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佛性、如來藏】

成佛是「慈悲、菩提心、智慧」的圓滿,是依人的「同情心、意志力、理智」成份而提昇的,若無累積提昇,是不會圓滿的,若依「本自具足」的思考,最後的推理必是「原本就是佛」而成為「佛慢」,這與佛法的因緣觀,是何等的差別!

以緣起法則論,即使連「覺性」也是空寂而緣有的,依緣有的才能依緣滅!而往往有些學者持「所觀」的能滅,但「能觀的心」不滅,即使是「能所」皆能滅,也是定義為「自己能滅」!如前文所論「滅不待因」即是,然而,雖能接受「因緣合和」能生,但滅時,卻與因緣無關,就會產生若「和合的因緣」還在,「滅是否會滅」的矛盾!

這與緣起法則最大的不同,就是「緣起」是依他緣起,是沒有「自主」變化的,依緣起論;「能觀、所觀」皆依緣而有,換言之,無「所觀」,就不會起「能觀」,無「能觀」,就沒有「所觀」,而「能、所」也是各自「依他緣」而有,也依他緣滅而無!一切皆是依緣相待,如此才是「緣起」的「此故彼」之意!這也是「緣起法」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學者若能了解「緣起」「此故彼」的意趣,是絕不會起「自性見」的!「實有、本體」也會成為「虛妄執」!

「理論」是修行的指導原則,若無「正見」指導,修行是無所依的,而佛法「無常、無我、無生」三大理論的「合理性」,和「連貫通徹性」,若不能成立,佛法的理論,將成為對立,而真理也將不再是真理,若能貫通,「無常無我與無生」就是「一實相印」,是對「唯一真理」不同角度的詮釋;因「自性空寂」之「無生」,所以能相續變化而「無常」,因緣和合、散滅而「無我」,能「無常、無我」,也是因為「無實有不變的自性」(空寂、無生)!若有「實在不變的自性」,就不能是「無常、無我」了!

若「無生」與「無常、無我」相違,或「「無常、無我」與「無生」對立,也就是「世間、有為法」與「出世間、無為法」對立,「性相也將對立而互礙」!「對立、互礙」豈能成為「真理」?若連理論的「一貫性」也不存在了,所證的前後不一,那到底是「前者對」,還是「後者對」呢?

比如「自性」若實有,即與「無我」相違,「本自具足」之「常」,也會與「無常」對立!所證的是「無我、無常」,還是「我、常」,即使是「無我、無常」就是「我、常」,也要先能理解兩者的關連性,否則又是「對立、矛盾」!

「無常」是為「常性」,不是「有一個」「常的體」,「無我」是為「我性」,更不是「有一個」不變實有的「我體」!

以緣起論,非依他緣存在的,就是自性,不管他是叫什麼,換言之,非依他緣起的,即使叫「空」,他的本質也是「不空」,這是本質的問題而不是名相,這也是末學所提醒;修學者應注意的「陷井」問題!此一「本質」的差別,就會是「實」與「非實」的分野!

學者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就在「名相」、「定義」、「本質」;修學是由名相入門的,這是常態,若只從名相「意解」,而不「解意」,是無法了解「本質意」的!但這也是很難避免的事!

以空為例,「實有一空」,學者往往看到一個「空」字就認為是「空性」,卻忽略「實有」才是「實有一空」的本質描述,而佛法的空性,是「非實」「無自性」,且佛因「無自性空」而成佛,若有自性,外道個個早已解脫,佛教也不需出世了!

學者不管選擇的是「實」或「非實」,如能先釐清兩者的差異,再作選擇,才不致於「認妄為真」!如果只「依人而不依法」,就會產生「依祖師還是佛」,依「後佛還是前佛」所說的「矛盾」而互為攻詰,末學個人認為,還是排除「偶像」而「依法」,是比較適切的作法,也就是說;誰說的不重要,說的合不合理才是重點!所以雖感恩賢貴師兄「鼓勵」,但還是懇請賢貴師兄,以「合理」為師,而非末學或「個人」,支持的也是「合理」的「見解」而不是個人的「見解」,畢竟末學還是具執凡夫,言必有失、思必有謬!末學是絕不敢以己為「正」的,反而是幾篇論述下來,末學自覺受益良多,誠感恩師兄提供末學「正己」的機會!

Tsai○○師兄莫怪,末學說句玩笑話,土包子他也還是包子,至於包子內是什麼內容,就冷暖自知了,不過,末學還是認為「師兄、師姊」的對論,對末學而言,是不離「教學相長」的!

末學提問的發心,不是責難,是反思!但聽者用心為何,這就不是末學所能管顧的了,大德們對末學的質疑,對末學而言,也是反思的機會,所以末學不會認為是「釘」,嘉雯師姊所提「釘」的問題,言重了!

