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謂生死」(二)與「唯心」討論回應記錄】(鄭師姊)

要「無謂生死」,先要懂「會流轉生死」的原因,才能「斷生死」,而佛是以「十二因緣」來解說的,而說原因是;一是「對身心、世間」的妄執,又叫「無明」,二是因為「妄執」,所以「貪愛」,「貪愛」就是流轉生死的業因!也因為「貪愛」所以造業、受苦!

了解無明是很容易的,只要概念上了解世間、身心「無實」、「暫存」、「變化」的「因緣實相」就能破「無知」、「無明」!但要去除貪愛,就要有止觀的功夫,這是因為無始劫來的貪愛慣性太過頑強,所以需要以止觀的覺知定力,在「觸對」身心或一切境界時,才能提起「捨離貪愛」的「正念」!

雖然不容易,但在佛世,可能是因為「專修」的關係,所以當世就證果的也大有人在!

問題是現代的人不能專修,只把佛法當學問,雖然;這也是不錯地,但辯論就少不了了!

雖然修行在個人,但也要依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個人用「捨」而「無住」觀法,對「身心的放下」有很大的幫助,雖然放下身心或許還不是究竟,但在止觀時,也會經過「放下死亡」、「隨業而去」的處理階段!

或許會問;這就是「無謂死亡」了嗎!因為我的死亡還未出現,所以我沒有答案!但「害怕死亡的心念」、「對身心變化的貪愛追求」和「身心的變化」,確實會在止觀時出現;而「害怕」、「貪愛」的心念,背後就是「對生命的自我愛」,當心念出現時,也就是起「修捨離」的時候了!

而「無謂死亡」並不是「厭棄死亡」而是,對死亡境界的無所謂,是「接受死亡」的事實和「不受死亡影響」而起心動念,這確實是要透過實際觀照的!

而在實際觀照時,也不會全是為了處理「死亡」,這是說;對死亡的態度都泰然了,那平時「應對處理」一切境界就更不必說了!如果平時能起修捨念,或許對往生淨土,應該也有助力!不過;這就不在我的主題討論範圍了!

其實每個人修行人都是很簡單的,問題是生死並不簡單,即使念佛也不簡單,而我認為只要把複雜的處理好,事情就簡單了!

比如要「不眷戀這個世界」,就不簡單,如果這麼簡單,就不需「助念」了!,比如「平時不能消除恐懼心」,臨命終時萬緣現前,能不能提起念佛,有把握的又有幾人?

我不是說我不行,別人也一定不行,是說;平時對生死萬緣的放下,如果沒一定的修持功夫,臨命終時的境界,很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擾,這種現象,在過去助念時經常發現,當然;如果師姊已到達純一的境界,自然不在話下,但畢竟五濁世間紛擾,束縛的境界太多,而「佛力」的助緣也是不昧因果,所以如何創造淨業,確實也是應在生前努力的!

況且;我說的是「超越生死、無謂生死」的「生死」是指輪迴,或許有人會說往生淨土即無生死,不過;我學的去除無明貪愛才能不再輪迴,所以我的貼文會說「修捨念,或許對往生淨土,應該也有助力!不過;這就不在我的主題討論範圍了」!但不管如何,我們就在各自的法門中努力進修吧!

「無生法忍」是「無我、法二執」,對象就不只是「死亡」了,當然「死亡」是其中之一,但我說的是「無謂生死」,是生死的還滅,而不是單指「死亡」!

如果只是「死亡」的不動,定力」是很重要的,這也包括「善、淨、止觀」的修為!

死亡是一期生命的結束,而死亡的方式會因為各種比如醫藥、助緣、橫死等等而變化,這是因為生前和過去世所造的業因而來,但以因果來說,死亡的方式不會影響往生後的結果!因為此生所造的業已形成,也決定了未來的引、滿業!即使如此,一般人常以死亡的方式來論他人的功過,也容易造成「善人未得善終」錯誤的印象!

所以努力現世的善、淨業力,把一切交給「因果」而安心隨業,這是我的方式!

而要「無謂生死」也不是要討論死亡或怎麼死,即使要能在死亡時放下,「止觀」也是一種助力,更何況;我們不是出生就在等死,如何在應對世間的一切境界時,清楚明白、不生煩惱,才是現世的「無謂生死」,因為所謂的生死,不是只有死,是指「生命的輪迴」!

問題是「瀕臨死亡的經驗」,因為業力不同,所以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比如玄奘大師生前功德無量,但死亡前卻非常痛苦,但誰敢說玄奘大師沒有修行?

一切有情,都會「貪愛生命」,我也見過老修行面臨死亡時的痛苦、害怕和追求生死的延續,而我們「外人」常會以「自身無事」的現況來勸告他人要放下,但從來不會去設想,如果我們面臨他一樣的情況,能真的作到放下?又為什麼修了一輩子,還不能放下?或許沒有答案,因為還沒有「經驗」的,誰有把握?即使是他人的經驗,也不會是「自己的經驗」!

或許是為了「愛」而替貓插入鼻胃管,而貓為了求生,也難保不會要求要插入鼻胃管!我要說的是;「生命」或「品質」只能自己決定,而我們往往會想替別人決定,在生病時,要不要治療、如何治療也會受親人決定,而親人也會受社會、親友影響,就像這隻貓一樣,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尊重生命」,至臨命終時,尊嚴都沒有了,那來的「品質」?我也遇過一生念佛的老菩薩,修到預知時至身體都洗淨等待接引了,卻因為兒女不捨而急救,以至於詳和的端相就變得猙獰,你要說實例;常去助念就知道了!

所以要講生命品質,就在生前講吧!生前及時行善、修淨善吧,我是「相信因果」的,所以如何死亡,不過是的方式不同而已!

知道理道,如果覺得「合理」的就去作,這就是「知行合一」!

天是光明,如果體會「光明」、處事光明,就是在「天人合一」!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的說法是「心住則種種法生」;「心捨則種種法滅」!

「無生法忍」是指「法空性」,是「一切法相」的「法性真理」,而「法性真理」是「無常、無我」而「無實、無生」!

解脫道觀察的「對象」是「身心」,所以稱為「我空」,大乘的觀察對象是「身心和以外的一切法,也就是「生理、心理、物理」、「時、空」的一切,所以稱為「法空」!

解脫道目的在「解脫」,所以說「證」、「證無我」,但大乘為了度眾生所以「不證入」而說「忍」,忍是「安住」的意思!也就是「安住、捨離無我」的狀態!

兩者「空理」是相同,但因為對象不同,所以「名相」不同,以「大乘」的角度來說;解脫道的「我空」是「無生忍」,法空是「無法忍」,合起來就稱「無生、法忍」!

所以;「無生法忍」不是指禪修的「無心」或「無心位」的心理狀態!是能「無心」、「能無心位」,「能種種法生、種種法滅」的「空性實相」!

解脫道的「空性實相」是依「身心起觀」,大乘是依「身心人事物」起觀,這都必需配合理論的實修,才能作到「無著」、「無住」而「無礙」!

念頭不是「生死」最小單位,是「生死」或「還滅」的起源!

當然要「放開心胸」,否則就無法「海闊天空」的各自表述了!感謝師兄!

七地的特色是不退轉,是「無生法忍」境界不退,相當於四果的境界,但這是以「大乘」的角度來說的,但不管如何,這都是以「法空性」的證境來論說的!因為菩薩不只是修「法空性」而已,還有悲、願」等其他功課待修!

因地就是「修位」,果地是「究竟位」,簡單說;還要修的就是「因地」,已圓滿的就是果地!解脫道是一入永入,所以不是如菩提道還有其他悲願的功課,但為了說明所修境界,所以以究竟果位劃分四個階段,但其實他們不管在那一個果位都已是解脫!

次第是「進程」,也是因果,比如正常來說;學一年級才能進步到二年的,但佛法說的次第,是「依因得果」,所以阿含經說;先得世間的法住智(無常無我),後得涅槃智(無生),這是緣起的次第,如果直說(無生),如何得到無生就無所依了!

1、即使「念頭」是小的單位,也跟解脫無關!

2、如果可以分,就不是最小單位,而理論上;再小的也必然還可再分,所以念頭也能再分!

3、最重要的;以「分割」來認識的,最後得出「自性」不可分的妄認,這也是「唯心識」的方法論!

4、「緣起」會說念頭是依他緣起,所以「念頭」也是「依待他緣」、的「無自性空」!所以;以「修行」來說說;念頭是「生死」或「還滅」起源!

即使是「生滅」也有「生成異滅」的大約分法!所以說「研究佛法」方法論是很重要的!

大小乘只是「發心」的不同,並不是「解脫的真理」有所不同,而小乘為什麼會認為大乘非佛說;就是因為小乘認為;佛法是解脫的佛法,是不需度人就能解脫的,而小乘的慧是行大乘的基礎,會認為小乘不究竟,是認為小乘未能「報恩」「回饋」的度人所以不能圓滿,而以「大乘」的角度來說;空理能解脫又能度人才是最圓滿的,這是兩者的不同,也是各自不同的角度,如果能了解,就不會陷入大乘的各自立場來看待對方,而是取自我的需要來調整修行!

1、剎那還能分,只是細分的意義何在?

2、念頭的生滅是常態,不修行不是「沒有念頭」或「否定生滅」,而即使沒有生滅,也是念頭之一,如何「生滅」才是最重要的,緣起說「依他緣」變化而生滅,分析法的生滅最後會出現「滅不待因」!嚴格說起;「滅不待因」就離「緣起佛法」!「不生不滅」是「生非實體生」「滅非實體滅」,「生非自體生」、「滅非自體滅」,這是因為一切都是「依他因緣變化」!即然生滅是依他緣而生滅,就沒有「本體」,「緣起」是否認「本體論」的,「有自性」才是「本體論」!

菩薩不會「急著」求解脫;而是急著度眾生,這不是菩薩不懂「佛法」,相反的,就是因為了解佛法的「無礙」,所以不畏生死的度眾生,大小乘最大四差別,就是小乘「捨離身心的自我」,大乘是以「利他」來捨離自我,其實大乘「只有眾生利益」而沒有「自我的利益」,只有凡夫才會凡事提起自我的利益,而小乘根本連身心也不著了,又那來的「自我利益」?現在的問題是;有些人不知道「大小乘的不同」只是「發心」的不同,卻認為是「真理有不同」,所以造成了誤解!

自性就是妄認,也可以說就是「「需要證明」的「假設」,當證明的答案出現後,「假設」就只是假設而已!

菩薩的功夫當然能解脫,但是因為「解脫」的定義,是「一入永入」「一證永證」不再退轉,所以不說「證」而是「安住」、「忍」,所以有留惑潤生的說法,這是刻意的保持,而不是像凡夫的不得不隨業轉!但到了無餘涅槃時,依「因果」來說,就沒有再來的因,當然;這部份,如果以凡夫未知的「神祕境界」來說;所謂的「變化身」是眾生希求的,但以「因果」來說;再來,也不會說自己是誰再來,所以很多是離開才讓人知道,而這中間也才有弟子為了確立地位的「造神」現象,但不管如何;誰來不來法都在那邊,自己不修;誰來也沒用!

佛法的一切分析,是為了表明他們「依待因緣」的關係,「體用相」也是如此,只是整些學派只是「分析」,而沒有把重點放在「彼此的關係」所以才產生諍論!就好像把「假設」的當作答案一樣!中後期的大乘就是如此!

其實沒有雙軌,就只有單一,是以「利他」為自利,利他就是「自利」,而「有他」就「不會有我」,這就像解脫道一樣,「無我」就是「自利」,因為「無我」與「自利」的同存在時,那到底是「有我的利益」還是「身心無我」?這就是矛盾了,而大乘道,只有他,也是一樣,人只能提取一樣,是先提起他還是我,這就需要有「覺知力」才能知道了!

是雙軌單軌,師兄覺知「發心」就能知道了,或許是至於「進階」的需要,但最終只有單軌!

有智慧的不一定有慈悲,但大乘的慈悲必有智慧,否則,就不會分解脫道和大乘道了!

沒錯,對凡夫的根性,如果一開始就說「無我」,很多人就嚇死了,所以階段性的方便說是免不了的!

