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渡】

【王○○】

 <.现法时代持戒得渡!像法时代禅定得渡!未法时代净土得渡!>這段話是出現在大結經嗎...請回應樓上 李燕萍師姐 感恩

回應

之前已提過這個問題的解釋了,「大集經」是在說「佛法的衰壞過程」不是指學者要「學那個法門」的。至於「大集經」也找不到【現法……】等經文,相關的原文如下:

『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再說,如果真的尊重和理解「八萬四千法門」是依「各人機根」而有,怎會強要別人接受「自己的法門」?或以「貶抑他人的法門」來「高揚自己法門」呢?雖然如此,如果不是「經文」說的,千萬不要硬說「經文」所說,提供資料時應詳查,但錯了就應改正!

而且「佛法」是「智慧」的「依法不依人」,即使是「佛陀」說的,也要「質疑」他的「合不合理」的!

「依法」是「擇法」「經論」的「合不合理」,但「依人」而修,是不是經文所說的,大概也就無所謂了,這不是說離開「經論」就完全「不合理」,是說建立「質疑」的修學態度,對學者是很重要的!

至於「以苦為師」,存大正藏,末學只知道;「一依四念處住」,「二以戒爲師」,但現在連「依四念處住」都不講了,這是至為可惜的。而「以苦為師」,很抱歉,末學未能找出處,但末學知道;佛說的是「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如【中阿含根本分別品】說: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

這不是說「一半苦一半樂」,是說「「放縱的樂行」,和「克己的苦行」,都根源於「自我」的愛執!

「論法」是各人修學的心得,各人也會有各人的「法門立場」,如果覺得適合自己的,聽聽同修的看法,這是無所謂辯不辯論的,末學認為,「競勝心理」卻是學者應處理的「煩惱」,但因為「煩惱」是自心的覺知而唯自心能知的,所以末學會更專注在這個區塊,因為末學認為,如果把「消除煩惱」的「佛法」,變成產生「煩惱」的原因,或是「產生「煩惱」而不自覺,甚至明知已產生「煩惱」了,卻還是「勇往直前」,對修學者來講,這是最應「可怕」的事,所以除非「有疑而問」,否則「抒發心得」即可,何必因此產生「煩惱」?

「工具書」在網路查詢即可,不需下載,其實google查詢一下,就會有很多兩岸的佛學資料,不像從前,雖然知道意思,但為了要引述「出處」,翻書就是一件大工程,所以我們真的要感恩這些整理資料的大德居士,遺憾的是,還是有些學者是不想去運用他的!

至於「經句」看不懂的原因,其一是「文言文」其二是「建立思想」,這些都是要累積的,多聽聞各方的說法,多思惟其「合理性」,在思惟質疑中,就可深化為觀念,當觀念建立後,「言行」就會隨之改變,這就是「八正道」由「正見、正思」開端的原因!

「學佛」是學「自在」,「精進」的目的是「調柔自己」,雖然不能「放縱」,但也不需有「業績」壓力。待未來學得多時,更切忌「自大」而「不自覺」,當然「煩惱」愈來愈少時,這才是自己的修為,否則講再多,也不是自己的!這些雖是小事,但由小事,能見真章,真要修行,要求自己是難免的,而且因為「人性」是偏於「感性」的,要「理性」的擇法,必然會有超越「感性」的痛苦期,末學曾聽過一個比喻;『有「五佰隻猴子」;卻有四佰九十九隻猴子只有獨眼,只有一隻是兩眼具足,這四佰九十九隻獨眼猴,卻大聲質問雙眼具明的猴子;「你為什麼跟我們不一樣,是兩眼具明」?你有很大的問題哦!』這個比喻是說明『真理不在「數字」的多寡』!

【20年後或許也會認為現在學習的過程是歪路吧】,說得好!有「質疑」才會「修正」,不去「質疑」,再歪的路,自己都會覺得是「正路」的,『認為過去所選的路是錯的,才會選現在的路』,但如何確定未來不會碰到更「正確」的「路」?「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除非到了「圓滿」境界,否則「修正」的觀念和「觀念」的修正,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感恩「境界」,沒有境界要修什麼?沒有「境界」還要放下什麼?沒有「境界」,還需要什麼法門?至於「本體」,「自性」「空、有」末學已說得很多,「提問」正是師兄正可作為「質疑反思」的,反正「真理」不怕質疑,前文也提過,「立基」不同,是無法論法的,同樣的提問,得不到回應就是證明,不如「觀心無常」的以「四念處」住!來得踏實!這些是要與師兄互相提醒的!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