貼文本是溝通方式,但文字的呈現,本來就會有侷限,可能因為不了解「發心」而造成誤會,然皆為佛弟子同參道友,切莫意氣,論法是為增進修行的,若意氣,就失去論法的目的了,且因賢貴師兄之心量,故能自由貼文,所以人人都是主角!

「安住無生」,是指:儘管存在的一切現象,「無常變化、因緣生滅」,但知道是他是「不實在的」,所以心不為這些「暫存的外象」所迷惑,而產生「執著、住相」,比如看戲的觀眾,有的人會入戲而迷,「安住無生」者,人生大戲雖在眼前,但知道戲是假戲,能不為所動!這確實是由「覺知」而能得的!修學者的「覺知」,就是帶動一切修法、功德、功用的「火車頭」,這個說法是不為過的!比如拳術,若「不知」敵從何來,即使拳學得再妙再高,也是無法防禦、反擊的!

「佛心」是「覺悟的心」,大乘的「佛心」,是覺悟「緣起正見」,由「生滅」見「空寂」,而因「空寂」,所以能累積「菩薩行」。修學者若只停留於論述「佛心」,而未能實踐,則近於「唯心」論,所以具「佛心」者,若不能行「菩薩萬行」,也是無法圓滿的!

「如來藏」問題,末學所知「如來藏」是「唯心」論者所說,真正的「唯識」學者是不說「如來藏」的,「唯識」只建立「染淨二分」的第八識,而不接受「真如識」之說,而「唯心」是依「八識」再另立增為「第九菴摩羅識」,也就是「如來藏」!

至於「引述出處」,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末學認為,如果是依「自己見解」的引述,所引述的,也不過是「取捨」於「自己需要」的「引述」,這並不是說「引述出處」不重要,是說;只要是不離「主觀的自解」,再多的引述,也只是在證明「自解」而已,這與離「自我見」而依於「佛法系統法理本身」之引述,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即使是處處「引述」經文,若不依「法理體係」,也不免產生「自我偏見」的!

而見解之相契與否,末學是以「緣起三法印(一實相印)」為印契的,此三法印是三乘所共認,是印證「正法與否」的印璽!而「經、律、論」所述若相同,今日就不會產生諍論的現象了!而且「三藏」原本就有許多非佛親口說的成份」!

至於是不是佛才能說法,引「大智度論」說;「佛法有五種人說:一佛自口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所以也不是只有「佛」才能說,換言之,只要相契「佛法」者任誰都可說,不相契的,即使是佛說的也不需理會!至於相契的內容是什麼,末學擇「合法印」者!

「佛性」與「本自具足」,牽連「定義」的問題,若只是「成佛的可能性」的定義而「不修即無」,這與「本自具足」就扯不上關係了,因為「無明」也是「可能性」的選項之一!若「本自具足」的「佛性」只是可能性, 那同樣是「可能性」的「無明」,也將是「本自具足」!

問題是「原本就存在」的如何會失去?重得後,還會不會再失去?「會得會失」,「本自具足」還有何意義呢?比如對一個市民說:「你本來是總統,但要經過選舉才能成為總統」,這個「本來是總統」對「小市民」有意義嗎?若改成一切市民皆有「當總統」的「可能性」,這是不是比較合理?

『如來藏、佛性、真如心、自性,確實都是一樣的,都是「真常唯心」的代名詞!「唯識」的「心」尚細分為「八」,而「境無識有」!然「唯心」一字「心」即徹天徹地,弄得學者「真心、假心」難捨難分,玄妙而不可攀,更連「唯識」說的「境無」,也變成是「唯心所造」!真要細論,「唯心」若不托附「唯識」理論,要建立「唯心」,恐怕也是很難的事!

至於三觀的差別在「能觀之心」「能不能假」,若「能假」是「依緣」能假,還是「自己能假」,「不能假」或「自己能假」,就是「自性實有妄執」!這不只是名詞不同而已,其內容的意趣,也是大大的不同!一意之差即千差萬別!

「如來藏」是「唯心」的專有名詞,不只是「學唯識」否定,依緣起的「中觀論」也是不會同意「如來藏」說的,依「中觀」說「緣起即無自性」,與「如來藏」的「真常唯心」是絕對不同的觀點,至於合不合理,就要看修學者的判斷了!

佛的證境涅槃界,但說「有、無、來、去、生、滅、增、滅」都是不對的,因為這些都是凡夫「自性執」的妄見,但「空寂性」能「依緣生滅」而「生滅皆無實性」(不生不滅),「依緣生滅」而無礙「空性」,若生滅有實,實不需生滅,若「實有一個」「空寂」可得,「實有」即不能「依緣起」生滅萬法!所以不偏執兩邊而說中道,但為了破「眾生」的「執見」,所以「眾生」說什麼,佛都會說「不對」,其實不是「相、性」、「對、錯」的問題,是「佛說什麼」,「眾生就執什麼」,是「眾生執見」的問題,所以「不在內、不在外」到底在那裏?答案是在眾生「實有一法可得」的「執」!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