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的發心】
【王○○】
「劉奕壯師兄: 是否真常唯心系˙它們的認知是不究竟呢˙對三法印的解釋也不同是嗎˙這點我不太肯定˙其實我也覺得我應該偏向 般若 中觀 ˙雖然我還不清楚究竟是甚麼˙但大概性的也能清楚˙
對於 唯識 我覺得深入名相˙好像真的不是那麼重要˙畢竟重點是在破我執 轉識成智 淨化莫那識的汙染˙我常在想幾個人˙陳樹菊阿嬤 德雷莎修女 勝雄甘地 ˙也許他們沒有信仰佛教˙可是他們的無私奉獻 完全付出 犧牲自我˙是否也在淨化末那識呢˙也許有知見的問題(法執)˙但我感覺這不是問題阿
˙以我以前個人的經驗來說˙就算我在修習外道˙我也會攝取最精華的部分阿˙而那一部份˙也是符合無常 無我的˙並不是說外道就不會說到究竟真理˙像以陳樹菊阿嬤為例˙< 捨 >這也是智慧的來源˙誰能像他這樣捨呢˙至少在我的周遭我沒有看到˙可能是我接觸的環境較為惡劣吧˙˙請師兄說出對他們的觀感與你的想法˙最後請師兄解釋幾個詞 現起 現行 變異 不異 (異 好多地方都會出現) 還有引生自類 感恩**
【回應】:
「真常唯心系」是不是「不究竟」,那雖牽連到個人認知的問題,但在佛法的流轉變化中,確實是與根本教義不同的!師兄有機會看看「阿含經」就知道了,當然「真常唯心系」宗派的學者,是不會接受這種說法的!就像末學也不會接受「唯什麼」一樣!
中國佛教講究的是「圓融」,也就是將各種不同,甚至對立的理論,都混合在一起,這與「原始佛法時代」,以分析、抉擇、揀擇、著論、辯論來證明誰對誰錯,這種一絲不苟的修學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再上修學的人,如果是重「依人」的根性,就會產生是「佛教」、「祖師教」,還是「我的師父教」的形況,這對修學者本身來說,是弊大於利的!
只要是「真理」,就不會侷限在「佛教」而已,必然是任何「時、空」都適用的,或許用的名詞不是佛教的名詞,但「名言」也只是幫助我們了解的工具,不是不能轉換或不能離「名言」的,末學相信,世間處處有善人,只是我們沒有碰到而已!
以佛法來說,「發心」是很重要的,比如行善是「為自己未來的利益」、還是「為大眾的利益行善」,「為服務神而行善」、還是「為對方現前的利益」,是「為對方徹底的利益」、還是「為未來度化對方而結緣行善」等等!因為發心不同,行善的作法和「對方」得到的利益也會不同!
但即使是行善「發心」各有不同,也不會影響「旁觀」或「判斷」者心態的,因為「旁觀」者都會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比如有些人是「見不得人好」的心態,所以即使行善者作得再好,都會對他提出非議的,有些人則是只看到「外在的善行」,卻看不到「表面善行」背後邪惡的發心!
末學當然認同「善行」,但「智慧觀照」,是末學認同「善行」的另一個修學的重要課目,也就是說,如果實在觀察不出「發心」,會先認同他的「善行」,再慢慢「觀照」「發心」,或許有人會以以為認同「善行」即可,何必還要「觀察發心」?末學以為「觀察發心」,是相對於「認同善行」,更為徹底的行善,因為如果知道是惡的發心,「認同惡發心的善行」等於「助惡」!如果是善的發心,「認同善行」則是隨喜功德!這也是大乘「因緣觀」,「慧觀」的修學!
其實末學對師兄所提的這幾位大德,還有南非的曼德拉總統,他們為大眾的作為是很認同的,這種為「大眾」的「發心」,以自己所擁有的條件,和創造各種因緣,去淨化周遭身邊的人事物,以大乘佛教來講,這就是「淨化國土」的行持,也是以外在的「淨化」行為來淨化自己!
又或許這幾位大德的發心、作法各自不同,末學可能無法作完整的觀察,但以淨化、排除「我執」的「七」,來觀照對方,這是末學會先自我要求的!
【解釋名詞】
【現起】:出現生起!
【現行】 :「現行法」的簡稱,就是「顯現、行動」!「八」的種子(因相),有「顯現行動」、生起一切法的功能,當種子生起「色、心」一切萬法,出現苦、樂的境界!稱「現行」(果相)!
【變異】 :就是「變成其他狀態」!
【不異】:不離,無差別!
【引生自類】:
「引起、產生」「善、惡、無記」「同種類種子」的特性!也就「是善因引生善果」,「惡因引生惡果」,「無記因引生無記果」!
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