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功能】

【陳O O 】

 奕壯師兄 「德相和無明」扯在一起,我不懂你的意思,德相是一種現象,無明是不清楚的行為力量,也是一種「能」,「本性」是生命本來具足的「能」,是純淨無染的「能」,在有意識之下的「能」是有染着的「能」,當人有「意識」出現就是緣起,此時依「意」生相,若無意即無相,也是無染的實相,實相是中道,不偏善不偏惡。

回應

末學的意思;「本性」既是「功能」,能起「德相」,為何不能起「無明」?

「本性」如果只起「純淨無染」的「能」,在「未起」純淨無染時,「是染是淨」?(如果非染非淨,可染可淨,可染性,也是「功能性之一)!

若是「純淨無染」的功能,會起「有意識」「功能」的「無明」之原因為何?

生命本來具足的「能」,限定只能起「純淨無染」的原因是什麼?

「本性」的「能」「是一是異」?是一,如何起「無明」?是異,如何稱為是「純淨無染」的「能」?(所以生起「無明」也就是「純淨無染」的「功能」之一)!

若「本性」「只能」是純淨無染的「能」,這是不是「常」?

誘發「純淨無染」「功能」的「因素」是什麼?

需不需其他因素 才能起?若不需「其他因素 」能起,為何要修?

若需「其他因素 」才能起,怎能稱是「純淨無染」「無意識」的「能」?

需「其他因素 」才能起,這不也是緣起?

「依「意」生相,無意即無相」,這不就是「緣起」「此故彼」的定義?

「無意即無相」,若不能「生相」即是「頑空斷滅」!若能生相,「本性」如何只是「純淨無染」的能?

那「依「意」而生相、「無意」而「無相」」;決定「有意、無意」的,是「有意」還是「無意」?

若「本性」「純淨無染」的能,為何還需能「依「意」而決定「相、無相」?

無染的實相,既然「無染」,會在意「偏不偏」或「惡、善」?

「只能」是純淨無染的【常】!和不能「生相」的【斷】,他還是「中道」嗎?

末學之提問用意,無非難之意,只是反思作用!

「本性」如果是「本自具足」的,就違反「因緣法」!雖然佛教的「本性」的定義不是「功能」,而即使是把「本性」解為「能」,也無法能離開「因緣」而論的,否則就會有上述的矛盾產生!

「依因緣」就是「無固定不變性」,而末學是依於師兄論點「功能」來論的,所以「認同「能」的定義,因為「能」必是「依緣生滅」的,也就是說;「能」是依緣生滅的「功能性」!

  廣行六度是「大乘」所學而非三乘共學,三乘之聲聞、緣覺二乘,是依「四諦、緣起」之學!大乘則是依「般若而萬行」!

「實無一法可得」是「空義」,但只論「空」而頑,不如論「因果」如實,否則空論而不能行萬行,於修行何用?至於人天修法的「十善」,是三乘共修,並不是離「十善」而有出世間法的,所以末學隨喜「十善」,其實「十善」行也是精修而深的,而三乘不過只是,多一個「破執」和「為他」的修為而已!

「德相和無明」是果相也是原因,這是「因果果因」的,若是只說一邊,不能連貫而說,或說果不知因,修行就無法相續而有斷層了,且若要專論「德相」或「無實性」,也應循「原宗原文」的理解,「自由解釋」是觸不到宗意意趣的,世間學者,只要合於己意,不管他是「中觀」「緣起」,還是「唯心、作意」或「唯識、般若」,往往東西各扯一句,弄得似是若非,只為證明自己的論點,而失去佛法「各係、宗派理論」架構的嚴謹性,以空礙有是常態,理事有礙就無所依了!

「人天五乘的下士道」、「三乘的中士道」和「大乘不共的上士道」,若不明其義及修法,往往會以自解而礙他,不知佛法本是選擇題,是依各人現有根機而「自我」提昇的,若以上士礙中士,妄認中士為下士,則問題叢生矣!

至於修行是看要成效的,也是由自己驗證自己的,既然佛教講「無我」,若自己「心行觀念」的「自我主觀意識」愈來愈淡薄,這當然與「無我」相近,相反的,「無我、空」只留在言說,說得再多,不如行絲毫許,這是末學心得淺見,這是自我要求的,而無權亦無責他之意!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