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知難行易與知行合一】

「不即」是「不即是」,是指「兩者不同」,是說「性就不是相」、「相也不是性」;這叫「不即」!

「不離」是指「兩者沒有離開」;因為「由法相才能顯出法性」,而「能緣生法相就是法性」!

「不即不離」不但指「性相」;「世間出世間」、「理事」、甚至「大小乘」,存在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待」的關係,比如「前緣」不是「現緣」,但「現緣」因為「前緣」而有!

「不等同、不等於」就是「不即是」,文字只是「表詮意義」的運用,如果懂得「意思」即可,是不必太拘伲於「文字相」的!

經文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所以;「不即不離」等用語,本來就是「為了讓「古人」了解的解說,自然會有「時空背景」的侷限性,所以不能說是「玩文字遊戲」!

「即」辭典的解釋之一是「就是」!而「不等於」是兩者「不相等同」!再說下去;師兄和我,可能都會陷入「文字障」了,不是說「依義不依語」嗎?

對還無法「領悟」的;所以也難以實踐;這就是「知難行也難」!當「領悟」了,也願意「改變」;這是廣義的「知易行易」!而「如果知道」,而「真的」「行也容易」,那更是「知易行易」!

自知有「物質與感官慾望牽著走」的可能性,這是「知易」,雖知道;但因為「現實的利益問題」所以「無法實踐」,這是「知易行難」!

因為「無知」或「不知」所以「吸毒」;或許可以說是「知難行易」,但「身受其害」後,知道「吸毒」的害處而想要離開「吸毒」,但因為毒癮而離不開,那就是「知易行難」!所以說;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都是「階段性」的認定!

所謂「知道」就是「了解」,所以「知易行難」是指雖「已了解」而「現在很難作到」!至於什麼是「容易知道」,那要看「個人」的理解力如何了!

我們都受「自我觀念」的「設限」,也都會依此「設限」來「行事」,而對慣於「自我設限」的人來說;「可以」或「應該」「打破自我設限」」的這個「觀念」;除非是透過「教育」,否則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未知」!

至於可以突破自我的「設限到什麼程度」或「突破設限後的狀態」是如何;對「正在突破的人」來說也是「未知」和「難知」!而這種唯有「親身體悟」的「尋伺觀照」才能突破的境界,知道要「突破」卻不去「實踐」的,這也是「知易行難」!

雖然師兄「知道」也領悟了「緣起」的真理理論,但以「結果論」來說;在還無法達到「時時」提起「正念」而不退的結論,都算是「知易行難」!

總之;「智慧」不只是「知」或「理解」,而是「知」後的「實踐」;也就是能「實踐」「所知」;比如;知道「不能執著」的「原因、理由、和達到的方法」是「知」,而依方法「達到」、「不執著」的「過程」是「行」!而「大乘」的「行」;不止是「不執著」而已,還要加上投入「正確因緣」的「度眾」行!

【知易行難的比喻】:比如;知道戒煙的壞處很容易,戒煙很難行!

【知難行易的比喻】:比如;對還不了解「佛法」的人來說;把「佛法」的理論、次第匯通很難,但匯通後就很容易行!

 

修行無法突破的原因,包括「知難」也包括「行難」!

【「知」的難】,比如;「尚未建立」或「不知」甚至「否定」「基礎佛法」,卻只想要追求「高深」的「佛法」,其結果就是出現;雖說的是「佛學名詞」;卻「偏離佛法法義」的現象!或者;誤以為「法義」只是「學問」;而把「研究學問」當作「修行」的「全部」,而不知實踐「知行合一」!這屬於「不知應該要行」的「知難」!

【「行」的難】;「不知法義」的當然「無法行」,而雖知「法義」,但還在無法突破「習氣業力」的束縛階段,所以會覺得「行難」!

「覺知的培養」是「實修」的部份;大部份的人;如果修行;只是停留在「知」的階段而沒有「觀照」的功夫,是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的;更不用說要「突破」「自我的限制和固有觀念」!

佛法說的「知」是「意識了別」,而「慧智」不只是「知」的「了解」,更是「觸對境界」時「真實的呈現」、「正確因緣的選擇與投入」和「無住、無執、無礙的「表現」!

「開悟的人」「正要悟後起修」!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是對「法理」的通透!而「地」簡單說;是指「依法理修行所達到的位階」,一個是指「理悟」;一個是指「依理事修的位階」;所以說;「八地」的聖者必然是「已開悟」;但開悟的人不一定是在「第八地」!

「初地或八地」是修到「不再退墮生死流轉」的「位不退」「位階」!但即使到「八地」甚至是「佛果」;也還會「千百億化身」來「度化眾生」,這也是「行」,當然;或說「佛」進入「無餘涅槃」後還會「化現再來」度眾,而佛「再來」的目的;也是一種「實踐度眾」的「大行」!

佛法的「行」是「依理」的「實踐」,而「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都是指修行時「知行」的「消長階段」,而依佛法說;【知行合一】才是修行的「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