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止觀問答】
【Leong○○師兄】
比如說末學開始修行時﹐就是觀呼吸系統性﹐尋找其最終目標是什麼﹖參禪也是一樣﹐參究參找(包括提覷追))這個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會行住坐臥的到底是誰﹖究竟是誰﹖至于什麼真心本心自性等等術語也一無所知之情狀下進行。最近可能慢慢開始收集佛教質料等等﹐漸漸談起來而已罷了。感恩/謝謝諸善知識執教了﹗
【回應】
師兄慈悲;
「專注吸呼」的「專注」是「覺知定力」,而「吸呼」是練習「專注」的「所緣境」,而所觀的「吸呼」,確能導入「無常變化」和「能無常變化」的「法性」!
禪宗的「行住坐臥的到底是誰」是起「疑情」,這與「專注」的「覺知定力」有關,而「是誰」的「提觀追」,如果能相關「實無實」,或「依緣」,則也能導入「法性」!
這「是誰」、「實無實或「依緣」就是「次第」!
「真心、本心、自性」就是在所觀「法性」的「結果」而付予的「名相」!感恩!
…………………………………………………………………………………………
【Leong○○師兄】
是的﹐觀呼吸時﹐覺知性變化必須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如果失去覺知﹐就必須要轉觀接觸點﹐維持覺知性在﹐這個就是定力根與精進根要取得平衡點。激發所謂的正念。參禪也是一樣﹐制心一處後﹐然後連續不斷地即提即觀即追﹐激發疑念疑情疑團﹐作為所緣境。我們禪宗慧門師父都有談到退而求之觀呼吸方法﹐也就是所謂四念處止觀法門。台灣花蓮百丈山也有修行觀呼吸系統工程。感恩/謝謝寶貴之分享法味!
【回應】
「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與「呼吸的變化」「合而為一」是「定」、「止」!而「慧」、「觀」是指因為「變化」而「捨離」、「無住」的狀態!「這中間是有些差別的」!
「止觀」兩者有因果關係,但有「止」不一定有「觀」,有「慧」必然有「定」,重定和重慧的「定力」差別,就只是「定力」的深淺而已!但如果只是「止」、「定」,再深也只是「世間法」了!
初始的方便,可以以「與呼吸合一」來攝心,但由觀「呼吸」的「變化狀態」而「無住」才是「觀呼吸」的重點!如果只是與「呼吸合一」,那就是「住著呼吸」,而與「變化合一」也只是「住著變化」!
⋯⋯而以「觀」為「止的所緣」,才能「止觀」的「同時俱足」!而「以觀為止的所緣」,就是把「依緣變化」的「無住」狀態當作「所緣境」!這也是佛法「不共世間」的「法理」!
………………………………………………………………………………….
【Leong ○○師兄】
感謝師兄提醒止與觀之差別。只有八正道的正念激發後﹐才可能含智慧成長。止禪只屬於定禪嘛,對嗎?應該算不是佛教修行所鼓勵的方法?
【回應】
「正念」不是「激發」出來的,是「無住、無實」狀態的「安住」!
「無實實相」不需「激發」,是「本然如此」的,而我們也可以透過「思惟」而得,這沒有什麼神祕的,而要實修的是如何「提起正念」、「保持正念」、「安住正念」!
所謂「提起正念」的「提起」說的是就是「覺知」的「定力」,而「正念」就是「正見的內容」,簡單說就是「無住」!能「提起正念」,「日常生活」的「身口意」才能「不離」正念!
「止」是「禪」的方便,而禪是「思惟修」,所「思惟」的就是「正見」的內容!「透過」「觀念的建立」,「覺知力」的培養,能在「觸境」時「時時」提起「正見內容」的「心念」,這就是「禪」!所以禪不只是坐,是「行住坐臥」無處不是「禪」!
世人所說的「禪定」是偏向「定」的說法,但真正的「禪」,確是「定慧等持」的!感恩!
