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與死亡】(鄭師姊)

【○○】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嘉雯-願意分享這偈子的意義和心得嗎?

【鄭師姊】

有情「身、口、意」之一切「作為」皆是「因地種子」,而「因」雖能結成「果」,然「果」卻也是未來果的因,這是指「凡夫」「流轉生死」的現象!

「有情」雖能「造作」「因果」,但「有情」、「造作」、「因果」等皆是「依因緣」變化而「非固定不變性」,若能透徹此「無常」、「無我」、「無生」之理,而在「有情」、「造作」、「因果」等一切妄相中安住「正念」,則能達到不迎、不拒而無礙解脫,此「無性」、「無生」正是「凡夫」能成就「圓滿」成佛的「可能性」!這是指「凡夫」的「還滅生死」!

………………………………………………………………………………………………

【○○】

地水火風自觀空,任運無邊法界宮,離二執取唯一元,普賢佛慢本性中!

【鄭師姊】

地水火風識亦空,任運無邊法界通,離二一元皆執取,普賢佛慢無性功!

………………………………………………………………………………………………

【○○】

五祖傳六組此偈.也認定六組已經開悟.所以我以為.五祖說此偈.非佛理之開示.而是下手功夫的傳授.

【鄭師姊】

六祖聞「金剛經」「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若無經文所示「無所住」之理,何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行持?此「佛理」及「下手功夫」已然於「金剛經」明現矣!

而五祖之偈,正是因「無性」而「無住」之「佛理」,亦是「於妄相」中,保持「無性正念」而「中道無礙」之修持!而修行者,既已知曉「佛理」而應於一切法「生無住心」或「無住生心」,所缺者,在是否具足「保持正念」之前方便-「提起覺知」而已!

………………………………………………………………………………….

【○○】

薄煙陽燄見於前,刹那法身普賢現,明空無礙離言詮,五佛性智不計年!

【鄭師姊】

空花不離見毗盧,性相即是顯真無,不即名言何多言,芥子須彌藏如如!

行途於道,三界無出,無我常顯,五行不離,由俗見真,真能出俗,污不染蓮,蓮由泥潤,觸受生塵,覺明自在!

受用境界又何須多言?然,離言則從何修起?修行者或不在言,唯度化除外,因地由言見道,道途風光本多綺,於未見道者自不必多言,於見道者亦無需多說,若有所說,唯「正見」及「入道下手處」可矣!

……………………………………………………………………………………………….

【許○○】

六祖言-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憎. 示下.當皈依自性三寶.

【鄭師姊】

「自皈依」之「自」若言「自性」,自性亦當是「無性」!說「無性」;則是「能具足」而非「本自具足」,若是「本自具足」,又何言「無性」?

五祖偈曰「無性」,六祖偈曰「自性」;兩說是一是異?

或可言「無性」即是「自性」,而「無性」依緣能「生」,故是否「皈依三寶」,亦依於「因緣」,能否「圓滿三寶」亦「操之在累積因緣為何」!

…………………………………………………………………………………………………..

【○○】

達摩禪機當頭棒,慧能言盡意猶忘,寶瓶盪開千古謎,我是本初普賢王

【鄭師姊】

見地不出斷頭何用,般若不明萬言無益,千古謎只在覺知,無我無初無始佛!

……………………………………………………………………………………………………

【○○】

世人修禪不修身,誤會少林為健身,易筋洗髓非外法,達摩雪地功夫深!

【鄭師姊】

長生不如不死身,誤將不老為佛真,五蘊無我正道法,佛陀娑婆救苦恩!

修性即修命,修命遠修性,無常終有期,彭祖有何慶?

……………………………………………………………………………..

【○○】

坐禪若得止觀助,真空妙有實非無,煉神還虛豈道法,目睹晨星識真如!

【鄭師姊】

坐禪止觀正見主,五祖曰無子非無,煉神還虛豈佛法?晨星識無方真如!

何來六祖煉還虛?達摩還虛有禪機?空性妄有當頭棒!止觀方為普賢依!

欲說道法由任督!丹藥奇脈走頂爐!生死關前不修捨!白功凡夫難脫俗!

佛道一德宗不即!認清異同擇由機!以佛為道實非宜!與君千言難相契!

………………………………………………………………………………………………..

【○○】

緣起性空非實空,可惜文字障蔽深,誤解佛陀不用功,君為顯宗之根器,不解禪宗密宗同,若識心經真言咒,即證空性大手印,四果羅漢亦相同,雖今道法不盡佛,易筋洗髓有略同

【鄭師姊】

先解緣起何為空,有實非實遠離宗,可惜我見障蔽深,佛陀洗髓真用功,君顯併湊大根器,道同何需分禪密,若識心經無所得,手印心印亦性空,金仙報盡需再來,不受後有羅漢胎,佛道天人不相盡,洗髓我執破最該

我尊重所有言論,也只述論佛法,所以無關佛法的言論就不再回應了,否則就真的「不用功」、「文字障蔽深」的「浪費彼此的生命」了!既「道不同不相為謀」,又何必多言呢?

…………………………………………………………………………………………..

