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念」與「觀息」、「大乘止觀」次第」】
【捨念】
「自我愛」是依「我」而來!「我」是指「妄認實在」,而「自我愛」的產生;是因為「妄認實在」而產生「貪愛」、「住著」,所以「自我愛」不是有個「實物」、「實體」,而是「妄認」後的一種「慣性反應」!
有「自我愛」的,就會有依「意識」、「分別」、「對立」的「掌控欲」!對「身」所產生的「貪愛、保謢」也是其中之一!
「解脫道」的「捨念」是「放下」「意識分別」的「掌控欲」而不是「厭惡身心」!
「大乘」的「捨念」是「捨給眾生」而稱為「施」!「捨給眾生」就是「菩薩道」的「無我慈悲」,也是「學」習「佛」陀的「菩薩行」!
「捨」而「利他」的「意願」就是「德」,而不是決定於「捨的內容」、「數量」;也不是「先有再捨」;而是「願意」捨的「心」!而「實踐」「捨心」就是「德行」!
【觀息次第】
一、【向「捨離自我」「觀息」的「次第方便」】;可依情況交互運用!
1、先不理會「吸氣」,而只是在「吐氣」的同時,提起「由下向下、由內向外」「放鬆」、「放捨」「捨離身心」的「捨念」!也在每次的「吐氣」中愈來愈「放捨」!
2、「吸氣」時專注「吸氣」,在「吐氣」時一樣結合「捨念」!
3、捨「捨」的「念」,而只有「息」的「長短、急緩、冷熱」等「自然運作」 和「自然狀態」!
4、覺知「息」的「自然狀態」而「無住」!此時;就只有「捨離」、「無住」的「狀態」,而離「息」的「無常變化」「相」!
二、【向「大乘」「止觀」的「次第方便」】;
1、先不理會「吸氣」,而只是在「吐氣」的同時,提起「由下向下、由內向外」「放鬆」、「放捨」「捨離身心」的「捨念」!也在每次的「吐氣」中愈來愈「放捨」!
2、「吸氣」時專注「吸氣」,在「吐氣」時一樣結合「捨念」!至此與「捨離自我」的「觀息」相同!
3、「吸氣」時專注「吸氣」,在「吐氣」的「捨念」改為「施念」!應注意的是;雖然「施」是「向十方」的,但重點是「向頸部以下」的「施放」,這是為了避免「氣」集中「頭部」!而「向下施捨」也有「救濟苦難」的意涵!
4、「吸氣」與「吐氣」皆提起「施念」!
5、以「觀想」自身化為「普照十方」的「悲、智、願」的「光」或「能量」結合「施念」!
6、「所化之光」或「能量」;也可「觀想」為與「三寶」【自覺覺他、覺行無礙】;【空有依待、畢竟無礙】;【不即不離、淨染無礙】同質性的「無礙之光」或「能量」,也能「無礙」的融入「十方三寶」而「普照十方」,而若理解「悲、智、願」或「三寶」的內涵,只要觀想「自身所化」的「光」或「能量」不斷的「普照十方」即可!
7、離「息念」而只有完全的「施」的狀態!
8、在「施」的完全「狀態」中,安住「無住」!
9、不管在那一個階,「光」或「能量」的「普照十方」,還是要以「向頸部以下」為原則!
三、【「捨」、「施」的重點原則】;
為了避免「氣」過於集中「頭部」,所以「吐氣」的「捨念觀想」,應提起「由下向下、由內向外」的「放鬆」、「放捨」、「放下身心」的「捨念」!而「息」只是幫助「專注」觀察」的對象,最後;對「息」的「無常變化相」也要「捨」,所以「捨離」、「無住」的「狀態」才是「觀息」重點!
而「施念」更是如此;雖是「向十方」的「施」,也應以「向頸部以下」的「施放」為重點,而「向下捨、施」也有「救濟苦難」的意涵!而在「施」的完全狀態中能安住「無住」,則是「觀施」的目的!
………………………………………………………………………………..
【Leong ○○】
頭部最敏感之處﹐如你說容易上火﹐再來我們用腦子太多了﹐多數在心意識貫用或攀緣參究的。末學耳根因車意外覺知根性有問題﹐所以覺得類似的所緣境常常在耳根兩角的牙床出現會有壓力(tension)感。師父/維那師都教要拉下來到丹田或腹部外面。否則很容易頭痛的。一般上我們把話頭都按在心胸處。也有按在丹田。就是說離開頭部最棒﹗末學感恩你們的指教﹗謝謝﹗
【回應】
○○師兄慈悲,心與下丹、外緣,雖是比較安穩的所緣,但只要是以身為所緣的,氣就會循環全身,所以還是可能出現師兄的「壓力」的情況,而末學的「所緣」以由「吐氣」帶動「捨念」,師兄可試試看,但必需說,只要愈靜,出現身體的變化會愈快,心的攀著也會愈容易出現,到時候,能不能放下,就要看「真功夫」了!
