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相應】

【吳○○】

師兄早安..請問一旦與法相應..是否就是心在掌控一切.. 」

回應

師姊如意:「與法相應」的結果,是回歸「一切境相」的本來面目,也就是「 無常」的回歸「無常」,「無我」的回歸「無我」!「無生」的回歸「無生」!當修學者觀「一切法」、「境相」時,而能相應正法,對一切法的「如幻波動」,就不會產生因「我執、住著」而有的煩惱!

在佛教「法」的名相用法很多,而且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一切法」,是指「一切存在的」,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外在的「 物理」等,而「與法相應」 的「法」,是指「一切法」的實在「樣相」和「特性」,一切法的實在樣相,是指在「時間」行進上會表現出「無常變化」,在空間則是「因緣生滅」而「無我」,能「無常無我」的,是因為「無實在不變的本體」,稱「無生」,世間存在的一切「人、事、物」無非如此!

因為不能正確認識這世間實際的「現象」和「特性」,所以把「無常」妄執為「常」,把「無我」的妄執為「我」,所以執著貪愛、佔有、煩惱而造無量業!

修學者透過認識理解「一切法」「無常、無我、無生」的本來現象,回到「一切法」的本來現象而安住在「無生」的境界,就不會產生「妄執」,沒有「妄執」當然就不會有「煩惱」,但因為凡夫無始的生死業力強大,要馬上作到,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是要是要透過「覺知」的定力,和「般若」的正念正觀,才能不起妄執的,而在「定慧等持」的力量尚不足以淨化「煩惱」前,為了減少造業而「障礙聖道」,持守「戒律」就顯出他的重要性了!

「與正法相應」雖並不是「掌控一切」,是回到「一切境相」的本來面目,但「無我」的法則告訴我們,在一切法未成定局前,是可以「投入因緣」而改變的,但也因為「無我」法則,所以也應理解,「一切法」的「結果」,是具備各種因素的,不是單一因素能成就的,所以在投入我們所擁有、現有的一切因緣和努力後,要「隨緣放下」,否則就會因「得失心」而煩惱不斷了!

不管「結果」如何,也要審視整個過程和反思反省,如此的作法,在面對下一次的「境界」時,就會多出先前未曾有的「觀察因素」,相對於之前的觀察,就能更貼近智慧而週全,也會有更智慧的作為,所以能放下而自在,而不管境界如何動亂,心卻是如如不動的!

「心」的動念,也是「無常」而受制於「因緣」的,所以說連「心」都「無常」了,那有「實在不變」的「一切法」?只要能不再造作的業力,一切惡果受過即無。若能累積「善業、淨業」,圓滿即能成就,這一切,是真實的「操之在我」的!所以與其說「心掌控一切」,不如說:「掌控自己」!感恩!

.................................................................................................................................................................................................................

【吳○○】

「身體不再因慢性病而長期吃藥..但平常食量很小.睡眠少.一旦傷心.心亂就吃多.嗜睡.身體也變得不舒服. 」

回應

末學個人的方法是面對「傷心」,找出的原因。感性的人是很容易「傷心」的,而「理性」才能轉向「正向」思考,但這絕不是說說就可以作到的,雖然是「淨化」的方法才能徹底解決,但「淨化」力量還不足時,暫時的「轉移」「替代」法門,不失為可行之道,師姊的「吃多、嗜睡」,就是師姊的「轉移」、「替代」的方法,但這個方法卻是帶來「不舒服」的後遺症,末學建議六念的「念佛、念法」來替代;觀想佛陀如父如母的慈悲,超越煩惱的智慧,度盡眾生的願行,也願隨佛學習救度的大雄力!

且世間誰人不苦,細細觀想,比之於我,苦者不知多出多少倍,雖他人對不起我,然而一切眾生皆是六親眷屬,他們也是受煩惱煎熬痛苦不已的,且只有佛法能徹底解脫、救度,與其「自嘆自憐,愈嘆愈憐」,何不尋求救度之法而「自度度他」?

這些苦,就是世間的真實相,也是世間的常態,苦難也是「一念」。由苦知無常而累積「善因、淨因」而解脫、或發願救度他人,也是一念,這一念關係到是「煩惱所纏」,還是「悲智雙運」,所以感謝「一切境界」是進入「修行」的第一步!感恩!

………………………………………………………………..