所以;未成就前,一切無非「方便」,即使是「了不了義」的說法也是一樣!

體用相最終也是「能所具泯」的,能達到圓滿的「能所具泯」,就是依「依待」的緣起法則能得,感恩!

阿含經得不到「自性」的,請思考一下;如果原理相同,為什麼得到「自性」不同的結論?除非是把「緣起和性空」對立起來,否則「緣起」是不可能「有自性」的!

因為「法性真理常住」,所以不只是「彌勒」,也必然會有其他聖人出現,只是時間等因緣未知而已!

至於「決定未來」的力道強不強,那要看;現在還可以努力的您我努不努力了!

除非解脫,否則都會「依業流轉六道」,而一切種子只要因緣成熟,都會起現行,這也包括「佛法的種子和因緣」,所以還是要強調「現世當下」的累積!

1、異熟果就是「未來世」的果報!

2、「變易而熟」是說由「因位」變易」入於「果位」!

3、「變易」是「變易生死」的簡稱!「變易生死」又叫無為生死、不思議變易生死、不思議變易死、變易死!是指「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的境界」!

4、以「無漏」、「定力」、「悲願力」而改變凡夫的「分段生死」為「沒有形、色、壽命等限制的身所以稱「變易身」!

5、異熟是「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類而熟」,都是說過去的因果是未來在「隔世」、「異時」成熟!簡單說,就是未來的果報!

6、「善惡因」會有「善惡業」,「善惡業」會受「樂果、苦果」但是【「樂果」不是「善性」,「苦果」不是「惡性」】所以是「無記性」!實際上;人有時會因樂果而造惡業,也會因為惡果而行善!

7、變異因 異變因?那得看出處才能得知!

8、凡夫是分段生死,而菩薩是變易生死,是那一種生死都跟「願力」和「有、無漏」有關,「無漏」就是沒有煩惱,而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貪愛」!

要選擇「學術」還是「修行」都可以,就怕以為「學術」就是「修行」,或修行不依理行,但我認為;要真要修行,只要懂得「原理」,依理而修可,不必長篇大論,就像「解脫道」,只說「意識」,不說「七八識」照樣解脫,如果說大乘,般若也不說「七八識」,不也一樣行菩薩道?至於為什麼說七八識,「認識或說明的方便」,是我比較受用的,而意生身或變易生死,知道菩薩的境界很高就好,凡夫再怎麼討論聖人的境界,也不會成為聖人!

1、 說「清淨自性」的,就是以「自性立場」來看待「無自性的緣起法」,而不是以「緣起法」來研究「緣起法」!

2、 如果「緣起無自性、緣起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那「清淨自性」或「清淨的心」可不可得?是不是「畢竟空」?還是說「畢竟空」外另有一個「清淨自性」?「上座」時單向的說法,是無法對上座者提出問題的,但請細細思惟我所問的問題!

3、 中觀是般若;是依於緣起法「因緣關係」方法論的擴展!法相是唯識;是依於「分析」分割式的認識論!禪宗是唯心;是依於「唯識」的簡化!

4、 如果「有自性」能成就,佛不需再悟「無自性」了,因為佛教出現之前就有「有自性」之說,問題是;回到「佛陀」成佛時所悟的是「無自性」還是「有自性」?聲聞法是「無自性」的,但大乘的「有自性宗派」,卻「顛倒歷史」,說佛「先說大乘」,因為眾生不受用,所以再說「聲聞」,問題是;如果「佛陀連眾生的根機都」不知道,那還叫「佛」嗎?更不用說「歷史的先後」!

5、 「千年來的祖師都說自性」?那千年之前呢?聲聞呢?為什麼千年之前和之後會不同?不同在那裏?

6、「畢竟空」是「中觀」的結論,但不管「中觀、唯心、唯識」大家都會說「無自性」、「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這些【結論】,卻不知道;得到「畢竟空」結論的「理則」!

依「依待」理則而得的「畢竟空」是依「次第」的「順理成章」,不依「依待」理則的「畢竟空」,很可能會變化「自性」的代名詞!

7、依「依待法則」的「畢竟空」:

依「自性」說「無自性」而捨離「自性執」!依「無自性」說「自性」而捨離「無自性執」!一切無非都是「假立言說」的「戲論」,也是「無所得」「無所礙」的,問題是;對這些「結論」,如果「理路、法則不清」,反而會更「執著」「應該捨離」的!

只要說的是「正法」,現不現「出家相」也無所謂,聽不聽的都隨緣!

我也遇過;指責我不是「出家眾」,會說的比「出家眾」更正確嗎?問題是;說這種話的自己也不是出家眾,所以說的也不算數!

比如「提婆達多」,本來要求佛陀規定「只能以釋迦族的語言文字學習佛法」,像這種「出家」又如何?

佛法有依法不依人的四依,其中也沒有「依出家不依未出家」!

佛法是「法住法界、法界常住」的,就是說;「真理」在「佛陀」未出世時早已存在,這「是不是正法」,更與「出不出家」的身份無關!

佛陀為了「根機」設立「在家」和出家」兩種制度,而以菩薩道來說;「在家」是「正道」,而大乘經典中除了「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其他一切「菩薩」都是在家相!

劉師兄某次與法友論法到半夜兩點,法友也是說「為何不出家」?師兄笑笑說,出家人,誰會跟您論法到兩點?

變易是「變易生死」的簡稱,而「變易」是「由因」變易「入果」眾生是業因業果的「分段生死」,但菩薩與凡夫不同,是「願力無漏」上的精神心念的「變易生死」,是不同於眾生「肉體的生死」!

關於授記;比如;從101跳下來的人,我也可以「授記」他必死的結果,授記是說,只要如此「修下去,就能得到什麼結果」的意思,但中途改變因緣,就不會是授記的結果,另一種授記,是以因說果,比如初果的證破無我,是一破永破,圓滿四果的淨化是時間的遲早問題,所以,對初果說「必得圓滿」,也是一種授記!

否決不否決「自性的經書」不是我的問題,但至少「解脫道」是否決的,至少「緣起」是否決的,至少般若中觀學派是否決的,就像「唯識」也否定了中觀一樣,要得出「真理」,就不會先預設「那本經」可不可「否決」,而是所說的內容,也不是全部否定,因為同源的關係,也必有他們相同處,不質疑的完全否定或完全接受,是不會開啟智慧的!

我們「研究佛法理論」,最怕以自我宗派的立場來看其他的宗派,這是無法看清彼此不同的地方,而無法比較,所以「學術研究」緣起時的最好以緣起的思想來觀緣起,其他宗也是如此,但我反而會以「緣起」的角度來看「唯識、唯心」,因為我不是學術,而是以佛法的原則、法則來看待佛法,對於不能連貫的,我是排除的,這是以「一貫性」為宗旨,而不是以那一本經為宗旨,這也是現在所出現的問題,是要「一貫性」的佛法,還是「一本經」的佛法,不要忘了,經典還有「適應那一種根機」的問題要研究!

只要符合「正法」的都是經典,相反的,不符「正法」的就算「佛說」也不需接受,我忘了是那一本經「佛曾說過的話」,對於這句話,「一貫性」佛法的學者,還是會疑質他的「合理性」而不是「誰說」的!

修行,「出家」只是不同身份之一,只是「依法修行」的都是「名正言順」「上座」如果說錯話,「一盲引眾盲」的罪過更大!「教徒」要信服的是「正法」,如果要「是誰說的」才信服,那是「信徒」的損失,如果是上位者的鼓勵,那就是「私心」!

對他人授記的這件事,對自己來說就是寓言!「佛」說得再清楚,也會有各人解讀!會不會照本宣科,也是人的慣性,更非佛的本意,佛只說原則,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又那來的「大藏經」?

由「因」變易為「果」位,由眾生的「業因」轉而變易為菩薩的「淨因」,由「度化的淨因」變易為「應化」的「果位」!

論真理,跟誰是不是菩薩無關,菩薩不只是真理,更有度他的行為!雖然能「自度度他」的是「真理」,但教他人行善提昇也是菩薩之一!

至少先不要預設緣起是「自有性」!如果要論「有無自性」,那就不是以「各自宗派」來論「自我的宗派」了,那就可以各自提出「有無自性」的立論!也可以提出對對方的質疑,就像之前所提的,「自性清淨」是不是也是「無所得」一樣!以自己宗派立場來解說他宗是一件事,辯論「空有」是另一件事!不要混為一談!

56億年又有甚麼意義,對我是沒有,但對「沒自信」的,就有意義了,我要現世現在修,也往生也安心隨業,這說法對求生淨土的人是無法接受的,就像六祖對求生西方也無法接受一樣,但對根機適合的人來說,當然有意義!

以阿育王的精神來說;「100年後護持佛法」的都是阿育王,這就是表法的意涵!這也是對阿育王來說,但對我說;可能「佛也會授記我100年後護持佛法」!說法就跟「演戲」一樣,讀經就要像看戲入戲一樣,要把說法的對象,都當作是自己!

變易的重點是要突顯菩薩與眾生的不同,如果要單單解釋文字,那就要上國文課,變易就是「因緣」成熟成為「果位」!重點在「生死」的因緣;凡夫是業力,菩薩是願力!

以緣起無自性來說;「已初地以上」至少是「無我」、「無生法忍」,這是其一,其二;我只知道「入初地的條件」,但我不是佛,所以我無法認證誰是初地!造神是宗派弟子普遍的現象,有意思的是,這些被造神的祖師大德從不說自己是「什麼地」,說什麼「地」的,都是「什麼地」也不是的弟子!會說自己什麼地的,也大概沒讀過金剛經,都無我了還什麼地?

我只論「合不合理」不論誰是什麼境界,佛說的都可以質疑了,還怕什麼地?請細想;「有自性」、「無自性」那一個比較接近「無我執」、「不執著」、「無所得」?

文字能幫助了解佛法的意義,所以最重要的是「意義」比如說「變易生死」,要說明的是凡夫與菩薩「生死」的不同,和不同的原因,至於文字只是修飾作用,當然了解意義是文字的重點,但太過拘泥可能失去「意義」的探討了,不過;我還是會盡量用您能了解的文字來說明!

我學的是「原則式」的佛法,是有「經文」出處的,只是以「歸納」的原則、法則來學習「佛法」,原因是;如果佛法是真理,他必是「一貫性」的,如果有相違背,就要看他「合理性」如何!所以有時會有不同於出「宗派」的說法,但排除「表相、神祕、偶像崇拜」、「合理化」的「合理性」,還是比較相近「正法」的!

五祖以「金剛經」「印心」,應該要問的是「金剛經」的「一切無所得」與「六祖壇經」的「自性」有沒有「一慣性」?也就是;「一切無所得」的對象包不包括「自性」?

『自性言說 都可以用<本然><實相><無實>來替代』,這是以「緣起」的角度來看「唯心」,但唯心學者不一定是如此!

我們都會以「所學宗派」來論述、判斷其他宗派,這也是造成「論諍」的原因!

佛法有兩大特點,一是契機、一是契理,凡夫常以自我的角度來看「經典」,所看的往往是相應「契應自我根機」的部份,學法如果只是學到「契機」而不知「契理」,那大藏經就處處在打架了!

所謂的「一貫性」就是「契理」的部份,當建立「一貫性」時,所看所讀的都會依「一貫性」來解讀,問題是,一貫性需經由不斷的「質疑」、「抉擇」才能建立,不是以「依人」或「經文」的「權威性」,而是「合理性」,更不是「預設」誰說了算,問題是;要求以自我為天性的凡夫捨去「自我」來契理,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事!

「假立言說」、「名詞」、「文字」是為了了解「意義」,但同樣「名詞」而「定義」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認知,比如「無生」,「不生不滅」,有人定義「不是生也不是滅」,但實際的定義是「存在的一切,都只是因緣現象,生是因緣聚合而非實體生、滅是因緣散而非實體滅」,是說「因為無實體,所以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說「自性、無自性」或「清淨」等「名詞」都要看「定義」如何!

「假立言說」不是目的,否則只要說一切都是「假立言說」就不需再說什麼了,雖然結論是如此,但對凡夫來說;「假立言說」是認識的方便,而目的,是為了說明一切都是「依待」的暫存!