【○○】

五祖.六祖一眽相承.所言應是一非異.無性.自性是異非一.否則所言豈非胡謅一場.六祖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嘉雯.你可以告訴我這段話的完整版嗎?

【鄭師姊】

「何期自性如何如何」,重點不在「如何如何」,是在「自性」的有無!

試問;「自性」若異非一,那五祖六祖誰對誰錯?

關鍵在;世人皆以「六祖」為主觀立場來觀待一切,也以「六祖」的「自性」說來理解「五祖」、「金剛經」,但別忘了,六祖是受教於「五祖」及「金剛經」的,而非「五祖」「金剛經」受教於「六祖」,這個脈絡要先釐清,若能先了解「六祖」的「自性說」背景,就會對「自性」為何有較通徹的了解!

比如六祖見「神秀」大師之「勿使惹塵埃」偈,所以對應「何處惹塵埃」,而世人常尊「六祖」之偈而為「見性」,卻不知;六祖偈若已「圓滿」,五祖何必於三更傳法說偈?可見六祖「何處惹塵埃」之偈;即使「見性」也不圓滿,因為「勿使惹塵埃」偈說的是「戒定」,而六祖「何處惹塵埃」說的是「慧」,無「戒定」而要「慧」解脫,這是不可能的!

而「五祖」偈是圓滿的;「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這可歸於「勿使惹塵埃」的「戒定」;「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則歸於「何處惹塵埃」的「慧」!

若六祖聞五祖偈而說「自性」,卻不從「五祖」偈來解「六祖」的「自性說」!試問;一脈相傳的法,又怎會不同?

人對於 「所知」的皆有「有無」的觀念,對於「自性」也是如此,五祖當然是「無自性」,而「六祖」若順依「五祖」所傳的法,所謂的「自性」,也自然是「無自性」的這一邊,否則傳法當下,師徒豈大辯一場?而檀經只說「自性」,讀經的人為若斷章取義,不去連貫前後,自然依文解義為「有自性」!這是要深思的;過去我本來也有「胡謅一場」的困惑,經與劉師兄及其他同修論法後,稍作此「不用功」「、文字障蔽」的分享!

………………………………………………………………………………………………

【○○】

下手處有很多方式,人人因緣各異,但以師弟我接觸的法教,只有三種,

1、出離心的建立。

2、菩提心和菩提行,

3、對空性正確的見解!

並且不斷加強上述三個重點入心識!其他都是以這三者為基礎的延伸!

出離心在我受的法教就是「觀死無常」,我一定會死,這是肯定的!我會怎麼死法,這是不確定的!當四大分散時,會面對的驚嚇恐怖,種種障礙現前時,如何了知是自性的化現,當然功夫夠的行者,預知时至,坐脱立亡,虹光化身,這種死亡過程,我所不及!我現在學的,有人13歲就學過了,所以没有任何可自滿之處!練習死亡的過程,在密法中有獨到的教授,地水火風分散會面對的過程,現在的淨宗和禪宗也少提,反到是密宗有完整的步驟次第!

而淨土五經中的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密宗的觀修過程!禪宗的究竟,就是密宗的立斷頓超大圓滿!因為密宗本身就包含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的完整法教,而且戒律也是精嚴到不行,但每個人運氣因緣不同,密宗胡扯瞎搞的更是多到不行,真修實煉者,萬中無一!有些人就是適合淨宗!有些人就是適合禪宗!有些人就是適合密宗!不管春夏秋冬哪一宗,死亡是每個人都會遇上的,諸位所學的殊勝法教中,有人教授怎麼死亡的嗎?有人練習過地水火風怎麼分散的嗎?如何修出離心?步驟?如何修菩提心?步驟?如何修空正見?步驟?

下手處當然也是大家知道的思維修,十二因緣,捨喜慈悲,六度萬行,學習死亡,是佛陀對人道眾生最深的法教!剛好密宗有教到!

【鄭師姊】

佛法說的是在活的時候要作、修、累積什麼、如何活法;不是修什麼「法」妄想改變「結果」,這是「因地」修行的「安心之法」!

死亡是一生的結果,必隨「生前因緣、業力」而變化,死亡時則隨業力而去,況且到了地水火風分散時,不想分散都不可能,那還需要學什麼?教授什麼?難道想「控制」他嗎?神通都抵不過業力了,意圖以修法來改變業果,這豈不是妄想?如果誰可以作到,那就「祝福」了,不過;還是先解何為「因緣」是什麼再說吧!

中陰身是雖是投胎的過度期,但投生何處已是因生前和「因地」而決定,那種修中陰身的法,與佛法的「因緣」觀,我相信、選擇的是後者「佛陀初期」教示的「因地修行」,對於「後來變化」的,我不太敢學,至於何人選擇何者;高興就好!

上述所說所有的「佛法名相」的內涵,最好先研讀「原始經典」所說的意義,才能了解修學「佛法」、「佛法名相」的目的!

「出離心」是觀「身心、世間無常」而「不著」不是「觀死」!菩提心是「不著世間、不離世間」!兩者皆因「空理」而來!

「空」是由「因緣」而來的結論,也因為「空」所以對一切法「不執取」,既知「空」是正見,結論怎會是修如何「死亡」、「執取」死亡?

