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的「苦諦」】
【陳○○】
師兄這邊~我覺得何不趁此討論一下四聖諦呢?現今世人大多以苦為樂.比的是功德~比的是誰福報大.顛倒的原因.不外乎是"誤以苦為樂"...
苦聖諦不管是在發菩提心或出離心.我想都是很重要的"前導"~至於"般若"我想這是後話了呢...
【回應】
感恩師兄提醒;
佛教的「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諦」是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真理。真實不虛的意思!
世間的「苦惱性」,煩惱的「招集性」,涅槃的「滅離性」,戒、定、慧的「對治性」,能通「涅槃」,是確實、必然、絕對的,只有聖者才能深徹體悟而『決定無疑』,所以叫做「四聖諦」!
「苦」是世間的「果」、「集」是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
「苦」是人世間苦迫的現實!「集」是無明、愛、見等煩惱,和因煩惱而有的業力!「滅」是滅除煩惱,不再受苦果!「道」是戒、定、慧(八正道),通達涅槃的修法。
「苦諦」是形容人現實的身心與境界,是修學者應該首先了解的!所以先了解四諦中的「苦諦」,以後再研論其餘三諦!「苦」是「逼迫身心」而「困惱、苦惱不安」的意思!
佛曾說了種種苦的分類,但從人的角度來說,「苦」最重要的有「三類苦」和「總體苦」的「八苦」:
【第一類】:由「外物關係」所引起的苦惱!
一、「所求不得苦」:
無論是,權位,眷屬,財富等等世間所有的一切,想要的得不到,即使是得到了,也不想讓失去他,甚至不想要他時,也不如心願!
【第二類苦】:由「社會群體」關係所引起的苦惱,有兩種!
二、「怨憎聚會苦」:
指彼此「意見不合」、「互相怨恨」,不想見卻要聚在一處、共事、共住,不能互相諒解包容,卻又無法分開!
三、「恩愛別離苦」:
是指父母,兄弟,夫婦,兒女,朋友等,自己最親愛、親近的人,不得不生離死別,也無法常相左右!
【第三類苦】:身心所引起的苦惱
四、「生苦」!五、「老苦」!六、「病苦」!七、「死苦」:
一般人認為「生」是喜樂的,老、病與死亡是悲苦的!卻不知有「生」必有「老化」(壽短則無老),「疾病」和「死亡」!換言之「老、病、死」是因為「生」而有的,「生」是「老、病、死」苦惱的根源,所以「生」有什麼可覺得快樂的呢?
【總體苦】:
八、「五陰熾盛苦」:
「外物」、「社會」和「身心」的七種苦,是因為人的「五蘊聚合」而有!「五蘊就是我們身心的總和!此五蘊身心,是一切苦痛的癥結,有五蘊,就會應對外物、社會,身心,就不能免除七苦!所以人的一切問題、苦惱,都是因為有了這個五蘊身心自體!以上五蘊與七苦,合稱為八苦!
另外還有「三苦」
一、「苦苦」:五蘊身心,本來即苦,再加依「五蘊身心」而有的如「飢渴、疾病、寒熱、等的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
二、「壞苦」:所有一切合意的、喜悅的,壞滅時,身心之產生苦惱,名壞苦。
三、「行苦」:「行」是無常,無常故苦,無一時一刻安穩。因緣和合的,難免生、住、異、滅,這些現象,讓身心感到苦惱,就叫行苦!
在六道三界內,「欲界」所受的是「三苦」都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壞苦」和「行苦」,「無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
雖說苦有三苦、八苦,但總的來說,佛說到「苦諦」,都是以「五蘊」為主的!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又叫「五取蘊」,是從過去的「取著」「煩惱」招感而來的!
一、色蘊:是『變礙』!有質礙,就是可分析的,可破壞的,物質性的。是指人的肉體,有從物質能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稱之為色。
二、受蘊:是『領納』!是內心的情緒作用,是觸對境界時,領受後引起內心的「苦或樂」叫做受!
三、想蘊:是『取像』!就是認識作用。在認識外境時,內心就取境相而起表象作用;再「構想,聯想」等,形成概念,再安立語言或文字!
四、行蘊:是『造作』!對境時,心經過心思的審慮,決斷,發動為身體的,語言的行動。行是思心所,是推動內心去造作的心理、意志作用!
五、識蘊:是『了別』、明了、識別!內心不同的心理作用的受,想,思等,叫做心所!內心的統覺作用,叫做心。「明了識別」所「認識的境界」,叫做識!
眾生「取煩惱」而有的「五蘊」,本身上已是免不了苦痛,現在這五取蘊,又「取煩惱」而生「妄想執著」,所以又苦上加苦!取識在這些物質的或精神的對象上,一直是處處住著「染著」的,境界的每一變動,都會引起內心的關切,產生了不能自主的或苦或樂,這就有了免不了的苦痛!猶其是碰到與自己有關的;如心愛的人,心愛的權位,財富……尤其是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或瀕臨死亡的邊緣,那就會感到無比的痛苦!這是因為「染著」,所以看作是自己或自己所擁有的原因!
所以「取識」的「能」住著,「色受想行」是「所」住著,總合為五蘊,就是一切苦痛的總源!
佛教的「苦」並不是鼓吹「消極」,是呈現世間的現實,目的是為找出原因和提供解決的辦法!放縱欲樂當然是無法解脫,但也不是要人刻意苦行,或許「苦行」能達到「少欲知足」,但是如果不能理解「苦」的根源而加以解決,再苦的苦行,也與解脫無關!所以佛法的修行是以「於苦知苦,於樂知樂,終不生苦、樂煩惱的「中道」 思想!
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