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與菩薩】

「信、願、行」是否是「淨宗獨有」,請查【佛光大辭典】!「自性」,請查【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等各大辭典!請先查過證實後,再來討論,才有求同的可能!

學習任何學問,對「名相、名詞」,若無一定一致的「定義」,「說黑、說白」,就各說各話、南轅北轍了!比如「本自具足」,「傳燈錄」說「本自具足不假修添」,卻把他解說成「因修而有」,這跟「本自具足」的「原意」是完全相反的!如此,雙方論述的根本立基不同,是無法溝通的,末學認為不如「默然」!

末學也沒有說「信」不重要?沒說的話,請不要引述,以免造成誤會!要講「信」,佛法的「信」是因【理解】而信,是依信而「行持」!是印證所「信、解、行」!而不是「迷信」或信某個「權威」!二乘是「相信佛法」、「四諦、緣起」能「解脫」,以大乘說,還要「信大乘」!

佛法的入門有多種,學者不一定從「信門」入,也有「慈悲」、「無常」、「空」門等等入的,比如「緣覺」「觀因緣」即能入道!但可確定的,只有「信」而沒有「慧」,是絕對無法解脫的!

以大乘說;離「慈悲與智慧」不會有「願」,是因為對佛法的理解,才會發【度盡眾生】的「大願」!不是為【自己】發的「願」,

末學先言明,從過去到現在,除非師兄大德提問,否則不會去「專論」某一個「宗門」的,是以「思想、觀念」為主的論述,所以「專宗」的行門,不會是末學的論點,如果以「專宗」角度來看末學的述論,必有落差!比如上述的「願」,末學說的是「大乘」三心之一的「悲、智、願」,不是指淨宗的「信、願、行」的【三資糧】!

【菩薩】是的「發心精神」「以自利來利他」的,意思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學習」,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學習」,這同樣是「學習」,但出發心是不同的!

學習會不會「以盲引盲」,這要分兩個角度來說,一個是「說法者」;試問那一位說者,自認為「盲」?換言之,以佛的標準,誰人不是盲?二者、「受學者」,既然是還在學而「受學」,如何認定「教授者」是不是盲?即使「教授者」是佛在世,「受學者」如何認定「佛是佛」而不盲?既然這樣,那是不是就不要學了呢?

以佛法說;佛雖不在世,但佛法常在,末學個人是以佛所留下三乘共認可供印證的「法印」為指導的!但遺憾的,即使是「法印」,尚被現世學者否定了,那就不知道是誰在製造了「盲」?

佛法的「菩薩道」,末學認為是選修項目,正修是「解脫道」,因為「菩薩」道是「難行而能行」的,是自己「真切發自內心」的願行,如果不具「意志堅強」、「解悟佛法精意」的學者,是作不到的,這只能「勸說」而「無法勉強」!

但不是說凡夫不能修「菩薩道」,相反的「菩薩或佛」都是由人修成的!但現在有很多學者不但不「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反而說出阻礙發心的論調,這不但傷害了「初發心者」的「菩提道種」,也極可能傷害了自己的大乘善根!

相對現在的修學者,口說大乘,卻連「解脫道」的法都不知,急於出離,卻不知「出離法要」,受學者如此,無可厚非,但「教者」如此,這是不是更相近「以盲引盲」?否則至少先把「三乘各法」及發心弄清楚再說!

沒有慈悲智慧,如何稱「菩薩」?如老師依修學者根機方便引導,會依修學者的「根機」,施予教法,如醫者依病症施藥,如果醫生對一切病症,只會開一種藥,那病患吃錯藥就在所難免!如果有這一味藥,何需「八萬四千法門」?那有吃感冒藥的病患,要心臟病患吃同樣的藥?所以醫者看病患,是要依患者的病情,還是醫者自己的病情施藥?不言可喻!

因材施教,是佛法的特色,因病施藥,是教育方便,對適合「人天、二乘、大乘」,甚至「不知善惡、受苦或為惡眾生」,各施法益,這才稱「菩薩行」,但矛盾的是,雖「佛教」的「菩薩行」是如此偉大,但有些學者,堅執於自「宗教、宗門」,卻對非「自我宗教、宗門」者不施救度,但這也相應了「人性」的「自我設限的常態」!

 「佛教」的真理是不分「宗教、人、事、物、時、空」的,如果有,就像是醫生,先分別「貧富、人種、宗教」,判別是否為我族類,再決定是不是要治療他,這種醫生,世間已罕見,但在宗教、宗派間,卻常有所聞!這與「菩薩」的心行,是何等不同!

佛教是「自力」的宗教,是了解真理的「自力自度」,當然只要是菩薩都會想幫忙的,但「自力」的成份,是絕大的決定因素,否則「佛陀」用手一揮,「人皆解脫」,何勞我修?而往生淨土是去進修,不是成佛,否則何需迴入娑婆行菩薩道?所以還是不離「自力」的!

但問題是去的條件如何具足,若一廂情願的只求「佛力」加持,連基本條件都沒有完成,認為佛還是會接引,這對其他殷殷學習,具足往生條件的學者,如何公平?若真如此,又何必定出條件呢?換言之,如果作不到淨土的條件,而自認穩妥,這是會自誤的!若完成了往生條件,末學隨喜淨土!

