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為什麼講: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意思就是:一切所發生的事情,統統是如來藏性的事情,不離本處,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菩提無尋處,菩提也無覓處;菩提無增處,菩提亦無減處;菩提非來處,菩提亦非去處;菩提非一處,菩提亦非異處;好好的體悟,這個涅槃的妙性它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講: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就是告訴你:其實萬法不離心性,你悟了無生,一切法統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不要多捏一個目,就不會跑出第二月出來;我們多捏一個目,就會跑出月亮出來。

我們用的是真心,不要動念,放下一切妄念,真心就顯現,不需要、不假用功;如果一直想要用功,就會重疊,妄念上再加上妄念,但息妄念,別無聖解。所以,趣向聖道亦是邪,說:我趣向聖道!聖道不可趣啊![我捨凡夫之道,趣向聖道。]諸位!這個就是妄,凡夫之道本空,聖道亦空,凡夫道、聖道,本是不二道,你不要以為:我放下凡夫道,趣向聖道 !諸位!趣向聖道亦是邪,佛法是法法平等的,沒有凡夫道、沒有聖道、沒有賢道、沒有二乘道、沒有六道,生死輪迴亦不可得,一切皆如幻,要如是體悟,才知道佛的用心。所以,但莫於相上住著即得;如果在相上用功,就變成頭上安頭,相本妄,你怎麼用功呢?是不是?所以,佛告訴比丘說:禮佛不是比丘本分事,不是每天一直拜佛叫做修行;應思惟佛的心性是什麼?禮佛,它是一種動作,是壞事嗎?不是壞事。為什麼念佛一聲,功德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為什麼?憑什麼?憑什麼念佛一聲,功德無量?又憑什麼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你能講得出一個所以然嗎?當然能啊!念佛一聲,功德無量,就這一聲就是從心性出來、我的全心性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的本性,這一句難道不是無量功德嗎?禮佛一拜,為什麼罪滅河沙?沒有能禮,沒有所禮,自性本空,涅槃妙性當然顯現,涅槃妙性無所禮也不妨禮。所以,法法都必需會歸自性,叫做功德,不懂得這一層道理的人,他總是在相上解說,說:哎呀!念佛一聲,功德無量!他念佛念多久了?他念了二、三十年了,他貪瞋癡還是在啊,什麼叫功德無量?他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他拜多久了?他一天拜一千拜啊,你會拜得比他更多嗎?為什麼叫做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如何能夠罪滅河沙?罪性本空嘛,見性就罪滅河沙,就是這個道理,這一層道理不懂,就不能領悟佛的心性。

所以,佛在《阿含經》講得很清楚:禮佛不是比丘本分事。那意思是說:佛陀叫你不要禮佛囉?不對!這意思就是說:你禮佛要知道它的意義是什麼,禮佛是降伏我慢;禮佛是向佛看齊,以佛為模範,禮佛是要提升自己,以佛為模範,我、如來,要進入不二、平等,所以,我才要禮佛,要不然禮佛做什麼?你禮佛是拜虛空佛,虛空的佛跟你有什麼關係?他在虛空,你在這裡,虛空的佛跟你有什麼關係?你一定要了解佛法是不二法門。對不對?所以,不聽經、不聞法,就會變成一個大愚癡的人在學佛。諸位!學佛的人不悟佛的心性,叫做佛學,你懂這一句話的意思嗎?學佛的人不懂得佛的心性,就叫做佛學,本來是要學佛的解脫,現在把佛法拿來研究,當作學術來研究,這個叫做佛學,佛學就是學術研究了,誰都可以討論。所以,學佛是要學佛的真正的究竟義,要不然就會變成佛學,好好的體悟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回應

「一切所發生的事情」,統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事情,因為,依「唯識」來說,一切都是種子的「現行」,而清淨後的「第八識」才稱為「如來藏」!而「如來藏」也是「依緣變化」後的名相之一;「依緣變化」就是「性」!依「我執」緣的,就是「藏識」,依「無我」緣的「藏識」就稱為「如來藏」!所以是不是會成為「如來藏」,跟有沒有「我執」有關!這是依「唯識」說,要引用「唯識」的名相,就應先把 「唯識」的理論弄懂,才不會含混之虞!

「本處」、「覓處」、「增處」、「減處」、「來處」、「去處」、「一處」、「異處」,不管什麼處;皆「無實性」,所以「菩提」的「對象」都是「無實性」!不管是什麼「處」,只要是「執實」而「住執」,即非「菩提」,而「執實」而「住執」「菩提」的,也是過錯!不是是那一個「對象」的問題,問題在「執實」!而涅槃的妙性是;「於相說性、於性說相」,「相能見空,空能緣相」「不即不離的中道」,雖不否定存在,但對「現前的,觀因緣而捨離」,「能捨離即無住」!

應該悟的「涅槃妙性」的依「依因緣」,因為即使是能悟「無生」,也是「依因緣」的,我們就以貼文的【不要多捏一個目,就不會跑出第二月出來;我們多捏一個目,就會跑出月亮出來】為例;「不多捏一個目」就是「不會跑出第二月出來」的「因」,而「多捏一個目」就是,「跑出月亮出來」的因!

「多捏」是「此有」;「有二月」是「彼有」!「不多捏」是「此無」,「沒有二月」是彼無!所以也不離「此故彼」的法則!

至於說「萬法不離心性」;試想;「心性」要「多捏」而「手沒有捏」,會「多一月」嗎?所以;「心性」、「捏目」、「月」等都不過是「因緣之一」而已!