………………………………………………………………………………………………

【○○】

對於出離心,「四念處」南傳、北傳佛教皆有法教,小乘大乘亦多著墨,但是死亡的過程,我在其他宗甚少見聞,而且在密宗裡,並不是真的死亡才能體驗死亡過程,雖然密宗有中陰身的法教,但是也有不經過中陰而解脫的法教!而菩提心的教法,我學的不在空理,而是在「捨」無量!以及阿底峽尊者的,「修心七要」步驟!而死亡的法教,是為建立出離心的基礎之一而已,不是全然!

然法無定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但因為我對所謂的「原始佛教」,涉獵不深,不清楚此教法著重哪裡?願聞其詳?而且對原始佛教來說,如果此刻即面臨死亡刹那,有何法教以出三界?還請開示略說!

【鄭師姊】

重「當下」、「因地」的因緣累積,這也是為什麼南傳、北傳不在「死亡」著墨的原因!而即使是「淨土」的死亡助念,也是「往生極樂」延續修行的「方便」!

依佛法「因緣觀」的結論,只有「論因、計因」的修行,所以不管何宗何派,要在「改變結果」上下功夫,而不專重「因地修行」,都是癡人妄想而近於外道!

就是因為「空理」所以才能「捨無量」!否則「捨」如何建立?也因而「無量」所以「依眾生需求而不以自我來作分別」和「眾生皆具成就可能性」而行「慈悲喜捨」!

依於「無我」「空理」,向「創造」、「累積」、「投入」因緣的這一邊,才有「四無量」的觀察,這「無量」說的不是「數量」,而是「空理質量」!這才是「有他無我」、「以度他來自度」的「菩提心」!

「修心」只有「一要」,就是「金剛經」的「無住」,這也跟「空理」有關!如 劉師兄所說的「因實性無得」所以於「諸法」「無住」而「無礙」!「住即妄、無住即真」!

「出離心」說的是「出世間」、「無為法」,跟討論「死亡」、「中陰身」無關!換言之「死亡」,也只是「世間」的現象之一而「未出世間」!

真具「大定力」而能「體驗死亡」又如何?跟「不為包括死亡等境界所動」的「慧解脫」有何關係?

「解脫」是當下、現世的事,不是死亡才解脫!若當下、現世不能解脫,「中陰身」或死亡更不可能解脫!若說可以,這與根本佛法教典不符!

「無定法」是說一切皆依「因緣現象」而變化!「法尚應捨」,是說;「無住」依「住」而說,到「無住」時,「無住」尚應「無住」,何況「住著一切法」!

「原始佛法」說的就是能「出離心」、「無為」、「出世間」的法理,和「現世」達到的「行持」!

請問「出三界」是要到那一界?「出」是「超越」、「不受束縛」,不是「離開」;是學習時時刻刻「不受三界一切法束縛」,而「死亡」只是「生老病死」、「生成異滅」、「成住壞空」的相續現象而已!能時時在相續現象中,清楚明白、不否定、不迷惑、不為所動才叫「解脫」!

「無論在不在三界,都不迷著三界」,「於一切時不著一切法」;這才是「佛法」的「出離三界」意思!

修學佛法,注重的是「時時在因地累積一切」,所以對於不管是「面臨死亡刹那」,還是「業果報」現前,都會安然接受,換言之;平時沒有累積「出三界」的「因」,必然不會得到出「三界」的「果」!相反的;累積了「出三界」的「因」,不管死亡的方式為何,必然得「出三界」的果」!

再者;若急於累積「出三界」的因,這跟大乘的「菩提心」的「度他」就無關了!換言之;是「出離心」還是「菩提心」,決定於先「自度」,還是「先度他」!

引述 劉師兄言:凡夫性「為自我」的「我執心」,與「無我」的「出離心」是一線之隔!學者往往把「為自我」得安樂而急求「出離世間」,誤認為是「五蘊無我」的「出離心」,卻不知只要是以「自我」為「出發點」的「發心」,不管「發心」的名稱為何,都相應「凡夫性」的「我執」!

…………………………………………………………………………………………..

【○○】

嘉雯師姐在前一論述文中,師弟我有不同的看法,某種程度上有根本立論上的不同,但限於我的手機功能不足,暫時無法複製貼上論述文,再提出不同之處!有用到電腦我會再回答!容後補述。以分異同。

佛法是無諍的,雖有小乘大乘之略分,有了義和不了義之別,但實際都是佛陀對眾生的教導,然而在見解上有根本上巧妙之處的不同,此則發文,我只有一問:「在師姐的所學中,空的内容物是什麼?」,這是我和嘉雯師姐的分歧之見!有時間再請略說!

【鄭師姊】

以下的貼文,有些是參考劉師兄對「空」的貼文看法,還有昨天「無住」的貼文,師兄可參閱參考!

在我看來,只有「根性」和觀察的「角度」的不同,「真理」的「根本立論」是相同的!

如果前後「理路」不能連貫,或甚至矛盾,最好能先了解他們的「合理性」、「延伸性」!

