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謂生死」(一)與「淨土」討論回應記錄】(鄭師姊)

佛法不是無畏生死!而是無謂生死! — 覺得感恩!

畏懼生死,它還是會到來,所以要修到不為生死所動!

自我愛執,是生死的輪廻,只要破除了自我愛執,便不會有生,既無生何來死!

在還沒有證「無我」的不再輪迴時,「靈」是依業而去的!以「佛法」來說,「靈」也是來自「自我愛」!

「貪生怕死」還是會死,所以要了解生死的原因,未來才能不再生死!

說前世、後世的目的,最重要是「現在」!世間出現的必有因緣,是沒有偶然的,只是我們不知原因而已!

以凡夫來說;該受報的業果是無法逃脫的!而以「目健連尊者」來說;因為他已不再輪迴,所以受不受報都無所謂,但他願意受報,我認為是為了顯示給凡夫看;「連不受後有的聖者也不會逃避因果」,那凡夫是不是也應安心受報!

任何人都有可能不讓「惡緣」「現行」,方法就是不斷的行善;讓善的種子永遠比惡的種子大,永遠比惡的種子先出現!也不再重覆同性質的「惡行」!比如說;要不讓「殺生業果」現行,就不要再助長「殺」的「惡緣」!

我們雖沒有神通,但因果的原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業果尚未出現,但已證「阿羅漢」而不再輪迴,是不需再受報的,因為已經沒有「受報體」了!

因為「輪迴,所以必受業報」和「不再輪迴,所以不需受報」,這也都是「因果的公平性」!

如果「不再輪迴後,還是再受完業報」,這就是「常」了,那修行不就是要等完全沒有因果才能成就?但是「世出世間」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因果!所以聖者在世間也還會「病痛」!而修行是「頓超世間、橫出三界」的!

真正的「第一義諦」是「說有即空、說空即有、依有說空、依空說有」、「空有」的「依待狀態」才是「第一義諦」,所以;說什麼都不對!

「因緣是萬法」,由「萬法因緣」入「依待關係」的「實相」才是說「因緣如瀑流」的目的!

縱然都能知道「因緣如瀑流」是如何,也是無法解脫,只有在「因緣如瀑流」的萬法中,安住「實相」,才能「解脫」萬法的束縛,「因緣如瀑流」的萬法,說的就是「世間」!

「從因緣的理論」來說,能不能保證下輩子為人,就要看自己的努力如何!「從因緣的理論」來說,就算要下地獄,也要看自己的作為如何!換言之;要善人下地獄也是不容易的!這一切,無非決定於自己的作為!

五戒是得人身的標準,說穿了就是「不傷害自己和別人」,而「人身」才能修行,其他「五道」都是「人身」時「善惡作為」的果報,這對修行提昇來說,是很重要的事!而「增一阿含經」也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

如果「往生」的「淨土」是「大乘」的,不發「大乘菩提心」是不相應的,你以為「一心不亂」是那麼容易的嗎?

如果以「大阿彌陀經」說,阿羅漢還包在蓮花苞,還要等「花開見佛」才能「悟無生」,試問;是「往生淨土」還是「證初果」容易?

如果連「下輩子是否還能再得人身」都沒辦法確定了,那能不能往生淨土就能確定?

「下輩子是否還能再得人身」是由此生作為的「因果」決定的,那需要往生淨土的因果你確定了嗎?

仗佛力?不是說「不昧因果」了嗎?難道淨土不講「因果」?不講因果的是什麼佛法?

這不是要跟誰諍論,因為我相信「因果」也依合理的因果起修,要理想化的就請隨緣了!

正見就是在「質疑」「抉擇」中建立,但態度很重要,想要「合理化」的是不太能討論的!誰都會認為自己的是「正知正見」,而劉師兄教我的是「依法則」,只可惜;劉師兄一直強調的「法則」沒有多少人在乎、注意!

「法則」也不是劉師兄發明的,只是劉師兄把他提出來而已,他就是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此滅」「此故彼」的「依待」!正見也是由法則推論出來的!

「入法」是修行的目的,但要入法必需先有「文字般若」,所以;要先建立文字的正見,而導入離文字的「實相」,而每個人都需依自己的現況,來各取所需、自我調整的!

劉師兄與法師是沒辦法論的,一是因為「法師」的身份,二是師兄依「阿含的法則」和以阿含所「延伸」的「整體理論」來論佛法,不是以某本經或宗派來研究!

一個說的是;「因緣的依待關係」而「結果不定」,一個是「預設本體實有」的合理化!立足點不同,只有各說各話,這怎麼論?

要提醒的是;「相同」的「名相」會有不同的註解,比如「第一義」,把「第一義」解釋為「空性」,依真正的第一義來說,這就是斷滅;因為「空性也能緣生」! 而即使是「空有無礙」,也還不是「第一義諦」,因為「空有無礙」也是依「空有有礙」而說!

不只不在「執取五蘊上作用」也要不「執取」一切「作用」,因為「五蘊」、「一切」都只是「法相」,而是要在「五蘊」、「一切」的「依待因緣關係」上作用!

而由「五蘊」「作用」方能悟入「法相」「依待因緣關係」的「實相」!不知「因緣關係」「無實、不取」的理則,是不能「說無就無」的!而且「進步快慢」不是問題,「紮實」最實際!畢竟;每個人都需依自己的現況,來各取所需、自我調整的!「佛法」唯「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能入!

 

我也無法質疑「歷史」的先後!也無法質疑「以自我為中心」的存在!更不會因為冠上一個「佛所傳」,就不會去「質疑」他!

對同理的不同看法,不會破壞理的完整性,但如果連「理」都不同,甚至「後來的」可以「否定前面」的,這還能說是真理嗎?所以說先不要說誰對誰錯,先把「歷史」和「次序」「弄清楚」再說!

基本上;【沒有大乘、金剛乘,解脫道就可以自己「解脫」】,說不能解脫的;等自己解脫或成佛後再來下斷語!

顯教的經典可沒說「沒有修金剛乘不能成佛」,所以;【沒有「金剛乘」,大乘照樣能成佛】,會這樣主張的是「密乘」的宗派「本位主義」!

反而是沒有「聲聞」的基礎,不會有「大乘」!沒有「大、小乘」的基礎也不會出現「金剛乘」!

會有「什麼乘」是根機、根性的問題,不是沒學到什麼,沒學到「真理」能成就嗎?

如果「真理」是一,「小乘所證悟」的「涅槃本質」就與「佛」無二,否則如何解脫?有不同的是「度他」的圓不圓滿!

要度他;也是「大乘」自訂的功課,而不是「小乘」的功課,為什麼老是把「大乘自訂」的功課,拿來說評斷「解脫道」不圓滿?「度他」原本就不是「解脫道」的功課啊!

我不知道什麼很多人不能了解「真理是一」的道理,比如;空氣,室內和內外的空氣,雖然量不同,但是質一樣的!

我的目的在「理路」,所以「宗派」、「歷史」的就不談了,要談就沒完沒了的浪費生命了,所以所是回到「理路」吧!

「原始佛教」會認同「彌陀本願海,唯信能入」嗎?

「原始佛教」時還沒有「大乘經典」,所以無所謂「認不認同」「方便品」的問題,而以「原始佛教」的理論來說;不但不認同「大乘」的「先度人」,更不會認同「金剛乘」!

大乘本就重果境,而原始佛教重因地修行,如果「太強調果地」而不說因地,對我來說,是不太受用的!

能證生死自然無畏懼,問題是尚不能證,而只是在理智上了知生死無常者,死亡就是重大的「境界」了!

昧滅亦生滅,靈性亦離離,無有出入處,執此即執實,無生無識相,生死何有餘?

肉身靈性依,靈性肉身寄,穿脫皆無跡,離性離相及!

「不動中變動」;「不動」動不動?,「變動不會動」,動「變不變動」?

空緣生有,是有還是空?依有見空性,是空還是有?