重點不在「絕對的絕對」,而是「二元對立」與「絕對的絕對」的「關係」!

因為「二元對立」會走向「常見」,如果只是「絕對的絕對」就可能是「斷滅見」,只有從「對立」與「絕對」的關係,得「不即、不離」的「無礙」才是「佛法」「絕對的絕對」!

「絕對」是「能生滅的理」、「能迷覺的理」,也是「能煩惱菩提的理」!

依「能生滅的理而能有生滅相」、「依生滅相見能生滅的理」!「理、事非一」,但「由事見理、由理成事」而「理事不二」!

「融入無生」是「自性」還是「無生」?如果是「無生」,就不需說「自性」不需說「融入」,因為當下即是!如果「融入無生」還是「自性」,如何說「融入」?

說「融入無生」,這還是不離以「對不對立」來觀「自性」,以「存不存在」來觀「無自性」!若「自性」、「無生」都是「存在」的「個別分立」,就是「融不融入」的「對立」,但「自非自性」是指「法相」的「理則」,而「法相」、「萬法」才有「存不存在」「對立」的問題!但「法性」是共同理則,問題是「法性」是「有實體還是無實體」?

【緣起性空 就是<那個> 也是<這個>】、【絕對的存在 但也不是絕對的存在】??您懂您所說的嗎?

「那個」、「這個」是什麼?要是這麼說,就含混不清了!

由緣起見空性,而空性能緣起,所以「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是「緣起即空性,空性能緣起」!也因空性所以離緣起相執,因緣起相離空性執,於緣起見空性、空性見緣起!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什麼是『不能說一個實體的存在 但也不能說 它沒有』?到底有沒有一個「實體」存在?「性相關係」他沒有這複雜!如果能由;「自性」的定義和「性相關係」去理解就會知道「自性」是有還是「無」了!

世間本來就是「二元多元對立」,也是凡夫「理解佛法」的方便,在「理解、因地」的階段,動不動說「說即不中」的境界,甚至說「地上、果境、涅槃界」對凡夫而言;只會是「玄奇無用」而已!而果境也不是「說說就能得」!

對凡夫來;「絕對的存在」的「空性」也會是「執著的對象」,【而「絕對存在」的是「依待的狀態」】,是「一切依他因緣變化的道理絕對不變」!不是有一個「絕對存在」的「空性」!

而緣起、般若與唯心、識學者對「空」的【定義】卻有不同,一說「依待」無自性的畢竟空、一說「有自性」的真空!

「關鍵就在第八識轉化後的認知」?應該是「第六識」轉化的認知才對!第八識是「無記」,是要等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一切識才能轉「智」!

「一般是歸於無生,不然就入涅槃」?這個說法還是「無生與生滅」的「二元對立」,無生是「生滅」的「本然實相」,不是修出來的,而修是修「如何安住實相」!而「涅槃」也無礙「萬法生滅」!

為什麼要找「性的源頭」?「性的源頭」是「無明、貪愛」?這個問題很大!不解了法相的「無實性」叫「無明」,因為「無明」所以「妄執、貪愛」,這跟「性的源頭」有何關係?要說「源頭」,應該說產生「無明、貪愛」的「起源」都是「執實性」!

「會一念無明」就是因為「不解」「無實性」!性是「一切存在」「特性」、理則,有「存在」就能見「性」,見不見「性」都會出現「存在」!佛法「說相說性」的目的在「了解實相」、「不迷惑妄相」、「不妄執」而造業,當了解「無實」「實相」後,接下來就是如何修到時時「提起無實正念」而不迷惑於世間「生滅、二元、多元、對立」的妄相,也不會製造「生滅、二元、多元、對立」的煩惱!

「證悟無生」是證,「開悟」是悟,悟還要「悟後起修」,證也是「證所開悟」!

修捨離「自我意識」,而呈現身心、一切的「本來實相」就是「無生」!原則上;引導「捨離自我」是辭典、佛經的功能,而;「不離自我」的再怎麼了義,還是「自我」!

『第八識從來不說緣起無自性』,是因為唯識是「境無識有」的否定「緣起論」!

『緣起無自性...真的很難理解』?這句話真的很難理解!

『會依因緣變化的,都沒有「不變的本體」;因為沒有「不變的本體」,所以會因緣變化!』!而「依因緣」的稱為「無我」,會變化的稱為「無常」!而緣起的法則是「此故彼」的「依待」!這『緣起無自性』已含蓋整個佛法的精髓!

「關於東方人求生西方」解說如何;那就看原文如何說,您認為;以禪宗「唯心淨土」來說,會認同求生「他方淨土」嗎?求「自性彌陀」的會求「外在彌陀」嗎?請想想!

而且我說的是「求生淨土」,要知道;「念佛」不是「西方淨土」的專利!這要分清楚,比如「東山禪」也念佛但不求淨土!又比如「六念法門」的念佛也不一定求淨土!所以不要把「念佛」跟「求生淨土」劃上等號!

禪淨合一是在「宋、明」以後,從蓮池大師主張「事一心、理一心」的「一心不亂」開始!之前是各有不同的特色!

不是說「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成正」嗎?「邪的是人還是法」?以真理來說;法就是法,那來的「正邪」?只有人「自我立場」、「自我意識」和「是不是誤解」問題,而真正佛法從來只有「對治法」沒什麼「邪不邪法」!要說邪法,對自己而言;「不相應自我的根機」就是「邪法」,以自我根機來認定他人需求的,就是「邪人」!

就是因為「反對」,才會產生創設另外的宗門,如果讚成,為什麼要成立另外的宗門?「空有」之諍不就是這麼來的嗎?

而宗派也跟歷史流傳有關,現代的學佛者很有福報,資訊廣博,大藏經隨手可得,不像古時,要學佛還要經過「取經」,所以才會出現「生公說法」的典故!

誰開不開悟我不知道,事實上;【禪、淨、律、密、南傳、北傳、藏傳】在表面上說的是整體佛教,但事實上,反對別的宗門的說法才會產生宗派!

「本來面目」是的「本來」是「清淨」還是「不淨清」?如果「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的怎會被染污?如果「本來面目」是「本來不清淨」的,還何需說「被染污」?「本來面目」?

為何「不是緣起無自性」的「第八意識」需要「是緣起無自性」「第六識與第七識」清淨才能清淨,這是不是「緣起」?

如果「第八識恆存」如何「轉識成智」的「清淨」?

存在「法界」的一切;包括「人的身、心」與「外境」都是「法相、法性」,人的「五蘊」是「法相」、「皆空」是「法性」!

「覺性」是有此「功能」,但「作用」是「依緣」而「時有、時無」!所以不能說「恒存」,「恒存」的概念,就是「不需依緣」!

法性也需依「法相」才能得見,也不是「長存」的概念,長存是「不依法相」能得,這中間的差別,「恒、長存」是「不需他緣」能起用、能顯或「自己作用」,而「緣起」是說「依他緣」!所以一切包括「法性」,都是「依他緣」而「畢竟空」!

「關鍵還是第六識的轉化」!因為能「了別」的是「第六意識」,修行也是利用「第六意識」了別功能來觀察「實相」!

佛說??即非?? 是名??是在說明「法相與法性」之間的關係,證明存在的一切都只是「無自性」的「虛妄唯名」,是否定了「自性」的存在!

而為了達到「不執著」的狀態,而以「法性」打破「法相」的「執有」,以「法相」打破「空性」的「執空」,而以「依待唯名」打破「法相、法性」的對立!!但徹底來說;正因為「無自性」所以「能打破」!

「無自性」是「無固定不變的本體」的意思,所以正因為「無自性」所以能轉「無明」!

名相的「定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就各系統的思想對「同一名相」的解說是有不同!但重要的是能「理路無礙」,要能無礙,排除「現有」「固有」的「理性思考」是很重要的!

重點是「只要有一絲自性見」就是「外道見」!

因為「無實性、無固定不變的主體」所以「能緣生、能緣滅」,就是包括「身、心、境」「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法性在人的身上 該怎麼說』?就是「因緣現象」這麼說!

『肉體結束了 法性也沒離開』,您把「法性」當作另立於「肉體」的「存在」,也就是把「法性」當作「法相」了!「肉體」離不離,法性都是「依緣」!

「法相」就是存在「時間、空間」的「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有共同「無常、無我、無生」的特性叫「法性」!

『第八識依業流轉』,這也是依「引業、滿業」的因緣現象!只要是存在於「時空」的一切法相,都是具「法性理則」,這又叫「法身」!

由「緣起」所見的「法性」就是「無自性」,所以說緣起性空!

『而法性只能依相而顯』若不從「法相」,請問您要從何處得見無常?

『頂多只能這個依待,不然還能怎麼依待』,問題是「有自性」不說「依待」而見,是可以「自生」,關鍵點是「依緣生」,還是「自生」比較合理?

緣起說「法性」是一切皆「依緣起所以無自性」,唯識的「法性」是「境無識有」,是說「境」是「無自性」,而「識」是「有自性」!這是兩派對「法性」的不同解釋!

法性不是唯心;「心是法相」,但能顯「法性」!法性是「因緣現象」,所以是「無常、無我、無生」,人心的「依緣起念」,就是「因緣現象」,所以說「觀心無常」! 覺性也不離「依緣起」,試想;無緣,如何起覺?

『法性本來就存在』,問題是「法性」是「離相」的存在;還是「依相」而得見?離相就是「自性見」,因為「法相」就是見「法性」的「所依緣」!

法性不是「污不污染」的問題,會「污不污染」的是「法相」,「能污染」、「能清淨」的是「法性」,「法性」是「理則」,那來的「污染」「清淨」?是說「法相」是「因緣無實」所以沒有永遠不變的「污染」,而只要因緣合和,也會「污染」!

「能污染」、「能清淨」,一切皆只是「依因緣」變化,並不存在一個「實體」,一切「污染」、「清淨」都只是因緣現象而已,反要從「能污染」、「能清淨」得見「無實」、「法性」!而法相「會污染」、「會清淨」的因緣現象就是「法性」,因緣現象那來「污不污染」?這就是「清淨」的本意!

而「有自性」,是有「不變的主體」,「不變的主體」是以「自性原本清淨」不會被污染,這與「因緣法則」是相違背,而「自性」是不是「原本清淨」,就會涉及我上一篇留言所問的「本來清淨」的質問了!

如果自性主體不變,是不可能被污染,也無法「生滅」,不會生滅的怎會出現「會生滅」的法相?即使「不生滅」的「自性」「出現了」會生滅的「法相」,「不生滅」的「自性」,不也就跟著「生滅變化」了?更不可能「一念無明」,會一念無明的,又怎會是「自性主體不變」?

要說『六祖是讚嘆念佛』,就得像我拿出「西方人求生何方」的經文來當證據,不能胡說,否則就有毀謗六祖之嫌了!

我已把禪淨的歷史告訴您了,您可以再詳查,如果您不信歷史事實,只相信「權威」的「合理化」,我就無言了?

佛弟子誰都會讚嘆包括「佛法」等任何法門,「表面上」誰會去斥責他宗?誰敢斥責他宗?這豈不是要引起宗派之間的論戰?您知道三藏的「論藏」是怎麼來的?論藏的特色就是「立破」,是「立自論、破他論」,這種論法,過去的祖師大德,都是以這種方法來質顯「真理」的,比如「中觀」的八不中道,就是在「質論」「有自性」!這是古印度以「論辯求真理」的古風,藏傳也還有「辯經」,但到了中國,佛教就只有「圓融」的道理混雜了,卻不知,各宗都有他們各別的特色,學習的人是可以依「各宗特色」和「自我的根機」來選擇修法,「圓融」的,表面上是和樂融融互不得罪,但實際上卻也失去「真理」的精純!在研究佛法時,也會造成矛盾的情況,也會因為「必然對」的預設立場而不敢質疑!

「常寂光淨土」是「佛」、「成就者」的「自受用境界」!不要說佛陀的境界,就算您現在的「心境」,我也無法得知,這叫「自受用」!跟是不是最上乘法門無關!

以「因果」來說;或許「漸修」到「開悟」的剎那可以叫「「頓悟」,但沒有「漸修」是不可能的!

