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與名相】
【○○】
○○師兄:念佛法門是 世尊釋迦牟尼佛特別為眾生開示的另一最簡便,希望眾生能先至 彌陀淨土再更深入修行,這個法門任何人都可以入門,也可以容易成就。其實,在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已經提到了。其他法門則是分別為其他根器眾生所開啟的法門。那麼您會想,既然那麼好,為什麼 世尊與 文殊師利菩薩單獨稱讚 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呢?那是因為,任何一門法門要有成就,一定都得一心不亂,而要一心不亂就得聽聞自己的念佛聲,再者末法時期眾生耳根最利,因此才會選擇耳根圓通法門。只要把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互相對映,將會發現其實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又要那麼多法門呢?因為要讓眾生信奉佛法,實踐佛法,甚至於在更深入修行時,如何判斷魔與佛,又怕眾生執著,又希望修行者同時能弘揚佛法,所以各種法門便因應眾生根器而出。也就說佛法便是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而說的。如果您能通曉 世尊所說的名相,就會了解 世尊根本沒說過一句法,因為這些都是為了我們破執法名相之用的。
幫助眾生破執名相,當然得把 世尊教誨留下來,故而僧團集結佛法。不然久遠之後,這些可以讓眾生少走很多冤枉路的密寶,豈不是要消失。至於念佛法門是藉由 彌陀大願,讓我們至西方淨土而藉由佛力鎖住我們的妄念。至於要能夠有更進一步的成就,還是得要知道一切名相輔助修行,最後還是得破除名相才能見到自性。
所以末學所說的一樣是針對破除名相而言,更簡單的說就是如果有人無法理解佛法,只需時時專心唸讀佛號,或專心讀四句偈,絕對會有成就的。世尊最笨弟子不就是單唸掃帚兩個字而得阿羅漢果的嗎?
……………………………………………………………………………………………………………
【回應】
末學強調「隨喜」、「尊重」任何法門,也不勸修任何法門,過去也曾修學「淨土」,末學的同修大德們,也是以修「淨土」為多的,但還是就事論事要說些感想;
每種法門和經本,最後都會勸修、勸學,學後會得到如何善誘利益的「流通分」,如果每個法門,都以自己法門的「流通分」去貶抑別的法門,大概別的法門的學者,是不會同意的,又如以自己法門的的宗旨,來評判他人,也是問題多多!比如「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末學想,「般若」法門的修學者,大概不會以這四句偈來非議「淨土」的「持名、觀像」念佛的法門的方便吧!
所以末學的看法,建立自己法門的修學次第,解決問題是比較重要的,以「淨土法門」來說,比如有「分別、執著」的選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如何達到「不分別、不執著」的境界,什麼是「一心不亂」,如何達到?「一心不亂」時需要「助念」嗎?「持名念佛」如何接續「大勢至菩薩」「二憶念深」的「憶念」?如何由「持名、觀像」念佛,相應「實相念佛」?佛如果現在現前,會不會毫不猶豫的跟去?不會的原因在那裏?
末學也曾與同修們討論過這些問題,當然這是末學自己的看法,可用、可棄,只要修學者沒問題就好!
若以「淨土法門」的「簡便」而言,「彌勒淨土」是要比「西方」更「容易」的,只要能「歸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淨土!古大德,求生「彌勒淨土」的,也不乏其人,如「道安法師」、玄奘大師、戒賢大師、窺基大師等,都是!但求生那一個「淨土」是自己發願的,不是誰去,誰就要跟著去,是依根性而不是比「簡單」的!
二十五圓通法門是「六根、六識、六塵、七大」,二十五個修行法門,「五十二位菩薩」也是表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階的修學!這也是依根性,和修學次第而有的!
不管任何法門,都是講給相應根機的眾生聽的,「大勢至菩薩」和「耳根圓通」也是如此!學習者只提「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的圓通」,而不提其他二十三位菩薩的圓通」,大概是因為「淨土法門」的關係吧,所以這也是個人根機的適用問題!
法門的成就,不只要「一心不亂」的「定」,還要有「慧」,「耳根圓通」法門也是有表述「慧」的經文!只把「耳根圓通」當成「一心不亂」的「定」,而缺乏「智慧」的部份的深入,有「定、慧」不分之嫌!而且『聽聞自己的念佛聲』未能達到如經文所述『寂滅現前』,也不是「耳根圓通」法門的目的!
先不講「慧」,先說「一心不亂」吧,如果「耳根圓通」是『聽聞自己的念佛聲』,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憶佛念佛」!一個是「念佛聲」,一個是「心的憶念」,如果兩個同時要並存,是「二心」,「一心不亂」時,這個「一心」是「念佛聲」,還是「心的憶念」?
如果要論「沒說過一句法」的「勝義境」,那連「淨土法門」也不要談了,或許自己是在「勝義境」,但不超越自我「主觀」的來設想「他人的需求」,這也是不相應「無我勝義境」的,所以佛的證境,雖是「沒說一句法」的「勝義境」,但還為了還沒達到「勝義境」的眾生,還是「身教言教」的說了四十九年法!
以因果來論,『無法理解佛法』,是需要經過「聞思修」,還是「專心唸讀佛號」、「專心讀四句偈」能理解佛法?倒是末學沒看過「不求甚解」,只是「口中念念有詞」,就能開悟的!
