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辯諍 】

Q、末學對於兄的回文,深感悲哀。文章長長的,但多是口舌之諍和名言上糾纏。兄不但沒有細思末學全文,反而處處抑曲。其實也是兄一貫辯諍的手段與思維。

回應】:

很抱歉,造成困擾,末學會試著寫少一點,莫惹得兄深感悲哀,因兄的回文,文章長長,故不得不也文章長長的回。兄的回文不也在作口舌之諍和名言上一貫辯諍的手段與思維的糾纏嗎?兄如果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那就…對吧!末學就多多祝福兄得了,也不必再談什麼交流不交流啦!!

******************************

Q、末學何須立論與兄討論才知會於名言上糾纏。兄近期不是在討論區中,多有所作。觀其辯思,及這次回文,其可信矣。

回應】:

末學有同感,兄連立論都還未看到,就在名言上糾纏,那如果立論出來,還得了。

********************************

Q、末學所說的「依文取義」,兄真的這樣理解乎?末學想一般人也理解,為何獨兄於此作文章?末學的意思是,如「老母」一詞,怎可理解成「老」的「母(親)」?老母是一整體概念,就是家母、母親、媽媽。

回應】:

怎麼討論到訓詁學上了???「老母」當然不是在說「老」的「母親」?(有比自己年紀小的母親嗎?這有什麼值得提出來說的)?「老」是尊敬的用詞,可不只是年紀上的問題,在前文末學回應別位大德的文章,其中「我的老母」一詞,是一整體概念,就是「我尊敬親愛的母親」,「家母、母親、媽媽」似乎還不能完全詮釋前文「我的老母」的意涵吧!大德怎麼又在這作「文字上糾纏」。末學讚成「不要把問題轉移、擴大,而使原問迷糊」。

****************************

Q、末學所說的「時蔽」,是說「相似法」。用佛學名詞,實質離佛義。如法、法性,末學引經論就是以除相似法。

回應】:

引經是好事,只要不引起「三世佛冤」即可。

************************

Q、「性、相、法、無相」的定義問題,若真的從義上作討論,是不會落入「名言上糾纏」。如末學想您我通過反覆的問答,而能理解法性的義理,但兄的回文反而強加末學有把性相對立來看侍。這也是兄常把問題轉移、擴大,而使原問迷糊。

回應】:

末學讚成「反覆的問答,而理解法性的義理」,但好像沒看您回答前面幾篇文章末學的原問?且您如果真的認為「性相對立」不是對立的,也不枉末學「文章長長」。

**************************

Q、又如末學不知「不可」和「不能」有甚麼分別。可是兄還於此造文章。不可思議境界是離名言,是內自證境界,但可向下建立,用名言來使我們於法義上有抉擇。但不是於法義上理解,就是變成可思議境界。

回應】:

「用名言來使我們於法義上有抉擇」,既用名言,就「不是不能思議」。法義上理解,卻能「契引」進入不可思議境界。可能末學文章長長,造成大德兩眼茫茫,實在是罪過罪過。

************************

Q、如一母親,用種種名詞來形容其子如何孝順,於他人來說,實不可思議其母的內心境界。就是佛如何用種種譬喻,如「圓滿」、「清淨」,即建立(請兄注意、末學用建立時義實為假立)名言而已。

回應】:

這就是末學雖非是佛,但也希望用種種譬喻,建立大樹等種種譬喻名言之「假立」,契入「義實」,的本意。

************************

Q、所引的經是說法性,只要於經義來引,不是想斷章取義就行,為何兄要扣帽子,說「如此豐富內涵的法寶,大德只是拿來證明‧‧‧」?

回應】:

天哪!!!上文是因我感嘆且認為是真的要「交流」,才作提醒之語的,您覺若是頂「帽子」,那末學取回,用來提醒我自己可也。

********************************

Q、「覺觀」、「尋伺」,異名同義,末學是錯了,請諒。兄於自義的法法性強加於《辨法法性論》上,此又一慣用技巧。如此討論串中,兄有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先勿論此是否出於佛口,但兄已強加法即是法性之理於此。然則為何佛不直接說「見緣起即見法性,見法性即見佛」?

回應】:

末學可否也「強加」說大德「強加」二字?這可不是末學的慣用技巧。且末學不是佛,問末學「佛何不直接說「見緣起即見法性,見法性即見佛」?作什麼,請看清楚: 「若見緣起即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諸佛」,這是【釋經論,毘曇部】「強加」上去的解釋!!

*************************

Q、末學因重點在討論法性,所以只引有關法性的章段,其實於中也能體會法是何定義。但兄也可強行以自己的定義來說,怎不能使末學深感悲哀。

回應】:

強行只「引有關法性的章段」,卻明明有「體會法是何定義」而不陳述,更未立論兩者間的關係,造成法義片斷,大德怎能不深感悲哀?

************************

Q、以便其他同學,於此多引《辨法法性論》對法的定義。「如所顯現二及名言虛妄分別是為法相」(法尊譯,散文體,新文豐)「此中法相者,謂虛妄分別,現二及名言」(印順講,法尊譯,頌文體,正聞)「似二顯現如言顯,虛妄分別法能相」(韓鏡清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法能相者謂虛妄遍計,似二顯現及名言顯現」(談鍚永譯,香港密乘佛學會)

回應】:

大德前文引《辨法法性論》之法性,與上文引《辨法法性論》之法相,請問是否對立?如果是,大德就是強加「把性、相對立來看待」,如不是,請試述,是一是異?且大德,同樣的一本經論,上文引一些論文,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此文又引一些,下文是否還要再引一些? 這豈不證明了末學說的,「研讀經文的目的,本是要能融入經文法義的,而不是要以經文來符合修學者的自意」的觀點? 但即使如此,末學也絕不會用「強加」二字來枉作批判!!