是誰說的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合理」,我不是要挑您的毛病,問題是,以因果、理事來說,您所引述幾段話,就充滿「矛盾」、「權威」、「自宗立場的看法」,而不是「理論本身」所述的內容,這是無法突顯法要的!換句話說;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應符合「次第」、「因果」、「理事」,不相符的;要解釋或論法就很累了!

以「無自性」說,因為「無自性」,所以能由凡夫「虛妄相」安住「法性」,也因為「無自性」,所以能由「無常、苦、無我、不淨」入「常樂我淨」的涅槃界!離開「無常、苦、無我、不淨」還要說什麼「常樂我淨」?

以「念佛」來說;六祖讚不讚成「念佛」,那是「六祖的問題」,但「六祖」反對「求生西方」這是事實!至於為什麼反對,如果了解禪宗是修的是當下的「唯心淨土」,就會了解「六祖」為什麼「不求生西方」了!這是根本思想的不同,不是「誰認為的問題」!

要了解「禪宗」、「淨土」或任何法門的不同,都要先「跳脫自我立場」來看待了解他們的「宗派認知」,如果只是以「自我」的認為來看待「他宗」,不但看不清他們不同的特色,這也是「我執」的表現!看不清他們「不同的特色」,就不會學到他們不同特色的各別好處!

再說一次,「念佛不等於求生西方」,而「淨土」也有「十方淨土」!

「何期自性」是語意的問題,若以「符合緣起」的解說,會說「原來法性可以緣生萬法」!而如果要學佛法的「般若」,就要把重點放在「如何生」?如果「不依因緣」的「自生」就是「有自性」,如果是「因緣現象」的「生」,就是「緣起」!

以下是判別「緣起」、「般若」、「唯識」、「唯心」的粗略方法!也可以以之來判斷自己所學的是什麼!

【一】

「緣起」說;「存在的一切身、心」都是「因緣依待」所以「無自性」、「無固定不變性」而終歸「法性」的「寂滅」!

「般若」說「因為無自性、無我」,而一切是無所得、無住、無礙」,但也因為「無固定不變性」,所以能累積成就佛道!

「唯識」說「境需因緣」而「識是自性」,是「境無識有」,但把修行「重點」放在「第六意識」的「轉識成智」!所以;說「如何轉識成智」的就是「向唯識」!

「唯心」依「唯識」而把重心放在「第八意識」清淨後的「如來藏」、「自性清淨」、「第九識」!所以只要是重點放討論「第八意識」、「心性」的就是「向唯心」!

【二】

「緣起與般若」的「分別」是為了說明「彼此的關係」!所以方便的分說,必然會交代彼此的關係,比如「是??即非??是名??」就是在說他們的關系!比如依「無常、苦、無我、不淨」與「常樂我淨」的「依待關係」而說他們是「唯名的畢竟空」!

「唯識」是分析而「不講關系」,或是後人不重「彼此的關係」,所以會產生有「對立」、「另立」、「兩者無關」的現象!比如說「無常、苦、無我、不淨」與「常樂我淨」,唯識的說法雖不言明「對立」但會是以「對立」的概念來分析兩者!

「唯心」連分析也不分析,就只在「心性」上打轉!只說「常樂我淨」境界,而不說「次第」!

【三】

「緣起」說「身心無我」、「無實」,所以「身心」一切任何變都應「捨離」!

「般若」不但是「身心」「無我」,「境」也是!所以唯「身心境」一切任何變都應「無住」!

「唯識」說「身、境」是無實,但「圓成實性」為「實有」!而「唯心」說「真心」!

不同點在;「緣起」「無不可捨」!唯識、唯心「有一不可捨」!

以上只是提出「不同系統」的粗略判別方式,而且古今皆能適用!

原則上禪宗是唯心!但拿來印心的「金剛經」是由「緣起」所延伸的「般若」!

先排除「自性有無」而以「修行特色」來說;由「唯心」可以理解「心」是修行的主要修行道場,而由「唯識」可以了解「身心境」的「運作模式」和從「第六意識」的次第下手修起!

「唯心」的缺失,就是把重點放在「涅槃」的「果境」上,卻極少說「達到果境」的「次第」!不過現在很多學大乘的人也是「重果地」而不說「因地」!

「中觀」與「壇經」是不同的思想系統,「緣起中觀」不會去「註解壇經」,而是「反對壇經」!這是以「系統思想」來說,但個人要怎麼解就「無關系統思想」,即使以「中觀思想」來「註解壇經」,「唯心」的弟子也不會「認同」!

「唯識、唯心」是不是「外道」?問題是;很多學「解脫道」的連「依待」「此故彼」的法則也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說;口說「緣起、般若、唯識、唯心」的,也不一定都了解自己所學的「系統思想」,所以不能簡單的以「外道」來論計他!

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人,拿到什麼就學什麼,也先被灌輸「圓融」的思想,從不知「圓融」的是「有為」與「無為」而不是「不同宗派」!也不知「三係思想」的「不同性」和「不同的原因」,當沒有建立「各系的思想理路」時,混雜而說的就會「互相矛盾」,也不會知道錯在那裏,而凡夫又喜歡「只要跟我說就好」的簡單,卻不知道;「簡單」而確立是「質疑」而排除「複雜」後的結果!

「緣起」的「法相」、「萬相」當然很複雜,但由「緣起法」見「性空」、「空性法則」卻很簡單! 萬法當然很複雜,問題是「佛法」不是要我們去學「雜複」的「法相」,迷惑於「雜複的法相」是凡夫的特性,而是要從複雜的「法相」得出的單一的「法性」,安住「單純法性」,能不被「複雜的法相」所惑而如如不動,這才是學佛的目的!「性相不分」或「性相混雜」就會覺得「雜複」!

所以要「就事論事」,而不能「以偏概全」的說誰是「外道」!現在人沒有「古代論師精準的精神」,所以對「現代人」「含混的思想、說法」,只要有心,都能得出「思想」的不同處!只是有時候他們話說得太快,還沒有判別完,話都不知說到那裏了!

我認為;「有自性」、「無自性」是「結論」,而未成就前,說「緣起、般若、唯識、唯心」不過都是「自我意識」的「各別方法」,而大家也都在試著解釋「結論」,也強調自己的「方法」和「結論」是最正確的,但只要把「確立法則」而「實修印證」,「實相就是實相」,「真理不會有二」!

三乘的共同「法則」就是「法印」!「真理」就是依「法則」而得,而「法印」的「法則」就是「此故彼」、「依待」!但「法則」這不是我訂的,所以可以「質疑」「法則」的正確不變性!

『出書或是錄影帶』我沒那麼行,而且很多都是 劉師兄的意見!劉師兄都不敢出書了,我就差得更遠了,況且,一對一的論法會比較接近「問題」的核心,出家上座對大眾說法或出書,只能是原則性的論述,畢竟「家教式」的教育比「班級」制的教導,學者會比較容易受益;「佛雖有二千五佰常隨眾,但嚴格的說;是一對一問答的教學方式」!還有;我說的是「學習方法」,不是說「我在教育您」,所以請不要誤會!

『六祖讚嘆念佛』,我知道不是您說的,但法師或誰說的都一樣要提出證明,而不是把「想像」當證明!即使能證明「六祖讚嘆念佛」,也不表示「六祖讚成求生西方」,因為「念佛」不等於「求生淨土」!

雖『沒反對念佛』,但也不能替六祖表態說「六祖就是讚成念佛」!但六祖至少不讚成「求生西方」,雖然我不一定認同「六祖」,重點也不是要諍論六祖反對什麼,我要證明的是「宗派本來就是會反對他宗」!如果讚成「念佛」,理論上不是應該要以「念佛」來「明心見性」?六祖卻說「本自具足」!更不用說;禪宗強調「不分別、不執著」、「不取、不捨」,如何讚同『有(淨土、穢土)分別、執著』、『有取(西方)、有捨(娑婆)』的「淨土」完全相反的觀點,請想想兩者的差別!這是以「兩個宗派」不同思想的判斷,而不是「自己想」、「喊口號」!

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我是「就事論事」的說「思想」,所以不要拿「口號」或後來「演化」的禪宗或禪功來討論,如果學的人可以接受「後來的演化」而不說「思想理路」!那就請「續繼演化」吧!

佛法的「說法」、「立論」是「依因果」、「依理性」而嚴謹,即使「推理」也要有所依而「合理」,「自己想像」就不必談了!我們以『六祖讚嘆念佛』這件事來說,就會引生以下的問題;

1、提出六祖讚嘆念佛的證明!

2、因為六祖是禪宗,所以六祖讚嘆念佛的理由!

3、「念佛」是念那尊佛?還是「念佛實相」、「自性佛」?

4、「禪」與「念佛」如何相應?

5、『念佛』是不是等同「求生淨土」?

6、淨土是何方淨土?

很多人往往是「一句話」帶過,聽的人也不會去「質疑」,只是以「身份」來認定事情的「對錯」,這就錯失由「思惟」建立「理路」的機會!

我無意指責誰,相反的要讚嘆您<廣博多聞 再一門深入>的方式,很多人不先了解「佛法」的法要就強調「一門深入」,這很可能「一門陷入」而失去「正直佛法」的學習!對這種現象,反而是不必多言的!

我是為了要「建立思惟模式」的「原則」而「質疑」,我也歡迎以「理」來「質問」,而這種方式正也以達到「理明」的效果!

還有;您不是跟我「學習」,是我們都在跟「佛法學習」!

「系統思想」當然是出自「經論」,是把「佛法」歸納出「系統思想」、「法則」,再由「系統思想」、「法則」,選擇自己的「學習的取向」,如果再回到「各別經典」的論述不是不可以,但以「一經」、「一系」的立場來看待「整體佛法」,這是會牽扯「宗派立場」和「個人立場」,對此;我是不需置評的,而確立「學習的次第取向」後,「如何達到」這才是我個人需要的!所以;祝您和有心學佛者,都能早日確立「學習的次第取向」!

『修行不能用第六意識心』???

應該是說不能用相應「我執」的「第六意識」修行!修行就是利用「第六意識」的「了別、功能」,排除「我執」、「妄我」、「虛妄」的來觀察一切法的「本然實相」!

如果沒有「第六意識」的「了別、思惟」功能,人就像「石頭、樹木」一樣,雖然他也具「法性」,但請問「石頭」能成佛嗎?

「第六意識」的「記憶、分析、分別、認識」,就是凡夫能提昇、成就為「智慧」的基本功能!只是他被「我執」污染才叫「第六意識」,而沒有「我執」,就是「妙觀察智」!

您現在所問、所思『自性清不清淨』的問題,就是「第六意識」的「了別、思惟」功能的運作!

這就是我說的;「唯心」不講「次第」,只講「第八識」「清淨後的境界」,所以都講『自性清淨』,而「唯識」就會把『次第』分辨得很清楚!若只聽「唯心」,結果就會是「處處高玄神妙」而不知下手處!

試想;沒有「次第」怎麼達到「清淨」?是讓「自性」自動清淨嗎?如果了解唯識就知道是從那一個識下手修行了!所以;阿貴兄;【次第是很重要滴】!

『無明如何生起』??「無明」就是「認妄為實有」,而因「無明」所以產生「住著、貪愛」、「煩惱、造業」,而「實有」就是「自性」的「特色」,很矛盾的;如果要追求「自性清淨」的境界,需要先「捨離」「實有的自性執」,所以;唯心所「追求」的正是他要「捨離」的對象!

我說了老半天怎麼您又把「念佛」跟「求生西方」混在一起?如果主題是「六祖讚不讚成求生西方」,那「說六祖讚成的」要跟「六祖」對質不是跟我!如果說要「六祖」讚成「念佛」,也要提出證明,跟我對質有什麼用,再說;我已提出壇經和禪宗思想作為證明,還要「對什麼質」?而且,我的重點是「宗派都會各有不同」,去對質六祖「讚成什麼」要幹嘛?

「無自性」不是凡夫「無不無」的概念,是「依緣而變」、「依緣變化」,「能變」就不是「固定」;「依緣」的也不是「自己會變」!

