、「執實」而「貪欲」的束縛!無貪自不起「惡業」!所以「業力」是「結果」不是「田」!若要以「唯識」的「種子」來比喻,那「第八識」只是「藏」而「無記」,「無明」才是「長養」的「田」,而「種子」也是誘發「貪欲」的「水」!這不是在吹毛求疵,是實事求是!

能破除「貪欲」束縛的「明」是「般若慧」,但如果修行者業力深重,是不可能起觀照的,而「減少業力」就是「持戒」的「道德」,而「能起觀」,就是「覺知」的「定力」,誰說「初學者」「持戒」、「道德」與學佛無關?而久修者,只是「三行」不違「道德」、「時時道德」而己,何來與「道德」無關?

「持戒」就是「將心比心」的「道德」,以「道德」為基礎,起觀「根、境、識」的「觸」,能「明」而不為所惑,才能「清楚明白」「不厭不離」而「如如不動」,這才能「解脫」,因「因緣現象」而「無實」,所以無所謂「厭、離」,方是「清淨」義!而「正法」原本就是「常住」,只是修行者,能不能悟得而已!

…………………………………………………………………………

【Leong 師兄】

~ 感恩兩位的對話。嘉雯師姐:你最後結論語好棒!當然還在消化中!其實後學總覺得,我們一般上論的所謂:以萬法唯心論 - 業力/習氣/念頭,無不是緣起緣滅的現象的吧了?明無明就看十二因緣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當下細行與觀照功夫,不是嗎?這個 “行” 不就是講的當下無明緣起的 - 此故彼 緣生法 嗎?關鍵在於根塵觸那一剎那或當下,明會不會被無明蓋住呢?這裡什麼是明?什麼是無明呢?感恩分享!

【Lee 師兄】

感恩您們的分享,也隨喜你們的心得 .然而這些所謂的心得的由來是因為固有的思考,擇法,審定等等在受到佛教的教育時所引起的。暫時放開。

因為真正的開始是從零開始,到時你自然明了!目前的出現的這些假象不是你可以理解的!

【鄭 師姊回應】

「萬法唯心論」的「業力、習氣與心念」,偏重在「心識所造」而「心有境無」;但「緣起緣滅」的「緣起論」雖也講心識,卻也論【能產生「心識作用」】的因緣!這是最大的不同處!

能「緣起緣滅」,是因為存在的,都只是「因緣聚散現象」而「無固定不變性」,或稱「無自性」;而「業力; 習氣與心念」也是依緣的現象,自然是「依緣而生,依緣而滅」!

「十二因緣」雖是 指「人」的輪迴生死,但重點說的是【「依他緣」而「無自性」】,所以能「還滅」!換言之;「無自性」的原因是「依他緣而變」(此故彼)!

「根、境、識」也是「依他緣而變」,所以也是「無自性」!

理解「無自性」的道理就是「明」,能時時觀照「三事」之間「觸」後的「依他緣變」而「無自性」,就不會生起「貪執」,這就是「慧用」!

所以只要是「現前的」都是「依他緣」而變化的「暫存妄相」,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也無不是如此!若迷「妄相」為實,結果就是「執」、「煩惱」、「造業」、「輪迴」!

「見、聞、覺、知」是「外境、六根、心識」「觸受」的流程,有的法門從「外境、六根、心識」擇一起觀,禪則是重「心識」,而「唯識」更是以「心識」為主角、主導而不可滅,但「原始佛法」則是起觀【「能產生現緣」的「因緣」】!既然「現緣」是「被動」、「暫存」的虛假現象!就無需與之「相應、互動」而起妄心!

「心」是「能了別」,若無「根、境」的「了別對象」,也不起「能了別」的作用(此無故彼無),所以「心識」也是「因緣作用」而無自性!

十二因緣是要找出「能還滅」的下手處,答案是「無明」與「貪愛」;所以無明緣行等…,是說明「生死」的「流轉,而要「還滅」則是「破無明」、「除貪愛」(無明為父、貪愛為母)!

「無明」是不了解「無自性」的道理,無明才會產生「貪愛」,有「貪愛」就會有輪迴!

「無明好破」,道理好懂,但「貪愛」因為無始以來的「業力、習氣」等牽引的力量強大,所以需「三學增上」,而三學就是「八正道」!

師兄所說的「一剎那和當下」,都是「分析法」,而原始佛法所說的是「論因說因」!