佛法的根本,在重「智慧、思惟」,是需要排除「神密」、「神化」、「玄化」才能作到的,更是「由人而能圓滿」,如果連「邏輯」的「合理性」都作不到了,又如何依「合理性」而超越「人」的思惟、概念而悟入「非思惟、概念」的境界?換句說,說那麼多「非思惟、概念」的境界卻「作不到」或「無從作起」,這不是很無聊嗎?

所說的再多、再炫麗,如果不是「原始佛法」的「延伸」,這就是「別立」、「異說」而不能稱為「一貫的佛法」!

也許是「後來演化」的跟「先前的」說法不同,甚至相反,才會出現「根本立論」不相同的問題!

請問;誰會說自己修的法門是「不了義」的?我認為;若了解「根本法義」,而依「向上提昇」的原則,修學適合自己法門,這就是「了義」!不適合或目前「作不到」的,即使說得再「了義」,對不能受用的學者來說,他還是「不了義」!

「空」的內容物?「空」是「理則」!是「依世間能出世間」、「出世間能緣生世間」的真理!是「能緣起法相」的軌則!是一切存在的「法性」!是「能」「因緣生滅、變化」的特性!

依凡夫而言;「空」需要由「緣起」才能顯見,「聖者」尚且「依緣起見空,依空能緣起,不著兩邊行中道」,故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若說;否定「緣起」的能見「空」,這是痴人說夢!

「空」不是空空如也的什麼都沒有!也不是「有、無」的概念!更不是「有一個空」或「有一個不空的空」!以上這些,都是「凡夫」「有或無」的觀念!

「空」的定義;是說:因為「無實在不變的本體」,所以「存在的一切」能表現「相續變化的無常」、「因緣聚散現象的無我」!這是佛教三而一、一而三的唯一真理!

因「空無自性」,所以凡夫能累積因緣圓滿而成就!若不空而實,凡夫與佛將永遠不變!

緣起「無常、無我」的,必然是「空性」!也至於後來演變、「神化」的「不空」,甚至說「緣起性空」是不對的異說,我個人是接受的是前者,如此選擇的原因是一、理論的合不合理!二、「後傳的」基礎,應該是「原始教法」,「後傳的」怎會否定了「原始教法」而說他是錯誤的?這不管再說什麼理由,「真理」若非「不二」,「真理」就不再是真理了!

現在的人,修行往往不從「基礎佛學」學起,標榜自己最「大乘」、「一乘」、「了義」、「別傳」,大乘當然可以是目標,我也認為應該學「大乘」,但是不是先花些時間,把「基礎佛學」打穩了,再說其他?否則修了老半天,卻跟「佛法」背道而馳,這誤會就大,這是我個人的建議!

佛法本以「心」為道場,而凡夫的「心」確是「依根、境、觸緣」互動而波動不止的,然而;聖人與凡夫的「動念」、「分別」功能,並無不同,有異的是;凡夫「相應我執」而產生「煩惱」;而聲聞學者,觀「心」依「根、境、觸緣」的「互相依待」、「相續變化」、「無常」而「斷煩惱」;菩薩則是「觀他因緣」而「捨我」的「度他無盡」!

三乘的「觀照」皆不離「實相」,即使是「我執」「煩惱」的「能破」,這也是依「法空性」「實相」而有,這些修為,若無「心識」「靜觀」的功能、作用是作不到的!

「心」若不與「境界」相應而不起「執念」、「煩惱」,對一切境相的起伏、動亂,就如同「旁觀的第三者」,確實是「清涼而自在」的,然而此時;學者卻也應注意;是否無意中生起了對「清涼自在」的「貪著」!如此便落入了「有一法不可破」、「執取」的「自性見」了!

「心靈」是依「根、境、觸」而動的,而這「清涼自在」感受,不也是依「煩惱、動亂」而有?這就是佛法「依此故彼」而「畢竟空」的法則!所以把握此「法則」而時時反省覺察「所觀」「、能觀」的互動關係,這是「修空慧」的法門!雖「依此故彼」而「畢竟空」,然而;「依此故彼」的法則,也能「投入、創造」得度的因緣,這是修「無我智」的法門!

「依此故彼」的,必依他緣而不是自己能變化,會「變化」的就是「無實性」!只要見到「心識」的「依他緣起」而「無實性」,才能作到「心、根、境」等「一切無住」,能「無住」而「不動心」,則何妨「萬物常圍繞」!所以只要「住、著」即是「魔業」,而這裏的魔,是「障礙」的意思!感恩!

………………………………………………………………………………………………..

【○○】

今天有用到電腦,師弟我略為表達部分不同之看法:

內容說說笑笑或有戲論,請等閒視之就好,總之我要學就是學整套的,沒有在分大小乘的!

我是學成佛的,不是研究佛學的。佛學部分我講不清楚的,請給我練講的機會。

雖然佛教史上有論點不同而分裂,分裂之後又分裂,四分五裂,但因為我不是佛學博士,所以我也沒去研究原始佛教和後來佛教的分野,人、事、時、地、物的重點,我只能以我實際接觸的來論述表達。但是以下言論只代表我個人言論,我不足以代表密宗發言,因為密宗不只是依尋『釋迦牟尼佛』的法教,也有本初佛『普賢王如來』和『金剛總持』的法教!

