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提起正念】

所謂「修行」,就是先「通達」「無礙」的「理論」而把「無礙正見」作為「修行」的「眼目指導」,再由「定心」的「強化心力」來訓練「無礙正觀」,目的是要求自己能在「觸受一切心身境等境界」時,能提起「無礙」的「正念」而「於境無礙而不動心」! 這才是「佛法修行」的最終「目的」!

佛法說「無常、無我、無生」「法印」,是證明了「世出世間」諸法;都是「依因緣」而「無實性」的「本然面目」,既然「諸法」皆「無實性」了,那我們又何需「住著」「一切諸法」而產生煩惱?

理論是如此的,至於是不是「實修」;或是「實修」的「境界如何」,就要看學者;是不是已「進入」了「時時提起正念」的訓練;和「保持無實、無住」「正念」的時間能有多長!

「覺知」而「保持正念」的時間長短,是跟能否運用「定力」來啟發「智慧覺性」有關的,但「有定心」的不一定就能啟發「智慧覺性」,因為「智慧覺性」的啟發,跟具不具備「無礙正見」有關!

若以「人性」的「對立心態」來修「定」,「定」也會產生「是定、非定」或「是妄、非妄」等「迷於諸法境界」、「生滅」等「住著兩邊對立」的「煩惱」,卻不知「定與非定」、「妄或非妄」等「心念」,都是「諸法」之一,也都是「因緣變化」的「常態」,這正是修行「覺性觀照」者;排除「對立」而通達「無礙正見」的「所緣對象」!

問題不在「定與非定」或「妄或非妄」的「諸法境界」如何,而是;當我們觸對「境界」時「心」的「狀態」是如何!

其實「境界」本身「並無好壞、淨穢」之分!會染著的是我們的「心」!

分別「境界」的「狀態」如何,是心的本能之一,但我們對所觸對而分別的「境界」,往往會加入「自我」來判斷「對我」是「好、壞」;是「淨、穢」等「對立」的「欣、厭」「心」;這就是「煩惱」的根源!

換言之;「分別」不是「煩惱」的動力;「分別」後「妄認實有」的「執著」才是產生「煩惱」的源頭!

而所謂的「不分別」,是指「涅槃界」的「無相狀態」!但在「因地修行」時,卻是要運用「分別」的「功能」來「強化抉擇力」,更要依「擇法」的「去蕪存菁」,才能達「純淨」而「不執著」的「智慧」境界!

學者能否「覺知」當下的「心念如何」;和是否能由「覺知」導入「無礙正觀」,是開啟「清淨無礙」的關鍵,而這「覺知」,就是「覺性」的作用之一!

一切法和「境界」都是修學「不動心」的「所緣對象」,學者最終必需要作到「面對不管任何境界」都能作到「不動心」,但初修時,卻需先擇「單一所緣」來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