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性命雙修】

Q、 劉奕壯師兄!觀照可以開慧,成道要性命雙修,才能真正解脫,身是心的牢籠,身不淨就會把心牽住,所以練身同時在煉心是同步。研究心學要讀的是心經,修的用金剛法,解唯識論,修法有五位百法,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佛)。修道位分十地,很清楚,希望你自己去我詳細解釋,你的用心努力可以進入此成佛之道,若你願意可當面討論,我寫字慢,就此感謝你的指教!

【回應 陳紹寬師兄】:

感恩師兄提醒,末學受教!試再分享心得:

佛教的「不淨」,並不是不乾淨的意思,而是藉由分析「身」的組合;皮、肉、血,甚至溫度、器官等等而有「眾緣而有」的結論,佛教稱「不淨」!

也以「身」的四種特性;四大「地、水、火、風」的觀法,來引入勝義的修學!所以佛教對「身」的定義「不淨」不是否定「身」的重要性,是觀察、接受「身」;「生、成、異、滅」「生、老、病、死」的「正常」現象,目的在使「心」能不受影響而捨離「身」的束縛!所以,若無「身」的修道工具,是無法修學的!故如實的說;「身」是修行的「道器」!

確實有學者批評佛教是「修性不修命」的,但末學的經驗,在「四念處」的觀修過程中,雖無「百日斷慾、三年築基」之名,但堅持戒律、續行靜坐, 確也察覺「氣」、氣脈的運作,而在「觀息」入靜時,稍作意存思於明點,雖未導引,也發現五氣歸元後,而有周天的運行,甚至有依中脈上旋爐頂百會的現象,因末學自知是鈍根,所以把「懺悔業障、善行利他」當作是基礎而為常法,所以中脈氣能逆旋「離除雜質」,上衝梵穴而無障礙,也感恩無形上師之摧化而能存功補續,但重點是,一但「生死關」現前,生平「自我所愛執」的人事物一一浮現,若無平時佛法「捨離」的觀修,是無法突破超越的!這一切的過程,只在存心而任運自然,只是專修命者,刻意導引施作而已!

不可諱言,許多佛教修行人只重「信解」而以「壓抑」之法處理依「我愛」而有的「男女欲念」,或有以雙修為名,行縱欲之實者,或有因「壓抑」而使「身、心」產生病變和變態者,如此現象,時有所聞!

道者以「無欲心」,煉化精、氣之動能,致柔而化欲,若不能「無欲心」,則有因氣滿而助長欲念之憂!

佛教以實觀「欲心」生滅「無常」,雖有生理循環之欲行,而無欲心!是以「捨離「欲心」束縛為宗!

佛教在修性時,雖不重修「命」,但若能實務觀修者,「命」是會自行運作的,所以佛教「修性」但「命」是「無意修而修」的!這是末學的經驗心得論「修性、修命」的!

且生命無常,生必有滅,運行於「身」之氣、脈,若無根「身」器,氣何依存?故專修命者,若未修「慧」捨離「身」之束縛,反有加深對根「身」器「愛著」束縛之虞!所以佛教著重以「定、慧」修性解脫!這是以佛教的觀點來論「修性、修命」的!

其實佛法的修行皆重「心學」,而不只是「心經」「金剛經」,「般若」與「唯識」最大的不同是;在「心」是「緣起」或「唯心、識」的差別,且「唯識」比「般若」更偏重「心」的論述,而心經、金剛經論述的是;「身、心、六塵物質」一切法的關係,和達到「無所住而無所礙」的原理、方法與境界!

感恩師兄提醒『解唯識「論」』的問題,但末學前文已表明,是以『簡化名相及著重「原理」的論述』,要「解論」也建議『專書可查詢』,更言明『因分析而找出癥結、解決問題,那才是「佛法」的目的! 所以末學重「實踐」「妙觀察智」的觀修!

「唯識」實修妙觀察者,雖以「理論、證境」為方向,但在那一個「位階」不會是「因地修學者」考慮的重點,觀修破「我執」已不及,何來「我」在那一個位階,如此豈不是又多了一個「我執」,所以末學才有「不得不為的學術分析法」之法,這並不是否定其價值,相反的,若無「原理」,實踐是無所依的,但末學只是要提出「實踐理論」的重點,和觀修心態的重要性!

謝謝師兄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