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根、外塵】
所以,講內根、外塵,其實都是二乘人,內根、外塵而生識,這個都是方便二乘人,因為他的智慧,就到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曉得的,二乘人所學的、權教菩薩所學的,是不究竟的,要了解,大乘菩薩是頓悟,不可以用析空,要用體空,當體即空。你用析空的話,那是意識心,用析空觀,那仍然屬於次第性的東西,那不是佛法。用分析一件事情,是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只能講:他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很無奈的,你不講這個次第的話,沒有辦法慢慢引導他進入佛的領域;可是,如果你一直講這個次第,來剖析一件事情,那麼就更不可能進入佛的領域;因為佛的領域,你一定要頓悟,沒有東西可以分析,當體就是空。
也就是:一合相其實就是空,沒有東西可以分析,小乘、大乘它的差別相,最大的它就是這個地方!
小乘用不凈、苦、空、無常、無我來分析給你聽,來給你聽:不凈,所以,你要慢慢的遠離五欲六塵;大乘:連凈都沒有,哪裡有不凈?就像虛空,等虛空法界都是無相,哪來的能所?哪來的不凈?哪來的凈?這究竟義,單刀直入,你就必需要頓悟,沒有東西叫做不凈,也沒有東西叫做凈,父母沒有生你的時候,什麼是不凈?什麼是凈?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你用分析的、剖析的,慢慢引導一個,這只能說為拿一支枴杖讓他走路,他必需要依靠這一支枴杖慢慢修復,將來自己身體健康以後,就自己會跑,就把枴杖丟掉。這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叫你修止、叫你修觀,才能入於佛道;可是,這一句仍然是方便的,止無所止,觀無所觀,止,沒有能止所止,觀,亦無能觀所觀,絕對的空性,沒有東西可以止,絕對的空性,沒有東西可以觀,單刀直入,頓悟契入無生,無生,哪裡有生?無生,哪裡有滅?無生,哪裡有能?無生,哪裡有所?無生,哪裡有可以能觀?無生,哪裡有可以所觀?能觀、所觀,仍然是微細的次第性,不能入佛的境界;能止、所止,仍然是微細的方便;不能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一念無生,即體即用,體即真如,用即般若,體用一如,這個才是真正的佛道。
因此在不得已的時候,講種種的語言、名字、名相,這個也是很無奈的事情。就像一個人,一個人如果是靠著儀器來過日子,這表示這個人是不健康的身體。譬如說我不能呼吸,我就裝這個呼吸的助呼器,這個表示這個人面對的是病苦,他沒有辦法絕對自主;一個人還需要依靠佛法來安慰、依靠朋友來安慰、依靠師父來安慰,或者是依靠善知識來安慰,這個是很無奈的事情,因為你是凡夫,或者是需要佛法來慰己;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講的話,就是你必需靠這些枴杖你才能走路;你必需靠這一些助呼器,就像加護病房裡面的病患,你要推這個輪椅,你才能走路,要借重某一種東西,你才能活下來,或者是行動方便,就表示這個人是殘障,是嚴重的接近死亡,送進加護病房的任何一個病人,都必需借重儀器,他才可以存活;同樣的,一個修行人,你一定要依靠某一種東西一一語言來安慰、朋友來安慰,你才會快樂一點點,那麼,這個就離佛道很遠了。
所以,這個佛道的最後念,你要知道,那一念,契入的時候,一定要完全是頓悟,當體即空,與法界性同,沒有任何的次第、沒有任何的止、沒有任何的觀、沒有任何的次第,什麼九次第定,沒有!沒有內、沒有外,沒有能、沒有所,沒有任何的善巧方便;沒有語言、沒有文字,二六時中,不倚一物,這個就是佛道,入於大寂滅涅槃海,也沒有寂滅之相;破除我空、法空、空空,也沒有我空、法空、空空之相,沒有!究竟成佛,也無成佛之相;究竟如如,亦無如如之相;說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能說;說一切法本無,本無亦空,如是體悟,絕對的存在,性相一如,這個是佛的境界,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沒有任何的語言,不可以依靠任何的講經說法,單刀直入,就是顯現如來藏性,這個就是佛道,用次第性的東西,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永遠沒有辦法!