禪淨的問題,唐代的【淨土法門】,是專重他力的!而【禪宗】:主張「心外無物,頓息一切分別」,所以批評淨土法門『有取(淨土)』,『有捨(娑婆)』,『有分別念(佛)』!所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才說:『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

「禪淨」是到「明朝」的「蓮池大師」,他開始提倡「理一心不亂」,才調和禪淨的對立!所以禪、淨是各有特色,而各有分立的,但即使「理一心」,也無法改變禪淨的不同處,末學認為,其實也不需改變,各具特色,才是宗門本色!

末學提問的是「摩尼珠」會沈入糞坑」的原因?跟「有礙視聽」有何關連?對末學的提問,如果無法提出解答,「有礙」的,恐怕就只有「自己」了!至於要不要想,會不會不想太多,末學建議師兄還是想清楚的好!想清楚了,許可以打破自我的「預設值(執)」!

先有「預設答案」,再來提「問題」或「比喻」的方法論,這是連世間「科學」也不會認同的,何況是「佛法」?「佛法」是「以因尋因」而有「結論」的方法論,不是先有了「預設定論」,再去各種理由去合理化「預設的結果」!

現在是對師兄的「預設的假設」提出質疑,除非師兄的「假設」是不容質疑的真理,如果他是「真理」,也不怕質疑!且末學「聽不出」什麼「弦外之音」,只知道「如實之意」才是擇法智慧之門!

「論法」是依法的,不是情緒,問題是知道不能情緒,但偏起情緒!提出不同見解時,本來就會產生意見的對立,本是要由「意見」的異同來擇法,但把「意見的對立」,引伸為是對方對「自我」的敵對,如果這樣,不如止息吧!學法是要消除煩惱的,現在論法卻成為產生煩惱的原因,這又何苦呢?不如就各自舒發己見即可!末學還是針對提問,提供參考意見即可!

師兄不是說了半天「唯心、唯識」,然後下個結論說【說得倒是很容易………】嗎?這不是在指別的宗門很「困難」,而要他人放棄「唯心、唯識」,改修自己所學的宗門嗎?這不僅是口業,也是心、行業,師兄放心,末學說的不會「無所本」的!修學者能不能「覺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或是否「直心」,這倒是末學比較重視的!

至於「大集經」說過什麼『「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未法時期、淨土成就」』。師兄是「道聽塗說」,還是真的查看過?最好查證一下比較好,否則引述法師說的,當作佛說,這就有「無心之過」了,至於「大集經」的內文末學就不貼了! 師兄若有興趣,可以查閱一下!

若以「性德」說:「自心、當下、娑婆」,處處無非「淨土」,不必外求,於「相」上說眾生「處處是穢土」,雖處「淨土」亦不受用,佛德是無別分,但依眾生需要而有!

「淨土」有五乘(如北俱盧洲)、三乘(如兜率淨土)、大乘(如彌陀淨土)等之分!又分(一)、凡聖共土。(二)、大小共土(方便有餘土)!(三)、菩薩不共土(實報莊嚴土)!(四)、佛果不共土(常寂光淨土)!這也是說明的方便,以眾生來說,是不可能享受「佛的自受用土」的,至於是「五乘、三乘、大乘不共,那得看眾生所具備的條件!

末學已說,「再來」又證明什麼,是要證明不用修就可以去嗎?「佛」在世時,還是得自己修,「再來」或證明真的「再來」又如何呢?至於淨土的法理若實際,論、信、學法理即可,何需提「誰再來」這些無法證明而「恒信、不信」的問題?再者「這幾位祖師大德是誰再來的」,是他們自己說的?還是誰說的?標榜這種「特殊之處」,末學倒覺得有損諸祖師大德的「真實修為德行」!

末學說的「【本師】釋迦佛陀」的【本生】,不是示現幾次,依師兄的論述法,最好指出清楚「某經」是那一本經,否則很難討論述,末學只知道「示現成佛之相」的「八十種好」,再者,知道「示現」幾次又如何,自己能不能「示現」,是不是比較重要?

如果沒有宗派之分,那師兄現在「淨土」的論述,豈不是很矛盾?「眾生鬥爭堅固」,這師兄不也是在其內?到底要不要往生淨土?還是說師兄認為「佛教」只有一個「淨土法門」?

其實法門各有重心,但學者由於【執一概全」】,才有生起「己正他非」的諍執!如果能著眼於「全體佛教」,就不會什麼衝突!

還有!末學的部落格,是因「同修們」的【不同需要】而立的,不是專為「佛教徒」或「特定人士」而設,不論任何宗教、宗派或個人,若有「需要」儘管取去,末學會儘量提供「所學、所知」,但切勿以為自己「不需要」,就認為所有其他的人也「不需要」!以「臉書」和「部落格」所面對的「同修」而言,末學認為,「後者」會是末學「更需盡心」的對象!若要以自己的宗教、宗派立場去「非難、指責」任何人,末學建議勿入,免生困擾!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