若說「無」;卻能「依緣而聚生」,說「有」卻「會緣散而滅」!所以「無自性」是「無固定不變性,無單一因緣性」;會如此,是因為「無主體」,重點是;是由「依待關係」的「法則」而得出「無自性」的結論!

而「有自性」則是「有一不變主體」,是「不變主體」的概念,這也是「唯心」老是強調「自性本自清淨」的原因,而「本自」就是「根源、主體」的概念!

「會污染、能清淨」就是因為「空無自性」,也因為「空無自性」,所以凡夫能累積成佛,所以說「眾生皆有佛性」,而「佛性」;「緣起」會說是「成佛的可能性」,卻不會像某些唯心者,會自動擴大延伸到「原本就是佛」的「佛慢」!

所以「無自性」會說「一切都是依因緣決定」,根本不會說「本來清淨」、「本自清淨」,而「會被污染的」說「本來清淨」也沒什麼太大意義!

六祖當然不會反對各法門,也無從反對起,但會對他的弟子說「他也讚成求生西方」嗎?如果會,那就捨禪宗歸入淨土就好了!而且;六祖是說出「禪」與「淨」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特色」,您硬要把不同特色的混起來,豈不是要他們吵起來,我先前的留言,不是已經說出他們不同的「特色」了嗎?

我的留言,就是提出「緣起無自性」與「唯心有自性」的「不同」,以「緣起」、「般若」對「唯心、自性」提出質疑!提出質疑就是對「自性說不符合緣起」的「正面回覆」!

除非有更合理的論述,否則我現在反對「唯心」、「自性」的思想,也因為學的是「思想系統」的佛法,所以不說「單一宗派自己」的「一貫性」,如果要說也是「整體佛法」的「一貫性」,如果要了解「壇經」的一貫性,那就要請問禪宗的弟子了!

市面上,以「唯心」、「圓融」來解釋「緣起」的比較多!而真正學緣起的,在根本思想上就反對「唯心」了,又怎會去「解釋六祖壇經」?

「緣起」是「我的選擇」,自然會自認為緣起是「正知正見」,但我可沒說這是所有人的「唯一選擇」,我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給您參考,而且,如果那一天有比「緣起、般若」更「合理」的,我隨時可以改!

「緣起、般若」、「唯識與唯心」只是追求真理的不同理論、方向、方法,而要追求「真理」,就要看能不能在不同理論中抉擇他們的「合理性」了,而會「附佛外道」的是「人」不是「理論」!

『用清淨自性修行可以事半功倍 用第六意識心修行則事倍功半』???

凡夫的「第六意識」是相應「我執」,所以是以「自我標準」來看待、應對一切,而「第六意識」的特色就是「對立」、「對比」,這不能說是錯誤,反而要利用「對比、了別」的「功能」,【捨離自我意識、我的認為】的觀察「身、心、境」等「一切法」的「本然實相」!

所以說;修行是利用「第六意識」的「了別功能」,捨離「自我」的去觀察一切法!捨離「自我」的去觀察就是「無我」;「身、心無實、無我」就是「我空」,「身心境」「無我、無實」就是「我、法空」!

所以說『用清淨自性修行可以事半功倍;用第六意識心修行則事倍功半』的話是錯的,因為【已「清淨自性」就不需修行】了,而修行就是在「捨離」「第六意識」「我執」的成份」,所以;如果不知道捨離「我執」,要【以「我執」達到「無我」】這更是不可能的!

「中觀」與「壇經」是對「同一真理」,但是「無自性」、「有自性」的不同認知!

以緣起、般若來說;只要有「一絲自性執」就無法「解脫」,不能解脫就是世間法!所以,任何理論,只要能達到「無我、無實」、「無得、無礙」的境界,就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以「唯心、唯識」的方法,最後能達到「無執」的境界,就不能說他是「外道」!

換句話說;不能以理論來說誰是「外道」,應以「能不能達到結果」來論是不是「佛道」,這是比較公平的說法,因為;在未成就前,所有的法門都是「方便法」,只是有的是「方便法的方便法」而已,但不管那一種方便,他就只是方便!

是不是外道,也不是我判定的,或許我修到證「勝境」時我可以告訴您,也會知道「自性」是有還是無!但還沒有「印證」時,所說的一切不過都是「意識」的推論,只是「推論」的「合不合理」而已!

要說差別;我是依「法則」不是依「經文」來「印證」,但是如果連「推理都不合理」了,這還能相信嗎?若還是要堅持相信;那就只能相信「非理性」的「神祕」了!所以在還沒有提出「比我現在所學的更合理」之前,我「暫時」的依「緣起無自性」修行!

「第八識」是「法相」,「能清淨」、「轉化」是「法性」,「如來藏」是轉化的結果!

一切依「緣起」的都是「法相」,而依「緣起」的都有「法性」,這個「法性」就是「空無自性」!所以稱為「緣起性空」、「緣起空無自性」或「緣起無自性」!

『你若真懂得清淨自性 那三藏12部經 都可以不用讀了』???其實我們都應該要「清醒」些,不要老是說自己還沒達到的境界,「想像佛的境界」也是「妄想」,對修行是沒有幫助的!

問題是,真的懂「清淨自性」嗎??「自己解脫」了,自然不需三藏十二部經,但未成佛的眾生,需不需要說「三藏十二部經」?

對「需要三藏十二部經的凡夫」說不需「三藏十二部經」的境界,有何意義?修行又不是「喊口號」就能成佛!

對於「念佛」的問題,「念佛實相」的「念佛」是念「實相」,而「實相」是「處處無非法身」,所以「指月錄」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當然「西方」也具「法身」,但是當下即是「法身」而不是「西方」才有!

人的「身心」也是「萬法之一」,境、他人,存在的一切都是「萬法」,而「處處無非法身」,「法身」是說「法性」,是以「身」的「能生」來表法「法性能緣生萬法」,也由「能生」見「法性」!這是「身、心、境」一切存在的「相同的理則」!所以「身、心、境」「有情、無情」都有法身,只是人因為有「情識、了別作用」所以「能累積、圓滿悲智願而成佛」!

就「六祖反不反對求生西方」這件事來說;應該以「六祖的說法」、「禪宗的教義」來「質疑」「法師的說法」,而不是質疑我,我只是提出六祖的說法來說明「宗派間;破他立自的本色」而已!

「假設」才是「質疑的態度」而不是「預設」,「預設」的只會引起無聊的論諍,那就不必浪費生命!以權威、身份的「預設」條認定「對錯」,這不是難事,問題是有何意義?不是說「依法不依人」嗎?連「真理」、「佛」都可以質疑了,還有什麼「人」或「說法」不能質疑?討論法不是比較重要嗎?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色、音聲」是指「有為法」、「法相」,簡單說;認為「法相、三十二相」就是「佛」,而只是追求「表象」的,是見不到「法性佛」的,擴大來說,著住「一切法」的表象是見不到「法性」的!

先不說是不是已開悟,就算「開悟的聖者」更會因為「眾生的根機」而分立宗派!

不管是以「眾生的根機」的角度;還是為了「度化」來說,「分立宗派」都是常態!

「聖者自己」已證悟「法法平等、無礙、無得、無相的真理」,那來的「宗派」之分!但對階段性需求的眾生而說,怎會不說宗派?所以要把「凡、聖的不同角色」分別清楚!這種「凡聖不分」的現象大乘常見,忽略了「因地的修學」,卻把「聖人」的境界當口號!

雖然我知道的「慧律法師」沒有「博士」的頭銜,就算有;如果「博士、長老的見解」就是「理所當然」的,那「六祖」的身份的見解不就是「理所當然」的「理所當然」?

「博士、長老的見解」的「理所當然」大到可以替「六祖」的「理所當然」表態,這也很奇怪!請問「佛」、「六祖」是「什麼博士」?

不必是「博士」也可以成為六祖!「長老」提婆達多,也會「出佛身血」!所以「學佛」在「是不是正見」,不是「身份」、「經歷」!

「真理」當然是一,而「緣起般若、唯識唯心」是追求「唯一真理」的方法論不同!不止如此,原始的部派佛教也是如此,重點是如何得出他們的「相對合理性」!

「思想系統」只有「二系」,「緣起、般若」是「無自性」,「唯識、唯心」是「有自性」!也就是大乘的「空、有」二系,而以大乘說;「緣起是根本佛法」,而有「般若、唯識、唯心」三系!

我所謂的「一貫性」,就是與「緣起」能「貫徹」而不違背的佛法!而選擇「緣起」,是因為他的「合理性」!選擇「般若」是因為他與「緣起的一貫性」!

如果要以「歷史」和「結果」論,大乘或許也有成就者,但至少沒人敢說他自己是成就者,會說的;要不是「自大貢高的佛慢」,就是他的弟子或信眾的「封神」,而儘管大乘貶抑「二乘」,但因為「緣起法」而「入流」的二乘聖者,在佛世卻是比比皆是,可見「緣起法」的價值!

而「緣起」與般若的「無實、無得的理路」是相通的,只是「運作的對象」不同,而唯識的「圓成實性」和「唯心」的「自性清淨」都是「實有」,這與「緣起、般若」的「無實」就有「根本」上的不同!

『緣起 唯識 唯心 哪個才是上乘法』??? 既然知道『人有根機 才分大中小乘』,就應該了解;適應自己根機的,對自己來說就是「上乘法」!不適合的,再上乘也無法受用!

「緣起、般若、唯識、唯心」不是在討論那個才是上乘法,是在對「唯一真理」的不同質論,以思想來說;就是對「自性」是「空」、是「有」的擇法辨證!

「緣起性空」是總網的大原則,也是「分析、歸納」的方法,而「分析、歸納」就是說「緣起法相」與「法性空」的關係!

「緣起性空」是理,「八正道」是實踐,所以也稱「緣起中道」,「理路」是「止觀」時由「正見」、「正思」與「正念」而建立,即使是「正見」也需「正思」的輔助才能把「概念」化為「觀念」!

與人討論,就要看討論的是什麼,如果是「經文」,那就得以經文才能「對談」,我不善於「辯經」,要論就論「什麼是合理」,因為找出不同的經文來辯論,就是在讓「大藏經」打架!

理解佛法的「思想系統」就是「原理、架構」的確立,學佛是「修行」,「學術」是輔助修行,研究「原理、架構」是為了修行「方向、理路」的確立,不是為了「辯論」!

『誠..最接近第一義諦』???拉我信教的都很「誠」XD!我認為「如實」「最接近第一義諦」!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的定義:

「自性」是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

「佛性」「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是成佛的「因」!

「常樂我淨」是法身所具有之「四德」、涅槃之功德!是成就的「果」!

而「不執著、無分別之心」也是「無相的果境」!

「不變不改」之自性,會「能變、能改」的得證涅槃「常樂我淨」的「四德」???

「不變不改」之自性是「不執著、無分別之心」;怎會出現「有執著,有分別之心」???老問題一個!

『打開被染汙的<自性 佛性>』、『<清淨自性> 這個不悟 說再多 你也不懂』??如果沒有「次第」,就怕愈說愈不懂!

禪宗如果「不能懷疑佛的存在」,那就真的完了,「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那有「設預範圍」的疑不就是有「設預範圍」的悟??這是偏向「淨土」的觀點!

「五蘊無我」,不是「沒有身心」,是「五蘊依緣無實」!

老話一句,我是以「系統思想」為修學主導,討論的是「空、有」系統,所以不去論述各別宗派!

論法可以只「提出問題」的「破他」,也可以自己「提出立論」,更可以提出「問題和自答」,其中第一、二最簡單,但真正有益的「論法」,是針對「單一議題」的「深入探討」,是「擇法」式的論法,而不是「廣泛」、「含混」,只有「深度」不夠才會說「廣度」,所以真的要「得法益」,是一句句以「理事因果」來質論,除非是「對單一議題的論述,混雜式的長篇大論,就很難精要的深入了!

比如以『自性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主張來說;

先說明「自性」的定義;「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佛學大辭典)!

【唯識】對「污染」的稱為「識」,對「清淨」稱為「智」!「第八識」污染的稱「阿賴耶識」,「第八識」淨清稱為「大圓鏡智」或「如來藏」!