………………………………………………………………………………
【Leong ○○師兄】
有關正念的講述原來這樣的。末學用錯這個“激發”﹐應該說提起才正切﹐謝謝改正錯誤。至于 -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之狀態/情狀下﹐又怎樣解析呢﹖謝謝師兄慈悲﹗
【回應】
師兄慈悲:
「此故彼」,是在說明「為什麼能捨離」的原因、理論、法則! 而「捨離」「無住」的「狀態」,是「現在進行式」,比如「吃飯」;一個是「為什麼要吃飯」或「吃飯會飽」的「理由」,一個是「正在吃飯」的狀態!
「心念的名言」是「自我意識」的表現,以經論說;這要在「向二禪」時才能消失,所以「止觀」分成幾個階段;
1、由「自我意識」「聞思」建立「能思議」的「正見」理論!
2、由「正見」理論得出「結論」!
這結論在「緣起」就是「捨離」,在「般若」是「無住、無礙」,實際上他們是相通的!因為「捨離」、「無住」才能「無礙」,所以可以單取一句、一字比如「捨」來作為讓「心念執取」的「名言」!
3、以「呼吸」、「疑情」等所緣「攝心」,而以「捨」的「名言」結合「呼吸」!
4、「捨離」「觀察呼吸」時的「自我角度」,回歸「所緣」的「本身狀態」、現象!
5、回歸「本然狀態」來達到「無礙」「呼吸相」;「不住」「呼吸相」的「離相」!
6、所觀的「身、境」和「能觀」的心,都是「所緣」,都應回歸「本然狀態」而「離相」!
7、菩提道除了在「起觀」「捨離自我」的「離我相」後,還要起觀「眾生、外境」的「所需因緣」、「投入時機」、「集取經驗」,而最後還是要「離一切相」!
「本來狀態」本身是不需「外力」、「勉強」的,若有「外力」、「勉強」,也只是起觀者「提起」、「回歸」的作用而已!感恩!
「所緣對象」可以更改,但「原則」是不會變的!比如「疑情」,以「疑情」攝心,而由「是誰」導向「捨離」,但能不能導向「捨離」,就跟具不具「正見」有關了!
所以「正見」是修行能不能成功的的關鍵,而「正見」,依「此故彼」的法則來看,是「依待無實」的,但「唯心」卻是「自性」,這首先要看邏輯推理的「合理性」如何,再來印證「合理性」是否真的合理,當然;這要看「學者」是否有「打破權威、追求真理」的修行態度才能作到!如果是「預設」的,就會產生「諍」了,感恩!
………………………………………………………………………………………..
【Leong ○○師兄】
「感恩師兄詳細的分析與解釋。很抱歉末學不是很懂通或理解文字上的講述﹐而且也不甚會表達或作適當的相互反應。末學依呼吸系統止觀方法進行﹐到一個程度﹐就寂靜好像無目標了﹐但是此故彼會自動自然產生或顯現在當前。這個此故彼之功能或作用﹕比喻一些境界如痛痒光等等出現﹐那個看或覺知的自然在位的意思。然後又同時消失。至于參禪有點不同。因為疑情所緣之存在﹐所以往往會一剎那間會有偶然性的自然突破性﹐當然不是爆破性的情狀啦﹗哈哈哈。還有話頭先行作得好或銳利的話﹐可以看到覺知慣常身心之習氣。謝謝師兄﹗ 」
【回應】
師兄慈悲;
『寂靜好像無目標』是向「定」的沉寂狀態,而「此」是「沉寂」,「彼」是「顯現」,依「沉寂」而能「顯現」!而在下一個彼「顯現」時,本來「顯現」的此也會「沉寂」!
重點是;會不會受任何「境界」的「顯現」或「沉寂」影響,如果會;就是「住」!
而會「顯現」、「沉寂」就是「本然狀態」!比如「捨」,如果「無一物」,那還要捨什麼呢?所以「定學」會分成「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的境界!
『偶然性的自然突破性』也是如此,那是「沉寂」後的作用,也符合「無常」定律!