說「觸」是指,由「觸」的過程起觀「產生觸的前因緣」,也就是說;「無他因緣不起現緣」,這是說明「現緣」與「前緣」的關係,比如「眼」觸「色境」而生「心」,「唯識」會分析「三事」和「過程」的各種「組織成份」,所以會繁複許多!

而「緣起論」單純的觀「生心」的「原因」,而此「因」必有前因,當然;無前緣必無現緣,所以;「心念」的現象是被動的!

至於;能在「根觸境」還是「由根生心」過程中的那一個階段提起觀照,那就要看學者的「覺知」或「定力」如何了,換言之,所觀的「現前緣」是依「定力」而異的!雖不一定要深定,但「覺知力」的培養是必需的!

觀照「生起心念」當然是重點的,但「三事」是極速的反應過程,所以初學者在「觀心」時,當「覺知、觀察」到「心念」時,往往已是「相應境界」的「結果」而「已起變化」,待久修後,不只「根境」「觸」時了了分,「三事」的過程也都會清楚明白!這【清楚明白】是指「定」,定後因「無我慧」、「明」才能【如如不動】!

把觀照落於「文字」,是無法完全明白表述的,但只要掌握「此故彼」的原則「,而由「現在出現」的所謂「現前緣」起觀,日久後的「深細觀」、「不為境界所動」並非難事!

「無明」是「有不變的我」(主體),「明」是「無我」,不是「明」就是「無明」!這如同「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之喻,燈明時暗不能說在何處!

佛陀是教授是「原則、方向」的教育,只是學者各別根機而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很多所謂「經文」也是個人的「修後心得」,但畢竟「真理」是「唯一不二」而無懼反覆驗證的,若能試著【放下】「個人」、「門派」的「本位思想」,【提起】「原始教法」「此故彼」的「根本法則」去「依法」、「質疑」、「抉擇」、「觀待」一切 ,「真相」應不難得見,若背離此「根本法則」而「不容質疑」的另創說法,不管是誰說的,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的!

佛法境界或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若要說「離言」的境界,我們也不需在此說三道四了,但在尚未通暢「佛理」時,最好還是先「廣學」、「抉法」,再說境界的「離言」,畢竟「不問行履,只問見地」,才能確保修行無虞!

為了表述所理解的「真理」、「中心思想」而有的「心得」,雖是各具特色,但離開了「真理」而各說各話,心得再怎麼精彩,也無關「佛法」了!

………………………………………………………………………………………..

【Lee 師兄】

 北傳先以証空,達空而苦盡。

南傳先以滅苦,苦盡而証空。

有証空不滅苦,滅苦不証空。

起點有些不同,論説就不同

正法全然相同,故說無不同。

應觀本心真相,才悟三界由來。

再閲三藏法典,親証本心涅槃。

【鄭 師姊回應】

北傳不證空,安忍度他苦!

南傳無受滅,我空無苦樂!

執實皆是苦,無著有何礙!

對象雖有異,滅理質是一!

有礙非正法,中道得無礙!

說因論果同,先後有大異!

空寂本心相,三界因緣來!

能見本心,何需三藏!

得悟三界,法典可棄!

無三藏何知本心?離法典所證大疑!

……………………………………………………………………………………………..

【Leong 師兄】

 哇啦!感恩你們兩位的精采的對話/話語。對了,從零開始嘛!主要重點要有基本正知/見!感恩師姐普通白話 - 好棒的表達文稿!當然還是要消化一番了嘛!後學還在起步參禪學習中。謝謝大家有緣分享法味!晚安!

【Lee 師兄】

 不要相信我,更不用相信別人。佛說的幾個法,人們焦頭爛額.眾説紛紛,不如親證,自己親力親為!祝福妳哦!

【Leong 師兄】

對!連經典都不甚懂,為什麼要相信別人呢?連善知識我們都要親身印證他所開示和教導的方法呢!所以消化不消化,就是如此如是了!正真經典就是自個兒的身心,回頭再看經典或其他,作參考!

【鄭 師姊回應】

那萬一親證的跟經典寫的不一樣,那要信誰的?據我所知,很多不同宗派甚至邪教也都是有親證的,遠的不說,佛法的流派這麼多,不也都是親證來的嗎?

我不是說親證不對,我要說的是;親證還是要有依據來驗證自已親證的是不是佛法!比如說「無常、無我、無生」,這三乘所共同認可,可以印證是不是佛法的法印!

