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與「本自具足」】

養成「多聞」、「質疑」、「思惟」、「印證」的習慣,是「開啟智慧」的不二法門,見師兄回應貼文,末學隨喜讚嘆!

「三法印」」是否連貫,末學是以「因果論」來看的,因為沒有前二印,是不會得到「「寂靜涅槃」的結論,也就是說,由「有為」現象的悟入,才會有「無為」的結論,如緣起,也是由「流轉」而有「還滅」,也由「流轉」、「還滅」的有為現象,得證「寂滅」(無為),所以「佛」說的『無常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滅」,足可證明!

若這將「世出世間」真理,否定彼此而截斷為二,「佛法」就只有剩下「玄談空論」了!修學者或許各有偏重,但只偏重而不談連貫,末學不認為這是「佛法真義」,若連貫也無法作到,還談什麼「佛法無邊」呢?

佛重在「心」,卻與「唯心」的特質是不同的,佛教的修行確是從「心」、「見」、「觀念」的修正著手,因為有正確的「見」,才會表現正確的「言行」!所以似乎「處處講心」,但沒有「行持作為」是無法圓滿的!

而「唯心」是一切「唯心所造」,所論的是「不假修添」(傳燈錄)!是預設有一個「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立場來展論其他的,也因為有不可破的「預設立場」,就會產生矛盾!

而佛教是依合「理」而論,不是憑空想像而來,是打破「固有觀念」,以理性「思惟抉擇」而得,只要是「合理」就接受,不合理的就排除,所以對權威,向來尊重,但也只是「尊重」,而不會因為尊重,就盲目追隨!這也是「無我觀念」的實踐,所以鼓勵大德們跟隨「法理」,而非誰說了才算!

理論的通透,是行持的依據,但一切理論到實踐時,是離名言的,依「緣起法則」說,此時若起一絲自性見,即離「佛法」!比如依「所緣境」起觀「空、假、中」,認為所觀「所緣境相」的「空、假、中」即是「空理」,而生起有一個「實有」「空、假、中」的「空理」,或不知觀「空、假、中」的「能觀」也是空,甚至執為不能「空」,這就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了!

又如觀「五蘊無我」,但若不能「反觀」「能觀」亦「無我」,「無我」亦無,這樣的觀,是不離「我執、法執」的,這種「空理」,不管是「怎樣的空」,也是「自性執」,這連解脫也談不上了,何況「大乘」對「人、我、眾生」等一切法「理路」的「觀修」,而依「理路」行持「度化」萬行,就如同懸論了!

對「理論」的選擇,末學是依於「合理」,或許這是依「比量」而有,但如果連「推理、合理」都無法建立時,修行要依歸何處?而「聖言量」,在凡夫而言,也是不出比量的,比如末學所說「前佛言與後佛言」何者為「對」?若無「比量」的抉擇,是不會出現「合理」的!所以有「理性」的「存疑」,才有「啟悟」的結果!

「自性」有二,一是「無自性」,二是「有自性」,換言之「自性」有兩種情況,這要看「自性」的定義,「自性」如果是「無」,那六祖的「何期自性」理就通,這不是牽強之說,因為「無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沒有實在不變性」!要說「沒有實在不變性」是本來如此的,這當然是對,但「原本具足」「德相」就與「沒有實在不變性」衝突了!所以要看論說者對「自性」的「定義解釋」來判斷「合不合理」!

師兄所提「清淨的佛性真如怎麼會被污染」?也等於是問「『摩尼珠』為什麼會沈入糞坑」?末學再增一問;『摩尼珠』如何來的?這將又陷入末學所說的,因「預設立場」而產生了問題的「矛盾性」了!而「佛性」的「覺性」,一樣也會產生,本來有覺性,為什麼會失去?再有「覺性」,會不會再失去?等等問題了!

「五祖」雖傳法「六祖」,然「神秀大師」確也成立「東山法門」的宗派,這些都關係各自「宗派」分立的問題,不能以此說「對、錯」,否則也可以「佛」的「權威」來比較了,而「六祖」遇「五祖」前,就曾經修學佛法而早有修持功夫!即使是「六祖」的利根不立文字,請問有多少如「六祖」的利根?或許有吧,但至少末學不是!且末學認為「知識」不是問題,學習離名言的佛法,也是無法離開名言可得的,而學習知識的「發心」才是重點,否則也不會有『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五明處求』的教說了!

「我執若能去、能生」,即非關「本自具足」,是「依緣而有」,是不離「覺性等一切功德」的培養,「能、需」「培養」才有,即非「自性實有不變」,亦非「本自具足」,或言「能、需」「培養」才有,這是「本自具足」者,真正的「唯心」論者,是不會作如此解釋的!所以要看「定義」和「回歸原來」的論述,才不會誤解!

「佛無法可說」:是指凡夫不要以為「佛」也像凡夫那樣的有「能說所說」!因為「法的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但為了眾生了解而「隨俗假說」,讓眾生從「言說」中體會「無法可說」的實相,這並不是法身沒有說法!

「大乘」是重「感性」的,所以常有「成佛現示再來」等說法,但回到「理性」來說,不實修,誰「再來」有用嗎?這點,阿難尊者最清楚了,反而對標榜自己是「什麼再來」的,末學都覺得,還是小心為要!所以「自己的道業」才是最要的!

「信願行師兄」所說「庵摩羅識」,他是「梁陳」之間,真諦三藏預以《攝大乘論》為宗本,所以稱為「攝論宗」,與唐玄奘的「唯識宗」,是不同也不會同意的,還是先釐清再述,以免誤會!

至於【「不知道」什麼時候真心動了一念」】的說法,如果不了解這個會產生「不知道」的原因,如何消除他?如果「四智」會變成「八識」,「明」就會變「無明」,那還修行作什麼?師兄是否先查查「大圓鏡智」或「四智」的意思再說,否則就變成「倒因為果」了!

且不論師兄把「唯識」、「唯心」、「淨土」各家理論相混雜、錯置,名義上說「唯心、唯識」,卻否定「唯識」、「唯心」,而以「淨土」為依歸!末學雖隨喜「淨土法門」,但若要宣揚「淨土」本宗,直論即可,不需扯入其他宗門,否則說了半天,卻用「否定其他宗派」,來建立自己的宗派,此實不足取!其他宗派,想必也不會認同吧!

至於那一位大德「往生淨土」,其他宗派要說說自家的利益和祖師,也不乏其人,否則何需創立宗派?若要談「權威」,也可說說「本師釋迦佛陀」的「本生」吧!若佛弟子不知道佛陀的修學、成佛過程,這就有點什麼了!

事實上,淨土也不止「西方」,「十方皆是淨土」 ,「念佛」也並不是西方淨土的專利!是「六念、十念」法門之一!「西方淨土的祖師大德」求生西方淨土,有何特殊之處?,至於龍樹菩薩,他老人家講的是「中觀」,除了附會的以外,如果了解「中觀」思想,大師應該不會「求生淨土」,而是「莊嚴淨土」!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