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與成就】
【李○○】
「師兄午安!面對有意修佛學之在家居士,因每人根機不同,因緣不同,如八萬四千法門佛學哲理無法有時間全看及弄懂,如師兄建議應以何法門入手比較適宜,而能有所成就,請不吝指導,感恩! 」
【回應】
指教不敢當,末學僅以個人想法,提供師兄參考;其實八萬四千法門,是不離「佛法」的「中心」、「宗旨」而開展的,而「佛學」會如此之多,也是因為滲入了修學者「個人」的修學心得,這雖有一定的價值,但也形成了對「不同根機修學者」的困擾,但只要是存在不同的根機,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
末學認為「法門」應服務於「根機」,而不是硬將不同根機的學者去適應「法門」,但很可惜的,教內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如果學者能將佛法的「宗旨」、「綱要」釐清,「法門」也只是幫助達到「宗旨」的方便而已!
佛法的「宗旨」、「綱要」,就是「世間、出世間」的「正見」與「觀念」,而「正見」的培養和「八正道」圓滿,是至始至終的!
「正見」是由不斷修正而建立的,因為修學就是要打破凡夫「說什麼執什麼」的「執」,所以由「多聞」、「質疑」且不懼「權威」的「修正固有觀念」,是堅固「正見、正信」的不二法門!也是「追求真理」者的基本態度!
「佛學」的理論,末學認為「阿含」的「基本修學」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把「阿含」看作是「小乘」,犧牲的將是修學者的基礎立足點,相反的把「基本修學」學好,「大乘」才有弄懂的機會!也才能判斷什麼是「不共世間」的「佛法」,甚至可說「一理通,處處可通」!其實「阿含」是很「簡要」而「直接」的,這在「定、慧解脫」來說,是很重要的部份,如果要說「阿含」缺少了什麼,那就是「先度他人」的「慈悲願力」,但「大小乘」的「解脫」法要都是相同的!
原始的教法大約有「三門」,就是由「緣起法則」的「無常」入「無願、無作」解脫門,由「無我」入「空」解脫門,由「無生」入「無相解脫門」,這是由「一門」融匯全部的,是三門即一的,這也是寺院前「三門」(不是山門)牌坊的象徵意義,這是以「解脫道」「自度」的「一門深入」!至於大乘為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跟「度化他人」有關,就像醫生自己感冒,只會吃感冒藥,但為了救人,所以要學無量的藥和配方一樣!
修學者的根機,嚴格來說有三類,「重感情」、「重理性」、「重堅持」,所以其實「大乘」的法門,也依這三類根性分成「三類法門」,那就是將「重感情」者提昇為「慈悲」、將「重理性」者提昇為「智慧」、將「重堅持」者提昇為「行願」。或者也可以說是將「凡夫」的「三毒煩惱」--「貪瞋痴」淨化提昇為「悲、智、願」!我們也可由「彌勒」、「觀音」、「文殊」、「普賢」、地願」所代表的「慈、悲、智、行、願」,入任一法門來圓滿修學,而不管是「三門」還是「五德」,這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由任何一門入而能貫穿全部,比如重「慈悲」者,知道唯有「智慧」才能完成徹底的「慈悲」,所以學習「智慧」,且因為「慈悲」,所以願意發「生生世世」救度眾生的「願力」而願行不斷!
「無量法門」是不離三門的,因為「成佛」就是「慈悲」、「智慧」、「願力」的圓滿,離開此「三德」,這就無關「學佛」了,而即使是「六度」,也是不離此「三德」的,這是「大乘」「自度度他」的「一門深入」!
出家是「專業」的修行,而「原始佛教」是以「不淨、安般(觀呼吸)」、「四念處」為修「定慧」的法門的,而「在家」者要「專業」的修學,是比較困難的,但「在家」卻是適合「大乘菩薩」的修學!重慈心的「四無量心」,是相應「大乘」的修法,而末學個人是以「四念處」為自修,也為免走向「自我解脫」,所以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培養「慈心」,也把「四念處」的「不淨、苦、無常、無我」,溶入「四無量心」的「無量」部份,由自而親,由親而疏,由疏而怨,次第相及,無異無別,這是末學正在努力的方向!
各「法門、宗派」對「悲、智、願三德」,比較有諍議的是「智慧」的部份,這也關係到能否「解脫、涅槃」,簡單的說;就是「自性」的「有、無」問題,「原始佛教」、「初期大乘」與「中、後期佛教」說法,確實是有出入的,末學是認同「無自性」的,認同的原因在「合理性」,至於認同何者,就要看各人的抉擇了!
末學是以「大原則」來論說「法門」的,末學也不是任何「宗派」的弟子,只知道;只要相應「悲、智、願三德」者,就是末學所應學!至於由何種「法門」「入手」「比較適宜」,末學認為,只要相應「三德」,不妨多嚐試,修學的過程,絕不會因為換了一個「法門」,過去所修的「三德」或「功德」就全部不見了,就像吃兩口飯換吃餅,不會因為換吃餅,所以前面吃的飯不算數一樣,相反的,在嚐試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擇法」的「智慧」與「法味」,換言之,不離「大原則」的修學,比選擇「法門」重要,末學這麼說,可能注重「法門」的修學者,是會有不同意見的,但對修學者而言,離開了「三德」,「法門」還存在什麼意義?
而末學現在的修法,是經過不斷選擇而有的,但如果遇到比現在還好的修法,末學還是會毫不猶疑的選擇他的!「法門」是洗金沙的水,但得先能分辨什麼是「金沙」,否則把「金沙」也洗掉了而不自覺,這豈不失去修學「法門」的目的?
一切「成就」,都是「累積」而來的,這些都是操控在自己,無關那個法門比較快或慢。「易行道」雖好走而路遙,「難行道」費力而直接,這確實是要依個人的根機、背景而選擇,而依「因果論」,如果「證境境界」相同,而現在在「又快、又經鬆」的階段,必是已經過「艱難」的學習過程,相反的,未經過「艱難」學習過程的「易行道,極可能是在為「艱難」的經歷作事前準備,如果有不需「艱難」就能成就,佛陀就教「易行道」就好了,為何還要教授「難行道」?這豈不是「多此一舉」?但不管「何道」,如果「不知目標」甚至目的「完全相反」,速度愈快,就背離得愈遠,而「失之毫釐,也終將差之千里」,如果「目標」明確,即使是爬,最終也必抵達目的!而吊詭的是,不管是「自度」還是「度他」,要「有所成就」的「得失心」,卻會成為阻礙「成就」的絆腳石!
末學不去論「法門」,因為「法門」不出「般若、唯識、唯心」三係理論!只論「基本原理」,因為「三係」是對「基本原理」的不同角度切入!對最重要「智慧」的部份,末學個人認為,應先深解「緣起性空」的原理,畢竟他是佛陀成佛時所證悟的真理,至於其他,合則習之,不合則觀察何者合理,這也是學者「啟智」的「法門」之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