空有是兩邊,「依待」兩相牽,由此見中道,不即不離現!

空性能不動,光明顯性空,眾生無增減,覺性起作用!

性緣相、相見性,不住此、只因彼,無能住、無所礙,依緣來、待因去,言不得、心不出,物不中,離相施!

觸境覺知,無住所依,止觀不止,觀無所觀!

「世間束縳」只在一點,「出世解脫」一點也不在乎!

簡單的說念佛也有分為自已念和為他人念的不同,不同的發心是不可能得到一樣結果的^^

羅漢不受後有所以不會再來,菩薩要再來,還得留惑潤生,羅漢進入涅槃就不會有度不度眾生的問題了,而且度眾生不是解脫道的功課,說的是我空,不是法空,所以不要在以大乘的功課來要求解脫道!

往生淨土還要有其他的三福、善根、福德、因緣等等功課,最重要的能不能往生要看心清不清淨,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雖然相應的是淨土也會知道求生即是妄念,更無所謂往不往生!

還是以大乘的角度來看解脫道,這就像現在學解脫道的會認為大乘非佛說一樣,以解脫道來說身心是苦源,眾生不是,請換個角度想想,解脫道急於解脫身心束縛,怎會去想身心以外的人事物呢?

如果會想外面的人事物,他就會廻小向大的修菩薩道了而不是羅漢道了,要求阿羅漢有菩薩的發心,就像要菩薩發自立的心一樣,阿羅漢與菩薩是不同發心的不同名相!如果阿羅漢可以再來就不會說初果最多七來人間!

所以要保持那一念心,所以才說一心不亂,而所訂出那些功課,都影響是否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入牛胎也不是說入就入,得要有入牛胎的因緣!就像往生淨土也要有往生淨土的因緣一樣,但是不求淨土也不盡然會是入牛胎的因緣,以此鼓勵念佛可以,但因果要相符啊,換句說,如果不求淨土就入牛胎,那淨土法門出現之前豈不是到處是牛而無人,那牛能往生淨土嗎?當然牛是不能往生淨土的,不過淨土也有人這樣說,動物聽佛號也會往生淨土

以大乘的角度來看解脫道的方式,還不是無我,如果是無我的話,就會跳脫自我,來看解脫道者的想法,而以自我的就會產生對立,這也是煩惱的來源,我不是要替解脫道說喔,而是以對方的立場需求來看會比較清楚!

習氣來自於自我愛的習慣,自我愛來自我,對於一個已經破除自我的人,習氣再多也不是問題,反正不會來輪廻了,那些習氣如何都是大乘在批評聲聞法的,問題是大乘沒有習氣嗎?大乘不破我執也還有習氣,這習氣的問題對大乘來說比較會是問題!

十二因緣法來看解脫道就應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的重點,十二因緣是不會有習氣不習氣的問題喔!十二因緣還滅的重點在此無故彼無,此無了,哪來的度眾生?

無我是四無量心的根本,是依對方的需求現況來提昇,而不是自已想他應該怎麼提昇,是對方欠缺什麼條件,而不是我要給他什麼修件!

大乘的菩提心只能鼓勸發而沒辦法要求的,這是依解脫道的立場來說,不斷以大乘的利他來要求解脫道,解脫道也不能稱為解脫道了!

「學佛」要成就什麼?那要看自己發什麼心!

釋迦牟尼佛修的是什麼道?依「什麼根性的人」就會說釋迦牟尼佛修的是什麼道!

「釋迦牟尼佛」不只將眾生付囑給「地藏菩薩」,也付囑給一切,祂所碰到的所有菩薩!

不止「文殊師利菩薩」是法王子,只要有悲智而願意承擔如來家業的佛子,都是「法王子」!

佛不會再「退轉為菩薩果位」,也不只會成為「菩薩」,「眾生需求什麼身得度」諸佛、菩薩就示現的什麼身!問題是,要等著被救,還是要學「諸佛、菩薩」救人,要學;就是與「諸佛、菩薩」同一體性」的「應化身」!

「菩薩不是果位」是「佛果」的「因地」!會有「退轉為菩薩果位」的觀念,應再加強「因果」的正確觀念!

想要「究竟成佛」不是喊口號就能得到,那得看「正見」具不具足,也要看發的是什麼心!

佛陀傳授佛法的究竟目的什麼?佛陀傳授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依根機」「提昇」而向「成就」!至於「成就是什麼」,就要看你「現有階段」和「下一階段」是什麼!

佛陀是依眾生的根機來施教,想成佛的;就教成佛的法,想成為阿羅漢的;就教阿羅漢的法!想人天的;就教人天的法」,如果佛規定只能修「大乘菩薩道」,佛就是「不知契機」的「沒有智慧」了!解脫道也不會存在!

佛沒有能力「使眾生」成就那一道,佛只是教育方法讓我自度,如果可以「使成就」,就不會「五乘法」的分別,依眾生「需要」來教化,就是「佛」的「無我、無上智慧」!

「佛陀的本生傳記」,是「釋迦菩薩」「行菩薩道」的事跡;是大乘拿來「勸發大乘心」的,不是規定一定要發「大乘心」,否則;為什麼要教「人天法」和「聲聞法」?

「大乘」」當然「展現的是菩薩道的精神」,而要成就「解脫道」的也會展現「解脫道」的精神!

「佛陀」是「覺悟真理者」的意思,解脫道和大乘都是「真理的覺悟者」!「解脫道」以所學、「覺悟的真理」來自度,而大乘願意先度化他人而不先自度!所以解脫道會認為;釋迦佛是境界比較高的「大阿羅漢」,而佛也自稱是「阿羅漢」之一!(阿含經)!

但菩薩道的另一種精神,是依「他人現有的根機」善誘提昇,而不是凡夫以「自我的立場」來認為別人一定要應修什麼法才能成就!

選擇成為那一道都沒錯,錯的是「依自我的需求,來認定別人的需求!以為自己所吃的藥,就是別人應該吃的藥!

「摩訶般若般羅密多心經」,是一乘的根本經典,解脫道依之「能自我解脫」;大乘依之能教化眾生解脫;不知他是一乘的根本經典,所以加個咒,就變密教了!不信念十萬次咒,看能不能「照見五蘊皆空」!

不過;能不能「修入」「一乘法」得要看看「懂不懂法要」,而對於「法要」;菩薩教化眾生都來不及了,又那會「祕而不宣」的「包起來放」?

「三世因果」正說明了「今生」的重要性,因為過去已成結果,未來還未定數,而「今生」,還在進行中,今生正是可以把握和努力的時候,也是可以創造、投入改變未來結果的機會,所以「把握現在」、「只問努力不問收獲」就是佛說「三世因果」的用意!

與其害怕失人身,不如趕快累積人身的因緣,如果會失去人身,害怕也沒用,所以先了解得「人身的因緣」,努力修集,縱使因為因緣不足,所以未來失去「人身」也不需害怕,因為只要有人身的因緣種子,還是會再得人身的,過去所累積的佛法種子也會出現!

問題是;如果連人身的因緣條件都不能具足了,還有資格往生淨土嗎?淨土還會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嗎?如果可以,那就超出我對「因果」、「淨土」的理解了!

我記得有部有關菩薩戒律的經論說,說「不破戒者」是外道,他的意思是說,世間根本沒有不破戒者,只是破戒的小大輕重,和是否會重犯而已,如果沒有破戒者,那根本不需要戒律!

「律宗」是對「戒律」「什麼叫持、怎樣是犯、那時可以開方便,何種情況不能開方便」的研究,就如同現代的律師,懂戒律、法律不一定不會犯,甚至鑽法律漏洞的,往往就是懂法律的,所以不是「律宗」就一定「持得好」,「淨土宗」或任何宗也都是一樣,是要「符合條件」,而不是「入了門派,就會保證成就」,不過;不要誤會;我是「對事不對人」,不是在批評個人或誰!