*******************************************

Q、兄是否記起末學有說無生是離四邊?為何兄如此問末學?(「功德智慧因之而生」,大德認為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無緣而生?)

回應】:

這不是末學問的,是龍樹菩薩「中觀」問的!而且,(雖非原文),答案也是龍樹菩薩的,末學也有把答案寫上去,請參照前文。且四邊是; 『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是說「唯證相應的實相」,雖因法性能生,但問題是在問「如何生」?,跟說離四邊的法性,就有點不對題了。

****************************************

Q、「轉依」是修道的建立,末學也已略說,請兄細看、細思。為何兄也於此把「轉」和「依」分開來說。末學雖有「轉」捨法而「依」於法性之說,但細思維之,便知末學是說一整體概念。就是一層一層(一級一級)的境界而上。因有梯階,所以能拾級而上,最終成佛。其理自然,為何兄說的那樣復雜。

回應】:

只許大德「轉」和「依」分開來說,卻不許末學說?????「依於法性就是捨法,因為法性本來空寂」。此不就是以法性來建立「整體概念」?不去直下「照見五蘊皆空」,又是「建立、得證五蘊有我」,又是,「建立十二緣起,得證十二緣生我」,然後才「自然而然實已離五蘊有我」,的繞一大圈,是誰比較復雜?「照見五蘊皆空」也是「其理自然」的能度一切苦厄。

**********************************

Q、執實我是一層(個體存在),證五蘊有我是另一層,其心行相(內心的心理)自然已離執實我。請明白,凡夫是不知五蘊有我。若不信,請問問其他不是學佛的人,他們我便是我,一個整體的存在。同理,當證十二緣生我時,就即是證得(內心的心理)五蘊無我(離五蘊有我)。請兄不用著急回應,細細想想末學之意。

回應】:

不是學佛的人也知道「我」是「精神、肉體」合為「整體的存在」,而非一層,若不信,問問任何人,人與石頭有不一樣的地方便知。十二緣是那十二緣?不是五蘊的內容,如何得五蘊的結果?也請兄不用著急回應,細細想想因果之意。且「證」之一字,是專用於「悟入真理」的,用於證「有我」,極為不當。

*****************************

Q、末學已略說道次第與抉擇的關聯,而四無量或六度是觀修,不是末學所重的內容,莫非兄想於此把問題轉移、擴大?或兄又把道次第與四無量或六度等同?

回應】:

請問問其他「學佛」的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或六度,是不是「學佛的道次第」?末學一再提醒,四無量與六度,不只是「意」的觀修,更是「言、行」的「行持」,是要有實際的作為的。怎奈兄誤把「觀修」、擴大,當作佛道的全部,非末學之過也!

**************************

Q、 末學說的息觀與兄的差別,是於次第中,「沒有作意、自然而然」是貫串的重點。初觀是有作意的如數息,但熟後,就漸離作意隨息隨數,到沒有作意、自然而然時即心一境性,可以稱為成熟寂止,於此時才引入勝觀,才不是於虛妄分別上作觀察。

回應】:

 大德認為什麼是「作意」?大德既言「觀修」,最好先弄清楚「作意」的意思。「數息」是作意在「數字」和「入息」或「出息」上,觀息(隨息),作意在息進出上、覺知上,「心息相依」而止息,「心一境性」是定,如果沒有「真實作意」,解脫還輪不到佛教,外道定力比佛弟子深的,不知幾凡,豈不個個自然而然「成熟寂止」,「引入勝觀」,而自然解脫?

Q、 末學真的想知境界如何是賃是量?或是這境界是四分一法性,而其質是法性耶?

回應】:

末學為「建立義實」的「整體概念」而「假立」「質、量」之「名言」,大德卻「抑曲」為「四分一法性」,「轉移」使「原問迷糊」,末學所說的「依文取義」,「兄真的是這樣理解乎」?且即使是「數量」只有四分一的法性的「質」,與「數量」不管多少的法性的「質」是一樣的。前文不是引「智論」的文,證明三乘所證的境界是一了嗎?還是大德認為「智論」說的不對?

*************************

Q、兄真了得,能把經文分成,一個是說理論與實修,一個是說實修後的境界與實相。但末學怎樣看也是敘述二種對四念處的抉擇。兄又試圖強加己意於經文上?

回應】:

  兄又試圖強加己意於末學上了。兄「二種對四念處的抉擇」,得到現證時的境界絕不相同」的結論,但末學「一個是說理論與實修,一個是說實修後的境界與實相」得到「佛佛道同,同一法味,三乘共坐解脫床」,「境界絕對相同」的結論,末學並以經論證明之,至少大德也引引經文來說說,只以「自己怎樣看」,輕描淡寫,輕輕帶過,這又算什麼證明?若說末學了得,兄有過之無不及!!!!

*************************

Q、 學佛不是哲思、理論,自以為高高於見地上執持,如法性、空性、無我等等來抉擇一切佛法,則必入無可修,或於觀修時只是虛妄分別。

回應】:

  學佛不只是包含了哲思、理論,更也不可缺少「行持」,自以為高高於「觀修」上執持,不知以如「法性、空性、無我」等等,來抉擇所學是否為「佛法中,三乘共學的基礎」?不知「四無量」、「六度萬行」,含括了一切「學佛的道次第」,則必入蒸沙成飯,說食不飽,虛妄分別之觀修。很抱歉,末學又說多了,但著實己減去不少,不過,末學想來,多寫大德也不一定會看,所以會再想辦法減少一些。最後,請大德,不用著急回應,細細想想末學之前提的問題再說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