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
或許「未證真者」去論說,「證真者」對「同一真理」的「境界」「比較」是「無知」的!但若真的要理解「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性,不妨從「質」與「量」;「智慧」與「慈悲」,「真理」與「根性」的分別來了解;是比較能「清楚明白」的!
一、 就「所證」「真理」的「質」、「智慧」來說;要問的是;「佛」與「阿羅漢」所證的是不是「同一真理」,如果不是;真理就「有二、有異」而不是「圓滿」的真理,如果是;經文中一切「證真」「境界」的說明,頂多是「修證」「過程」的「不同層次敘述」,對「同一真理」所證的「究竟結果」必然相同!
既然是「同一真理」,絕不會因為「證」的是「佛陀」、「阿羅漢」還是「誰」而有所改變!換言之;「真理」是「同質」的!由證真而「解脫」的境界也是「相同」的!若說「所證的質」有不同,也是因為「尊敬的心態」而把「佛陀」「權威化」、「神化」,卻不知「佛陀」最偉大的地方,卻是「如實的」「由人而成」,而付予「凡夫」無窮的希望!
二、以「不離真理」,但因為不同的「根性」,而有「慈悲」「對他施教」,和「度他過程中見證」的「廣量」來說;「佛陀」與「阿羅漢」是 有所不同:
對「同一真理」觀察,卻有「自度」、「度他」的不同「作為」,原因在「根性」,比如說同樣的「無常生滅」;「根性」是「消極」的學者,往往會偏向生滅的「滅」,而「根性」是「積極」的,往往會偏向生滅的「生」,這雖無損「無常生滅」的真理,但因「根性」,卻有不同的體認與作為!
只要是「根性」就不能說「對錯」,很多學者不斷的在批評「大乘」或「小乘」,這就好像是;以自己的「根性」在批判別人「根性」一樣無聊!
所學的是不是「真理」,這是可以討論的,但學者選擇的是以「真理」來自度還是「度人」,這是各人自選的,這又有什麼好「批判」的?
會以為「大乘」就沒有「真理」,或以為「小乘」就沒有「慈悲」,這都是未起修「無我」「真理」觀察「各別根性需求」的「先入為主」、「自我執」觀念,是與說者「所學、所說」的「大、小乘佛法」無關!學者若能少分「實觀」「無我」,這些「自我執」言論,不過都是「戲論」一埸而已!
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性就在「根性不同」,「積極」的觀察,真理必然是「同質」而「不同量」的,所以龍樹菩薩「大智度論」才會說:「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毛孔空與太虛空,空的質是一,但量即如「毛孔」與「太虛」的差別了!
這不是要去「貶抑」誰,而是以「關心、關懷層面」的「寬廣度」,來論「大、小乘」的,而不是「所學」的是「大乘」還是「小乘」!
這是就「現象」的分析,本沒有什麼「貶抑」的問題,會覺得有「貶抑」問題的,不是不解「大、小乘」的分別,就是「關心、關懷的層面」真的不夠寬廣!這也以在上述這些所謂的「辯論」過程中,清楚得見!謝謝指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