總之;觀境的「一切變化」,如果依「法則」是應「無住」的,而「無住」並不是「沒有」,也不是否定「境」的現象,對「沉寂」、「顯現」等一切「出現」,如果產生「欣、厭」的心理,那就是「住」,而這正是要能「覺知」的部份!
而覺知『慣常身心之習氣』也是如此,「依習氣」的就是「住」,「依習氣的此故彼」就能「無住」!
所以「覺知」是「住、無住」的「抉擇點」!而「沉寂」、「顯現」、「慣常」、「身心」、「習氣」都是「境界」之一!感恩!
……………………………………………………………………………..
【Leong ○○師兄】
你講的“捨離”就如(不提自提話頭 - 是誰。。)當下拉開距離的意思﹐我們也常說跳機(跳出念頭)才不至于被貼住或攀緣(無住)。
【回應】
以「所觀來說;「捨離」是離「自我角度」起觀,是依「所緣自身」,所以「跳脫」是「跳脫自我」,不是「跳脫所緣」!而「話頭」也不是依「自我意識」來下註解!
『而「被貼住」或「攀緣」』不是「緣」的問題,是我們的心「去貼、去住」!「無住」是不會「離緣」的,因為「離緣」也會住「另外一緣」,換言之;「無住」的,無礙「緣」的存不存在!『於相無心,何妨「相」常相左右』?
「無住」是「不住一切相」而不是「否定一切相」!
……………………………………………………………………………..
【Leong ○○師兄】
這裡談到「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覺知﹐就是說二六時鐘可以不睡而清醒的意思。當然累了可以躺著禪修﹐或者睡一小陣便很清醒的狀態。止觀與參禪都一樣同理。
【回應】
能作到自然要看下的功夫如何,「睡眠」是可能清楚的,但要看「覺知」如何,重點是;【能不能把握「遇緣即捨」的覺知】,至於能清楚到那種程度,那就要看「各人努力了」!感恩!
…………………………………………………………………………………….
【Leong ○○師兄】
請問 - 覺知(一般講當下剎那名言的‘知道’)﹐是否可以說是本能不提自提無聲話頭的一種見聞覺知現象呢﹖末學感覺得這個“知道”就好像捨離現象之一種方式。目的是要捨離而無住。感恩!
【回應】
我們就單以「識來說」;「知道」、「認識」「見、聞、覺、知」都是「識」的「本有功能」,而能透過「定力的修學」能更「心無旁騖」的「專注」所緣!
所生起「不提自提、無聲話頭」是過去「已接受的暗示」或「潛意識心念」的起動,是「覺知」時才能知道!也能透過而「念從何來」去強化「覺知力」! 這就如同禪宗的「疑情」一樣!
當「覺知」與「正念」結合時,「觸境」而「覺知」時就能立即導入「捨離」!所以『知道』就是在『捨離現象』!也可以說;『知道』就是「捨離」的一部份!感恩!
………………………………………………………………………………………………….
【Leong ○○師兄】
「劉奕壯 :感恩刘师兄!知道了 无住了 - 就是 捨離 。好比 - 见相非相的意思吗?谢谢! 」
【回應】
師兄慈悲善言!
「表相」因為「無實」,所以「見」一切法的表「相」「非」實在「相」!所以捨離「表相」!是「見相非相」!
也因為「無實」,所以「能緣生」一切法相、「表相」!所以也要捨離「無實法性」!是「非相能相」!
由「相」見「非相」,由「非相」見「能相」;是【「性、相」不離】!
而「相」不是「非相」,「非相」不是「相」,是【「性相」不即】!
【依】相【說】非相,【依】非相【說】能相;是【依待】法則!
如果「沒有相」就不需說「非相」,沒有「非相」,也不需說「能緣相」;是【依待而畢竟空】!
所以「性、相」、「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都是「不即、不離」、「依待」而「畢竟空」,是「無所得」的「應捨離」!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