小乘(聲聞緣覺乘)可以解小乘的經典,顯教可以解大乘的經典,但是沒有密宗,你就是無法解出密乘的經典。

【鄭師姊】

那就「說說笑笑」的「戲論」一下吧;如果是整套的佛法,為什麼沒辦法把我說的也「整套」一下?更別說我之前的提問?

「小乘只能解小乘的經典,顯教可以解大乘的經典」這叫「整套」嗎?這不是把「佛法」搞得「支離破碎」?

誰不是要「學成佛」!不過先把「佛理」研究清楚才好,否則學的什麼「佛」還清不清楚,就麻煩了!看到「佛教史上有論點不同而分裂」等說說,更可看出「學佛」要「先研究佛理」的重要性了!

要講實際接觸,「我執」最實際了,提醒一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佛法」「前後不能連貫」、「一乘」、「整套」,「後來的要凌駕、否定原始的」!

至於我不太關心「金剛乘」是不是源自「佛陀」,或『普賢王如來』和『金剛總持』的法教,我只關心「佛陀」是不是源於「因緣果報」的「正法」!

我說過;我選擇的是與「原始佛法」「一脈相連」、「通貫的一乘法」,而研究佛法的歷史,就是要得出「非原始教法」的,至於「違反基本教義的」,大家高興就好,不過「既然堅持要與「原初說的」相反,那只能尊重,不過,要提醒的是;也請尊重「最初說」的佛法!

…………………………………………………………………………………………………

【○○】

(大正藏 Vol. 08, No. 261)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裡曾對彌勒菩薩說: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咀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

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咀纜藏。

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毘奈耶藏。

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而為彼說阿毘達磨藏。

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

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

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一)素咀纜:即「經藏」--------------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

(二)毘奈耶:即「律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

(三)阿毘達磨:即「論藏」-----------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

(四)般若波羅蜜多:即「智慧藏」--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

(五)陀羅尼門:即「總持門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

經藏----------乳

律藏----------酪

論藏----------生酥

智慧藏-------熟酥

總持門藏----妙醍醐 (陀羅尼門就是總持門,就是密宗,就是『醍醐灌頂』,就是精華中的精華)

密宗就是佛陀專門為我這種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種種重罪的人設計的!

嘉雯師姐文中提到:『重「當下」、「因地」的因緣累積,這也是為什麼南傳、北傳不在「死亡」著墨的原因!而即使是「淨土」的死亡助念,也是「往生極樂」延續修行的「方便」!』

1.「當下」和「因地」,沒有宗派不重視的,就算菩薩也修十波羅蜜,成佛也在為利益眾生行持。

這一點我看法和您相同,而我的論點和您不同的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我學的東西,就是有在『死亡』過程,詳細的描述和方法,我若是有能力,我就是能把靈魂神識牽引到淨土。

包括別人的神識都能引導到淨土。不然佛門超度超假的,法師唸經只領紅包,都不用負責的!

但是我現在沒有功德力,程度不夠,而且我不是法師!而淨土宗的助念,當然是方便,入門修六度、登地修十度。

十波羅蜜為: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

您或許有原始佛教的重點,但是當您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終有往生那一刻,甚至自己往生那一刻,您的法教竟然沒有著墨,也沒有為死亡做準備,翻成白話文就是「等死」,您不會只是像一般人在念經助念,您有想過其他可行的方案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死的過程就是輪迴的過程、生死之際的中陰身教法,甚至死後要再投入輪迴的過程,甚至在死亡之前就練習熟識到過程,就像是先拿著地圖在練習導引一樣。

死亡那時候Google Map或GPS是沒用的,但是前文中的『總持門藏』也就是『陀羅尼門』,是密宗,剛好有教到!就是『醍醐灌頂』,佛法當中的精華再精華,就是密法!

【鄭師姊】

我本想也貼些「阿含」的經文,不過為了避免以「大藏經」打「大藏經」,也因為太佔版面而作罷,反正不會看的,還是不會看,想看經文的,自己google就有了,而且我一直認為「心得」應該比「貼經文」更重要!

前文不是說過嗎?重『死亡』過程,就是重「結果」,是此生的結果!請問;「把靈魂神識牽引到淨土」的「能力」是什麼?就算能作到;「牽引到淨土」就是解脫了嗎?能「解脫」、「成佛」的「原理」「不再輪迴」的原因又是什麼?

什麼是「各人造業各人擔」?如果靠「佛門超度」就可以,那當初「佛陀」直接「超度」就好了,世間早就沒有「凡夫」,幹麻還要等到現在,還要靠「法師超度」?法師為什麼唸經,那是法師個人的事,至於「各人的業力」可是自己要負責的!而且淨土經文;也沒說靠法師超度就能到淨土的!

既然聽過;「不昧因果」?而佛陀尚且如此了,何況是六親眷屬?你大概沒看懂我的前文,我說是努力「生前的修持」,「死亡時」,則隨生前所造業力而去!

不在有生之年,努力累積未來資糧,只為死亡到來的時刻作準備,這才是「等死」!請問此生的死亡,有沒有「未來世」?還是認為「現世」就能「成就」而不再輪迴?

