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具足」與「自性」的定義】

【陳○○】

「但觀”本自具足”出處及經論前後文意!大都指為"自性空故”此一用詞既然已成通俗事實,又何需閃躲? 」

回應

末學不知何經論「本自具足」指為「自性空」;反是指出「本有」、「不假外求」,如下:

【菩薩本生鬘論】:暗鈍我慢本自具足。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十玄之相本自具足。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本自具足即是德相。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注大乘入楞伽經】:現量本自具足。

【景德傳燈錄】: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續傳燈錄】: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而「自性」之定義:

【壹輸盧迦論】:「凡諸法體、性、法、物、事、有,名異義同。是故或言體,或言性,或言法,或言有,或言物,莫不皆是有之差別。」

【大毘婆沙論】:「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

【佛學辭典】:「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為萬有之生因。諸法各自具有的體性或體相。

「本自具足」之空,是「實有一空性」,切莫看有一「空」字,即作「空寂」解,「實有」「空性」,其本質在「實有」,而「空性」只是「本體」之代名詞,此即是「實有」之自性見!其與「空寂」之「無自性空」「當體即空」截然不同!兩者千差萬差,此關係真理理則,亦與能否「解脫」相關連,這豈能因「通俗」而不表論?且若要「閃躲」,末學何需篇篇論述?反之,如若不論而擇法明解呈現「事實」,只為「圓融」而捨直言,這才真為「閃躲態度」!

且若「通俗」即是「事實」,則眾口鑠金,三人成虎,道聽途說者亦能為實,則「佛法真理」何能存焉!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