【吳○○】

「每星期都會聚餐的家人..最近他們喜歡到活海鮮點餐..我吃鍋邊素..但這幾次到餐廳我的心跳加快而不舒服..回來就睡一整天..請問師兄..我要如何當下轉境而不受影響.. 」

回應

在「活海鮮點聚餐」,會感覺「不舒服」,這是跟「磁場相不相應」、和「個人的容受度」有關係,當然這兩者也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先排除「素食」是「對不對」來說,末學認為師姊或許是先生起了「抗拒」「活海鮮點餐」的意識,且適應「清淡」(不一定素食)的人,在「殺生的場合」,是比較容易受「心理」、「生理」或是磁場的「物理」等環境影響的,而「心理」是解決的重點,因為雖然「心理」、「生理」和「物理」是三者互為影響的,要改變「生理、物理」的現象,是不容易的,所以關鍵在「心理」的調整,而不是「轉境」!因為就現實來講,除非不參與,否則「聚餐」、「活海鮮點餐」的「境」是無法改變的!

以磁場來說,殺生的環境,本來就具備「悲、苦、貪、瞋、怨、懼」等負面的成份,排除喜歡而迎合者而言,如果是對「殺生的環境」「產生」厭惡」而「對立」,這是兩種力種的衝突、抗衡,要能抵過「大環境」的磁場影響,除非是「菩薩」,矛盾的是大菩薩」不會去衝突、抗衡而對立,是以「慈心、願心」的心理,來包容、對待「殺生」的負能力,而「轉化」他的,所以這還是跟「心理」有很大關係。

而且與「被殺眾生」的「苦難」情況相比,『心跳加快而不舒服』的現象,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若能由『心跳加快而不舒服』的感覺,而覺知「被殺眾生」的「苦難」而同情,也可以相應、養成「慈悲、救濟」的觀念!更能擴大修行者的「容受度」!但若真的不能「轉化」,或是還是覺得「不舒服」,建議不要馬上去睡覺,可以試著點點天然的「沉香」或「淨香」,靜坐一下再去休息,應該就能解決!如果還是不能,或許是師姊的元神不足吧?至於如何補足,各家說法不一,總不出智慧的基礎 -「福德」!

末學對於到「葷食場所聚會」的作法是;先融入而不產生對立,比如末學,雖茹素,但從不以排除參與葷食的聚會,因為參與,才能有機會結緣,也才能有「提供」「素不素」或「善不善」等的討論機會!

末學也了解素食者在葷食環境,是很不自在的,而且有的「葷食」者,也會趁機挪揄「素食者」,但千萬不要失去家人的親近關係,和度化的機會,這當然不是說要捉住人不放的要人素食、修行,是由改變自己而改變別人的,當別人看我們由「素食」或「修行」而轉變得「更好」、「更善」時,就有可能改變別人對「素食」或修行的觀感,此時再加上適時的善誘,轉變不是不可能的。

對的事當然要「堅持」,但如果因「素食」而有「對立」的態度,就讓人有與人格格不入,而有被對方認定為異類的可能性,如此就會也失去了度化的因緣了!這不是在討論要不要放棄「素食」,而是說要學習「素食」的意涵「慈悲、包容」,而且慈心是及於一切的,包括「殺者」、「食者」與「被殺者」,所謂「自作、教他、隨喜」都是慈心的對象,不同的只是對待他們「慈心」的方式不同而已!感恩!

………………………………………………………………………………………

【吳○○】

「人與靈的個性似乎不太一樣..我是菜鳥修行不久.但修行個性一直在改變..我沒時間唸經..所以師父說在人群中自修..對我幫助很大...阿彌陀佛」

回應

修行就是「改變」「思想、言行」,而經是「修行的指導」,和「說明這麼作的原因」與「利弊得失」!而最終的目的就是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經文可閱可誦,一句一字,無非益於修學,聽聞、思惟,也是當下可為,待覺性具足,一花一葉,無非是覺證的對象,於塵合覺,正是修行本色!

且修行的結果,是「愈來愈沒有束縳」,也「愈來愈關心他人」,更會「愈來愈有智慧」,如果是相反的,那就要反省問題出在那裏,否則愈修愈束縳,那不如不修,但這不是「放縱」自己欲望的沒有束縳,是沒有「負擔」的自在!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也都有各人的特色,了解自己的特質,才能突顯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特質,也會學習別人的特質以補不自己之不足!

以成就者的境界來看,誰都是「初學者」,宋代希叟紹曇禪師,也說「學道如初,成佛有餘」,能堅持的就有機會,反倒是久學老參,若自認已足而不再進修,這才是修行者的大忌!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