所以以「唯心」的「自性清淨」來說;除非認為『阿賴耶識是清淨的』,否則說『自性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是錯的!應該說是三性的「圓成實性」或清淨的「如來藏」是「自性」!

「污染」是因為「我執」,「我執」是「妄執實有」,而「自性的定義」就是「實有」,所以凡夫不止「第八阿賴耶識」是「有自性」,存在的一切都是自性!

「緣起」則認為;只要有「我執」、「實有」就是「自性」,不管他是「身心或一切」,所以「妄執」「第八識」或「如來藏」為「實有」都是「自性」!

而「八」的「能清淨」就是「變化」、「如來藏」需經轉化才能得,這都違反了「自性」「不變」的定義!卻符合「無自性」的定義,所以都是「無自性」!一句話尚且如此,太多含混的又如何「深入」「法理」、「法要」?

「唯心」是「唯識」的發展,而重點放在「如來藏」的「果境」,是不說次第的,學的人如果沒有【「唯識」的基礎】,就會覺得「高空空泛」!

而「唯識」的特色是「各別的分析」,也依「分析」的結果付予不同的「名相」,學的人,卻因為眾多的「名詞」,所以常會感到頭昏腦脹,既使把名相都背下來,也容易產生「把分析的不同結果」各別「對立」起來,所以要不就是陷入「文字障」,要不就是產生「對立」的法理矛盾!

「緣起」的「分析」是為了看清「彼此關係」,以緣起法則來看「唯識」,就能看清楚「唯識」的理路,比如「六七八識」,唯識是以「各別」來認識他,但緣起會認為「六七八」是「同一意識」的「不同功能」!

比如說「妄認」;「認」就是「六」的功能,而「認」也可以「認實相」,所以「六」是通「現量、比量、非量」三量!

而「妄」就是「七」的特性,「八」就是「過去妄認的經驗印象記錄」!

若「六」「認」的是「實相」,「前五」的一切都會依「所認實相」來「作為」,所以叫「成所作智」!

沒有「妄七」的六,就是「妙觀察智」,無妄,所見一切是法性平等的「平等性智」!

接收的不再是妄認的,沒有妄;也不會再受妄的干擾的因素,一切只是「如實來、如實往」就是「大圓鏡智」!到了完全清淨,有人說是「如來藏」,般若會說,一切不過都是戲論!

「涅槃境界」是「無分別、不執著」的「無相」,但修行的因地卻是「有分別、不執著」,也就是不以「我執」來「分別」,因為「我執、非我執」、「實、不實」就是一種分別!沒有這分別,是不可能達「純淨不分別的無相」!

所舉「美女」的比喻,「美女是境界」,「不了解法相境界無實的道理」就是「無明」,因「無明」所以「執實、住著境界」!因為是「無明」所以才「自心攀緣」而啟生死流轉!

「如如不動」是清楚明白境界「無實」所以不動心!

「無無明」是說「無明」也是「無實性」!

「能覺會迷」就是因為「無自性」!

『而起的迷心並不是自性』,這是「分立」的概念,覺迷是「狀態」!起妄稱為迷,覺知就離妄,修行就在培養「覺」,而「覺的時間」也愈長愈好,最終當然是「不退轉」!

凡夫的「迷」、「覺」都是「依因緣」才能啟動,不是永遠的「迷」或「覺」,所以都不是「自性」,至於聖者的「覺」也不是「自性」,因為「涅槃界」一切皆「戲論而畢竟空」,無所謂凡夫概念的「永不永遠」、「覺不覺」或「有一可得」!

如果把他當「自性」那就不離「凡夫概念」!而「無一可得」的,說「無自性」也是「方便」,只是這是以「涅槃界」來說;,但在「凡夫因地」無法否認的;說「有自性」是比「無自性」更容易趨向「執」!

因為『迷心也會依緣起」所以要以「定慧、止觀」培養「覺知正念」!

以「自性」的「不變定義」,自性沒有「能所」,因為「能所是依緣」!

如果說「自性如如不動」,如何說「自性能生萬法」?這就回到「怎麼生」的話題了!「不動」的怎會生出「會動」的?

若「無明」是「唯佛能知」的;那我們凡夫如何「破無明」;「除貪愛」?

譬喻雖沒說「人人都是佛」,確實有「唯心」的人是這麼說的!雖沒說「人人都是佛」,但說「本自清淨」,而「本自清淨」的就會談到既然「本自清淨」如何會污染?「會一念無明」怎能說「本自清淨」?

為什麼「本自」不能保持「清淨」而讓「一念無明」產生?「再清淨」後誰敢保證以後不會再「一念無明」?「會一念無明」怎不說「本自無明」?唉!問題太多!

「金沙」能洗煉成「純金」,還是「自性不變」嗎?「本自清淨」是「金沙」還是「純金」?是「金沙」就不是「本自清淨」!如果是「純金」怎會變成「金沙」?如果不能得答案,誰敢保證「純金」再變成「金沙」?

重點是;不管是「純金」變成「金沙」,還是「金沙」變成「純金」的關健;「無明」是什麼!如果理解「無明」的特性,就知道是「自性」還是「無自性」!所以先把什麼是「無明」釐清再說!

「不動」不止是「心」,「一切萬法」的「法性」也是「不動」!

「心的不動」是「覺知、無礙萬法」而「不隨境轉」,「一切萬法」的「不動」是萬法的「法性」無謂「生滅」!

而觀「一切萬法」的「法性不動」,也是「心能不動」的原因,這不是否定「萬法」或「性相的對立」,是說要在「萬法中」「安住萬法的法性」!

理是如此,但還是要強調「次第」的重要性!

既然『無所執、無所着、無所證,離能執、離能住、離所住、離所執』,那「清淨自性」能不能離?不能離就是「執」,能離;就是「無自性」!

……………………………………………………………………………..

如果『阿賴耶識稱為自性』那「如來藏」稱為什麼?

『自性還是要經過修練才能成佛』,這比較像「無自性」的說法!以自性來說;「自性」是「不變」!因為連定義都不清了,誰會了解?

當然是「文字遊戲」,這是不敢離「緣起無自性」,又要圓融「自性」的結果!必然是???

第八識「含藏」識不是「無明」是「無記」他只是倉庫,「七」是「虛妄我執」,「第六識」以「七」的「虛妄」來分別才會產生「執著」!!

唯識唯心所偏重的「第八識」,是偏重說「清淨後的境界」不是「污染的第八識」!

「清淨後的境界」對正在污染的凡夫來說當然是「深不可測」、「玄」,但真正的關鍵是「第六識」,因為沒有「六」的轉,「八」永遠不會清淨!

「自不自性」關鍵點不在「第八識」;

凡夫執著一切「自性」!唯識說「身境無自性」而「圓成實性」是自性!唯心說「清淨後的境界」是自性,「緣起說一切無自性」!

是不是「慧律法師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您自己的看法!那您可以分十三或八大宗的原因嗎? 「分宗必有其需要,而方便法也有方便的方便」,我不是六祖,我不能替六祖說什麼,我只會從「法義」「所說來論斷,「自己想像」或「預設」的不是我的風格!

『唯識唯心能成為佛菩薩』??

如果是大乘,就算是具「般若慧」,還得有「悲、願」的功課要完成!所以不能這麼簡單的說『唯識、唯心能不能成為佛菩薩』!

解脫道所依「緣起性空」,而以緣起說,「有自性」就不能解脫!

論法沒什麼「諍無諍」!不論法如何顯「正理」?論法擇法怎能說是「諍」?不去擇法,佛也不會成佛!各自提出見解,那會有什麼「諍不諍」,又不是辯贏有獎金,有什麼好辯的?

如果「各個系統都認為他們是合理的」那就提出論述啊!我的論述不是不斷的在質疑「自性」的「合理性」嗎?認為「有自性」的也可以提質疑啊!但基本「定義」要相同,否則說黑是白的「立基不同」,就說不出什麼了!

<由法相見法性>法性有「世間法性」和「出世間法性」,「世間法性」就是緣起的無常變化,非單一因緣組合,這是能在世間得到的,比如「呼吸」是「相續變化」,也是依身體的各種器才能呼吸!而「出世間法性」也不是與「世間法性」無關,相反的就是要從「世間法性」得出「出世間法性」,也就是說;能「無常變化,非單一因緣組合」,就是「出世間法性」的「無自性」、「無生」!

「如果沒有法性 一切都將成為執常」不是「斷滅」!「執空」才是斷滅!

自性不是「有無」的概念,是「實不實」!「法性」「能生滅」的「理則」是「常」,但會因緣滅所以不執常,會因緣生,所以不會執滅!

「法性」不是「法相」是緣生緣滅的道理,塵空不塵空都是法相,「塵空」的「能依緣生滅」就是法性!「業識」的「能緣起」就是「法性」不是「又來」,法相與法性不是兩個,一個是「會生滅的現象」,一個是「現象生滅的道理」!

如果會變化,就是無自性,如果有一不變的,就是自性,所以;讚成「有自性」的就要提出「有一個不變」的「什麼」出來證明!

上面不是說『若說「無」;卻能「依緣而聚生」,說「有」卻「會緣散而滅」』?所以「說有、說無」都不對,如果認為「無」就是「住於無」而偏「斷滅」,若說有,就是「住於有」而偏常!是說什麼也「無住」!而無生就是「無自性」!

觀照如果是依緣起,就是「無自性」,觀照是覺性、是功能,也是依緣起觀,只是能不能自覺「依緣」,不自覺的就會認為「自性」!

離能執、離能住、離所住、離所執是「修因」!無所執、無所着、無所證是「結果」!「修因」要時時觀照!

所說的「清淨自性」如果是果,果依「修因」而得,依因得果就是「無自性」!

『楞伽經說<妄本無因>』??「無明」就是「妄因」!

最細微的無明就是執實而不知不覺,細微就是不知不覺的程度,那是有修止觀才會知道的!

知幻即離,「能離」就是因為「無自性空」、「空性」!

一切無非因緣現象,所以『增減、來去,不是「實體」的增減、來去』,若是「實體」的也無法「增減、來去」!

反而可由「法相」的「增減」、「來去」現象、「變化」,見「無實在、固定、不變性」的「法性」!

這「不增減、無來去」的「不、無」,就是指「無實在不變性」!

於法相「增減、來去」中,悟見、安住無實法性,就是「超越凡聖」!

話頭的『目的是起疑念疑情疑團』!是由「疑情」集中專注,是以「專注」離「我」而現「如實相」,專注就是「止」,現「如實相」就「觀」,不是拿來「問答」的!

「質疑」是「假設」不是「預設」,「方便」也是依「預定」來說!「預定」也需經「質疑」的「假設」來確立!

有「預設」對、錯,那就不用論了,反正「對錯」已定!而「假設」對、錯的「求證」就會讓「真理」愈論愈明!

什麼是「方便」?我們以1、2、3來比喻,如果3 是究竟,2就是1到達3的方便,如果2走向1,這不但不是3的方便,反而是3的「隨便」!

我們以「妄本無因」來比喻!

「首楞嚴義疏注經」說【妄本無因】!

「楞嚴經」、「注大乘入楞伽經」、「首楞嚴義疏注經」、「宗鏡録」是【妄元無因】!

「雜阿含」說「我論因、說因」!

這就是我說的,要找出不同的經文來「辯論」,就是在讓「大藏經」打架的原因!

我也看不出「無因」是「有因」的「方便」,或「有因」是「無因」的「方便」的「方便需要性」在那裏!

而且就算「妄」的原因是「細微無明」,也不能直接說「妄元無因」吧!又為什麼不說「細微無明是妄因」?

如果是「最細微無明」,不是已回答「自染心如何而起」了嗎?怎麼說「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或乾脆說無因?

以【分析認識】分別「無明」,才會把「無明」切割式的細分的說「細微無明」!這是「唯心、識」以「分析認識論」來「判別」的方法,這與緣起的「因緣關係」的「緣起認識論」不同,而緣起的分析也是為了「為了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

要以【緣起】說;「明就不是無明」,「無明就不是明」,沒有那麼複雜,沒有「明幾分無明幾分」,只有「時而覺、時而迷」或「能不能一直保持」「明」的「覺知」,就像「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燈明就是明,那還會說什麼「最微細的暗」?要說微細也是指「覺知力」!