而且戒律是「學處」是說「應該學習」的地方,既然應該要「學習」,就表示「還不會持」,所以;持戒不能以「結果」來看他!而且;真正況且;戒律是世間道德,是修定的前方便,也就是說;沒有戒,修定會有障礙,而且;相較之下;「正見」遠比「戒律」重要許多,戒守得再好,也不能解脫,但如果沒有「正見」,跑到魔界也不會知道,所以說「破戒尚可救」「但破見就沒救」了!不過;我不是鼓勵不守戒律或故意破戒,而是說,即使持戒,也需「正見」才能相應「解脫」!

隨喜以「提出問題」;「自問、問他、自答、質疑、抉擇來建立思想觀念,這正是由「思惟」進入「正見」的模式!

雖然我們凡夫討論不可思議的「涅槃界」是「無知的表現」,但在「唯一真理」的「前提下」,除非「真理非一」,否則;佛與阿羅漢「涅槃」的「本質」就會是相同!

至於「脫離法界」,請問他是要到那一界?以解脫道來說,「三界」、「一切法」說的就是「身心」,而「脫離法界」是「不受身心」「一切法」的束縛,不是「離開法界」!比如;佛成就後還是在三界說法的,但並不束縛於「三界」一樣!

「沒有六道輪迴的眾生界」是假議題,因為「眾生」是「因緣現象」所以必有輪迴」!

如果佛在三界中,是否還是「凡夫眾生」呢?「解脫」不是「脫離法界」,而是「解脫對一切的束縛」的跟在「那一界無關」,換言之;解脫者;在那一界都是解脫,非解脫者,縱使在極樂世界,也不會自在的!

我不是誤會什麼,我說的是,大乘往往以「大乘」的思想」來衡量「解脫道」的境界,而這種「自我立場」的看待一切,不只是人自己,也會出現在以「我的宗派」、「我的法門」、「我的修法」來論斷他人,所以;愈無我的,就愈能看清「解脫道」或「其他道」的境界,也會知道;修解脫道的人為什麼會說「大乘」非佛說的原因,而我會多替解脫道說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就認同大乘,也習慣以「大乘」來評斷解脫道,而「對立」就是由「自我」而來,是違反「無我」法則的,對解脫道也不盡公平!更會失去「大乘」包容一切的特色!

天台宗對「留惑潤生」的論述,又叫「扶習潤生」,是九地菩薩為了要在「三界受生」的「成就利他行」,所以必須保存習氣,用「誓願力」來扶助「習氣」,那是「菩薩道」的問題,「解脫道」以斷「自我愛」為首務,所以根本沒有這個問題!

化生是「應化」,但依「不昧因果」來說;不管是化生還是應化身,都需因緣,而「投胎」的因緣,就是「自我愛」,而「習氣」是「自我愛」的表現之一,只是凡夫依「自我愛」而有「習氣」,九地菩薩保留「習氣」來投生,而解脫道不管習氣,只重「自我愛」!要說的是;即使是九地菩薩,都需要「扶習」才能得「潤生」的結果,這還是符合因果的!

所以說;大乘以「跟解脫道無關的習氣問題」來評斷解脫道,這不過是大乘或個人的習氣而已!

我認為;「十二因緣…最少證得六地菩薩位」的說法,這還是「以大乘」來評斷解脫道,而解脫道只有「四果和緣覺」的位階,跟大乘的「幾地菩薩」無關!

「十二因緣」本就很簡單,而且;一開始也不是「十二因緣」,是三支、五支、十支等等!而重點在無明破、除貪愛!

十二因緣是說明「生死」「流轉、能還滅」的原因,和下手處,要說困難,就是「不知、不修」了!

解脫道的「法界」就是「自己的身心」這跟「六道輪迴」或外在「大乘所說」的「十法界」無關!

而「阿羅漢」這個名相,是指「究竟解脫身心束縛」的聖者!對已解脫了的聖者來說,跟「六道輪迴」就更無關了!

戒是「不應作的」、「應該作的」和「出家應守的規範制度」,會不會「失人身」不是怕不怕,是「具不具備因緣」,具備失人身的因緣自然會失人身,具備人身的因緣,也不會失去人身,所以是掌握在「現世、現在」的,了解了這個道理,應該要怎麼作就很清楚了,而且;我相信「因果」,所以我要說的是;「得人身的重要性」,所以阿含經才說「諸佛皆出人間」!

「因時而教」的「判教」也是「大乘」的立場,不過;是要「感性信仰」,還是理性的「相信歷史」,就各人選擇了!

以「究竟」來說;一切教法都是「因時而教」的,也是「依根機而教」!因為在任何時都會有不同根機出現,所以不同的教是服務於根機,而不是根機去適應時教!

雖然「不成阿羅漢,就有失人身的可能」但「失人身」是跟「守戒」相關,所以應該說「不持戒」就決定失去人身!「沒有得人身的基礎德行,也不可能成為阿羅漢」!

不管是解脫道還是大乘道,如何實修的入流,才就是我們討論的目的!

至於是不是「入流」,我認為「愈相近無我、無住的就愈入流」,而且自己是不是「無我」才是最重要的,境界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的」!

以念無念止念,無念之念即念!生無住心,心能無住!

聖人不是證得偏空,偏空是斷滅,是不會證果的!

要修到聖人,依因果說,沒有德行,也就是說沒有「淨化」到某個程度,是不可能成為聖人的!

至於目鍵連尊者的故事,我建議師兄以「寓言」的意涵角度來看,就會比較有助益!否則就會像有些人把鼓勵上進的話,當成自己的成就了!

比如一句佛號能消八萬四千劫的業,比如;一句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公平又何在?如果知道他是鼓勵念佛、修行,廣植善根的教示,就不會覺得有何不公平了,相反的,也會有人只「信」而不依教修行,這就反成障礙,不論信與不信,我只問;「那一種認知,會讓自己進步」就相信那一種吧!

聖者是不會逃避業報的,我也相信聖者都會歡喜接受業報,而不受後有,也不是要用來逃避業報,他的重點是在說「解脫境界」和「原理、方法」!

至於「公平」;經過修行所以不再輪迴,這不就是因果嗎?要不想再輪迴可沒那麼簡單!如果一定要受完報才叫公平,造惡業要受完惡報,造善業不也應受完善報才公平?如果是這樣,那誰也無法解脫了,因為人是不斷的造大小、善惡的業!

現階段適合修的法,對自己來說就是了義法,成佛、解脫之前,一切法都是方便法,但這要以「提昇下一個階段」,或通向「佛智」為原則,否則再了義的法,也不會受用!

「乘願再來、倒駕慈航」又是出自那一本經典呢?這不過都是形容菩薩不捨眾生的慈悲,而就如同師兄所說的,那是得看如何而來;依因果來說,「習氣」就是再來的因;而「應化」也需「種種因緣」,如果可以「無因緣」的,就是「不落因果」了!

只相信「經典」?那請問師兄「若十二因緣是如此簡單,一切眾生早就最少證得六地菩薩位了」又是出自那部「佛經」?大小乘佛經不同的,三係的經論不一的;請問師兄要相信那部佛經?我認為;依「各人的根性」和「因果的合理性」是我比較能接受的,而不是「經典」,您看;經典還有「了義不了義」的分別不是嗎?

「論」是解釋「佛經」的,如果要說只相信佛經,那問題就大了,因為我們現在「討論」的話都不是出自「佛經」!

識不識不在遠近的距離,未知者;當下也是不識的!

而適當的距離和界線,才能看見目標,沒有距離,沒有界線,就不會有「目標」遠不遠的問題,因為到了「目標」也就無所謂「目標」不「目標」了!

果位是究竟位,除非「菩薩」是「究竟位」、否則「菩薩」是修因位!

佛說的因果是「原因」和「結果」,「因」是還未結束的進行式,而「結果」是指完成的!而以「佛果」來說「菩薩就是因」!如果「菩薩」就是果位,那「佛」的因是什麼?這是不需討論的!

既然是沒有答案的提問,我也來提一下問吧!

大手印需不需咒語的助成?