你我或誰都有「往生」的一刻,而無論是誰「往生」的一刻,都決定於各人「生前種種」的作為!所以;及時修集資糧,千萬不要把一切賭在一翻兩瞪眼的死亡時刻!

套句 劉師兄所說的;我個人【信解的是「緣起」,努力的是當下,隨喜但不追求「往生淨土」,學的是「因緣的現觀」、實踐「捨」而「無住」的「般若」,所以對「死亡」等結果、業果」是「安心接受」】!這是我的「方案」!

請問;如果準備了老半天,到了死亡時結果發現;一切為死亡所「著墨」、「準備」的都用不上時,你的「方案」是什麼?

不「念經」怎麼修行?而「助念」,或許是「淨土法門」在面臨「死亡」時的「方案」,但淨土也說「三福業」、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一心不亂」,甚至「實相念佛」等方案,可沒說「等死」!至於死亡時,能自己作主的有幾位,問問常常助念的「淨土大德」就知道了!

再說一次,如果在「中陰身」可以改變「生前所造的業力」,那佛教的「因緣果報」的「真理」,就可以丟掉了!

沒錯;「死亡的時候Google Map或GPS」是沒有用的,因為結果已然是結果,該下地獄的再怎麼『醍醐灌頂』,也得下地獄!

引個佛經的故事;把「石頭」丟到水裏,請用「精華再精華的密法」、『總持門藏』、『陀羅尼門』,或念個咒讓石頭浮上來,如果可以,就有可能在死亡時決定「中陰身」往何處去!不過;這不需等「死亡」,現在就可以作實驗!

…………………………………………………………………………………………….

【○○】

佛法當然有「論因、計因」的修行,但不只有「論因、計因」的修行,

要在「改變結果」上下功夫,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從因地上下功夫,改變果報順序。這和您講的是一樣的!我只是玩弄文字而已!

第二種,就是仰仗佛力加持,「加持」這兩個字,您所謂的原始佛教應該沒有這個名詞,若說改變結果是不可行的,那地藏王菩薩的滅定業真言,啊不就騙人的!那金剛薩埵入金剛地獄救人,啊不就只是裝裝樣子。

觀音菩薩一聞大悲咒就由初地菩薩頓超八地,啊不就是搞笑的。

現前觀世音、過去正法明如來。過去正法明如來都已經是佛果了,還可以變到初地菩薩,又頓超八地,果怎麼不能改變,「倒果為因」我舉此例。但是還是要不昧因果!

再者,若沒有密宗,您是無法解釋全部的大乘經典,光是梵網經,就是解不出來,就是解不出來為什麼『我今盧舍那 復現千釋迦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就是解不出法身、報身、應化身。

【鄭師姊】

我學的是「仰仗自力」而「論因、計因」,是「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如果「仰仗佛力」可行,那「佛陀」怎會如此不慈悲,不讓「眾生」「仰仗仰仗」,我們就不需再麼辛苦的自己修了!再提醒一次,上文的「不昧因果」!

「滅定業真言」是不是騙人,菩薩是不是入金剛地獄救人,觀音菩薩有沒有頓超八地, 那得看「聽聞者」的「悟性」如何了,但如果認為念一念咒,或等菩薩救度,就可消定業,那就慢慢念吧,至於「悟性如何」,妄想要「仰仗佛力」來改變業果者,是聽不懂也聽不進的,所以就免談了!

我看這些菩薩的境界,只有「悲心」與「願力」,而有人看到,卻是「被救度」,請問;「被救度」的是「學佛」,還是「信佛」?

你知道嗎,只要是修「觀音法門」的,都可以稱「觀音菩薩」?「應化身」、「示現」又是什麼,難道是放棄「佛果」,從頭學起,這種認知、說法,未免有點…!

請問「先有因還是先有果」,「沒有因會有果」?「依什麼身得度就化什麼身而為說法」,要改變果,可以,先到市埸買個「蘋果」,把他變成「西瓜」,我就相信「結果」可以改變!

………………………………………………………………………………

【○○】

梵網經菩薩戒本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周匝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空理」正如劉奕壯師兄講的那部分沒錯,但是「空理」不是「捨無量」或其他「喜、慈、悲無量心」的理則,在師弟我的分類中,就是和葉問的三板斧一樣,三招走江湖,出離心、菩提行、空正見。這三招就是我要成佛的名招。沒有別招了。空是第三招,我不認同您把第二招的四無量心和「空理」搞混在一起。

願諸眾生俱足樂與樂因,是慈無量!

願諸眾生永離苦與苦因,是悲無量!

願諸眾生長住無苦妙樂,是喜無量!

願諸眾生證怨親平等覺,是捨無量!

在這裡,我講的四無量,就是數量!

在時間上,沒有停止的數量,

在空間上,沒有停止的數量,

在眾生來說,也是沒有停止的數量,眾生無邊無量,所以我的菩提心行也永遠沒有止盡、沒有停止,才稱無量!

因為眾生的數量無盡,所以盡一切時間,盡一切空間,不停止我的捨喜慈悲的數量,才稱四無量!

不能把「四無量心」當「空理」來論!當然菩提心有世俗諦和勝義諦,在此先不討論!