「知道無實」就是「明」;「無明」就是「認妄為實」,那來的「幾分實幾分不實」?說能覺知幾分倒是真的!

「無明」的「認妄為實」才會產生「貪愛」,所以重點在如何保持「無實的明」而生不起「貪愛」!「明」是「正見、正思」,能提起「正見」的「正念」就是「覺知」!

我是說質疑「說法」,不是質疑「個人」!任何「個人」如果認同「六祖不反對求生西方」的「說法」,那就請提出「六祖曾讚成求生西方的證明」以示「負責」,而不要只是「個人想法」!

至於「念佛」也是一樣,我雖「念佛」但「不求生淨土」,也認同「適合求生淨土根性的人求生淨土」或各別不同的根機的各別法門,但我不認同「真理」可以不合理的混雜,否則;就不會有「空有之諍」!

雖然「根性不同」看法不同,需求就會不同,而「合理」是我的需求,別人怎麼說,不關我事!

我也從不認為「自己最對」而別人都是錯的,有不同角度的是個人和適應的法門,但「真理」只有「時間; 空間、當下」的「不同角度觀察」,沒有什麼「個人」的「角度同不同」問題!這是我的角度!

「假設」是「質疑」的「學習」方式,您說的「博士、長老」的「身份」就是一種「預設」!所以應回到「就法論法」,不需說什麼「身份地位」!

我知道您在說什麼,也沒有什麼誤會而是「提醒」,因為您提出「博士、長老」的「立論」,所以自然要提出「對比」來「破」,這「立破」就是由「質論」「擇法」的方法論,不是誤會什麼! 而追求「理性」、「真理」最大的障礙,就是感性的「預設」和「權威崇拜」!

倒是您誤會了我質疑【「佛」、「六祖」是「什麼博士」】的「打破權威角度的目的」!我是以「佛」、「六祖」是「什麼博士」的「立」?來「破」您提出【「博士、長老的見解」的「理所當然」】的說法!

每個人當然有「個人的角度」,但總要有所「依歸」吧!總不能以「各人角度」為理由來無限擴大吧!說法也要有所「依據」啊!我也說;任何人提出「證明」我就相信啊!只是「人」的「自已想像的認為」我不接受而已!

要質疑見真理,我的角度是「合不合理」,誰說的或是誰的角度都不重要,所以,我覺得浪費太多時間在「先預設」還是「合不合理」的議題上,希望以後都能以「就事論事」,任何人的「個人想像」或「預設圓融」的說法,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這不是針對「個人」是「通案」,這也是我的角度!

「合不合理」是「得到相對合理」的方法論,如果認同「合不合理」,那就不需再「強調是誰說的、說的身份是什麼」,就只是「合不合理」!

要完全了解「緣起 般若、唯識、唯心」自然不是那麼容易,我只是提供我所知道「他們的不同特色和原則」,以此原則來看,大約也能得出所說所學是那一個係統,也會知道如何去印證他們的「合不合理」!

我也不只是學術,否則我不會只選擇「緣起、般若」,反而是強調圓融的,比較相近「學術」,因為「止觀的擇法」,只會「捨妄存實」,不可能「妄實混雜」!要說「修行」,若以「緣起、般若」來說;理論所說的結論是「無實、無得」,方法就是「捨而無住」,所以修行的方法就是;對「所說、所出現的一切」都是「捨而無住」,根本不需在此說什麼「自性」、「無自性」,反正「說什麼都要捨而無住」!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如實也是誠的表現』???應該說「誠」是「如實」的表現,因為「如實」是「法性實相」,而一切都是法性的緣生!「誠」當然很好,但也可能是帶有「目的」的「誠」!所以我以「拉我信教的都很誠」來比喻!

「自性」的定義:

「佛學大辭典」: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

「佛光大辭典」:「自性」指自體之本性。法相家(唯識家)多稱為自相。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為自性。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所謂自性,唯指事物本身不通其他的性質,或稱一切法不可言說處為自相、自性。

「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

「涅般界」是證入,是超出凡夫的「意識思議」,但「證入的理法」可以「推理」!「理法」的「推理」就像是「看地圖」,「涅般界」的「證入」,就像是到達目的地,對「到達目的地」來說,凡夫的「看地圖」一切都是「戲論」!]

我要強調的是「涅槃四德」是之功德是「涅槃界」的【果境】,「因地、次地」是什麼?凡夫談論「涅槃界」是不是「自性」就真的不足以配「涅槃」二字了!

我習慣談如何達到「涅槃界」、「果境」的「因地、次第」,所以,我不在乎「涅槃界」、「果境」是不是「常樂我淨」、「自性」!

而依「無自性」的結果是「有自性」,除非這個「自性」就是「無自性」,如果是,那談什麼「自性」?而依「自性」的定義來說;也不符我所知道的因果!

解脫道的「答案」是「緣起無自性」!般若的答案是「畢竟空」!唯識的答案是「識有境無」!唯心是「自性清淨」!但知道光知道「答案」是沒有用的,是要親自去印證!

「五蘊、身心實有」就是「解脫道」的「陰魔」;「有所得」就是「般若」「陰魔」!「唯識」把「緣起」認為是「陰魔」的「識有」當「答案」,「唯心」把「般若」認為是「陰魔」的「有所得」當作「自性清淨」!

我所問的是「推理」的邏輯問題,不需「已證已證」才知!您的問題是把「法性」與「法相」兩者對立,是「分析」而不是「因緣關係」來看待他們!

不是『沒有<性> 如何依緣生滅』,「依緣生滅」的是「相」,「能」依緣生滅就是「性」!

「依業流轉」是相,「能依業流轉」就是性,因為「無實、無性」,所以才能「依緣生滅」、「依業流轉」!

「無情物」不是「流轉」,是「生成異滅」、「成住壞空」不是「生老病死」,但有情無情都是「依緣」會「生滅變化,因緣聚散、無實無性」!這就是有情無情共通「法性」!

「業識」是「相」,但「業識」的「能生滅」是「特性」,是「無固定不變性」的「無性」!這是以「自性」「不變」的定義」來說的!

『佛經中也見不到「推理」』??「佛經」也見不到「實事求是」這句話!!「佛經」見不到的太多了,但佛經以「推理」、「舉例」讓弟子了解的「情況」更多!

我學的「緣起」是「無自性」,是對「唯一真理」的「擇法」不是「宗派的圓融」,要圓融也是「性相關係的圓融」!

我學的「緣起」是「去蕪存菁」的「擇法」,不是「預設通通都對的圓融」!

我學的「緣起」是「依待關係」的「無實」,不是「分析的對立」!

劉師兄所說的,是「空」「同質」「不同量」!但「緣起般若」與「唯心識」是「空」、「有」的不同,這是不一樣的!

如果「質不同」為什麼能「解脫」?要說小乘「所證的不同」,小乘還說「大乘非佛說!不以「原因」而以「自我宗派」來論他人的,就是「我對他錯」的原因!

大小乘的不同,是大乘多了「悲願」的功課,所以說「量不同」,大小乘的相同是「般若慧」的「質」!如果不知道他們所修的課目的同與不同,那修的是大乘還是小乘?

「論法」,我認為可以「假設」,但「預設」就沒法論了,也必有「諍」,對這種現象,就要看態度,如果態度是「貢高」的那哪有資格「論法」?,要嘛不理,要嘛直接來個棒喝!

會「現象生滅的道理」就是「法性」,所以說「無常、無我、無生」就是「世出世」的「法性」,對「無常、無我」,各係都是共同認可的,但對「無生」;緣起說是「無自性」,「唯心、識」說是「有自性」!

以「自性」「不變的定義」來說,「無常、無我」必然「無生」,如果「自性不變」,就不會是「無常、無我」了!

如果把「自性」說是「不變的道理」,那「無常、無我」也是「不變的道理」,「無常、無我」也會是「自性」!

這不能以「自己認為」的「自解」,或沒有依歸的「自我體認」來認定,佛法的名相都有他的「定義」的,而法印是「三乘」體認的依歸;如果大家都可以「各自來定義」或隨「自我的體認」的跟著感覺走,就是各說各話了!依自性不變的定義來說;你要把「無生當自性」是不通的!

如果把「自性」的「不變」解釋為「會變化的道理不會變」,要這麼說;「會變化」的是「法相」,而一切「法相」都是「無常」,難道也要說「法相」也是「自性」?「唯識、唯心」會這麼說嗎?

「會變化的道理不會變」,緣起會說;「會變化是因為「無自性」,這個道理永遠不會變!但「自性」的「不變不改」不是指道理,是指「本體」定義!

「戲論」是因為「依待」,「因為有所以說空,因為空所以說有」,這是為了「說空破執有」、「說有破執空」,是為了「捨離執著」的「對治」方便說,在達到完全「捨離」的境界時,那些「對治的言說」都是戲論!

【「不變不改」之自性,會「能變、能改」的得證涅槃「常樂我淨」的「四德」???

「不變不改」之自性是「不執著、無分別之心」;怎會出現「有執著,有分別之心」???】

這不是「最細無明如何轉智慧問題」,是問「不變的怎會出現會變」的問題,「不變的出現會變的」不變的是不是變?這是要證明不是「自性」,是「無自性」!

既然『即使了解萬法之本無常性,這些也都離不開十二因緣;因謂都不離十二因緣,因此攀緣十二因緣』??請問「萬法」中「石頭」的「識」支、「六入」支、「愛」等支在那裏?

業識是根本無明!存在就是「相」,能生滅就是「性」!

『何況佛經只說識,不知何謂業識』???

「大寶積經」:造惡「業識」。「大乘顯識經」:善惡「業識」不淳淨。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寶積經、佛説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族繁不及備載,經典處處說「業識」!

若「無識」就無「業」,「有識就有業」、「離識就是轉智」!

「辭典」都是大德的的考證,如果不能作為「共同定義」,「個人」的看法能作為共同的定義???

「辭典」是名相的註解,不是什麼「個人見解」!也會引述經論來證明所說的正確性,所以是很重要的「工具書」,好好的利用他,可以讓學的人「不用花太多腦筋」!

理通不去證是個人的損失,但理不通,要證什麼?

人能成佛是因為「有情識作用」!「如來藏」是「常」,怎會讓一切萬法「無常」?

世間是「對待」、對立,出世間是「絕待」、「絕對」!

「絕待圓融」是「淨土法門」的「禪淨融合」的思想!是論述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一切經典都是依「根性」的方便!佛陀時代,有很多「外道」來學習佛法,而為使他們了解,佛也用「外道」的名相來解釋,而弟子也用「外道」的名相來理解,所以佛世當時就漸漸的有「空、有」的派別!

不止「法」是如此,戒也是這樣,佛涅槃後「大迦葉」和「阿難」對「戒律」就有不同的看法,阿難是依佛說「小小戒可捨」一個是保守的「已制就要守」,當時尚且如此了,在經過歷史的流傳的變化下,誰能證明「經典」都是「佛親口說」的?所以我不取「經典」而取「系統」、「原則」、「合理」的原因就是如此!

比如「佛說無我」,但因為眾生害怕無我,認為無我」「誰在修」?我在那裏?所以也會方便的說「我」,但最後修行到關健時,就會發現「我就是無我」,這在佛的教育是常態,問題是,對正在「沒有我不行」的階段說「無我」,他們是無法接受的,而後人又只接受「只要是佛說、經典就是對」的觀念!

我說過;我是依「句」來論的,如果是理路相通,一兩句話就能判斷,不必長篇大論!理不通的,說一輩子也不通!如果是「預設一定是對錯」的看再多也無用,何況;法師的錄音影帶,我也聽、看過不少!

佛法「深不深」不是理論,是怎樣培養「覺知力」,或能不能在「觸對境界」時提起「正念」,和如何讓「實相呈現出來」這才是深奧、艱難,理論說的再高妙,不過是凡夫「自我意識名言」的文字遊戲而已,要修行,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一輩子的修行法門,之前我也提問過;【既然「無所住」,那「自性」住不住?】如果「住」就不是「無所住」,如果不住,還談什麼「自性」?這麼簡單的邏輯,還要想,那就???了

如果有情無情都分不清,那就不知道要說什麼了!!我也不習慣「無依據」的「天馬行空」、混雜,這大概是質疑、擇法所養成的習慣,不管如何,至少有保障些!法是要聽得懂,作得到,所以阿貴兄,如果「說法」您聽不懂,那最好「請問到底」!上幾篇留言,我已把我的理、次第、因果,實際操作說出來,如果是我說的,若有問題,可以提問!