【回應】
師兄慈悲;末學只能以「對事不要人」的以「所知」提供參考;答案更不是唯一,至於能不能「合不合理」的「討論」與「抉擇」,也在學者的「是否理性」,對較為「感性」而崇拜「權威」的學者,請就如同末學「尊重」各家見解一樣,也請「尊重」末學的「心得」和「個人想法」而不需煩惱,畢竟;合理的,不必強迫;不合理的,也無法強迫接受!
善心者的貼文,都是認為是「有理而對人有益」,如果直接將對師兄的回覆貼在他們的版上,恐怕會被誤認為「挑釁」而產生「見諍」,所以;為了避免誤會;末學對師兄的提問,會回貼於師兄與末學的版上;煩請師兄再自行對照,不便之處;還請見諒,,感恩!
若批評「二乘」、「權教菩薩」「不究竟」,而「二乘」確也認為「大乘非佛說」!要如此說,不如依「合理性」來各自表述,是比較合理而有益修學的作法!但論真而說,這「不究竟」尚可「向究竟」,如果「大乘真的非佛說」,對某些以以佛為「依靠」的「大乘」學者來說,這打擊就太大了!
如果不了解「二乘、大乘」對「真理」的「證悟智慧」是相同的,要不就是不了解「真理的唯一性」,要不就是在根本上否定「真理的唯一性」!不管是那一種,末學以為;都是不解「真理」的結果!
以「二乘」的「不究竟」來說,應是以「大乘」的「度化的廣度」來說的,至於「證境」;真理就是真理,本質是一樣的,那有「究不究竟」的問題,若有;也是「初、二、三果的「尚未完全究竟」,但他們「終究還是會究竟」的!而「尚未完全究竟」的也不只是「二乘」,對於「佛陀」來說;等覺妙覺以下還都屬於「尚未完全究竟」!
對「依無所得、得無所礙」而言,二乘是依次第而修的,相反的;許多大乘學者,不知二乘次第;或貶抑二乘是「不究竟」,所以認為跳過「次第」的說「究竟」,這不但是不符「因果」,更是「空談」!否則;請問;達到「究竟」的方法為何?如果是「頓悟」,「頓悟」的方法為何?還是說;聽一聽或摸摸頭就會「頓悟」??
佛陀「圓滿竟」的「證境」,自然不需「言說」,但教說凡夫時,不以言說,如何使眾生明了?而「言說」、「身教」的目的,是為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現在以「佛的知見」來否定眾生需要的「開示悟入」,這不是矛盾嗎?
佛教是「不昧因果」的,現在說「圓滿」的證境,卻不說;能達到的「因地」或方法,甚至要把「因地」或「方法」、「次第」丟掉,這是「以果礙因」,或「無因論」而不是「佛法」!
龍樹菩薩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這「信戒」就是「取一空」的次第!而「瑜伽大乘」對於「惡取空」者的態度!說;「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惡取空」、「執空」都是一種邪見!空不是「空無」、「斷滅」,若把他說成「沒有」,難道佛教要修的目標是「沒有」?「不實在」、「非實性」與「不存在」是「不一樣」的!
內根、外塵是分析「人」產生「煩惱」的「過程」,跟是「大乘」還是「二乘」無關!比如「照見五蘊皆空」的五蘊說的就是「身心」的「根身」和「意識」,而「唯識」的「根、塵、識」等等,無非也是「內根、外塵」,是藉由觀察人的身心境結構,找出「煩惱」產生的原因和過程!這是為了消除「煩惱」而起觀的,難道大乘菩薩不需消除「煩惱」?還是說「煩惱」會自然消除?沒有「漸修」會「頓悟」嗎?
「究不究竟」說的不是法門,而是「根機」的「適合性」!如果「不適合」,再好的法門也是「不究竟」!換言之;「適應根機」而能達到「目的」的,對「根機」來說就是「究竟」!若以「究竟」否定「方便」,或是只知「方便」而不知「究竟」,這都是弊病!