而親證也有次第與層次,所謂大悟小悟,對高層次來說低層次是不足的,低層次對高層次更是遙不可及的,若無經典的依據,請問哪個親證是對的?又如何證明自已所親證是對的,這些親證的過程,經典都有記載,可不是可以隨便說說的,比如初果的破我執,疑,戒禁取,等等,個人以為,還是了解一下比較好,否則佛【親證】緣起無自性而成佛,後期的大乘卻說佛證的是有自性,所以不管現在你所親證的是有自性還是無自性,他們都是矛盾的,更不用說很可能證出一個除了【有、無自性】以外的第三種自性,那要親證的是什麼?所以我個人認為,不依原則、法則的親證是很危險的!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我也對各位的親證,拭目以待,到時還請師兄分享是哪種自性!

………………………………………………………………………………………………..

 

【Leong師兄】

哈哈! 是的,對的! 後學並沒有意思說經典不對或不信任等等. 只是不甚懂或有待多瞭解領會罷了. 所以說很多東西聞思修後要好好消化呢!除了一般上南北講的和加上所相互共同接受或承認的“法印”外. 誰敢說哪一部經典是佛陀親自留下來的呢? 另外一點: 初學者先要有正知見的根本佛教基礎. 除了一般上講的止惡善行外, 一定要自淨其意. 感恩分享與指教!謝謝了!

【Leong師兄】

有關太深入的究竟真理或實相。。。後學還沒那種資格談論呢!如空無自性之類等等。認為斬時還不必要!目前後學只會多提問幾句思維一點罷了。當然要修行嘛!謝謝指/引教!感恩了!

【鄭 師姊回應】

學佛要「親證」,這是必然的,只是「親證」是需「經文」的「依歸」和「驗收」,事實上任何宗派都有「印證境界」的經典,即使是「不立文字」的禪宗,也還是以「楞伽經」、「金鋼經」來印心,當然;「不落入文字相」是應注意的事,但完全強調自己「親證」的境界而無「經典」的「驗證」,對修行來說,「出偏」是很容易的,因為;有什麼經文會比「親自經驗」還來得「真實」呢?而且「我執」就是一種「實質經驗」的「親證」,可見對「親證」的約束,是何其重要,而這個「約束」,我們可以說就是「正見」!當然;各人都會說「自己所學的是正見」,不過我們可以從「一貫性」、「相通性」、「無礙性」來看是不是真正的「正見」!也就說,理論前後能不能「匯通」,這是很重要的!

佛法由「緣起法則」的「此故彼」,確是能得「無常變化」「因緣無我」和「無自性空」三法印結論的,也可以由「因緣果報」來論斷!只是這個論斷還是不離「此故彼」的法則,為什麼強調「此故彼」法則?因為有人雖口說「因緣」,但是背後卻是「自性」所生,所以如果能「理解、堅持」以「此故彼」法則去觀待,不管他叫「自性」還是「什麼」,都會是符合「依他緣變化而無自性」的定義!

原始教法的「緣起必無自性」,這是後期大乘所不能認同,他們說「緣起」是初期教法,是世間法,而說「自性」才是「了義」,我們先不論誰先誰後,我們要問;這前期、後期的說法,佛怎會自相矛盾?當然;也有一派是不作「擇法、分別」的「圓融」教說,但佛法是擇法而精純的,妄想含混過關,只會更矛盾,也不可能「圓融」,所以「自性」的有無、是不是緣起,甚至是不是「圓融」,倒是可以「思惟」他的「合理性」來抉擇,但如果連「合理性」都不能作到,由「合理」見「真實」是更不可能的!

有人是以「神祕」’ 「神化」來自圓其說的,或許因為人性的依賴性和根性,所以不得不有強調「信仰」的需求,但佛法的「信」,是「智慧」、「理性」的「實信」這才是佛法的「特色」!也唯有「慧」才能解脫!

沒錯;似乎沒有人能論那一部經是佛陀親自口所說,而我個人也是依「相應法則」來論斷是不是「佛法」的「般若慧」,但不會說那一本經是「偽經」,因為即使是說「十善」,都會是為了提昇而相應某一種根機!

論法,是也可提起對「真理」不同角度的觀察,而只要是真理,只會愈論愈明愈真,常見在論法時,「不合我者」說不到兩句話,就先翻臉再說,使臉書成了「翻臉之書」,實在可惜,我知道這也是有些師兄大德不再貼文的原因,這只能以「損失」來形容!而師兄卻是心寬包容,這肚量已是我等應學,我隨喜讚嘆!對法,我不具資格說我一定對,但我還是要說;除非能得到更合理的說法,否則【養成由「此故彼」法則所得的「法印」結論,去觀待、理解一切】,是我個人目前學習的準則! 感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