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osho)】

【王○○】

  你無法停止慾望,你只能了解它,你的了解正是它的平息。記著,沒有人能夠停止欲望,然而唯有當欲望停止,實相才會發生。

這真令人為難,該怎麼做?欲望在那哩,諸佛總是說要停止欲望,但他們又說欲望不是你要他停止就能停止的,所以該怎麼做?你讓人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他們確實有欲望,你卻說必須停止欲望,好吧,可是你又說欲望是無法被停止的,那麼人們該怎麼做?

欲望需要被了解,你可以看懂它,看出它的無用;對於欲望,你的眼光需要從一個直接的角度切入。

欲望停下的那一天,我覺得好絕望,好無助。我不再希冀什麼,因為沒有未來,而且也沒有甚麼可以期望的,所有指望過的都已落空,希望並沒有將我帶到任何地方去,我只是在繞圈子。......

欲望停擺的那一天,我深入去看,發現一切我都在做白工的時候,我感到無助與絕望,但是就在那個片刻,某件事卻開始萌芽,那是我努力了好幾輩子,希求發生但沒有發生的同一件事。

⋯⋯ 你的絕望是唯一的希望,而你的無欲是唯一的滿足,就在你無助到了極點之時,整個存在忽然開始幫助你。

存在一直靜待著,當它看到你自己在工作時,它不會干涉你,而只是等待。它可以無盡地等下去,因為存在沒有在趕忙些什麼,它是永恆。

一旦你不再靠一己之力時,也就是當你放下,當你消失的時候,存在就會衝向你、進駐你。第一次,事情開始發生了。~奧修(osho)

【王○○】

 制止欲望應該是說法的方便˙就像男女的情慾 性欲一樣˙是制止 是導欲 是轉欲 是淨欲 ˙˙˙

回應

佛法有「五戒」的「人法」!

以「五戒」為基礎的「十善」「天法」!

這「人、天法」是「世間法」!

以「十善」為基礎,「四諦十二因緣」的「聲聞、緣覺」法!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基礎加上「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大乘法」!這是出世間法!

大乘分「般若」、「唯識」、「唯心」、「祕密大乘」!

簡單說,佛法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異在「執」,「二乘」是「我執」,「大乘」是對象不同的「我法二執」!

「出家」是「離群索居」不喜「家庭」,是「專業」的修行人!「在家」正好相反,雖有兩大根性不同,而佛陀雖依「根性」制定「出家」「在家」的制度的,雖制度不同,但修行的「根器」相同而並不妨礙「修行」的!只要依制度而俢,在家也可以成為「居家大士」!

而以菩薩道來說,「在家」反而是菩薩的「正道」,而以佛法來說,「出世間」的「解脫道」,是「世間、出世法」的分野!

這是在說明依「根性」而有制度的「適應性」,這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若要「在家」修「出家法」,或「出家」修「在家法」,這不但失去「適應性」的方便,反而會造成修行的障礙」!

以「欲」的問題來看,「戒律」就有不同,「出家」是以「出世」為目標,所以是「戒淫」,也是戒律的第一條,但「人天的世間法」是「戒邪淫」!

這不是說「在家」不能修「出家」或「出世法」,是說「世間、出世間」是各人擇選的,也是「依根性」的,即使是選擇「出世法」的斷淫,也要「依法」而學習,不是光用戒律來壓制他!

淫欲背後是「我執」,所以還是不離處理「我執」,原始佛法是「四念處」這不是說說而已,是切實的修「止觀」!

對師兄所提的貼文,末學先提供心得參考:

欲望不是「停不停止」的問題,直接處理「欲望」是「錯誤」的方式,因為「欲」是「結果」,重點是要「知道、找出」「欲望」背後的原因,而且找出「欲望」背後的原因,才有機會出現「實相」!這篇文章也證明了這個觀點!

而這個「原因」就是「我執」,「我執」是「一切煩惱」包括「欲望」的原因,如果處理好「因」,也就是在不會有「果」,以「欲」來說,即使是「生理」週期到來,也不會產生心的「煩惱」!

現在很多學者,常想盡辦法要以「戒或道德」來「斷欲」,卻不知或不處理,「欲」背後的「我執」,以為「斷欲」就了生死,卻不知沒有「淫欲」的「地獄道」和「高級天」,也是不離生死輪迴的!

以「生理」來講,「欲」是「生命的動力」,除非死亡,否則「欲」是不斷「週期」的,即使是「刻意煉化」,他也只是把「欲」的「動力」導向不同係統的繼續運作而已,「我執」並沒有消失!所以「欲」不是「有用無用」,是如何運用來「追根」!

「欲望是煩惱」,即使能運用什麼方法讓他停下來,而感到「好絕望,好無助」,他還是「煩惱」!這是「欲」與「斷」的兩極現象,只有回到跳脫自我的「無我」覺觀,該「無常、無我」的,還給他如實的「無常、無我」,這就是之前末學講的由「覺知」起觀的方法,只是是由「欲」「起修」,還是直對「我執」的差別性而已!

前言是理論,原始的修法還是不離「四念處」的,這是實際的「觀修」,觀身的結構,由身體的某一部位,比如由腳開始的「皮肉血脈骨」糞五臟六腑等、一一細觀,再觀他身。基本上「不淨」不只是「不清淨」,也是「因緣和合」的意思,觀身的構造,是可以降低「貪欲」的,但主要的還是「依因緣和合」觀「破我執」,也要小心因太過極端而厭惡世間,因為「厭惡」也是「煩惱」。不淨觀是佛陀最初的法,但有些學者容易產生「厭惡」的心理,所以再調配「觀呼吸」,這兩個方法,是「原始佛教」最主要的修法!

「四念處」的「不淨、苦、無常、無我」,其實是指「緣起一切」的現象」(苦是無常故苦),「處」是指「煩產生惱」的「對象」與練習的「次第」,學者如果「緣起正見具足」,觀一即能貫通全部,因為「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有的只是轉換「對象」的練習而已!

過去的出家眾,是「過午不食」或「日中一食」的,這對「禪觀」「欲」的處理,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但在家人要應對工作,尤其是粗重的勞動,要做到「過午不食」,可能會損傷身體,但原則上,調節「飲食、睡眠,」對「欲」的處理,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只要是凡人都會有「情執」問題的,想要解脫情執的束縳,先得「理解」「互相佔有」的苦,這不是「反情」,是說如果能把「互相佔有」提昇為「互相助成」的同參道友,把「我愛」提昇為「慈悲一切」,由「私有而付出」,成為「行菩薩道」的家庭,為了成就他人而付出,這正是「菩薩本色」!

凡夫是「先感性而後理性」的,這是修學應注意的事,一但無理性而感性」,後果就可能悔之不及了,如果理性分析結果後,也願意承擔一切了,那還有什麼好怨天尤人的呢?所以有提起「理性」,先作事前的審思,才比較不會有事後的懊悔!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