見真的修行本來就是;先依「意識心」來分別的「比量」,也是先以「意識的分別、擇抉」,來「捨身、心我執」的觀念,才能漸次於止觀中,真正作到「無我」的「現量」!沒有「次第性」,如何修行?佛也都是依次第而修,而「次第」也是「因果」,所以沒有「漸修」的因,是不會有「頓悟」的果!先有「無常無我」才能達「無生」,這就是次第,否則;無次第的要觀「無生」,就會把「空、無生」錯謬為「空無」!
能不能「當體空」,是跟【「依故彼」的「法則」】有關,如果「析空」相應這個「法則」,也會是「當體空」!如果不相應;「當體空」也會是「有一個當體空」而「不空」!
不是「分析、分別」的問題,就像所述文章的說法,不也是在「分析」、「剖析」?會出問題的是「住著」!「分析」要注意的是;要依「什麼」來「分析」和「分析」後「有沒有住著」;而且;不只是分析,一切法門都是如此!凡夫是依「我執」「分析」而住著,修行是依「本然」的「實相」而無住!
若佛的領域「沒有東西可以分析」,那佛「沒有東西」的「領域」就是「斷滅」!而所謂的「當體空」,也能依緣而起!「有、無」等等都是以凡夫「離因果」的「偏執意識」來「想像」「佛的領域」!
「一合相」是「空性」,但「空」不是「空無」或「斷滅」,所以金剛經說「於法不說斷滅相」!小乘、大乘的「真理證境」相同,但因為「後期大乘」猶其「唯心」論者不講「達到」的「因地次第」,或只重「佛的領域」,所以會有「說好得」但「不知怎麼作」而流於「玄談」的現象產生!
「不凈、苦、空、無常、無我」不止是「分析」,是為了達到「世出世的實相」,如果連「淨」還作不到就說「連凈都沒有」的境界,那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若不信者,可以論述什麼是「淨、不淨」?
佛法的「不淨」,說的是「因緣現象」不是「污穢、不乾淨」,而「淨」是「無生法性」的「無礙」! 「無礙」是「理則」;「有沒有這個東西」的「有沒有」是「對立的事相」,雖「事不離理」,也要「由事見理」,但說「理」而否定「事」,是以「事礙理」!
還未成佛前,誰都會需要「枴杖」和「方便」的!不能說把「已成佛」的「不需枴杖」,來教導「未成佛」者也把「枴杖」丟掉,這樣會害「未成佛」的永遠也不能走路!
「因地」的修行,是重為重要,一味的說「果地」,而不修因地,會到果地嗎?「沒有過程」的大樓,會自己完工嗎?
「無生」不是「空無」、「斷滅」!「無生」是「無單一固定不變性」,不是否定「止、觀、生、滅」等或「存在的一切」,是說「一切皆無自性」,所以「生滅」皆「無實在不變性」!而「否定一切」,就是由凡夫「對立」執性的分析而來的!
如果「無生」、「空」是「沒有」,那「一念無生」的「一念」是「有、沒有」?「一念無生」是說;「因為無實性」的「觀念」;所以「一切無住」,也因為「無性、無住」,所以「能有,因緣作用」!只要不產生「主體不變」的概念,要叫他「真如」還是「無生」都可以,否則;就與前面所說的「沒有東西」「互相矛盾了」!
所謂「能作用」;「作用」是指「因緣現象」,而「能」的原因就是指「空無自性」!「體雖不是用」,但「無體不起作用」、「無用不能見體」,「體用」「不即不離」所以稱為是「一如」!
如果「名言」是無奈,「向二禪以下的眾生」和「說法四十九年」的佛也很「無奈」,既然是「世間」常態,只論「需要」即可,何必生「無奈」煩惱?而「方便」也是必然,以「佛的境界」說「世間」不得不的無奈,對眾生來說是多此一舉的!
末學認為;「佛陀」如「已健行如飛」的境界,自然不需「枴杖」等各種方便,但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也還需要「回頭」來「運用」「枴杖」的方便,而學走路的自己,是不是需要「枴杖」,或是能不能學習佛、菩薩以「枴杖」爲方便而度化,這才是學者應在意的,如果自己還不會走路,卻教其他不會走路的人拿掉「枴杖」,這就有點奇怪了!
