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空、法空、性空】
奕壯師兄 請來指教 怎麼樣的現象稱人空、法空、性空?
【回應一】
陳○○師兄慈悲;
指教不敢,末學個人看法,請師兄指教;
「性空」,是「依待因緣變化」而「無實」的「特性」!而「人」的「身心」「五蘊」和以外的一切,只要是「存在的」都會是如此的,也就是說;只要是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一切,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外在的「物理」,都是相同【相續「無常」變化、因緣聚散現象「無我」、無實「無生」】的「特性」!
這相同的特性,在「人」的「身心」「五蘊」的「對象」來說,就稱為「人空」或「我空」,在「人」以外的「人事物」的「對象」來說;就是「法空」!所以是;「相同的法性真理」,但因為「不同對象」,而付於「不同名相」!這是區別「聲聞道」與「大乘」的方便!
「聲聞道」求「自我解脫」,所以重「我空」,而「大乘道」為「度眾生」,所以重「法空」!
而不解「我空」的稱為「我執」,不解「法空」的稱為「法執」,其實;「空理」和「執實有」的道理是相同的,只是「對象」不同而已!
所以「聲聞」的「我空」雖不說「法空」,但只要把「對象」轉向「外在的一切法」就是「我法皆空」了,而「大乘道」的「法空」必是「我空」,只是菩薩道「不重我空」而以「法空」來含蓋「我空」!
某些大乘學者把「我空」和「法空」對立起來,說自己是「法空」而貶抑聲聞的「我空」,這是不懂「空理」的結果;因為只要是「執」的,不管對「我、法」的任何「對象」都會「執」!而把「我、法」對立起來,正是「執著表象不同」,卻不見「同一直理」的「法執」表現!而「空理若二,真理就非一」了!感恩!
【回應二】
感恩法友指教,末學再把「所知不同」的論述如下!
雖知各人認知、立場不同而必有諍論,而只應深入自己所學,然因蒙 ○○師兄不棄提問,故而「弄斧」貼文;也因認同、學習 ○○師兄之好學精神,師兄能不因人廢言、不因事廢人,故我等下下人或有體悟;而有無等等論也未可知也!所述一切願與師兄互勉!
末學依「理、事」「性、相」分述師兄所提「人空、法空、性空」的問題;「人、法」是「事、相」,「性空」是「理、性」,至於其他無關「理、事、性、相」的「行持」的基本論述,因離題而不論了!
「萬法」或「一切法」是「事、相」;「皆空」是「理、性」,這在佛法是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如果不能分別清楚,修學就會很麻煩了!
比如說;「法無實」;「法」說的就是「相」,「無實」說的是「性」!
很多人把佛法的「法」和一切法的「法」弄不清楚,簡單的說;佛法的法是「方法」,但「一切法」的法是「存在」的「代號」,這是因為古代的名相不多而互用的關係!
佛法所述「法性」的「空」、「無」也是「代號」,說的是;「不實在」,而不是「不存在」!
「法空性」是「依待」「法則」的結論,不是「自己能空」的,是「依他緣變化」「當體無實」的「空」,所以「依待他緣變化」就是「無實」的「空性」!
而「依待他緣變化」的「生滅」都是「相」,也因為「無實」法性,所以能有「生滅」的「法相」!而「我、法」都是不出「同一法性」的「不同法相」!
萬法的「生滅」是「依待他緣」而決定「現緣」的「生滅」,是「依他存在而存在」、「依他不存在所以不會存在」,不是「自己」能「作主」生滅,這是與「自性作主」的「有自性」最大的不同處!
解脫道因為「五蘊」的「當體無實」,所以能「解脫」!大乘因為「當體無實」,所以能「創造、改變」,而所投入「創造、改變」的因緣,自然是「六度」等「淨善因緣」了,這就不再贅述,否則又離題了!
知「空理」正見後的「止觀」,首要的是能「提起覺知」,而能「如實知」現在的「發心」為何,才能向自己所設定的「發心」修正!
如果經歷「止觀」的修學,就能觀察得知;「一切修為」的取向,都是依「發心」而決定的!能「止觀」的,才能「時時覺知修正」!這止觀、覺知修正,無非都是向「自我預設發心」和「堅固發心」的因緣!
「出離心」與「菩提心」,是說「自度」、「度他」的「發心」不同!但「出離」、「菩提」的「無實空理」是相同的!如果不能認同「真理」的唯一性,那還有什麼好論的呢?
所以說;「自度」是以「無實空理」來「自度」!而「度他」是;不急於「自度」而先教他人「無實空理」的自度之法!而大乘為了親近教化,所以開出「六度、四攝、五明」等法,是以「佈施」為統攝、而以般若為「前導」!
以佛法來說,發「出離心」是「解脫道」,發「菩提心」是「大乘道」!
「能出離」和「度人出離」的「法空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在「對象」和「根機」不同,所以「方法」也不同!
「出離自我」的是以「五蘊」為對象而「無我」!
而深入的說;先「度人出離」的,是以「先他」、「有他」來「捨離自我」! 所以菩薩道的「無我利他」就是「自利」!
能如此;是因為透徹「法理」後的「自我要求」,也是「悲心」使然,對此只能是「鼓勵、勸發」!
對凡夫的「自利」「發心」來說,「五蘊無我的捨離」已是「不可思議」了,更何況是以「利他」來「捨離自我」的「境界」、「發心」?
「菩提道」包括「菩提心」和「菩提行」,一般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提心」是「度他無我的發心」,「菩提行」,是「依菩提心」的「度他萬行」!是以「菩提心」為「萬行」的導向,而以「萬行」來圓滿「菩提心」!
修學最尊貴的老師是「自覺」,所以培養「自覺」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自覺」的,連自己「起心動念」的「善、惡」都不能知道了,自然無法圓滿人天「十善」,更何況是「向菩提心」?
依於「捨離自我」的「我空」止觀者,或是依於「能緣生而利他」的「法空」止觀者,都不會離「空性」的「無我」修學,只會對一切因緣「不依自我」而「動心」或「感恩一切成就的因緣」,是不太可能依「自我」來評斷他人的!
末學就「法空理」的「理、行」、「因果」,作更進一步的述論,不合宜之處,請紹 寬師兄見諒,而因為末學本性駑鈍,所以目前還是「堅持」以「合理」、「因果次第」為「己見」,感恩師兄慈悲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