如果由「六根」就可以契入,又何需說「大手印」的頭上安頭?

由「六根」契入的是什麼? 「眼耳鼻舌身意」如何「破除色聲香味觸法」?他的因果是什麼?

以前已說過;大乘可以作為小乘的目標;沒有大乘的目標;小乘還是可以解脫的,大乘可以以小乘的無我基礎行菩薩道,大小乘都可以各自成就,還需金剛乘嗎?

是大小乘沒有金剛乘不能成就,還是金剛乘不能沒有大小乘?

至於「完整教法」,如果不完整誰會成就?沒有成就的,誰不是自認所學的是完整的教法?

您所說「大乘不是以度人為先」、「度人只是他與小乘比較明顯的小特色」;是不是請先查一下大乘的經論再說?光這一點;「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於此初發心的大乘特色」,又如何與「否定無我慈悲」者合一?

大乘如果是修行解脫道,幹麻要強調「度人」?又需分「大小乘」?

密乘念那個咒能到達無我解脫?

大小乘原本就有的理論,還需要成立「密宗」來說嗎?不與解脫道相應的「密咒」,說了會有助解脫?

證初果的的標準是什麼?

解脫道的「身心」都得「捨離」才能解脫,那「金剛乘」、「大手印」、「密咒」能不能「捨」?

若能捨,「解脫道」就已完整而不需說「金剛乘」、「密咒」,如果不能捨;與「解脫道」有何關連?

對「應捨」的「不能捨」,反而加強「應捨」的對象,而把他當作解脫的「善緣」,這是何種因果?是「捨離」還是「執」?

「相信」就能「照見五蘊皆空」?「阿含經」誰念個百萬次的咒而達到「五蘊皆空」的?

如果「相信」可以達到,那就相信「當下、即身成佛」不是更快?

如果還是認為「加強執著」後才能「捨離」,那我就只好「捨離」了!

萬一我說的是對的,那您對「大小乘」的正見就不具足,如果您是對的,不能解脫生死的原因是什麼?

雖然穿袈裟的不一定是和尚,但不穿袈裟的,必然不是和尚!

雖然念咒的不一定是密宗,但紅黃花黑教就是密宗!

雖然「中時鐘」是好運,但「龍眼」也是「同圓種智」!

「四十二章經」就是小乘的全部?不學「阿含」叫學過小乘?還有;他不叫「小乘,他叫聲聞的「解脫道」!

有些學過「解脫道」的,連「大乘」都否定了,會認同「金剛乘、密宗」?是不是如此,或許到「原始佛教論壇」走一遭,看能不能貼文就知道了!

「解脫道」的「理智」,否定了「金剛乘」的「神祕」,硬要把他們扯在一起,是不是應該得到「解脫道」認同,而不是一廂情願?

如果「小乘」就能達到「解脫」,為什麼還要學其他道?如果現在吃的藥就能治病,為什麼要換跟現在完全不同藥性的藥?

我想;如果什麼都學過了,那就請「入流」吧,是不需在此說「自己什麼都學過」的,學過什麼或學多少都不是問題,所學合不合理才是重要的,套句禪宗說的「不問行履,只問見地」,否則;就相應我「尊敬的諸佛菩薩啊」的貼文了!

所以請師兄法友回歸、深入、生死的主題」!請不要再貼些與「生死無關」的「宗派問題」,否則就是「生死流轉」了!

「會生滅」的道理,「就是絕對的存在」!而因為「空無自性」,所以「生滅之外」也會依緣而另有一個生滅!問題是依「生滅」的理則,是緣起的「依待」,還是自性的依自己的生滅!而依自己的生滅的,就是違反緣起的「因果律」!

「會生滅」就是「生滅」的自性!而這個「自性」就是「無自性」!因為「實性」就不會生滅!

一個說的是「理則定律」、一個是「法相」,簡單說;就是「生滅的道理永遠會存在」!而在緣起性空的一切,都是「假名」,都是「畢竟空」的戲論!

「以緣起來說,能依待緣起的都是無自性」!緣起的是「有為法」,而能緣起的「無自性」「空」就是「無為法」,所以是「依有為見無為法」,也是「緣起見性空,而性空能緣起」!

如果「無生」是另一個「永生不滅的自性」,「自性」就是指「理則」!若「永生不滅的自性」能緣起,就是空性能緣生!所以劉師兄常說;把「性、相」「理、事」和他們的關係弄清楚,就懂了!

須陀洹會退轉嗎?三果都不會再退轉,所以本來就是果,普賢王如來沒有因會成佛?這是佛法嗎?這就是我不相信密教的原因,你要怎麼說不落因果的話那是你的事,我還是認同佛的不昧因果的佛法!法身佛的因地在累積,你認為法身佛就自已成佛了嗎?那你也有法身那你現在是不是佛?勸你還是把佛法的因果論弄清楚再來論比較好!

一切菩薩都會「乘願再來、倒駕慈航」的,不止是在形容文殊師利菩薩、以及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而已,即使是我,只要我的能力夠,我也會發願的,所以「乘願再來、倒駕慈航」是願心」不是誰的專利!

我沒有迴避問題,我不是說「大小乘經典」不同,您要相信那一個?十二因緣的出處是在大乘還是小乘的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出處又是那裏?往回遡,我是相信的是阿含,顯而易見的您相信的跟我不一樣!要講「生死」,解脫道的十二因緣才是正道!

當然不能以我們說的算,所以我說,我們說的不是「佛經」!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我提出「大小乘」的不同,因為即使是以佛經來討論,也出現了「大小乘」經典的不同,所以我說,要以「合理」「根基」為主!

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心境去度量其他人的心境,而「小師弟眼中的阿含可是大乗經典」不就是「以自己的心境去度量其他人的心境」的一種?

小乘是大乘的分別,問題是;說小乘時的「心境」是什麼?說對立於「小乘」的「大乘」時又是什麼「心境」?這就唯自己能知了!

我的主題,只要是針對主題的,都可以談,但什麼宗派立場,我是不太歡迎的,雖然如此,頂多是不理而已,而且;我自認已比有些原始佛教的論壇好很多!

對於「解深密經」,我學的是般若的「無住」,所以對誰的「神通」、「幾地」、「無因論」或是佛菩薩的境界如何,的也要練習「無住」!

天台宗講「留惑潤生」是講「再來」的因,是要正「符合因果」「不昧因果」的「視聽」!

「因果」是佛法最重要的資產,是法則,如果要經典具名才相信,請問;因為吸毒所以被抓,經典也沒有說,這個因果您相不相信?我不是說;乘願再來佛經也沒說不是嗎?但我不會用這個來說您偏離或逃避問題!

我要說的「因果」是舉「再來」的「因」,您卻要出現佛經才相信,但我修學的是原則,是以因果來看一切,這也是天台學者提出「扶習」的原因,而乘願的原因也是「悲心」,除非不相信因果,我就沒什麼好問的,套一句劉師兄的話;我們現在的階段,是不是「修因」?如果是,那就回 到主題,討論「生死」的因和解脫生死的「因」!討論一輩子「佛果」「境界」會成佛嗎?還是說;只是留於幻想式的勝境,就能成佛?

不能向「捨離」、「無住」的,說什麼「道果」、「手印」是都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自己都不懂了,還要教人懂!!不過;這句話愈來愈接近「加一點」了!

不管相不相信,扶習的理論,天台是這麼說的不是嗎?所以要論出處,就要跟學天台宗的學者論了,我覺得合理,而接收的重點是「因果」,所以我個人接受!

所以;並未偏離我說「以「大乘的立場」來看待「小乘」的說法,這才是師兄說「心境」問題!

「每個人所悟得的心得是不一樣」,但心得就不是佛經,否則怎會每個不一樣?如果心得跟佛經不一樣,師兄相信心得還是佛經?不但「不能以自己的心境去度量其他人的心境」,也枺無法以「佛經」度量,因為「佛經是大原則」,而根性不一,所以才會心得不一!