【鄭師姊】

你所貼的經文,說的是「願力和名稱」;我說的是「能」的「因」!也就是「眾生」;

「能」「俱足樂與樂因」的原因!

「能」「永離苦與苦因」的原因!

「能」「長住無苦妙樂」的原因!

「能」「證怨親平等覺」的原因!

更是「能」「四無量」的原因!

「無量」是不是「數量」;請問「虛空」是什麼「數量」!有什麼東東能離開「法空性」、「空理」?難道「一切法」與「空理」是「對立」的?

佛法所說的,「世間」、「有為」,說的就是「有數有量」的「法相」、「世俗諦」!

而由「世間」、「有為」「能」見「出世間」、「無為法」,而「出世間」、「無為法」「能」緣生「世間」、「有為」,說的就是「非以量計」的「無自性」「能」的「勝義諦」!

任誰都可以不接受「捨、無量」所指的是「空理」,但佛法確是常以「無量」、「虛空」、「無」等來形容「空理」的「無礙」、「無著」!若「有礙」、「有著」,這「慈、悲、喜、捨」都不再是「慈、悲、喜、捨」了,「無量」就更不用說了!

而眾生也正因為「空理」的「無自性」,所以能「離苦得樂」、「解脫得道」!

即使是「三板斧」也不離「法空性」、「空理」!如果認同、理解劉師兄講的「空理」,不是更能了解「法性能緣生法相」的意思?不要說「無量」即使是「有量」,也不離「空理」!

依緣起法相,見法相的「無常、無我、無生」,而能「出離」、「不受」世間法相、妄相的束縛!

依「無生」、「無所得」,所以能累積資糧、成就菩提心行!

而一切眾生,也因「無生」,所以皆具「能依因緣而變化的相同法性」,所以能行「同體大悲」!

只論眾生需求,排除自我分別,而無條件的引導、給予究竟快樂稱「無緣大慈」!

這「相同法性」、「排除自我分別」,都是體悟「無自性」、「無常、無我」的「空理」而來!

要「出離心、菩提行、空正見」,當然可以,不過佛說的是「大悲為上首、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無所得為方便」!這「無所得為方便」就是「空理智慧」!也因無我空慧,所以說是「大悲」,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與佛意相應!這就是大乘「慈悲、智慧、願力」的三心!

依上述所言,若無「空正見」、「空理」,如何「出離」?又如何「菩提行」?難道他們是互不相關的?

法義的部份,我應該寫得很多了,當然沒有什麼強迫接受,自然也強迫不了,我只能說「法義」不是口號,是理路的通徹,比如「空理」,必依「緣起」的次第而得,而互相「關連」!

建議;不管學什麼「宗」、「乘」,先把「緣起和性空」的關係釐清,再論其他,否則;「性、相」的「對立」,即「有礙」而「矛盾」!雖不是要強迫「法理」「無礙」,但「有礙」,那再怎論,也無法達「中道無礙」了!

……………………………………………………………………………………….

【○○】

○師兄:師弟我先插播—下,佛法是無諍的法教,每人自取合宜的部分受用,有緣者參考一下,並非一定有比較的成分,法理的討論,並非代表實際的修習,但是如果因為討論的優點被撿起來用,而能增進佛法的正思維,這也算是好的助緣!^^

【王○○】

討論很夠力 阿貴看得很舒服 請再繼續 師姐師兄辛苦你們了喔^^...我個人是這麼感覺的 師姐確實有點"學院"的味道 但這不也是修行的一部份嗎 試問 當今的大師 有谁說的是佛法 佛學與佛法又如何界定 這可能是個人自由心證吧 論理說理說空義都要合理 不然講經說法幹甚麼 <不要說 不要說>難怪有人認為佛教不科學 證初果如何檢驗 如何攤在世人面前 原來宗教是這麼神秘阿 那還不如好好生活 服務人群呢....阿貴師弟淺見 繼續向你們學習..真心的!!! 感恩XD...(應該還需要再看幾次!!!)

【鄭師姊】

我是以「法印」來選擇是不是「佛法」的,但要了解「佛法」,若不先了解「佛學」就會很困難,就像是要學「數學」,若不會「公式」是不太可能的!

其實,說「理論」的目的,就是要「行」,比如 師兄所說的「捨」和「無住」,這【「應捨」和應「無住」的原因】,說的當然就是「理論」,了解後,在實踐的時候,只要掌握「遇緣即捨」,就是在面對一切境界時,練習能「提起」的一個「捨」字,也就是;只要出現的,就練習「捨」,日久後;想要「執著」都難,到時候,到底什麼是「空」,就不在話下了!所以;雖然沒有「理論」是不行的,但一直停留於「理論」的辯論,卻不去「行」,說得再多也沒多大義意,更何況是「理論不清不通」?所以「理通」的趕快「行」,不通的趕快弄通,才不會浪費生命!

……………………………………………………………………………………………………..

