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欣喜」與「捨離」】
「淨土法門」雖是「易行道」,但若作不到「一心不亂」而無「淨業」,易行亦成難行!所以常見修學「欣彼厭此」者,平時日念萬聲、參與佛七,但一旦生病,卻連念佛的正念也提不起來,更何況是面臨死亡的重大境界!
當「人」在實際面對死亡境界時,現前的是「親切而實在」的恐懼不安,和對生命的愛著!相對於「淨土」;「極樂世界」卻只停留於「聽聞」的印象和概念,而從未親身經歷!在面對現前「身心受損」、「四大分離」時的恐懼,將呈現「自然反射」而緊抓「自我生命」的現實,加上平時如未修學「出離」,極樂再好,對「貪愛」者來說,也將是空花雪月,此時偏向何方,其結果可想而知!
即使施以「助念」之法,也應以「開示」的方式,助求往生者,先提起「捨離身心」的正念!而不可只助提其「欣喜極樂」之正念」而已!
現今的淨土法門者,偏重「欣喜極樂」,所以極力宣掦極樂、見佛的殊勝,卻忽略或不知修「出離」的「基本法要」,有單翅而非共命之憾!
愛自己的生命是「人性」,要免受束縛,就要修學如何放捨和出離,所以「出離」是佛教修學者必修的科目!更是欣彼厭此的「淨土法門」重要的課題!
如果發願往生淨土,但卻貪著自我所以所擁有的一切而未修「捨離」,「往生淨土」無異「緣木求魚」!
平時若能修學「身、心剝離、捨離」的觀照,和「出離」世間身心束縛,「我」、「我所」的修學,必對求生淨土助益良多!
如何學習出離?要回到「初始佛教」的三十七道品,猶其是「四念處」身、心剝離、捨離的觀照修法!
大乘佛教之淨土法門,重「信」,所以彌陀經的三十七道品只提「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但不是說三十七道品只有這些!
因大乘必具「初始佛教」之基礎,所以大乘略而不談「初始佛教」,因為修學大乘,必具「初始佛教」「出離」之基礎!就像大學必具小學、中學的基礎一樣!
大乘的菩提心有二,一者自身先求「出離」,「留惑潤生」而「乘願再來」後,再教授與自己有緣的眾生如何「出離」。二者、自己知「出離」之法,但能「超越」「出離」之心,不捨眾生而以教授眾生「出離」為先!但不管那一類,都不離「出離」!」
「淨土法門」,是以「出離娑婆」和「欣喜極樂」而「求生淨土」的!更是要發願,「乘願再來」、「迴入娑婆」度眾生「莊嚴淨土」的法門!
「乘願再來」若無「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四無量心」的建立,是無法達成的,它更是來自對「法空性」的觀照而有!而修此法,不但對往生淨土無礙,更是堅定「花開見佛」品位的保障!
「初始佛教」的教授原本就是以「出離」為主流而兼修大乘的,但現在無論是大乘的教授法或學者,卻無「初始佛教」「出離」的教授和學習,所以在修學大乘佛教時,會面臨斷層困境,這就是某些「大乘」學者貶抑「初始佛教」為「小乘」而不學的惡果!可笑的是,甚至要以「儒家」或其他世間法代替「初始佛教」出離的教授!如果成功了,那就貽害無窮了!
法門是依適應根性而有,修行者的根性,有愛樂家庭人倫的「在家修法」,有離群獨居專修的「出家」,急於解脫的修法,有度人為先的修法,但佛法不管任何修法,「出離」是特質、特色,即使是先渡他人的「慈悲」,也是不離「出離」的!
「緣起」或「論因說因」的溯源究底是佛法的特質,是找出根源,擒賊擒王,徹底解決之法!人因無明、貪愛而煩惱生死,故「初始佛教」以出離生死為主!
任何大乘法門都離不開此基礎而有,所以修學大乘時,若遇到瓶而不順時,若溯源「初始佛教」,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