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直觀慧】

「直觀」是不重「深定」的「觀慧」,是觀所緣「本然現象」自然現呈的「性、相」狀態!是【隨緣起觀】【現象本然變化】而【心不隨緣變】!

「隨緣起觀」是在「時時、處處起觀」的「慧觀」中強化「覺知力」!

「修定者」,不理會「所緣」以外的境界來「攝心」,而以「慧」來說,「不予理會」也是「已受現象影響」的「反應心念」之一,這包括潛在的「對立」、「逃避、厭惡」心念,和「貪著」由「所緣」而產生的「定樂」,這都是應該警覺的!

以「定」來說,「轉換所緣」,是在「定力具足」後才修的,如果「定力」未具足而「轉換所緣」,是會失去「專注力」的!而「慧」者的「專注力」則是放在觀尋「現前出現」「境相」的「所依緣」,和保持【不受任何「現前的境相」的「影響」】! 而智者則是「專注」在「隨緣觀尋」而「投入因緣」和「隨緣自在」!

「修定者」,待「定力具足」再後起觀慧,最後才是融化於「言行舉止」、「行住坐臥」!但若無「正見」、「正念」,無法起「慧觀」,若不起慧觀,也只是在「言行舉止」、「行住坐臥」間「具足定力」的世間法而已!

「定」是依「所緣」而捨其他緣的「脫離心」,「慧」是「隨緣捨執」的「解脫束縛心」!「智」是「捨離自我」而「投入他入所需因緣」後,「解脫束縛」的「菩提心」!

「先定後慧」,在表面上是較困難的,但是要修到一定「定力」才起觀,所以相對於「慧」的「隨觀眾緣」,觀「單一所緣」反而比較簡易!而「困於定境」的無法提起「觀慧」,或因習慣「先前所緣」,所以無法「順利的轉換所緣」,是進入「觀慧」的兩大障礙!

而慧觀者,要在不斷變化的「境相」中,時時保持覺知而「直觀」,相對於「單一所緣」的定心,卻是更困難的,因為「直觀慧」者的「所緣」,是隨時「轉換」的,所以「初修」時很容易被「境相」所迷,但只要能漸起「覺知」,就會不斷薰習【「一切境相」相應「正念」】,而將【覺知、起正念、如如不動】融合為學者的慣性」!以「解脫」來說;「直觀」的「慧解脫」只是「起頭難」的「由難入易」!

觀「無常」法印,學者可依「直觀慧」而得「無願無作」的「慧解脫」!

觀「無我」法印而得「可創造利他因緣」,所以菩薩道強調【不修深定】的【直觀】「現法」因緣,而積極投入可改變未來果的【智用】!

能「覺知」到「所緣」以外的「其他境相」,這也是「專注力」的「無常現象」!而「慧」的「散亂」,指的是『被「包括所緣」的一切「境相」所迷』!

「修定」的排拒他緣,實際是被「所緣」「所縛」,除非「依他緣」的「法則觀念」去觀待一切,否則「所緣相」將成為「唯一因緣」的「我相」,而所觀的「無常,」反而會產生「無常」的「常相」執!

「法則」會由「所緣」帶入「所緣」和「一切境相」的「無常相」、「無常性」,「和合相」、「和合性」!

不依「緣起法相、法則」的先觀「我空」,而以「我執」觀「法空」,「法空」也是所執的對象!

不依「緣起法相、法則」而直觀「空性」,易「執」「空無」而入「頑空」!

只要遵從「法則」,必見「無常、無我」的「現象」,和【能】「無常、無我」「現象」的【無生性】!而行「萬法中見法性,法性能緣生萬法」的「中道行」!

「定」的最大意義,就是在「一切境相」中,「提起覺知」而「起觀因緣」!

「定」對所緣的境相,是「不迎」但「有拒」,「慧」則是對一切境相,「不迎」「不拒」「不受影響」!

觀法雖名為「無常、無我」,但若不「觀其性」而只是觀「無常、無我」的「現象」,就會有因「著於境相」,而產生「執」「無常、無我」相,為【常見、我見】的可能」!

而只「觀其空性」,而不能觀【由「性」能緣生相】,也會產生「執」「性」的【斷見】!

換言之,只要是「止於相」而「住相」,不管是「相」還是「性」,就會是產生「執一邊」的「「自性」執!

更甚者,若以為觀出「無常、無我」的「現象」,或只觀「法性」,而不能「中道」實觀,就以為是「入已聖境之流」,這誤解就大了!而這「性、相」的「中道實觀」「介繫者」,就是「依他緣起」法則!

學者建立一切法皆「依他緣」的觀念,是至為重要的!要將「依他緣」法則化為自己的觀念,去看待一切現象,而「所論、所寫、所看、所思、所說、所行」等「一切對待」中,皆不離「依他緣」的法則,也在「一切對待」中,堅固「依他緣」的觀念!這也是由「世間」趣入「出世間」的「關鍵介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