修行必需把契機契理的關係分清楚,才能了解如何契引各種根機入「理」,除非是上根,才能「正直捨方便」,但不知理就要捨方便,就會是隨便了!

您所說的「解深密經」九地菩薩的問題,跟我所說九地菩薩為了度眾生而「扶習」的目的,這真的「一點關係都扯不上」!

我也不知道您為什麼要跟我這個凡夫說「九地菩薩」的問題,難道您認為我可以幫忙解決嗎?經典說「九地菩薩的什麼問題」,又關我什麼事?您這不就是偏離主題?

大小乘都各具自己的特色,小乘重理慧、應修因地、大乘重悲心、所證果境,所以;以大乘來說,少了理慧無法慈、證的一乘,而小乘不重慈,而只要要理慧也能自我解脫,所以以解脫來說,小乘會說大乘非佛說,而以慈和果證來說,大乘會說小乘不究竟,但實際來說,解脫是不需慈心,而要證,也只要理慧,而大乘認為慈心才能圓滿佛德,所以「一乘」是「大乘」說的,解脫道的跟本不會認同,這就是我講的,應該依大小乘的各自立場來認識,才不會認不清他們的特色,這些話不是「佛經」是大小乘的現況!

北傳因為受「大乘」的教化,所以常會以「自我」的立場來貶抑「小乘」,卻不知;沒有小乘的理慧基礎,大乘頂多是世間的慈善而已,卻把「大小乘」的分別名相,當作貶抑的代名詞,不但造成彼此的對立,也否定了自己的根本,更表顯了自己的無知!說這些的目的,不是為了說誰對誰錯,而是,能不能捨棄「自我的本位」來看待大小乘等一切,這捨棄「自我」的觀點,不也是「無我」的一種?

至於堅持自己對的,那就繼續堅持吧,如果認為「生死」事大,如何解決「我執」才是佛法的重點,而且也是「入不入流」的標準,不是修那一乘或強調自己學過什麼就一定會入流,所以,一如○○師兄說的;談一談如何「入流」吧!

【十二因緣不是成就六地的唯一因緣】!為了以正視聽,所以不得不貼經文,有興趣者可以查詢大正藏!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以是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成就明利順忍。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大悲故。觀世間生滅相。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唯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修行三解脫門。離彼我相。說十二因緣是為「除貪著我」,是依「空理」而行「大悲」!

所以師兄不要斷章取義,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沒說「十二因緣至少是六地菩薩」,或就能得「入第六地」!

而經文也更證明了,「小乘」的空理是大乘的「無我悲心」的基礎!

而十二因緣說的只是大乘「無所得為方便」的「空性智慧」,但大乘還有「大悲」為上首,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的「菩提願」,修此三心才能圓滿佛德!這是不管六地或幾地菩薩,都必需具備的必修項目!只修十二因緣是不可能得六地!

佛子。是名略說

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成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遍興起

不知真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眾苦聚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若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繫縛起滅順無盡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真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焰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虛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為眾生】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琉璃所磨瑩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群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眾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我說的是「入六地要觀十二因緣」,因為小乘「空慧」是大乘的基礎!

但「不是只修十二因緣」就能入「六地」!要入「六地」還要其他的因緣!這也是「因果」問題!所以;「修十二因緣不會是六地的境界」!

我沒說菩薩不需修「智慧」,所以師兄不需貼經文去證明菩薩需修智慧!是說,菩薩除了「智慧」以外還要修「大悲為首」。智智相應作意的「菩提願」!

如果「修十二因緣能入六地菩薩」,那「獨覺」的果位從何而來?六地與「獨覺」的差別在那裏?

也為了「悲、願」所以大乘說「忍」,而解脫道直說「證」!

依原始教說,了生死是「五蘊無我」,身心是「六大」,「四大」只是身,心依身起妄執,而會起妄執的是心!心能起,身是所起,是依無明起惑,所以;「依緣起說」,此故滅彼滅,身是妄而無實,心妄執無實是無依,無依心亦不起,故照見五蘊皆空!

故一句照見五蘊皆空,道盡生死真相,也是實修路徑,而因「諸法空相」而「無住無執」!所以以「無住」、「無著」論修道,是真佛子!

習氣是習氣種子,好的習氣種子屬「善業」,如果是「依自我、為自我」的善業,還有「自我執」、「自我愛」都會不得不再來,但如果是「向破我執」的「淨善」好習氣,就會向「不再來」,以結果論,就能達「不受後有」!

「若十二因緣是如此簡單,一切眾生早就最少證得六地菩薩位了」是師兄說的,我可沒說喔!

我也說;「十二因緣」的智慧是基礎,所以大乘的特色是「悲、願」,而且;一切眾生有「悲願」的前提下,說「修十二因緣」能成就六地,這還說得過去,問題是一眾生都具備了「悲願」嗎?這還是「預設立場」的說法!

以生死來說;十二因緣本來就很簡單,只是要繼續「流轉」,還是要修「還滅」而已,要修還滅,就要盡一切力量止觀捨離,法很簡單,不簡單的是要「解行並重」!

不是清淨的種子能再來!是菩薩為了度眾生,所以留些不清淨的種子,讓自己能再來!業力的、不清淨的,是不得不再來,而願力就是自己的選擇,但;再來必要有因,所以即使是菩薩道,也需再來的因,當然,大乘也有「不依因」的說法,但就不昧因果說,是必有因!而菩薩的再來願,也是發願扶習,扶習就是再來的因,否則;菩薩不需再來,因為佛已度光了!

學理論是為了理路清楚,不是學術的通不通,這跟真理的通不通是兩件事,問題是;真理是要「行證」的,跟只作學術研究的人說,學術研究的只會當作學術而已!

大乘的總功課是「悲、智、願」,而六地是菩薩五十二階位十地的第六地,我是修「悲智願」的,因為學術的知道悲智願,不如行悲智願!而十二因緣是解脫道,果位是緣覺、又叫獨覺,不是以地來論的!

投胎的異熟種子,人會投胎,就是因為自我愛,當菩薩修到清淨後,會保留「從前不清淨時所留下殘存」的「投胎種子」,就是留惑潤生的意識,這要到「第八意識」完全清淨時,異熟也用完了,就無法再投胎了,菩薩也沒機會再來度眾生,這是依因果說的,但因為凡夫總會希望菩薩來救度我,所以會認為菩薩、佛會應眾生的需求再來,所以會出現「示現」「千百億化身的需求和說法!但事實上,就算佛再來,自己不修也無用!

其實學術不是錯,但我的很多師兄,一天到晚讀經,研究、上課,認為這就是修行,卻不去實踐,這就很可惜了!

基本上,跟解脫道說幾地是沒用的,但大乘卻需要解脫道的「空性慧」才能「無我」可笑的是大乘還笑解脫道不究竟!如果了解佛法大小乘的關係,應該就不會這麼作了!

佛的種子是「清淨」,所以稱為如來藏,但基本上,即使佛要再來,也不會昧因果,否則就不會出現「扶不扶習」的問題,退一步說;如果再來,也不會是「佛」,因為佛已圓滿入無餘涅槃了,所以才會化成「菩薩」,不知道的就誤解而的「倒因為果」,認為佛退失果位,問題是如果佛會退失,那佛還是圓滿嗎?以我來說;我認為,法身即佛,所以我不在乎報身佛在不在世!

南傳北傳,就是「非佛說」,這不一定是對的,但很多南傳是這麼說的,或許是宗派主義思想,而學佛不能落入我執的「宗派主義」,因為我執是看不到真理的!而自性說,我不是佛菩薩,所以我無法認定誰是不是佛菩薩,但佛依「無自性」成佛,後來的祖師如果依「有自性」成佛,試問;您能接受那一個?禪宗把金剛經當印心的經典,金剛經說無住,但自性「住不住」?這不是很有趣?真理只有一個,或許以適應根性來說;追求「自性」的最後結論,不一定是「有」也說不定!