如果「什麼都沒有」就叫「如來藏性」那就叫「什麼都沒有」就好了,還要安立什麼「名相」?「什麼都沒有」的「如來藏性」;依什麼能顯現?
「絕對」的不是「存在」,是「理則」!只要是「存在」的;都是「無常、無我、無生」,這「無常、無我、無生」的「理則」才是「絕對」!所以才說,「無常是常、無我是我、無生是生」!
貼文所寫;【「究竟如如,亦無如如之相」;「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能說;說一切法本無,本無亦空,如是體悟」,「絕對的存在」】,雖然一開始說的是「沒有」、「不可得」、「本無亦空」,但最後卻說「絕對的存在」,所以;不管他叫「無、空」或「什麼」,這「本無亦空」,就是「絕對的存在」而成為「不變」的「存在」!換言之;「絕對的存在」就是「實有」的概念,而不是「依他緣起」,這就是「有自性」的來源!
會「依他緣變化」的「存在」(法相),當然不會是「絕對」不變,但「依他緣變化」的「理則」(法性),卻是「絕對真理」的不變!在觀念上,先釐清「法性、法相」、「理、事」和他們的關係,就能明白「佛法」!
佛法有「理事行證」的說明,是相輔相成的,了解時應「先分」而「終合」,否則就會產生互相妨礙的現象!
佛法不是「喊口號」就能成就的,是要依次第而修證的,而末學「重因地」的習慣,所以對各家論述,只關心;如何達到境界的「次第」或「方法」!對「果地」說得再多再玄,末學不認為有太大的義意!
如果佛道只是「什麼都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空無」或「頑空」;那佛道就會是「斷滅」,要修斷滅,不必如此「三學、八正道、六度」的辛勞,因為「斷滅」,本來就是「凡夫的執著特性」!
雖然要如何修是各人的事,但末學以為;把握「真理原則」的「依因地、次第而修」,才是依循的正道!而佛境當然是不可思議的,但也要先看認楚自己現在的「立足點」是什麼!一味的欣慕「佛果」而不修菩薩因地,又有何益?
「心王」是「唯識」分析「身心」後,而得不同功能的名相,而「如來藏性」則是「能清淨」的原理和清淨後的「第八識」,唯識對如何「轉智」的「次第」可說得很清楚!「證境」的本身是沒有「次第」的,已達到究竟了還需要什麼次第?但要到達「證境」的修行過程,必然是「次第分明」的!
「玄論」說得再多還是「玄論」,要是作到了,自然要恭喜,但如果覺得雖好而不知下手處,末學建議;還是先從「次第」、「因地」下手修去較為實際!感恩!
.................................................................................................................................................................................................................
Leong ○○師兄:
「 Good morning everyone! Excellent & well written article once again! Appreciate with much thanks for the kind & prompt sharing & contribution! But one enquiry here if you don't mind, Sir :- what is --- "能不能「當體空」,是跟【「依故彼」的「法則」】有關," ......? Can you clarify this -【「依故彼」的「法則」】please??? Thank you! 」
【回應】
師兄慈悲;其實師兄所連結的貼文內容,很多「名相」都各有其背後的「理論架構」,是可以「深論」而以「專題」來論述的,若只是「併湊起來」的「說說」而已,也不管是否「矛盾」,或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就會只是玄妙的「佛話」而已!
末學過去也曾「混跡」於這種現象「不可自拔」而「深受其害」,是後來向「原本認為」「不究竟」的「原始佛法」低頭時才得稍得解惑,所以師兄說曾從學「南傳四念處」,除非內容;與末學所學不同,否則;對佛法必然也會是「受用」而無盡的!
【「依故彼」的「法則」】句;是末學寫的得太快;「依故彼」就是「此故彼」,雖意思相同,但太過簡化,末學懺悔改進!
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末學將之簡化為「依此故彼」,更簡化為「此故彼」、「依他緣變化」!而因為;「此」還是「依此的此」,所以重點是「依待」而說「依故彼」,如果再簡化;「依待」或「因緣」二字即可說明,甚至只「依」一字即可貫穿佛法的「緣起理論」,雖不同名但皆是「同義」!而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若能匯通理論;只把握一「捨」字即可向「真理」境界!
