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因"」和「重"果"」】

【Q】、敝人覺得修行者只須重"因"而"果"如何,不必太重視若太看重,感覺上好像是有目的,這種人不適合修行,這是敝人淺見,然否?

回應】:

其實只要是人,都會有「目的」、「意欲」、「希望」和「夢想」的,它不是「過失」,相反的,如果運用得宜,它也是「為善、上進」的動力!就怕有些人只重視「目的」,而未「積極修因」;只想得到好的結果,卻不付出努力,應該說;這種根機,更適合「觀念修正」的積極修行!

佛教的「因果論」,以深徹來說,目的在讓人理解世間、出世間的真相!以淺層來說,此因、緣、果、報的連鎖效應,由「果報」可溯「主因」及「助緣」,由「因」可得知「果報」,而這一切「因緣果報」的「始作俑者」,無非是「自作自受」的!

此「因果論」的目的,在讓人於「逆境」時,能「無怨無悔」,於「順境」時,能保持「平常心」,於一切境界時,能「隨緣」的面對現況,勇於承擔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也讓人因「把握現在」而有積極的作為,來決定、掌控自己的未來!

因為「人性」往往會有「懷念過去的風光」、「冀望未來的夢想」,卻忽略「現在所應為」的弊病!而佛教談「過去因」、「未來果」;是為了顯示「現在」、「當下」的重要性,而不是要修學者去「懊惱過去的作為」、「欣慕未來的夢想」!更不是要論述前世的「六親關係」如何等等!

或許知道造成現前「逆境」的「前世因」,會讓人有「順緣接受」的作用!但世間人未具「善觀因緣」的修學,所以要窺「如瀑流」的「因緣」是很困難的,何況是「逆境」現前時,心境紛亂的受苦者! 

雖然「觀因緣」是如此的困難,但面對「境界」時,若有『世間存在的一切,絕非「偶然」或「突發」,吾人或許因智慧不知而不知道原因,但依「緣起論」,「無因無緣」是不會發生的!這是遇到「境界」時,想要「安心」的人應有的首要基本觀念!

因為現今大乘佛教的學者,有些偏向順應「人性」、「欣慕未來佛果」的現象,所以才提醒學者「因地」修行的重要性!謹此回答,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