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自性」】

有些不斷重複的問題,末學認為應「往前行」,至於「自性」「空、有」「常無常」的問題,前面已說很多了,而如果已「自有答案」而雙方各持己見,回應也只是「多費唇舌」而已,以免長篇大論,又或者寫再也不會看,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提出反思好了;

「空、有、自性」、「體、相、用」、「本質、佛、眾生」,他們是不是相關連?如果沒有關連,提他作什麼?如果相關連,為什麼「不變」的會產生「能變」的?「會產生變化」,「不變的」會不會也跟著「變了」?

若是本體不變,「相、用、佛、眾生」如何變?「佛凡不增減,增減作佛凡?夢中說夢醒,夢說幾重虛?」

大圓鏡前光明照,眾生如何現蒙塵?鏡體若非殊,前光明、現蒙塵如何殊?

體能用、能相,能變之體能緣生一切相、用!故「體相用」無不變之自性!一切能相、能用,即一切可變之體!故能「能所具泯」!

緣起說「此故故此有,此無故故無」, 「緣起無自性」,「空體即空」,「頭、無頭、」、「知見」「立知」、「安不能安」等等一切的一切法,皆依緣生滅而無自性」!

「性相圓融,回歸自性」,最後是「圓融」還是「自性」?是「偏向圓融」還是「偏向自性」?

要找「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這「實相」【關我何事】?!如果不懂禪機,就換個方式吧;如果能「形容一個」「從未看過」、「說不出來」、「沒有概念」,「卻能自己悟出來」的東西,就會知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是什麼!

是「實相」還是「戲論」,就要問問「一字」了!要問「本體」、「現相」、「作用」、「無常」、「常」、「實相」、是不是「自綁」,先由此處去找答案!

要參透「諸法實相」而「證悟」!先參透「自性」是「實有」還是「緣起無實性」;「空有」是「指「自性的有無」,還是「法性、法相」?參透了,「空有不二」就有機會!

「一切都會變化」是「不變的道理」!「不變的是」「一切會變化」!就是「常」與「無常」的關係!「一即一切」,是「性空」能「緣起」,「一切即一」是「緣起」即「性空」!「緣起性空」即「空有不二」!「空性」是能緣起的特質,能緣起的必「性空」!

因為「空性」所以能「緣起」,這「當體即空」一點也不複雜,相反的「自性實有」,「不變的如何產生變的」處處矛盾,為了圓融而圓融,只會處處複雜!

離開「經典文字」佛弟子要學什麼?即使要自己想,也得不離經文而「依智不依識」!如果離開「經文經意」自己想的,那就不是在討論「佛法」了!

如果不解「經文經意」,這「不生不滅的自性」,與「緣起無自性」結合在一起,豈止「三世佛冤」!如果不知「黃龍」在那裏,要往那裏去「直搗」呢?且頓悟也不離漸修,點睛更應先畫龍!

學佛不是比「資格」、「經歷」,試問誰無「經歷」?學佛是由「經驗」「抉擇」而得「智慧」的,是要跟自己比的,不過這也難怪,「我執凡夫」比「資格」、「經歷」這是「常態」!

問題在「自性」是「實有」還是「無實」,依緣起論說「能緣起」,所以「無實性」。「實性」就不能緣起,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試問那個法門沒有自己的理論?現在說的和提問的,那一位不是以自己認為的,或所學的理論來論述,難道所問所說是自己所創設的?即使是自獨創的,不也是「理論」之一?如果不需要理論,乾脆把「大藏經」丟掉好了!

佛學理論的建立,是關係到修行的「正見」與否,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學者要修什麼?佛學理論至少能建立「觀念」,總比「盲修瞎練」,不知所依好,禪宗不也說「只貴子見處,不問子行履」嗎?

「空宗」說的是--「唯假名而一切法畢竟空」;「相宗」--是「境無心有而萬法唯識」;「唯心」--是「萬法唯心所造」!

「唯識」是講「清淨原明體」而「回歸自性」??是不是先釐清「唯識」、「唯心」各自的理論再來論述,免得辜負古先賢大德「立宗、立論」的苦心?

「有自性」會不會成佛,就要請示釋迦佛「菩提樹下」悟的是什麼了的?末學看貼文到目前為止,「聖言量」或「深信」實在比不上「自言量」或「自己信」的!所以真的「無須辯論」!而「佛法」是『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的,是「依法自修」,不是「依自己修」!

如果「唯識」只是「一經一論」,那「俱舍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就不知道在講什麼了?

佛法那一宗不講「空」,只是「皆空、有空不空,不空」而已!末學認為還是先把「空有」「性相」「三係」先釐清,比較好說、能說!

三係中末學選擇「緣起」「中觀般若」,也還清楚什麼是「緣起無自性」,這「誰合掌、誰歡不歡喜」的關末學何事?末學對能「就法論法」的「理性」、「立論」、「對論」者,是「隨喜讚嘆」的!這也比較相應「非主觀我執」,對無原係「立論」而混合的論述,也只能「尊重」了,對「堅持己見者」,建議賢貴師兄,確實也應學習『合掌令歡喜』的!

末學雖不知說人「自綁」的,是否「早已解脫」?但這「古人云不云」的,末學粗鄙,卻好像離末學所知的「佛學」很遙遠!為免「自綁」,所以就不予置評了!

【自己說出來的,都是佛法、體會、感悟。别人說的都是佛學】,賢貴師兄,終於悟得「同行相忌、道者相鄙」的「實相」了,末學「合掌我隨喜」,但既然有悟,請勿停留原地,祝願再接再勵,對「問題」只作自我的反思與質疑,如此「學佛基礎」就會愈來愈「穩實」,除非「真的有疑」,否則勿需去辯解說東講西,有緣的多說兩句,無緣的,多言無益的「令歡喜」!

「自己」「穩不穩」、「自不自覺」比較重要,至於別人就非關我事了!「佛陀」成佛的過程,似乎「阿含」更如實些,至少「阿含」說的也是「聖言量」,而且「佛在世」時所說的更「穩當些」的!至少因「緣起法」而「證果、不受後有」的比比皆是,雖說「二乘」、「大乘」是各人的選擇,但二者「解脫的正法」卻是相同的!以上與師兄共勉,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