所以說化現,我們以角色扮演來理解,比如在家時對父母是兒子,對妻子是丈夫,而佛菩薩是依各種眾生各種需求而出現的,「願意」是因,但必定有其他的因,甚至時機成熟也是因緣之一,能不能隨化,不是眾生能忖度的,但必有因是不會錯的,只是凡夫境界不到,不能思議而已,但願意化身無量的發心,卻是可以學的!

 

本來面目,我的認知是「本來的狀態」,如果「本來的狀態」是無自性,也是應該接受,而「說無自性」的目的,是要證明應捨離,所以無論說「自性無自性」都要捨離!

不是要以「不可思議」來帶過,是說「菩薩的境界」是超過眾生「自我意識的思惟」,就算告訴眾生「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什麼,眾生還是會以「眾生的思惟」來理解,是無法盡其意的,比如;我對沒去過的地方,只能「想像」而已,而這個想像也是「過去經驗」的組合,跟親臨現場一定不一樣!

雖然如此,只要是按照佛所授的教法,排除「自我意識」的分別;是能順向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的!

「本來的狀態」是「現代的名詞」,存在的一切法的「本來的狀態」,就是「無常、無我、無生」!

現在會出現問題;就是大家都想用「現代的思惟」去理解「過去的名詞」,比如;過去的一個「法」,就有「佛法解脫的方法」和「一切存在對象」的不同意思,這是因為過去的名詞比較少,而有互用的現象,不懂的就會混亂了!

「父母未生我的本的面目」就是「觸境時還未起心動念」的剎那!不去說明的原因,是要大家去悟、去修、去覺知,不要只是停留於以「我執意識」來作文字的理解!

中國的佛教,因為加入了「老、莊、儒」的思想,猶其是「老、莊」思想;所以往往會玄奇化,這也是中國佛教有時候說的,會出現讓人覺得摸不著邊的感覺!但問題是;佛法是理性、理解才能作到的,太過玄奇,只會讓人覺得「佛法雖好,卻離我甚遠」、虛無飄渺的感覺!

會出現「有、無自性」的分別,是因為「方法論」不同的原因,「原始佛教」是「此故彼」的「依待」所以得「無自性」的結論!

唯識是以「分析認識」,而「唯心是唯識的進化」,所以會出現「不空」和「預設有一不能空」,也會出現像您所說的「摩尼寶珠」等等比喻!

問題是;要修才會出現;說「摩尼寶珠」和「本來具足」有何意義?就像說;我們都可能是總統,但不經選舉不能成為總統一樣「多此一說」!

要確立「自性有無」很簡單,只要能真的「排除預設有無自性的立場」,回歸而「如實呈現」「一切法」的「本來面目」,而不是「預設有無自性」的去分析「本來面目」就能了知!

「唯心」以金剛經印心,卻能得出「有自性」的結論,就是因為「預設有自性立場」的原因,否則;以金剛經的「經義」是不可能得出「有自性」的,「唯心」是以「自我預設」,而不是就「經義」的「本來面目」來解經!所以反而會迷於「自我預設」而找不到「本來面目」的「實相」,如果還是堅持要「預設」的,那就繼續慢慢找吧!

我們先不說「找」,而以世間的「邏輯推理」來說;以「此故彼」的「依待」法則,是不可能得到「有自性」的結論,因為「一切都是依待他緣而決定了」哪還有實有自性的問題?這也是 劉師兄的貼文,常提醒「依待法則」重要性的原因!

「阿含經」、原始佛教、「聲聞緣覺」的經典有沒有咒語?自己去查,不要太懶!會這麼問;就是不懂「解脫道」!如果有疑問,建議你可以先到「原始佛教」的論壇看看再說!

如果你了解我所說「依菩薩因地」而有「佛果」的意思,還是認為菩薩不需再修到佛果,那你說的「菩薩果位」就對!

以當下來說,果是未來果的因,所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但以證果來說;四果是「證無我」究竟果位的劃分,不是一定要「修初果」才會上昇二果,所以有人直接證阿羅漢果,「已破無我」是「一破永破」不再需其他修因,這是解脫道無學、不退的「究竟果位」!

而大乘的「菩薩」「達無我」不退轉前,還有會退轉的「至少四十階位」!而十地的不退轉,這是指「無我」,但還需其他悲願等功德才能圓滿,所以菩薩還有「佛果」可得,所以不是「究竟果位」!所以「四果」與佛才是果位!我已說很清楚了,如果還不清楚,那就念百萬次咒開智慧再說了!

大乘的「不退轉」有「四個不退轉位」,自己去查!弄清楚再來論!

那一個阿羅漢念咒能達到「無我解脫」的?我念「新台幣」,但從來沒錢過,我唸了半輩子「哈佛」也進不去了;你看;要念那個咒,會把我變成「相信你的話」?

騎機車趕著要到目標的,會突然回來改開公車載其他人嗎?建議你還先把「大小乘」、「因緣果報」的各別的「原理」、「關係」和「發心」弄清楚再說,否則;「天南地北」的扯,就多說無益!

「觀音菩薩,為什麼聽聞「大悲咒」後頓超八地?你不是修的密嗎?不知道「大悲咒」的密意嗎?修三密就是修密?就會頓超八地?奇怪了,菩薩怎麼是聞而不是念?就算觀音菩薩能頓超八地?你聞了那麼多次的「大悲咒」,能不能也頓超一下?不能,趕快找出原因?怎麼現在看起來,我比較像修密!

和尚洗澡的時候是不穿袈裟,所以是「正在洗澡的和尚」!把「同圓種智」弄清楚,就會知道「龍眼與時鐘一樣貴」!老是練這些肖話,「你生命的長度」真讓人羨慕!

我的生命太珍貴,所以回應以有利修行為主,不再回應「無知無聊」的問題!對無知無聊的問題,佛只會客氣的說「無記」,但我會說「蠟燭怎麼都點不亮」,XD!

把這個拿一些、那個拿一些」,「唯識、中觀、禪宗」的也拿一些,也不分別他們的「同異」處,再加上些觀想、咒語、 明點、中脈,就是「即身成佛」的「大手印」了,當然;你可以不同意,否則,就請把他們不同的地方說出來!就像那些自己是說「佛道雙修」的,先把佛道的相同和不同處說出來,否則就什麼也不是!

如果可合,就不會有空有之諍了,拿掉「唯識、中觀、禪宗」,大手印還剩下什麼? 為什麼不依各經論去學習,卻要學參雜在一起的?

「顯教中的修行法」就回到顯教就好了,幹麼還說什麼「大手印」?這不是很矛盾嗎?修行是「去蕪存菁的純練成金」不是「貪多的參雜」,不能撿擇不同的,不管是否矛盾的照單全收,難怪變成「超越狂派」的「渾派」!

菩薩和二乘的清淨,都以「我執」為標準!

以「唯識」來了解;「我執」就是「第七末那識」,他好像把「第八意識」包覆起來,所以任何進、出的種子都會受「七」污染而不清淨!

而「破我執」,在「小乘」就是「證初果」,「大乘」是「入初地」(一說七地)的「證不退」!

初果頂多是「七來人間」就能完全淨化殘留的「不清淨種子」而圓滿果位!

大乘初地雖能「無我執」,但因為二大阿僧劫度生的慣性,所以不證入無我,只說無生法忍,這是因為悲心所以「忍而不證」,是「安住無我狀態」而不證入!

所以雖然菩薩因為「無我」而清淨,但為了度生,會刻意保持第八意識過去受污染的異熟種子,這種投胎種子,不但不會影響已淨清的菩薩,反成為菩薩度生的再來因而以願力扶習來圓滿度生,這扶習的「習」,以唯識來說;就是異熟種子!

如果已清淨的菩薩,投胎會被污染,那就是「退轉」了,所以已清淨的菩薩不會怕投胎,就像「初果」也不怕「七來人間」一樣,凡夫只要深種正法因緣,「隔陰」後,只要因緣現前,也能提起接續修行,更何況「清淨的聖者」,所以依「正法」而「淨化我執」,是「三乘」共同的目標,只是大乘「特重悲心」而成為與二乘不同的特色!

