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是「不變」還是「無常」】

【陳○○】

「奕壯師兄 你的四念處,不是觀心無常嗎?所以心是變的,因此「唯心」說:「萬法唯心造」,「心如工畫師」,心能變才能生萬法,本「體」是「不變」的,本體如純水,加茶變成茶水,加塩變塩水,如果給它分解了,水回歸純水,塩歸塩,茶歸茶。沒有其他因緣加上去,水在寂靜中是不變,不生不滅。這個觀念弄清楚,再解釋經典才能清楚交待,否則雖引經據典,經文不易透徹,疑點會很多,奕壯師兄 靜下來觀想幾天,不要急着去表達。祝您早日悟通證得! 」

回應

「觀心無常」是觀「心」依「根、境等因緣」影響而「變化無常」,說明「心」是「依緣而生滅」變化!而「四念處」的結論是「無實在不變的本體」!這跟「本體不變」是完全相反左的!

「唯心」的「萬法唯心造」是講「由心建造一切」!雖「萬法是心所變」,但能變的心是「真常」不變!而真心就是實有的「自性本體」!

兩者是不同的論點,怎會把他們連結在一起呢?若要講「能變」,不只是「心」,一切的一切皆「無自性」,都是依緣能變的,但「真常」不變!可不認同「無自性」!

如果師兄要以「緣起無自性」來證明「唯心有自性」的本體實有,是會自相「矛盾」的!

比如「觀心無常」,「心會無常」「法必無我」,那「實在不變的本體」就成為「幻想」!

比如「萬法唯心造」的心造一切,「緣起」論者就會問;「心」造一切的「因緣」是什麼?是以什麼造一切?

「心依什麼」而成為「工畫師」?心能變、生萬法的「因」又是什麼?

依師兄所論,末學請問;「不變」的「本體」加入「會變的」,「本體」有沒有變?

「純水」加「茶」變成「茶水」,「純水」還是「純水」嗎?「純水」和「茶葉」加在一起變成「茶水」,雖與兩者有關,但他還能叫「純水」或「茶葉」嗎?這不是統統都變了嗎?

「分解」「茶水」,是不是再加入了一個「分解」的因素,才能變成純水?此「分解」出來「純水」跟加「茶葉」之前原先的「純水」和「茶葉」是完全一樣的嗎?有沒有可能在「分解」的過程中,產生其他的變化或物質?

「本體」如「純水」,形成「純水」有沒有比如「氫、氧」等等「原子」的「因」?「水」不是會變成「水蒸氣、冰」?「水蒸氣、冰」會不會再受其他的質素影響而變化?

水如果不生不滅,其他星球的水跑到那裏去了?地球天生就有水嗎?要說「不生不滅」,不如說說「物質不滅定律」,那所有存在的一切都不滅了,何況是水!但別忘了「愛因斯坦」也有個否定「物質不滅定律」 E=MC^2,的「能量與質量」轉換公式!

水在寂靜中看似不變,但細觀是不斷變化的,比如溫度、濃度、容量、質量、甚至硬度等等,是不斷受其他因緣影響而變化的!

師兄可以說這只是個「比喻對象」,但這個比喻對象,末學已舉出不覺合理的地方,所以請師兄可以再提出另一個比喻對象來討論!

此「純水」依「茶」的「因緣」故有「茶水」!此「茶水」依「分解」的「因緣」故有「純水」!那可不可能此「什麼」的「因緣」和合,故有「純水」呢?這不就是「此故彼」的緣起法則?

而「緣起」必是「無自性」的,怎會有「不變」的「本體」?還是說「不變」的「本體」就是「無自性」?「本體」就是「沒有本體」?「沒有就沒有」,這麼繞來繞去,不是多此一舉嗎?

這就是「一切依他緣起」而「無實性」的解釋,如此清楚明白,末學不覺得有「不透徹」或「疑問」的地方!會有疑問,應該是先「預設」了「本體不變」的立場,再尋求「論述」來「合理化」「預設立埸」的原因!

如果師兄覺得末學所引的經文,交待不清楚或有疑點,請提出對經文的觀點,末學願參與討論!

末學確是沒有「悟通證得」的,但請「悟通證得」者,能否回答前文的提問,否則如何讓末學這個尚未「悟通證得」的後學者心服?如果「悟通證得」者會覺得「不透徹」或「疑問」,為什麼尚未「悟通證得」的末學,不覺得有什麼「不透徹」或「疑問」?

請師兄把這些觀念,前面的「疑點」多細想一下,弄清楚後就會明白末學的論述為何!而末學雖對經文不甚透徹但還稍解,所以至少請對「經文透徹」者,回答或指正末學「經文不透徹」的提問和因原!

且末學未弄懂自己或別人的問題前,是不敢冒然表達或提問的,所以都會長長的一篇回文,不是壓伏競勝的心態,是尊重提問同修的作法,也是希望尋求建構「合理性」思想的討論!

至於「引經據典」原本非末學所長,因為在過去末學與同修論法,都是「依據經論」或「共同定義」而論的,所以不需再回溯、解釋「基本佛學名詞」的定義,但這些時日在臉書上討論,卻發現不知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還是「自解」大於「經論」的心態,所以連「佛學名相」的意義,也是「師心自用」而不去查解,所以一直提醒「原論原義」,所以只能以「提引經論」來佐證論述,但是遺憾的是,有些同修,連「引經據典」的經文也不去理會,就好像「經論」是末學所寫的一樣,反正要反對,就是要反對到底。更有意思的是,有時候出現「溝通不良」的現象,原來是有些同修,自認已臻非常人「境界」,難怪凡夫如末學者,會「聽不懂」而懵懂了!

坦白說,反對末學末學倒無所謂,但不要連「經論」也情緒化的反對,因為這些「經論」很可能是真正的「非常人」境界者所寫的!「末學不是說不能質疑「經論」,是說;如果能先論一論他的「合理性」再來反對,末學是尊敬、隨喜這種論法方式的,因為「修學」本來就要有「質疑」的態度,才能更貼近真理!

不瞭解或無法查詢佛法的「理論」或「名相」,只要有時間,末學雖是「常人」,但也是十分願意提供資料的,這些資料也絕非末學獨創、自解,但如果已提供資料,而一再重覆「解釋」「理論、名相的定義」,或是各說各話,這其實是浪費所有人的時間的,這也與末學原先貼文的目的相違!

因為知道許多同修總有「佛法雖好,但好像離我很遠」的感覺,所以末學原想提供一些「把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心得,也想學習同修們的運用心得,末學覺得這才是學習佛法的目的,但發現有些修學者的「口談境界」的功力十成,末學想大概十年後,末學的貼文,也不出「口談」窼臼吧!這或許也可以稱是「把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別解吧!但這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過佛法雖難聞,但臉書上好人居多,如果自覺已聞,那我們就各自努力吧!至於是否為「證境」或「已證」,末學是以「大妄語」來自戒的,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