劉奕壯 其實「捨」才是所緣,捨就是「智慧」,息或身,只是幫助專注、集中的工具,若只是專注在「工具」,境界頂多是「定」,但我們修行的目的是「定慧」或「慧」解脫,甚至是「大乘」的「觀慧」,所以「捨念」和「施念」,就很重要了,當然;這不止是「心」而已,而是需要「慈悲、德行、善行」來作為根基的,感恩!
…………………………………………………………………….
【Leong ○○師兄】
感恩劉師兄指點/引導。謝謝了﹗那個你講的「吐氣」帶動「捨念」,非常好的﹐似乎是種息氣的方法﹐以前(vipassana meditation)純止觀法門有過一點點的經驗了﹐好像沒有底的深入山谷裡的那種現象呢﹐也好像前念滅了後念未起之過程中。也好像車輪慢慢漸漸的漏氣那種現象。
但是禪宗法門如參話頭或看話頭﹐就似乎有點不同一點了。末學想所謂疑念所產生的疑情或疑團﹐也是一種壓力﹐話頭降伏此心﹐算是禪修的所緣境﹐在那裡參究行深深行。。。深深的行。。。這是不是心之所緣境呢﹖是不是進入阿來耶識做功夫呢﹖末學不是很懂。覺得直到參破本參話題為止﹐就比較自在一點的保任任運修煉下去的了。至于什麼遇禪機因緣等等﹐末學還是很粗淺過程中。所以謝謝相互互動作為大家的增上緣或結緣品。
接下來師兄講到定慧﹐這個就是說或許已經破本參話頭﹐而或多或少能保任任運修行在日常生活或日常工作中了。禪宗禪修與四念處止觀法門最不同點在于突發性的功能作用。不知為甚麼如此如是呢﹗﹖感恩分享﹗
【回應】
師兄慈悲;「捨念」是以「原始佛法」「五蘊無我」和「大乘般若」「無住」的法義為宗旨的,先前已論述很多「捨和無我」結果的理論和架構,所以先略過不論,觀「捨念」是以「捨或無我」作為原則來處理「止觀」時所出現的一切「境象」!
佛法說「變化」的涵意,目的是在「捨離」而不住「境相」,而所說的「變化」自然包括止觀時「心意識」所出現的一切,而「出現的」就是應「捨離」的對象!也以「捨離」的程度論「修行」的「境界」如何!這與中後期大乘「唯識和唯心」有一不能「捨」的理論,有很大的不同!
而以「捨念」來說;「意識」的不能「捨」,不管他叫「自性」還是「本心」,就無法離「三界」的「意識」「無色界」,所以;「中後期大乘」會把「緣起」判定為「不究竟」!
或許;「中後期大乘」的學者有他們的「成就」,但在佛「住世」的歷史上,佛依緣起而成佛,聲聞依「無常」而解脫,緣覺依「十二因緣」而成就,這更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而以「實在」或「不實在」的概念來說,何者更容易產生「執」,就更顯而易見了!這是分別兩者的「相異」之處,不過,這還是依各人選擇的!
依「捨念」的修法;對不管起觀以後所出現的是「深入山谷裡的現象」,或「前念滅了後念未起之過程」、「疑念」、「疑情」、「疑團」,只要是「出現的」就是「捨」,即使是以「息」為所緣的「方便」,也是「於此剎那捨離彼剎那」的「捨離」「息相」!
「禪宗的話頭是禪修的所緣境」,也是攝心的方便,而以「捨念」來說;對「話頭」緣後所出現的「境相」也是要捨的,甚至;到最後「心」的「能緣」也要「捨」,才能達到「能所具泯」的狀態!
而「阿賴識」本是「第六意識」的功能之一,而心所出現的境相,自然也會出現「阿賴識」所儲存、現行」的種子意識,所以不止會出現「深入山谷裡的現象」或「前念滅了後念未起之過程」「疑念」、「疑情」、「疑團」等意識境相,也會出現第六意識功能中「自我作主」的「末那」功能!
至於「保任任運」,以「捨」來說;自然是「時時」能「捨離」、「無住」一切任何出現的「境相」,換言之;如果與「境相」產生「互動」的,就是「住著」!
而時時覺知是「定」的功能,「捨離」、「無住」是「慧」的結果!上述所言就是「禪宗」與「四念處」止觀法門最根本的不同點!而「禪宗」與「四念處」都會出現「突發性的功能作用」等各種狀態,但因為「正見」; 「法則」、「觀念」不同,所以「應對、處理方式」和「所得的結果」也自然會有所不同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