「此故彼」是說;「有A才會產生B」,「沒有A就不會有B」!而「B的一切變化,決定於A的變化」!「B並不是自己出現或自己變化的」!所以說;「B的依他緣,就是A」!是「此A故彼B」的,也可以說;「因為A所以B」、「依A的現象;所以有B的現象」!
這都是在說明;「只要是存在的」,皆是「因緣依待現象」而「無主體」的「原因、理則」!因為「依A所以B」,「B就沒有自己的主體」,以「B」來說;稱為「當體空」;而在「起觀照」時,不管「對象」為何,就是「當體」,但事實上;「存在的一切」無非是「當體」,也無非是「依他緣」而「空」,所以「一切都是當體空」!
分析的「破空法」或「散空」;雖「不徹底」,但如果「分析空」是依循這個「法則」而「分析」的,自然也是「分析」「B」的「依他緣」,所以被「分析」的「B」必然也是「當體空」!
如果「分析」的是「現緣」,也就是分析「B」自身的組成的質素,或是「質素」自身的「質素」,而不是產生「B」的「前因」,或是質素的「前因」,是不管如何分析、切割,也「空不了」的!就像把一張紙,不斷的切一半,以理論來說,紙只會更小而不可能沒有的!所以;分析到「極微」的,還會有更「極微」出現,而「剎那」還會有比「剎那」更短的「剎那」出現!
以下幾點,雖不甚完備,但可為「理論」的說明;
1、末學是以「思想系統」來論「佛法」的,並不是「宗派」,如果是「宗門」,容易產生「自宗高、他宗低」「對立立場」的「究不究竟」問題!
2、「般若」、「唯識」、「唯心」是「佛法」的三大「思想系統」,而「般若」稱為「空宗」,「唯識、唯心」;猶其是「唯識」稱為「有宗」,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數個宗派,而「禪宗」是相近於「唯心」!
3、一切經典都有相同與相異之處,這可由「空、有」的分立等現實來了解,若不能分別異同,極容易產生「理論」通徹的困頓,比如「唯心」要拿「空宗」的「般若經」來「立論唯心」,是很可出現「矛盾」,或是曲解「般若空宗」理論的可能性!
4、「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法的「真理法印」;所說一切法門也要相應才能稱為「佛教」!
5、「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以「時間、空間、當下」,對同一真理;不同角度的「詮釋」!並不是「真理有所不同」!
6、「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法住智」,就是到達「涅槃寂靜」「涅槃智」的次第!
7、依此「次第」,才不會否定「世間現象」的變成「斷滅」、「頑空」,更能相應「不著於世間、不逃離世間」、「由存在的法相,見緣起法性」、雖「性空」,但能緣生法相」,「於法相時;因為「法性」所以能離法相、表象的執著」,而「空性」,也能緣生一切世間法相」,雖「相不是性,但性相不離」,這才是稱為「性相一如」的「中道」!
8、如果以「涅槃寂靜」的「涅槃智」來否定「緣起」的「法住智」,就會是「空中樓閣」,「否定」「次第」而說「果證」,這是否定「因果」、「撥無因果」的偏執一邊的說法,所說的不過是「斷滅的現象」,而不是「不即不離」、「緣起」「中道實相」的「果證」境界!
9、大乘著重「果地」,所以重「涅槃寂靜」的「論述」,但能稱為「大乘」的學者,必需是;已經「法住智」「次第」的「修學與認知」,而不是「否定」「次第」!
10 、「原始佛法」的「緣起論」;是重「法住智」的「諸行無常」,並依之而達「無我」、「無生」「解脫!初期大乘的「般若」,雖知「無常」,但重「能累積」的「諸法無我」,而以行「利人」的「菩薩因地」達「安住無我」!「唯識、唯心」,則是重「佛果」的「涅槃寂靜」所以;有些「後期大乘」的學者,追求「佛果」卻否認了「次第」的重要性!
11、依先「法住智」的終究必能向「涅槃寂靜」,但只重「涅槃寂靜」的,很容易誤解「無生」為「空無」而執「斷滅」!
以上的個人看法,提供參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