對「修定」的學者而言;「所緣對象」以外的就是「妄念」!對修觀慧者而言;「本然現象」以外的就是「妄念」!但如果「本然現象」的法則是「此故彼」,那對「真心」;也不過是依「此故彼」而不住,而;「住」就是「妄念」,這是對「解脫道」來說的,而「解脫道」依「此故彼」而「觀心無常」,「真心、假心什麼心都是依緣而變化無常」的,而「無常」的「法必然無我」!

「心若不能無常」,「法必然有我」,所以緣起論者;並不認為「真常唯心者」能徹底解脫,而認為;再怎麼「唯心」而「真空妙有」的不空,也不能出「意識界的無色界」,當然「真常唯心者」的學者,是不會這樣認為的,也常以「不究竟」來斥責、否定「二乘」的「解脫道」,對彼此的爭議的對錯,那就要看「立論的合理性如何」了!事實上,如果真的「般若正見」不具足,可能比他們口中「不究竟」、「二乘」、「解脫道」還不如了,何況是「大乘」?

解脫道是如此,而「菩薩道」;不但要「無住我執」,還要提起「利他」的觀行而「安住」,是「無我」而「利他」的!比如「四無量心」;是慈悲「親、疏、怨」的「心量擴大」!這也是「解脫道」與「菩薩道」「觀修」的最大差別!

即使說「近似斷滅論」的「頑空」,也無法否認「現象」的存在!印老說得貼切;「夢醒時知作夢是幻,但在夢中時,境界確實是真」!對凡夫來說,雖然「因果、罪業是性空」而受過即無,但現前的「業果、因果」可不是「空無」!

「相不可住」,而「空」亦不能住!而修行;不只要是「相上用功」,一切境界都是「用功處」,這「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何處不是「用功處」?只是「用什麼功」而已!「著相」的,「於相」用功「觀性」來破「相」的執,「著空」的,「用功」於「空性能緣生相」來「破空」的執,這是需以「止觀」來「加強心力」、「提起正念」的,說不執就不執,那世間早無凡夫了!

念佛是「思惟念佛所修功德」,口誦而心念「是止觀所緣」,禪觀是「念佛無生中道實相」,這些都是依「因緣」而來,不能只是簡單的說「從心性來」,比如說;如果沒有「佛」的概念,佛如何「從心性來」?心性只是念佛的因緣之一!一切皆「因緣無實性」,「能禮佛」,「所禮佛」皆是「無實性」而只是因緣生滅「現象」而已!

是「佛」與我「同一體性」,而不是「佛」是我的「本性」,除非「佛」與「本性」說的都是「體性」!如果說「佛是我的本性」,為什麼一個造業,一個圓滿? 「同一體性」是說;我與佛、一切眾生;都是相同的「無實、無固定不變性」,所以眾生與佛,雖有各自不同的因緣,但只要能「累積成佛的因緣就能圓滿成佛」,而不會永遠是眾生!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自性本空」;是「有一個」「自性本空」,還是「空無自性」?這就是「原始佛法」的「緣起論」與「唯心論」的差別了!

若「涅槃」只是「本空」,「涅槃」就是「斷滅」!「能」「緣起」才是「涅槃」的「妙性」,也才能「顯現」「緣起無實」的「本空」!「涅槃」的「妙性」不是「空無」,是「緣起的生」「非實體生」;「緣散的滅」「非實體滅」,所以說;「涅槃」是「不生不滅」;是由「不生不滅」的「妙性」而顯現「不著性、相,空、有兩邊」的「涅槃」!

而「禮佛」;是禮拜「證覺者」、「證覺的法」和「能證覺的我及學習證覺的大眾」!依相來說;感恩「證覺者」的「傳所覺之法」,而「證覺者」是依法而證覺的,所以「禮佛」;是依學習「證覺者」的依法證覺!依理來說;所「證覺之法」是「十方」無始無邊而無所不在的,也與一切「證覺者」所證覺的法不二!「禮拜」;【於戒】;是端正身形而向「正思」!【於定】;是「長養身心的覺知!【慧】;是由觀身心動作的「緣起」和「能緣起」的「法空性」,也依「身心的變化無常」而悟見「能、所相依的無實性」!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是「從結果說因」,是說;從「禮佛一拜」的「因」開始修行,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罪滅河沙」,就如同「一句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的一樣意思!

而所說「法法會歸自性」,是說「法法都具法性」,是「萬法皆具同一法性」,所以說「萬法歸一」,而「一能緣生萬法」!萬法或異相,是指「法相」,而「一是指法性」,而「歸一」不是「回到法性」,是「皆具同樣的法性」!而「自性」,說的是「本性」的絕對「有」,還是緣起的「無自性」,就決定對「真理」認知的不同!而「虛空」、「佛」、「一切」跟我,確也是「同一體性」的關係!

雖然不能只是停留在「研究佛法」的「學術研究」而不修行,但是不「研究佛法」,就不會知道所修或方向的是什麼,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什麼程度叫「學術研究」?什麼不是?如果「研究佛法」的「學術研究」和不「研究佛法」,兩者只能擇一;末學選擇;「研究佛法」,因為;如果不把「佛法」的「正見」「理通」,而只是「依人」而「道聽途說」的胡亂修行,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禪宗會有「不問行履」、「只問見地」和「寧願千年不開悟,也不要一著入魔道」的警語!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