如果光唸掃帚兩個字就能得阿羅漢果?那不是最利的利根?怎麼會是『最笨的弟子』呢?如果『最笨的弟子』,光念「掃帚」就能開悟,那「淨土」也不用去了,「淨土」還要迴入娑婆,那太麻煩了,大家回家唸「掃帚」,不是比「念佛」更快解脫?
愚路尊者可不是單唸「掃帚」兩個字就能得阿羅漢果的,最好能先讀過尊者的傳記,再來說是不是「單唸掃帚」就能證果,否則有誤導之嫌!
這是末學常隨喜「愚路尊者」有關的偈,與同修共勉!
【愚人自說愚,此名為智者,愚者妄稱智,此謂真愚癡】!
【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此塵是欲非土塵,密說此欲為土塵,智者能除此欲染,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瞋非土塵,密說此瞋為土塵,智者能除此瞋恚,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密說此癡為土塵,智者能除此癡毒,非是無慚放逸人】!
以上是末學的淺見,謝謝指教!
……………………………………………………………………………………………………………….
【王○○】
以下是 戴○○師兄 的學佛心得˙摘自師兄的版面˙˙<。當然 佛的語義會因眾生根器、因緣、時宜而有所不同,
但是 佛所說的決不是學術喔。 佛說的是會讓眾生越來越清楚,越容易學習的。相反的學術卻往往讓眾生越來越多名相,越讓眾生越感到深奧,越讓眾生感到懼怕,而造成驚恐,進而謗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很討厭把佛法當成學術來研究,這一類的作品末學都懶的去碰它)。
這就是為什麼後學只要是名相這種東西,只需弄懂他的真義即可,不再去追求更多的解釋。因為弄懂原始真義,就會完全心領神會。也就因為如此,即使有大德問名相問題,末學都一笑置之。
所以當我們在弘揚佛法時,必須要注意,如果您不能將很難的名相化為簡單,但不脫離佛義的學習法門時,那您可能已經開始墮入名相之中了。雖然學習佛法也需要名相,但千萬不要越弄越迷糊啊,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是您該回到初始點的時候了。阿彌陀佛!>
˙˙˙看了之後˙對於深陷名相霧中的我˙或許有些啟示吧˙但也不是麼清楚˙˙˙學習中的我繼續學習**
【回應】
「名相」就是為了讓不同的「眾生根器、因緣、時宜」,了解「佛的語義」而有!也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不得不有「學術」,比如「唯識」,就是讓「眾生」了解「心的運作」過程的記錄,目的是在「止息煩惱」!
【佛所說的決不是學術】的說法,末學認為;「學術」的定義,如果是為了更了解「佛法」、實踐「佛法」,應該改為「學佛,不止是學術,更應「實踐所學」,更為洽當!
「謗法」是跟「學術」無關的,是跟「人」有關,沒有學術,人也一樣會「謗法」,況且「學術」的目地是為了解,至於要不要了解、深入是個人的選擇,如果產生「越來越多名相,越感到深奧」,更應尋求解答!當父母的,大概不會因為小孩所讀的書「很深奧」、「懼怕、驚恐」,就不叫小孩讀書吧!
古大德的造論、佛的說法、因年代的關係,所以古代名相,現代人是比較難懂的,不只是佛教,古代的文言文也是如此,數學、化學等等都是如此,這不也是經由老師的教導而學習的?當然也有學生「懶的去碰它」,但自己不學,也要別人不要學,這是斷人學習上進善根的作法!
眾生因為需要才會問問題,如果懂得「佛法」的「無我真義」,就會提供協助,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觀需求,一笑置之不理!如果真弄懂佛法的「原始真義」,對「南傳佛教」,為什麼不承認「淨土法門」,或許也會「完全心領神會」的!
不了解名相,卻能把「名相」化為簡單?這個邏輯很奇怪!如果把現在這篇貼文,放在一佰年後,大概也會讓人產生「名相」的問題吧!以末學為例,現在的「火星文」對末學來說 ,也有「名相」的問題,但末學為了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也是會儘量去理解的!
即使墮入「名相」中,只要有尋找解答的決心,也是在累積「思惟、理解正見」的因緣,是不需要「回到初始點」的,相反的,如果怕「名相」,所以不學,怕是連墮入「名相」中的機會都沒有,也不可能因為「起疑而覺悟」!
與其不斷以「名相」為罪,不如以白話闡述「名相」的原意!失去「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也是無法完成的!除非預設「不想理解」、「懶的去碰它」的立場,否則真象,會愈理愈清,不會越弄越迷糊的!
「深陷名相」的可能,是學習的過程,不只是佛法,只要是「學習」,就會有發生這個問題的可能,但如果遇到問題就逃避,這種與「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反的「反智」的說法和作法,只會讓自已停滯不前,世間人尚知「學如逆水行舟」,學佛是大雄大力者所為,怎可遇到困難就退縮,這樣如何成為「承擔如來家業」的佛子?
由師兄的提問,末學不認為 師兄「深陷名相」中,應該是消化的問題,「消化」,是要需要時間的!
末學想,別人可以不學,但既然學佛,就不要辜負「三寶」的教化、佛陀的身教、言教、古大德的殷殷教誨,和善智識的諄諄引導,末學以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大乘不共章的偈,與師兄大德共勉: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迴入於大乘】!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以上是末學的淺見,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