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與辯論】
【王○○】
劉奕壯師兄: 細菌 病毒 算<有情識>嗎...<「眼觀色、鼻嗅香」是前五識,而第六識以第七識的標準「分別」這道菜色「要或者不要」,也會執取「第八識」的見分來決定!>...見分.相分.我不懂......<出佛身血> 不清楚典故......<【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莫異依止是什麼意思.不要隨便依靠嗎...<不昧因果> 不懂 .故事我知道......<名相>是名詞專有名詞還有泛指佛教的一切相嗎.之前查奇摩字典.可是都找不到解釋.是末學查的方式錯了嗎.不過說實話.因為奇摩字典都是很多先進的留言回復.我也只能當參考而已...
【回應】
【細菌、病毒】:是有【情識作用】!
【不昧因果】:不迷昧於因果現象,清楚明白因果,也沒有離開因果!
【不落因果】:則是相反的「不在因果裏」!
【出佛身血】:是佛的弟子「提婆達多」,為了爭奪佛的領導權,預謀傷害佛陀,雖然沒有達到目的,卻使佛陀的腳受傷流血的典故!
【莫異依止】的意思是「要自己」來「印證正法」,不是誰賜予的,除了「自力和正法」其他的依靠是不可靠的,也不要隨便依靠!
【名相】是指「名詞」或「專有名詞」!
【見分】是「能取」、「認識」事物的主體!「了別」「相分」的作用!
【相分】由識所現的「境相」!以唯識的理論來說,【見分】、【相分】都是心識的變現!
謝謝指教!
………………………………………………………………………………….
【廖○○】
回覆劉奕壯師兄:名相的問題在佛學大辭典都有祖師大德的細解不再回覆見諒;再則本人目前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工作尚未完成實在沒有太多的時間分配在此使用,有空檔會再一一回覆
【回應】
佛學大辭典和大德的細解,平時末學也常參閱!末學也是很忙,待師兄回覆後,再說吧!
…………………………………………………………………………………………………..
【廖○○】 當經文文字在「佛與佛」時是「如去」相,是一相空空相,金剛經中滿滿皆是,非見「如來」相,當您的起想在「一定有佛」之時,當然風馬牛不相及!
【回應】
當經文文字在「佛與佛」時也是「如來」相,是一相的「中道」,金剛經中滿滿皆是,非見「如來」時,亦見「如來」,當您的起想在「一定要無佛空空」之時,「有佛、無佛」時,那才會是「頑空」的風馬牛不相及!
………………………………………………………………………………………………..
【廖○○】 「常寂光」若是佛的「自受用」境界,那就落二邊,不是究竟佛
【廖○○】 不「落」因果、是對佛說;不「昧」因果是對眾生說!
【回應】
請問師兄能享受佛陀的「常寂光」嗎?成佛了,還有究竟不究竟的問題嗎?
前言不是已說明,空性能緣起相,相能見空性,這如何是二邊?「性相不即不離」是本來如此,只有不了解的「人」,才會落二邊!
「常寂光」能創造眾生受用的淨土,是不「落」因果、還是不「昧」因果?佛與眾生平等,因果平不平等?師兄「落不落因果」?如果師兄「落因果」,如何認定「佛」「不落因果」?
………………………………………………………………………………………………..
【廖○○】
求菩薩道行者已不執因果想,何況佛道!
【回應】
「求菩薩道」本身就是「成佛果」的因,不執因果想,難道因果就沒有了嗎?沒有因果還行什麼菩薩道?
………………………………………………………………………………………………..
【廖○○】
您解:『以佛法說;執著才有業力,由「相」的生滅,能見「無相」的「空理」,「無相」卻能緣起生滅,「相」的生無實生,滅無實滅,才是「不生不滅」的「無生」「法性」「究竟涅槃」!』
末學解:無自性實相是無相,何來所緣?有所緣就不是無相,無自性無所緣空空,若有累積或因果可言更是理不對脈!
【回應】
只論「無自性實相」是「寂滅」的無相,是偏「斷滅」的一邊!無自性不能「所緣」成相,「無自性」就不是「無自性」,而是實有不變,更不是「實相」!
「無相」的「無」是什麼?於「相」如何無相?師兄現在的「文字相」的「無相」在那裏?師兄「空空」論點也還要建立在文字上,那無自性「空空」是建立在什麼?『若不能累積或因果可言』,難道師兄天生就是「佛」,不需修持就會能成?凡夫也不需修,因為再怎麼修,「不能累積」也不會解脫!此不成理更無脈!
………………………………………………………………………………………………..
【王○○】
劉奕壯師兄: 正報 眼耳鼻舌身(身根) . 依報 山河大地所有外境(器界) 請解釋 正報 依報 ....是否 见分 相分 與 正報 依報 有關係
【回應】
唯識的「見分、相分」是唯識而有!是心識的變現!不但是見分、相分,所有的一切都是唯識所變的!如果是這樣,就落入「唯心」論!
以唯識論,「第八」中,有兩種成份:
一、「共相」種(眾生的共同業)──的「器世間」的「依報」種子
二、「不共相」種(每個人不同的六根)──的「正報」種子。
「依報」「正報」是不離「修持因果累積」招感而有的,如果只停留在定心的「心識」上用功,不在現實的行持「六度」,是無法提昇自我的「依報」、「正報」的!
謝謝指教!
……………………………………………………………………………………
【廖○○】
以上末學所言說非人天法非聲聞法所以和劉奕壯師兄所講授的法有分別
【回應】
佛法分五乘,各相依為基礎,所以大乘是無法離開前「四乘」而有的,若是不解前「四乘」,只認為大乘或「佛」為優,卻不懂「前四乘」的道理,末學不認為師兄真能理解「大乘」或「佛」!如雖「毛孔空」的「空」,與虛空「空」的「空」,大小雖有不同,但「質」是一樣的,絕不會變質!
謝謝指教!
………………………………………………………………………………..
【廖○○ 】
老話重提,因為行者於初機行布施時的我無所得心觀念是重點,如此才能慢慢做到渡彼岸,一起行就能脫離聲聞乘,從五十二位階的菩薩道出發,註: 菩薩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
【回應】
請問「聲聞乘」有沒有「無所得」?「聲聞乘」有沒有彼岸?「聲聞乘」和「菩薩道」的「彼岸」同異處在那裏?「發心住」是不退「大乘」信心的「十信」完成『圓滿』後,進修大乘道的位階!「十信」不是「發心住」內,『分開另立』,是「十信」圓滿後而有「發心住」,十住、十行、十迴向的圓滿才叫「初地」!
謝謝指教!
…………………………………………………………………………..
【廖○○】
賢貴兄,佛法博大精深,我也只是行法者而已,給您誠心的建議,求法者當能安忍空寂,依根基因緣當入何佛智何佛慧,即以何佛因緣佛典而入,在研讀佛典時遇不解名相才能依經典解釋名相,因為諸佛菩薩是應機說法,應有情眾生位階不同,法也有層次之分,所習法門當為精進增上不懈如鯉躍龍門,方能得依經典正解,否則不能見和同解,徒然斷佛慧命!
昨天 1:16 · 收回讚 · 5
【回應】
應機說法,法也有層次之分,但目的必定相同,否則,應有情眾生位階不同,目的也不同,如何「見和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