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幻覺與解脫煩惱】

『「時間」根本不存在』卻是比較相近「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說法,但佛法是「務實」而不只是「感性」的角度;因為;不管是不是認定「時間」是「幻覺」、或「不存在」,但至少現在、當下,並不能離開「時間」的掌控,即使能悠遊於「心理意識」的「無限思惟」,但當我們回到「現實」時,是如何也無法回到「前一秒鐘」的,不是嗎?

其實『「時間」在不存在』;是無關「煩惱」如何解決的,也除非證明「時間」是「煩惱」的根源,否則「時間是不是存在」,是無關「解脫」的!而佛法所說;「超越時空」的限制,是指「超越」「存在時空」的「世間一切」,也是指會引「煩惱」的對象,而引發的「主體」就是「人」,並不是指「時空」本身!

【凡夫非凡夫;是名凡夫…聖人非聖人;是名聖人】;是指「法性」,說的就是末學前文;依先「性、相」分別,了悟「性相關係」而達「無礙境界」有關!

【般若無知】的「無知」是指「不以自我意識來分別」!【無所不行】是「離自我意識」行持萬行,如此「知行合一」是「五度為盲、般若為導;「實踐」的「中道實相」!

末學是以「理性引導感性」為方針,是對「實際解決煩惱根源」為目標,而「心得論述」;則是以「儘量白話」和「簡易」為主;至於什麼是「克式哲學」,這末學不懂也不會,但具末學了解;要到達「二禪」也不是「哲學」可以達到,因為「定力」的深淺,才是決定「四禪八定」境界如何的關鍵!

不止是「哲學」,甚至「科學、醫學、藝術」等等都可以對「佛法」來作某種角度的「詮釋」,這也是大乘的「特色」,但不可否認的;「解決煩惱的根本問題」,才是「佛法」存在的「目的」,而「出世間」的根源在「無我」,所以末學以為;由「理解、論法、學習提起正念而無住」,才是「務實」的「修行態度」,而除了佛法,其他「四明」或「學術」、「玄學」等,都只是「度化」的方便而已,感恩!

思想是不會「無因」起煩惱的,必是「依各種因素」,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自我」的「判別」,所以煩惱的根源雖是「心」,但背後是「以自我為主」的動力,而如果「煩惱」是「時間的拖延」,那我們不是也可以認定「恒常的寂滅」,也是「時間的拖延」的一種呢?

思想原本就是「解決問題」的「理性動能」,問題是;以什麼來作為思想的標準?凡夫是自我為中心的,而聖者以萬事萬法「本然狀態」的「各種因緣」來思想,自然會比凡夫受「我執侷限」的觀察判斷來得有智慧,相對來說,也更能更「理性」、「更圓滿」的解決問題,這就是「無我智用」的表現!

凡夫的思想,因為「以我執為中心」,所以是偏向「感性」的,而聖者「捨離自我意識」的觀察雖是「理性」的,但也「不否定而接受」凡夫感性的特色,所以才會有不失「契理」而「契機」的方便引導作為!

而「空性」不是「空無」或「不存在」,是「依他緣、變化」而「無實性」的意思!

所以;對「解脫煩惱」來說;【時間不存在】是假議題,事實是時間是存在的,說句玩笑話,即使往生了,時間還是會遷流不止的!

佛法所說的「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是因為【不知「世間一切」和「自我」,不過是因緣的暫存現象而已而執著為「實有」,也因為妄執實有,所以當「接觸一切境界時,住著一切而想佔有,能佔有時就愈想要貪多,得不到;就會瞋恨懊悔】,依之而說;根源自然是「無明」(痴),也就是「對因緣法理」的不了解所產生,而另一個問題是,雖「已知而明理」,但仍無法放下煩惱,那是因為凡夫無始以來已養成「堅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這就必需長時間的修為工夫,「自我慣性」的影響才能漸次消減的!

思想的特色雖是「記憶」,但「記憶」是「認識了別」的「結果」,所以即使「失智」,也有基本的「分別能力」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感情作用」!

「真理」自然不是誰發明的,只是「真理」需要「印證」,這一點,對追求「真理者」而言,都是很重要的;當然「哲學」如果能證明比佛學更接近「真理」,那依之而學又有何妨?

「空寂」不是「空無」,是「能因現象變化」的「理則」,而這個「道理、法則」是永恒的,也就是說;只要是「存在的一切,都會是無常變化而無自性」;就這個「道理」「法則」來說,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換言之;;「光明、黑暗活動、時間感、思想、自我」;都會不斷的「變化、消長」,這個「道理、法則」是永恒不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