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習定】

令心專注於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靜」之狀態!「定」原為梵語「三摩地、三昧」之意譯!

定與戒、慧同為三學之一,是佛教實修的大綱!就是八聖道中的「正定」,也是五根、五力之一,所以稱作「定根、定力」,是「六度」之禪定(禪那、靜慮)。

怎樣才算得定呢?能達到「心一境性」,就稱為「定」。定是「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揚掉舉」,不「低沈惛昧」。攝持一心,不使散亂。

修定要繫念「所緣境」,初修定時會妄想紛飛,不容易安住。「念」如繩索,使心不離所緣境,久後妄念漸息;再進一步,僅偶爾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果發起【身心輕安】,這就是得定。

眾生心都是有分別的,人的心念,是不斷的躍動,要使心安住一境(所緣境),念念相續,使心極其「安定、清楚、明了」,這才能入定。

佛法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根本禪」是比較相應「定、慧」等持的,所以佛法是特別重視「根本禪」的學習。四禪以上,有「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是世俗的唯心定;定力較深,慧力卻反而不能顯明。四禪、四空處,總稱八定。這是世間共同能達到的,佛教以外的宗教也能修得。四禪八定,就是定「由淺到深」的全貌。

【初禪】:有些學者,到達「妄念稍息」,或者「惛昧不覺」,便以為「心無分別」。不知道「初禪」,還有「粗分別」的「尋」(考慮),「細分別」的「伺」,所以「初禪」叫「有尋有伺」三摩地。

「中間禪」 (初禪到二禪中間),這才不起粗分別,名為「無尋有伺」三摩地。

到了初禪,從「欲樂」而有的「憂苦」,不會再起了,獲得『離生喜樂』的境界。因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

【二禪】:連細分別也沒有了,名「無尋無伺」三摩地。不會引發內心的語言(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二禪以上,就可說超越尋思的無分別定。二禪,雖同樣的有喜樂,但那是『定生喜樂』,不像初得離欲而生喜樂的那樣衝動。

【三禪】:內心平等清淨而『正念正知』,但這是與外道所共的,這時雖「心無分別」,但還不是得證心體清淨。稱為『離喜妙樂』,喜悅也沒有了。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常以『第三禪樂』來形容「極樂」。當然,這是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繫樂』相比的。

【四禪以上】:樂受也平息了,只有平靜的捨受。這比起「衝動性」的喜樂,是更高的福樂!

【慈悲喜捨「四無量」定】:「慈」是希望別人得到「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痛;「喜」是隨喜他人的喜樂;「捨」是住平等心,不偏愛、恨,怨親平等。修到四禪,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喜無量」,只到二禪)。為什麼叫無量?修習時,分別以慈悲喜捨,先觀親人,再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人,天下人,此方世界,擴大到對十方世界的欲界眾生,都充滿慈悲喜捨心,而願眾生離苦得樂。佛為「在家眾」說的「修定福業」,就著重在此四無量心。

 這些「定法」,是要依著「次第」一步步修學的,但修禪定,應忌偏於享受自己的定樂,而走入「獨善」的階段。這是修學者應特別注意的事!

謝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