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度他、利他無我】
【陳○○師兄】
我喜的「大乘」的「自度度他」,自己有經驗再教人,絕對是正知正見!
【回應】
○○師兄慈悲;大乘的「有他無我」就是一種「捨我、無我」的經驗!如果要先「自度圓滿的經驗」才能度他,那起碼是「初果聖人」的境界;大乘也將不會存在,因為大乘不急於追求「自度」,而「初果」的境界,也等同「初地菩薩」,且現今的「說法者」,誰能說、敢說、會說自己是「初果、初地」呢?而我們若不具「初果、初地」的境界,又如何判斷「說法度眾者」是否具備「初果、初地」呢?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要教導我們;依「法印」、「正見」的法則來「印證」、「自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即使是「經驗」也有錯誤的機會,比如「自性」,就有「有、無」的不同經驗;所以「依法不依人」,就成為修行的所依了!感恩!
…………………………………………………………………………………………………
【陳○○師兄】
如果帶領眾人修行的人怕苦,不去體會而解析佛經,解析那些佛經都很吃力,也不能證實解析的對與不對?能說是正法嗎?這樣教別人依法去執行,能度人嗎? 菩薩是人修出來的,您教大家成菩薩、成佛嗎?為什麼自己不修?
【回應】
○○師兄慈悲;「大乘的精神」是「先利人」並不是「自己不修」,如果把「先利他」的「發心」等同於「不修」,那誤會就大了,末學要強調的是;在佛教的分類中;「先自度」的「發心」是向「解脫道」,而「先度他的是「菩薩道」!當然這都是「自己選擇」的!
至於「修不修」,「解脫道」的「修」是「五蘊」觀照「無我」!而「菩薩道」的「修」是在「利他」中完成「捨我而無我」,如果不能實踐「捨我、無我」,是無法作到的!而這「利人」本身就是「無我精神」的發揚!以般若經來說;「先度人」就是「無四相」、「無住」的「體悟」與「實踐」!
應該說,我們要先「解析佛經」才能「體會佛經」,而「講經」不一定會「說法」,「說法」的,必然會「講經」、「解經」!「講經」就是能「解析佛經」的意思,「說法」就是「解析佛經」後的「體會、體悟」!
而「解析」「很吃力」者,也自然無法「先利他」了!所以「要利他」就要能「解析」,能體悟,只是【「大乘者」是先將所「解析」、「體悟」的教他人,而不會先急於自己「證實」】!
所以;「自度度他」的「度」,也要看「度」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是「證果」,那問題就大了,而結論如何,也可在師兄「是否成就才能貼文」的「質疑」中得到解答!而「解析」、「體悟」各人也會依「各人的根機」而有不同、說法不同,這點;更可由師兄的版面各家貼文中得見!
至於是否是「正法」;就是因為怕「解析」、「體悟」的錯誤,「佛教」「三乘」才會有「三法印」的「印證準則」!換言之;依「自己」的體悟,也不一定是「正法」!所以;依「凡夫意識」來推理「所學」的「相對合理性」,還是要以「法印法則」來作為最終指導的!
佛法的「菩薩」分成「凡夫菩薩」、「聖賢菩薩」和「佛菩薩」,而後兩者,都是由「凡夫菩薩」的「次第累積而成」的!而「凡夫菩薩」也不是「無時無刻」都在「度眾生」,而在「無眾生可度」時,也時時不斷「自修」,而這個「自修」,或許看起像是在「自度」,但確是為「利益眾生」作準備的,而菩薩道的「實踐道場」,就是「苦難眾生」!
「先利人」是指「菩薩精神」,這是體悟「無我」而得的「自我選擇」,是無法要求他人的,而以「有沒有修」來說;【「為了利人」,所以;一定有要「超過」「自己所需要」的「功夫」】,相反的,「自度」只要符合自我需求即可!這超過「自己所需要的功力」和「符合自己需求」兩者,自然是前者功夫高超!