因為凡夫「自我」,所以對凡夫說悲心,這悲心只會對自己,所以不會了解大乘「無我悲心」的「廣深行」,所以多說也無益!

所以說「六地具備條件」不只是「十二因緣」,而只修十二因緣的是不會登六地的嘛!

依待法則是有為無為都適用,才叫真理,依待是此故彼,「有為法是「此生、有故彼生、有」,而「無為法」是「此滅無故彼滅無」!而有「有為法」,才需要「無為法」,這也是依待!

緣起是依待,但「依緣起見「能緣起」的「無實」、「性空」,依「性空」,所以能「緣起」!由「依待法則」的「緣起」,才能不落常見斷見!一切依待,所以;畢竟空!但如果是分析法來分析「緣起」的有為法,就會出現不可分的自性!無生的表現,就是由無實性、非單一性、相續變化性!

其實某些禪宗也能相應「無自性」,只是有些人迷惑於「心的變化」,所以失去了「捨離」的基本教義,也因為唯識說「識有境無」而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如果如劉師兄說的,都回到「原本、本然、自身的實相狀態」,就不會「有無自性」的諍個不停了!

自無自性,都應質疑,不去質疑就是我所說的「預設立場」!而真理不怕質疑,如果有自性是真理,就沒有「不容質疑」的問題!所以大可質疑「無自性」!

絕對的存在是指「性空」的理則,我說過;生滅的道理是「永遠不變的理則」,這個理則是絕對的存在!有為法就是法相,就是存在於時間空間的一切,存在的,雖都是「對立的不同」,但都有相同的道理,那就是「無常、無我、無生」!「無常、無我、無生」是絕對不變而存在的!

比如石頭與樹木是世間的存在,他們雖然各自不同,但他們都有相同的「理則」,這就是有為與無為的關係與道理!

石頭會無常變化,也是各種因緣所組合,會變化也需各種因緣才存在,所以說石頭沒有「實體」!而石頭的情況,是依其他因緣來決定,所以是不離依待法則!

在實相狀態下,一切都只是「唯名」「假名」「戲論」而已,連空也是,這不過是說明的方便,所以稱畢竟空,不過;這還是「唯名」!唯名是認識的方便,如果連名相都沒有凡夫是無法認識的!

依前緣所以現緣變,比如「沒有來」就不需要去,此「來」無,故彼「去」無 !生滅相是世間法,「能」「生滅」可以說就是出世間法,不能就是「自性」的固定不變!比如人的生死,「生死」是世間法,但由能生死的「能」「因」,也可以得出生死的源頭,斷了生死的根源,就不再生死,所以此滅故彼滅!

以實際說;因為不了解無我的道理,所以妄執而貪愛,也因為貪愛而造業,造業所以受苦…,當我們知道苦的源頭是「無明」「貪愛」只要破無明、去除貪愛就不再輪迴!

如果生死是常而不能變,那怎麼修也不會了生死,也因為「依待前緣」而變,所以能依待無緣而無!生死是世間法,還滅就是出世間法,所以世間出世間都不離依待法則!

無為法是建立於生死的世間法,「能斷生死」就是「出世間法」!

當然不需諍辯;比如;「修十二因緣的果地不是六地」,但「六地境界需修十二因緣」,這自然不需諍辯,信不信服都不會折損事實,因為這是「因果」,也是「邏輯」!

怕各人心得不同、又怕落入「自己的論述」,那就都貼經文好了,也不知道這個說法出自那一本經?問題是,就怕引經文也會「斷章取義」,而論、疏也要統統收起來了!不過禪宗會勸您「不落文字」!

您說【佛法不是研究,寫論文,重於當下與實質領會】,這會不會就是一種「自己的論述」?

「慧能不懂名相」卻懂得「本來無一物」的名相,若一定要出自「佛經」,說「本來無一物」是「引自」那一本「佛所說的經」?

還有;「慧能」是頓悟。「神秀」是漸修,是當時的分流,各有特色也各有所需,而沒有漸修也不會頓悟,所以千萬不要看不起漸修!

師兄太多矛盾的說法,比如說;如果別人「自己的論述」、「實質領會」是合於經意的,接不接受?就像現在我接受您「實質領會」的「自己論述」!

「小師弟」的名相,是佛教的那一派說法?又是出自那本「佛經」?如果不是出自「佛經」,這自稱「小師弟」的邏輯,是不是也不會讓人信服?

雖然「出佛經出處」是有好處,但「不符因果」的解讀,提出佛經有用嗎?「不符因果」的,也不能以「看法不同」為理由來搪塞!

如果○○師兄能在您的引入中受益,就不會在這裏發問了,換個角度來說;即使能受益,多聽聽不同的看法,有什麼壞處?請清醒一下好嗎?是不是先了解「別人的問題」所在,而不是認為別人的問題都跟您的一樣!

自己的經歷也不一定就是別人的「必要」經歷,像佛「六年苦行」,也沒說要苦行才能成道,這就是我說的,「以大乘、自我預設立場」看問題的結果!

不過;○○師兄,我也隨喜師兄能在○師兄的引導中受益,雖然您有問題我還是樂意提供參考,我不知道的也會去問人,畢竟都是三寶的弟子,也不是附屬於某個個人,建議○○師兄;對所聽所聞的一切;建立「質疑、思惟、抉擇」的慣性,才能建立自己的「覺性」、「悟性」,真理才會在浮現,如果不經質疑的全部接收,即使是對的,也都是別人的!

「論理」是可以加深對真理的確認的,但只是再跳回到「需不需經文」、「自己所依的經才是經」、「自己的認知才是真實」、「念咒能不能讓石頭浮出水面」等「太表淺」的「邏輯辯論」,浪費時間了!深入理則,才能談到如何相應止觀,如果還不知道,至少依「法印」的大原則來印證,也不會錯到那去!

但所有的一切也都只是提供參考而已,畢竟多學也才有深入的機會,雖然我學的不多,提供的也有限,但賢貴師兄的「直心」,一直是我願意提供參考的動力,也是我樂意學習的,也應該是任何學佛者都應學習的,如果沒有「○○師兄」的直心提問,不如大家養養魚、玩玩遊戲也是不錯地!

「深入理則」,就怕一念之差而失之千里,我對這個主題比較有興趣;提供給賢貴師兄參考;

以方法論來說;「緣起」,是講「關係」,而這「關係」,就是「依待」!

「自性」的成立,是因為「分割式的分析」所以會「對立」!

比如一張紙,「緣起」會說「形成一張紙」的條件因緣,而不只是紙的「成份」,也因為說「關係」,所以會說;只要少了一種因緣,紙就不成為紙,這是說「紙」和「能成為紙」的因果關係!

而「分割式的分析」,就是把紙撕為兩半,或分析紙的成份,「分割式的分析」的特色,就是不斷的「分」,在理論上,只要「有能分」的就有「存在」,所以會有「剎那」和「極微」,其實理論上;「剎那」和「極微」還是可以再分割!

上述不同的方法論,也就成立「空有」理論的不同!

依緣起說;一切法,不管是「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性相、理事」,都是「依待關係」的,所以般若經說「不異、即是」,換言之,「性與相」之間不是「對立」或是「另立」!

比如師兄之前所說的「生滅之外沒有一個絕對的生滅」,大概是這麼說的吧我記不太清楚了!我們就以這句話來比喻;「緣起」會說生滅與不生滅的「關係」就是「會相對生滅的道理;絕對不會生滅」,是由「生滅的法相」才能見「會生滅的理則」!這就不是對立或另立了!

「會生滅」的是法相,而法性是「法相」的理則,所以說;要在「法相之外」見「法性理則」是見不到的,要離「法相見法性」,或要離「有為見無為」、離「世間見出世間」,這都是「無所依」的戲論!因為法相「之外」也必然還是「法相」!