【○○】

 在「空」的理則,劉奕壯師兄和嘉雯師姐引述的內容是没錯也没爭議的,而我說的「出離心」、「菩提心」、最後當然是依歸在「空正見」為究竟,所以這三者是一貫的。

菩提心若無空正見,則為有漏善因,永遠在善道輪迴,所以因為有「空正見」,才是無漏法。我與師姐的微妙不同,只在於「陀羅尼」和「加持力」的差異看法,自力解脫,本來就是可行之道,至於求生淨土,我並非如劉師兄他們一樣無求,為「了卻」阿彌陀如來之本願,我當然讓祂老人家接待一下,祂有此願,我有此心,相應無礙!

【鄭師姊】

「淨土」是大乘共同的依歸,但因「願力」而有「求生淨土」和「莊嚴淨土」的不同,這不是說「誰對誰錯」,而是「根機」問題,雖然如此,重點是;「他力」是「自力」的輔助;能否得到「他力」的助成,確是決定於「自力」是否精進!

佛菩薩慈悲,誰會不想救度眾生?還是說;有要等著人求後才施救的「私心」?我想答案是很明顯的,那有的救、有的無法救的原因在那裏?答案不外「不昧因果」!

修行不能只是想當然耳的「有心、有願」而已,更要修學具足經文達到「願、心相應」條件的「行」!

劉師兄所說的;「了解佛法歷史的流傳的目的,是為了要排除非佛法的參雜」!不是要去否定「根機」!也就是要了解;得到「結果」的真確「原因」,而依「正確的「因」得「果」,淨土也是如此,所以;不管何宗何派,我個人會「對照初始教法」,來排除「後人所加進來」不合理的,「依因緣果報是否正確」的來學習佛法!

畢竟;修行的目的,是要得到「果」,但如何得到「果」的「因」,就要先能清楚明白了!

……………………………………………………………………………………………………..

【王○○】

   既然彌陀有這麼好的願 師姐為何不跟進呢 師姐只說到他力是自力的輔助...感覺還是不盡其義........我又思索了一陣子...或許根性 因緣 決定往後的路吧...(對彌陀願 不否定

【鄭師姊】

我也在想;「既然彌陀有這麼好的願 地藏菩薩為何不跟進呢」?雖然「佛法是自力的宗教」,但也不能否定不同的「根性」,所以也就有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但「多少法門」並不是問題,而是知不知「目的」!

每個法門,也都會說自己的最究竟、最了義,連「經文」都也有所謂「鼓勵修持」的「流通分」,但「人性」往往只想得到經文所寫的好處,卻不想如理修持,所以經文所講的「好處」,就成了廣告的宣傳「口號」!

我不想「求生淨土」,是因為「了解」「基楚佛學」的「緣起」的「因緣觀」,所以選擇向「般若」「大乘」的「莊嚴淨土」學習,或許有人稱這為「難行道」,但「因緣觀」沒有所謂的「易行、難行」道,只有「如實道」!可以說「累積多少因緣,就成就多少事」!

也不要幻想「佛力、願力」能抵得過「因果」,只有精進累積資糧,才能自度!打一個比方;佛就像大學的校長,大學校長也想讓學生進大學而給予各種方便,但任何想進大學的,難道可能方便到「不管考試及不及格都收」?那還需要考試嗎?這對其他人努力進修的學生如何公平?再說;如果在這個學校裏「即使不努力」,也會比「努力進修」的人更容易畢業,豈不是鼓勵「不需努力」?當然;有的人會灌以「佛力不可思議的說詞,好像「此佛」與「彼佛不同」,「我佛最高」,這就更可笑了,不圓滿的能成佛嗎?

當然可以為自己的宗門、法門宣傳,聽聞的人也可以「多一點想像空間」,不過我認為;與我所學「因緣觀」不同的,我是不會接受的!也別再跟我說經論說什麼,我過去也看過一些,要說就說給需要的人聽吧!為了避免諍論,我個人還是敬謝但隨喜、尊重!

至於「他力是自力的輔助」就像是已盡力爬山,但快要使不上力時,別人拉你一把」,這跟等著別人背上山是不一樣的!

南傳否定的不只是「彌陀」,是「大乘」的都否定的,也會否定其他學派!而明朝以前,連「禪宗」也否定「淨土」,檀經不是說「東方人求生西方」,「那西方人求生那一方」的話?不過;以自宗來否定「他宗」原本就是常態,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最重要的是「合不合法理」,這才需要特別用心的!

一切都是因緣,講究「理性」的,對「理性」的法門,自然會比較相應,「感性」的也是一樣,只要不被「挷住」才是真的,在我看來「彌陀」是一切佛之一,所證的也是一,只是各佛的願不一樣而已,能觀佛的德行而學習,一切佛都是一樣的!

……………………………………………………………………………

【王○○】

要是梵文 巴利文 能重新用白話翻譯 不知該有多好..這可能需要好幾兆的資金吧 也需要幾萬個頂尖人才...確實是大工程 不易進行...

【鄭師姊】

梵文 巴利文 能重新用白話翻譯?現在的大藏經自己都在打仗了,那「白話的梵文 巴利文」就更可觀了,不過我,如果真的有興趣,我記得網路上好像有你的需求,google一下看看如何,但,如果不適合你修的,白話的梵文 巴利文也不過如此,我看過強調梵文 巴利文的「原始論壇」的人,很多也都像氣球一樣,一剌就破!罵人的功夫可不比「酸民」差!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