雖然如此;是「先自度」還是「先度人」,都是在說學者的【「發心」、「動機」】,而不是比較誰的功夫高,或是誰「有沒有修」,而「境界如何」,「發心」、「動機」是最大的關鍵!因為即使「功夫再高而不度人」,境界最高也只是「解脫道」而已!但這也還是「個人選擇」!所以;「菩薩先利他」的等色;自然不會有「先自利」的觀念,因為依菩薩來說;「先自利」就是「自我立場的表現」,所以經說「己未得度先度他人,是為菩薩發心」!感恩!
………………………………………………………………………………………..
【陳○○師兄】
劉奕壯 師兄 徑過再說明,發心菩薩的;先利他,而利己!發心菩提道的;先修好自己再度他人
【回應】
○○師兄慈悲;一般大乘會以「解脫道」來說「聲聞」,而以「菩提道」稱「大乘菩薩道」,基本上都是不離「菩提道」的,所以在此前提下;師兄所言是正確的!
但其實對「直入」「無實無我」狀態的「解脫道」者而言,是不存在「度不度他」觀念的,也就是說;在「進入」「身心」「無實無我」的狀態中,那來的「自利或他利」的「自他對立」?
由此觀點;現代某些強調「學習聲聞法」而貶抑「大乘非佛說」的,或某些「大乘學者」貶抑「聲聞不究竟」者,皆不離「自我意識」的「分別對立形態」,而並未真實的體悟「無實無我」、「緣生緣滅」的「因緣特性」,更遑論「安住」、甚至「證入」「無實無我」狀態的「實踐自度」!或進入「無實無我」狀態而「投入因緣」、「隨緣放下」的「實踐度化」!這是「自醒」、「提醒」的發心而不是指責,是說「實踐無我發心」的重要性!
「菩薩道」的發心有二,一是「向菩薩道」的「先自度後度人」,二是「菩薩正道」的「無我利他」!
說「先自度後度人」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本以「自利」為先者,向「無我利他」提昇的「方便」;但只要「發心」是「利他」的,不管是「未來利他」的「先自度再度人」,或是「現在利他」的「無我利他」,都能稱為「菩薩道」發心!
只是某些學者,會以「先自度再度人」為理由,實際上是「自利」的發心,而「自利」的,就與「大乘菩薩道」甚至「出世間法」無關了,學者對此「因果」應「分別了解」而「自省、自覺」!
「自利」不是錯,「自利」更是「提昇自我」的動力,但「矛盾」的是,「自利」是「自我」的表現,正是「煩惱主體」而應「對治」的對象,所以以「出世間法」來說,真正的「自利」就是「無我」,「無我就是自利」!
而「向無我」,就是「向出世間」的「修行項目」,只是「解脫道」「修無我」的「對象」是「自我的身心」,而「菩薩道」「修無我」、「跳脫自我」的「對象」是「眾生」,是「全心」依於「關懷眾生」的「捨離自我」!
佛法重視「觀照」的修行,而「發心」如何,是需「觀照」的「覺知力」才能「自覺」的,而這「覺知力」,是修「世、出世間」或「三乘」的基本功夫!
「當下」的「發心」、「動機」和「起念動念」如何,若沒有「覺知力」的「覺察」、「審視」,就不會有「提昇」的機會,而;末學的貼文,「無意」也「無權」指責各人的發心,只是要分享「覺知力」的重要性,也作一種「覺知心態」的解析!
選擇「自利」或以「自利」為「方便」的「向利他」「發心」,都是各人的自選,要「提昇」也是「勸發」、「自覺」而不是「強迫」,而「發菩提心」正是「向菩薩道」的基本動力,所以;但把「自我發心」的「自利」誤解為「菩薩」「無我」的發心,或因為「自利方便」而失去「利他」的「目的」,這就錯解、誤解而「不符因果」了!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