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息】
「安般守意」,就是以「觀息」(呼吸)的方法修「定、慧」,息就是「四念處」中「觀身不淨」「身」的組合成份「特性」之一,「地、水、火、風、空」的「風」!
「地、水、火、風、空」指的是「堅固、濕潤、溫度、流動、空間」五大特性,若由「呼吸」起觀「變化」,是較能顯而易見的!
人的「心、意」習慣對外產生「見、聞、覺、知」的運作,也自然的把「自我」當作「主角」來看待一切,並以此標準來判斷而產生煩惱!
初觀時,要有將所的功能回收放在「「息」的變化上的概念,不必去計較是那一種功能來起觀,否則就會多了一個停留在「心、意」能觀這一邊的「分別」念頭,而不能作到全心專注於「息」!
人的「心、意」是具含「我執」的「主觀」意識,「觀息」就是把「息」轉換成「主角」,如此的方法,也可以消融「我執」的「主觀」意識!
以心覺知「呼吸的長短、冷暖等等各種變化」叫「觀息」,以「息」為「境」,而「心、息相依」,達「心一境性」是修「定」,如實呈現「息」的各種變化無常而悟入「性」叫「慧」!
心和呼吸是互相影響的,心愈安靜,呼吸也會愈微細,相同的,心如果散亂,呼吸愈急促!所以心若不靜,可以深呼吸的方式來讓心平靜!
「觀息修法」,有以「控制呼吸」來調心,和以心「直觀呼吸」兩種!
天台宗是先以「數息」等方便來控制調心而後直觀的,初始佛教的「安般」是一開始就是直觀!
「安般」以心觀息,「不投入任何影響力」而呈現呼吸原本的狀態!
因心和呼吸是互相影響的,所以心若為了感覺呼吸,太用力專注時,息就會起變化而不再是原本的狀態!
其實初修時,只要一專注,心就會「慣性」的想要掌控「息」,也就產生了干預力量,身體也會跟著出現不同變化,但少了專注,又容易進入「掉舉」「昏沉」的現象!所以心要練習「放捨」對「息」的「掌控慣性」,這證明了「心」存在對「身」的控制貫性,而心的「控制貫性」正是產生「煩惱的動力」,「觀息」就是「心」學習「放捨」的開始!
身」與「心」是互為影響的!呼吸一旦被影響,就會連帶影響身體「地、水、火特性」的變化!
不專注的「胡思亂想」「掉舉」、「昏沉」,心太專注的「干預」;都是無法如實「呈現」、「覺知」「息」的變化現象,也就無法悟入「法性」!
而「心」要放鬆去感覺「息」的現狀,不要理會內心滲雜「我執」的「名言對話」和「解釋、推理」,但也不是強迫壓制它,若是壓制,則又多了一個影響「息」的動念,而「壓制」的觀念,也是出於「我執」的,是屬於「瞋」類的厭惡煩惱,只要知道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不予理會即可!
所以「心」要在呈現「安靜」、「放鬆」、「清楚明白」、「不欣」、「不厭」的況態下,才能「心息相依」!
在「心息」沉穩時,會覺知「丹田」的帶動呼吸,而有「皮膚毛孔呼吸」的現象,但還是要專注,以「心感覺息」!
待「心靜、息微」時,因「專注力」不夠而有注意不到「息」的現象時,最忌反其道的加強「息」,應加強的是「專注力」!
「專注力」若足,「息」必呈現「剎那變化」的現象,也會覺觀到「緣地(器官)而有」、息的「推動溫度」、「水因溫度而能潤澤堅固(肉體)」等等四大,「此有故彼有」變化的連鎖互動關連性!
「地水火風」彼此互動的觸受,在「觸受」「對比」中形成彼此的「特性」!
堅固的「地」,也是在兩者觸後的對比而有「相對」的「此堅固、彼不堅固」的感受,其餘「三大」特性皆然!
「對比」是不斷因各種因素而「此起彼落、此強彼弱」更動的,被動「對比」的「結果」,當然也不會是固定不變的!
因「根身」「四大」的「變動」、「對比」、「整合」的運作現象,而有「調不調合」、「生、成、異、滅」相續變化,而最終有「生、老、病、死」的產生!
人的一切感受都是來自於「觸受」、「對比」的結果!「心」也在「觸後」依「我執」為標準而有「對比」的「分別心」!所以「心」也受制於「我執」、「對比」的現象而有束縛!
觀察「對比」的來源和原因,也會得到「因緣合和而虛妄不實」的結論!既然「對比」的來源和原因是「無我」「不實」的,所以「對比」也是「無我」、「虛妄、暫存而不實」!
「空無自性」的絕對性,雖能緣生「對比」和「對立」,但也因「對比」和「對立」,皆存在「空無自性」能「緣生緣滅」的絕對性!所以「心」「覺知」、「安住」「空無自性」的修學,才能在「對比」而「對立」的現象界中,不否定它的存在,也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