這把「會生滅」的「相」和「絕對不生滅」的「理」「對立、另立起來」,對立的就會偏向「常見和斷見」!「常見和斷見」就是偏執!

質疑「有自性」,其實也是在質疑「無自性」,因為不是「有就是無」,因為;如果「有自性」成立,自然不是「無自性」!問題是「自性的有或無」,決定到對佛法的整體認知,所以是應質疑而確認的!

我說「自己去查,不要太懶」的目的是,查一查「結咒」的目的,也順便看看看四阿含「佛」對咒語的評價!再去查查念念咒就解脫成阿羅漢的!

如果只是要查「有沒有」拿來競勝的,卻看不到「目的」,那就很遺憾了!如果不了解我的發心,那就不是公道話,是誤導的話了!

也不只不止長阿含有咒,雜阿含也有「佛為比丘們說防治毒蛇的咒語,同樣的事,《相應部》的雜阿含卻否認咒語,要研究咒或有沒有咒,那可就又落入「學術」,也偏離「生死」的主題!

還有;不止聲聞,大乘的淨行品只有偈語,到了佛寺卻多了咒語,比如上廁所洗手也要念咒,淨行品是「時時以眾生為念」,但加上個咒,好像不念咒手洗不乾淨一樣,如果是這樣,那也不用洗澡了,念念咒就乾淨了!

我要說的是;把古時候的「方便」,強用在現代就是愚痴,比如古時候上廁所,手一定要洗七次,那是因為古時候沒有肥皂,也沒有衛生紙的原因,現在也要洗七次,那就慢慢洗吧!加上個咒就更無知了!

一、  別忘了;我的主題是生死!別忘了;說一切眾生修十二因緣會得六地的是您!我的主題從來就是生死,而解脫生死的因是修十二因緣,「菩薩果位」也不是我說的!說「六地」就更遠了,這也不需要辯,有心;只要重頭看起就可以了解!留言在那邊,是沒什麼好辯的?

二、  只有認同不認同天台說法的問題,我認同天台「扶習」的看法,不過,我不會說;您「不認同」而要提出扶習經文的出處,就是「毀謗天台之業」!

三、三業的任何作為都要自己負責的,不止是下結論的時候!

四、所以師兄是「已證已得」?所以能「以自己來判他人」是不是已證已得?否則說「尚有業果」的發心是什麼? 不止未證未得的有業果,還未入無餘涅槃的,也還會有業果,只是聖人不動心而已,不過;說這是戲論倒是真的!

五、因果的相雖如瀑流,但因果的「理」還是不太難懂的,而不管高興不高興「因果」都如實!要學佛法,也應從因果學起;否則多說無益!

六、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不是誰給的!所以,依我來說;只要有理我也會跟隨,不合理的,以「業報」、「地獄」來威脅也無用,師兄不需對號入座,我說的是我自己過去的經驗!

七、佛經有了義不了義,依根機的適應,也要揀擇合不合理!比如「空、有」都是依經的,還是造成「論諍」,而佛教的歷史上否定「經」的我不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八、我也見過「一貫道」的乩文,一開始也說「如是我聞」,您相信這個「如是我聞」嗎?如果「有心人」把他放在大藏經裏,說是「岩傳」、「天啟」的,您是不是也要「依這個經」?您能保證歷史上沒有這種事嗎?

九,除非已是聖人,否則真理必然會偏離凡夫的看法,但最偏離的是以自我為標準來看待他人!

十、誰不是說要依「佛本意」來修?但除非與佛「同一鼻孔出氣」否則,什麼是「佛本意」?經文還有各自不同的了義不了義,不去作對比、揀擇,以適合自己的階段來進修,也不過是各說各話而已!

十一、還是老問題,只要冠上「佛說」就相信,那魔不會說自己是佛?否則「獅子身上蟲」是怎麼來的?「自依止」、「法依止」又從何說起?

十一、「排除自己的認知才是真實」這個說法我認同,所以我才提出以「合不合理」來突破「自我認知」!

十二、「正法」才是應追求的,「接受的標準」也是「合不合理」,雖然現在的「合理」不一定適用未來,但也不是預設「佛說、魔說或是誰說的」就是「合理」,在還沒有比這標準「更合理」或「可以否定」之前,我只接受他,至於「其他人怎麼想」「就真的隨他去」了!

「當下身心」是不斷的變化的,有人「執」有人「捨離」,如果把身心的變化當作唯一而執著,就跟「五蘊皆空」相違了!跟隨善知識也要「依法不依人」,真理自然是一味,但如果「前期中期後期」是一味的,就不會出現「空有」的論諍了!也別忘了,歷史上,在論諍的都是「祖師大德」!即使是禪宗六祖,也曾對「淨土」說過「東方人求生西方,西方人求生那裏」的質問,所以先要把他們異同分別清楚,修行才能取得抉擇,否則;不知異同的全接,美其名為「圓融」,實際上只會「混淆修行的理路」而已,當然;這只是建議,畢竟喜愛「圓融」的佔多數,只是我不知他們如何把「有自性」和「無自性」「圓融」,雖然我知道是能「圓融」,但確是在了解他們的原理和不同才能作到,否則;就會矛盾!

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為根機不同,但不是說真理有異,所以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契機和契理」是要分清楚的!

我們一般所認定的明師,還是依「自己的標準」來定,但矛盾的是;如果自己的程度能知道誰是明師嗎?我是論理,這不是要對誰不敬,我認為「質疑擇抉」是很重要,但原則上是不以「自我或宗派的預設立場」來質疑!如果是「預設立場」的就是「煩惱」!

修行自然會有「身心體驗」,唯識就是這樣來的,但以「身心體驗」來當作「印證」的標準是有問題的,因為「身心」就是要應該要捨離的對象,或許師兄是要說「親身體驗」捨離的狀態,但一樣的「身心體驗」,卻有人把他當作執著的對象,唯心就是如此!

下一分鐘都不知道如何了,56億年後關我們什麼事,把握當下吧!

細微的地方就在「關係和分析」不同的「方法論」!「緣起的依待關係」才會「不異、即是」,「分析」的就會「別立」!而對於分析的緣起還是會看他們之間的「關係」!光這麼說不會很清楚,以後有實例再說!您先就現階段的思考再說!而且;法語不是全部集在一起,要一句一句參透;才能分別出不同處!

原則上;我以師兄的兩句話提供參考;

一、佛法的真理,是由「世間的存在」來理解「世間與出世間」的關係,不是「世間」有另一個「出世間」!

二、佛法以「出世間」打破凡夫對「世間」的「執著」,以「能緣起」打破修行者對「出世間」的「執著」!所以不是「對象」的問題,是凡夫「執著」的問題!

一是道理,二是實修!

會有三乘,是因為根機,如果沒有根機,何必分三乘?真理是唯一的,但「發心」會有不同,所以修的功課就會不同!很多人看到「三乘」,就以為是「真理不同」,卻不知道不同的是「根機」,而根機也才需要方便,比如;「南傳」的泰國雖是,一般認為是小乘,但泰國的佛寺也創設「戒毒所」,這種「發心」就是大乘的利人發心,所以大乘小乘不是法門,是「發心」,發大心的就是大乘,這是我個人認為合理的認知!別人的,就不予置評了!

至於根性利不利在「覺性如何」,覺性是可以培養的!佛教有個「湯匙」和「舌頭」的比喻;放在「美味的羹湯的湯匙」,一千年也不知道美味,而舌頭;只要一沾就能知道!這是佛陀鼓勵培養覺性、悟性的比喻!

我不屑任何宗派的沙文主義,尤其是無知者的 胡言亂語XDD!

我很尊敬您對自我宗派的熱誠,但也同情你對其他宗派的無知!

我很尊敬您宣揚自我宗派的努力,但看不慣自以為是的宗派沙文主義!

吃月餅就想到了標月指!多吃些月餅,看能不能及早開悟!燈不點不亮,但沒電,怎麼點也不會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