唉!我本來就不想回應您,其實跟有「預設立場」也沒什麼好討論的,大家養養魚就好了嘛,何必說這麼多?

是你說經沒有說「業識」,所以我把引經文證明有,你還要硬拗「什麼把唯識、業識弄混亂」,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再引些經文來證明,不過;我覺得沒有必要!

你連「唯識」說「業識」也不知道,你還批評說別人「弄混亂」,你要不要先查一查再下定論?否則就不只是「混亂」,是接近「毀謗」了!

你不是要引經嗎?所以我貼出經文來證明,對不想論法的,「貼出經文」是好辦法,但就怕硬拗!

我是不夠深入,但至少知道告訴你「無明」的「微細」是依「覺」來決定!

我是不夠深入,但至少知道十二因緣說的是「有情」的「生死還滅」不是「無情」!

我是不夠深入,但至少知道「佛」會說「若我已證悟,會引導您進入懂的境界;若您已證悟,請將您的證悟教導別人」!

您夠「深入」,所以連「深沉深細的意識..凡夫是無法覺察的」的重點在「覺察」也不知道!

您夠「深入」,所以說「微細無明」無法回答!

您夠「深入」,所以說依「無自性」能緣生是「斷空見」!

您夠「深入」,所以不認為「自性」不是「常見」!

您夠「深入」,所以不懂我「不夠深入」所提的問題是什麼!

您夠「深入」,所以不知佛說的是「論因、說因」不是「無因論」!

對「沒有「立論」只有「預設」的「武斷結論」我也無需回應,對我「引經不回應、不去查還硬拗的也沒有回答的必要」!

這讓我想起阿貴兄說的話;「論法者們的水平要在一定的高度...否則<諍>是必然的」!!

知道不需回答的,還回答這麼多,我真的是「不夠深入」xdd !!

雖然「論法者們的水平要在一定的高度...否則<諍>是必然的」!!但我認為「態度」才是能不能「論」的最重要關鍵!「假設」跟「預設」是無法討論的!

「禪修法」不是不用頭腦,是不用「自我意識」的禪觀!而「思聞」是為了「修證」的「方向、依據」!

總歸「自性、無自性」,就是對「是不是有單一固定不變的主體」的論述,無自性是「無」,認為存在的一切都是「依因緣而決定」,所以「能無常變化、因緣聚散」,也因為無個定不變性,所以「眾生能成佛」!

而「有自性」不管如何解釋,「自性」的本質是「原本、本自、不變」的「主體」概念,外道稱為「我」或「神我」,也將他擴大為「神」、「造物者」,佛法否定了「主體」、「神我」的存在,這也是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質!

「明心見性」也是指「見;找」「清淨的自性」,以禪宗或唯心說;是「找原本清淨的自性」,問題是「找」的「次第」是什麼並沒有說清楚?所以常會借用「唯識」的理論來解說!而唯識的「如來藏」是「轉識成智」的成果,但「唯心」卻是「直指人心」!

「緣起」是「依緣起」的「次第」得見「涅槃」的「無自性」!是「依緣起法相」見「眾緣生滅、聚散」的「能性」,這「能性」就是「無自性」!

「生滅」是「無常」;「眾緣的非單一」是「無我」,「能無常、無我」的現象,就是因為「能性」,「能性」就是「無生」、「無自性」!

「無常、無我」是「世間緣起法性」,「能無常、無我」的「能性」,就是「出世間法性」!

「能性」是「依緣而變」的特性,而「緣生即有,緣滅即無」的是「法相」,法相才會有「常、斷」的問題,而認為或把「無自性」當成「斷見」的,是把「法性」看成「法相」的誤解!而「能性」是「一切依緣」而決定的,所以無關「斷見或常見」!

由「法相」見「無常、無我」和「能無常、無我」的「能性」,所以;兩者不是「對立」,一是「生滅的事相」一是「事相會生滅」的「特性」!

當了悟道理後;修行就是要能在「一切法相中」安住「能性」,而不迷於法相的「表象」!

「自性」的定義是「不變」,理論上;如果「有不變的自性」就無「能性」,也就不會產生「無常、無我」的「因緣現象」!

如果不變的是「能性不變」,那「無常、無我」也有「能性」,所以世間的「身心境」、「有情、無情」都具備「能性」,就也都是「自性」了,但「唯心、唯識」不是這麼認的,他們認為;只有三性的「圓成實性」或第八識清淨後的「如來藏」才是「自性」!

「唯識」的「能性」,是「圓成實性」的「種識變現」,而唯心的「能性」是「本自清淨自性」的變現,這都是「自性」的不同名詞,說的也都是「自性能變」!

問題是;「自性」能變萬法,「自性」能不能「被變」?「自性學派」說的是「不會」,但「不會變的怎會變出萬法」?「變」需不需要其他的因緣的幫助?不變的變萬法,這不變的不是已變了嗎?最後,這些因為「堅持預設立場」而產生矛盾而無解的問題,只好訴諸「神祕」來解釋了!

而緣起「會依他因緣而變化」就是「能性」,他與「自性說」最重要的不同是;「緣起」是「依緣而變化」不是「自己變」!

因為「圓融」的思想,所以有人也把「自己變」的「自己」也叫作「因緣」,所以;所說、所學的是不是「緣起法」,就要看是不是「依他緣決定」的「依待原理」來判斷他!

般若經說「無所得」,只要一絲可得,就是「住」,以此說來看,「自性」得不得就能清楚了!

以修行「理路」的「因果、次第」來說;「轉識成智」就是在「破無明牢關」,就是「智慧」的修行!成就了「結果」就是「三身四智」!

「無我」才能如「如實」,體證「如實」可以「解脫」!雖「至誠」可能「走向無我」,但那是因為具備「正見」的引導!而「初發心」也可能是「自我」的「自利」,而是「自利」的「至誠」,所以「無預設」的「如實」才能通向「第一義諦」!

「唯心」認為「自性」是「不變」、「實有」,也會用「法相」的概念來看「自性」,而把「法性」「法相」各別獨立起來,所以我以「法相」的「常、無常」的「對立」「矛盾」來提出「質論」!

「一切法相依緣生滅」的法則是「常」,只是把「常」的「法則」稱為「如來藏」而己,而法相與法性原本就不是獨立的兩者,換句話說;法相的生滅原則是不會生滅的「常」!

如果把「法性」當成「法相」,就會想不通了,事實上;「法性」是「法相」的「共通特性」,所以需要由「法相」才能「見到法相的特性」!「無常」是指「法相」,而「常」是指「法相」的「特性」、「法性」!

一切都不離「因緣法」,「如來藏」也是,所以提問「如來藏」也是依「唯識」的「轉識成智」而得,就算是「唯心」也要「明心見性」的「找」,基本上;「轉識成智」和「找」的修行就是「所依緣」,而「修行」也有「所依緣」,「如來藏」更是依「修行」因緣的「清淨」結果,所以那來的「非因緣法」?

「唯識」「圓成實性」的「非因緣法」,或緣起的「依因緣法」,各自宗派的弟子都把們當成【「不能改變的「預設」】,而真正的「修行者」卻是把他們當成【需要證明的「假設」】從「預設」還是「假設」的「修學態度」就可看出是「學術」的研究,還是追求真理的「實修」!所以如果連「邏輯的推理」都不通了,由「假設而證明」就更不用說了!

「六無為法」也是依「第六識」「轉識成智」的「修行因緣」,不是沒有因緣,當然;「轉識成智」也有他比如「正見」、「止觀」等的「所依緣」!

緣起說;產生「萬法」的原因是「依待因緣」!「唯心」則是「自性」生,而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

「論法」的「態度」最重要,一是尊重別人的看法,二是聽聽不同的意見,三是就事論事!但因為我們都有「自我的人性」,所以「面子」是很重要滴!fb上「說得很好」,但不到三句話就跳起來的比比皆是!

「觸、受、想、思」是由「作意」、來的,作意就是注意,「獨頭意識」是把「第六識」的「作意」放在「第八意識」過去的「曾經驗的種子」,所以「根觸塵」 「不作意」時是沒有作用的!

「作意」才會有「作用」,「根」也是,「五根五識」的主人是「意根」的「意識」!作意」了,「影像」才會「進入第八意識」,會進入就是「已作意」!

「根是接收的器官」,接收後產生「光、亮度高度等境界」的「認識」,再由「第六」依「七、八」來「判斷」對「境界」的「喜、惡」和要採取什麼「應對」或「作為」!

「眼識」是對「外境」的認識,也就是說;眼根、眼識是收集外境的資訊讓「第六」來判斷!所以;重要的是「第六識」!

『緣起般若與唯識、唯心的問題,請看上面的留言:「唯識」「圓成實性」的「非因緣法」,或緣起的「依因緣法」,各自宗派的弟子都把們當成【「不能改變的「預設」】,而真正的「修行者」卻是把他們當成【需要證明的「假設」】從「預設」還是「假設」的「修學態度」就可看出是「學術」的研究,還是追求真理的「實修」!所以如果連「邏輯的推理」都不通了,由「假設而證明」就更不用說了!

大乘的修行有「智慧」、慈悲」、「行願」「三大項目;「自性、無自性」是屬「智慧」的部份,但只要發「先利人」的「菩提心」就能稱為「菩薩」!

「不見世間過」是說「個人的行為」,但對「合不合理」; 是不是「真理」就得要「見一見」了!

「觀因緣」與「起心動念」更重要,而「認知與觀念不同」就是因為「自他立場」的不同,而不是「就事論事」和「因緣本身」,那說也是白說!

其實任何人的初發心都是很單純的,只是無法保持持續,原因在保持「初發心」的修行,那就是「理路架構」的建立和「覺知力」的培養!

時時「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很重要的,我也正在努力「覺知力」的培養中!

「佛法」重視的是「因果」,聽法時,對方所說的是「因地」或是「果境」必需能分得清楚,否則;很容易誤解!

「唯識」說「無為法」的【果境】是「非因緣」,但得到「六無為法」是「依因緣法」,就像「三性」需要「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才能見「實有」的「圓成實性」!

所以我常質問「無為」需要「有為」才能得,「無為」還是「非因緣」嗎?

「無為」是「自性、果境」,「唯識」認為「自性」的「果境」「非依因緣」!「緣起」認為「果境」也依因緣,「無礙依因緣」才是「無為果境」!這是他們的不同論點!

但人難免有面子問題,所以「錯就認錯,改過即可」的「直心」就難上加難了,至於對「登法座者」,誰不是「畢恭畢敬」?「登法座者」即使說錯,弟子們也只會「找理由」的把錯誤「合理化」!而面對別人的恭維,「登法座者」如果自己沒有「止觀、覺性」的「自覺性」,「道心」是很容易破壞的,這種情形,我在很多道場看過很多,這不是要「見世間過」,而是說「道心」能不能堅固,往往關鍵在細微的心念,一念的放逸而不能自覺,很可能就是一發不可收拾!而且;不管是論法、聽法還是說法都是一樣,只是「說法者」因為「眾星拱月」的「環境」,考驗更多!

「前五識」是「認識」、「分別」「接收」「外境」包括「色、聲、香、味、觸」等「資訊」,提供給「第六識」來「依自我立場(七)」判斷!

「第六識」的判斷,如果是『受』「七、八」作用,而「不受」「前五識」,那「前五」的「認識作用」對「六」就「沒有意義」!

所以「前五識」的認識作用「有沒有意義」,由「第六識」來「決定」!

不止「沒有第六意識」、沒有「根」或「境」,「前五識都不會有認識作用」!

其實「見不見世間過」不是問題,「教人」或「自己」「見不見過」的「心態」才是重要的,只要不是「指責」的心態,是以「見他人過」來「自我反省」的又有何不可?而且;知道「過」的原因,也可以當作「經驗」,就怕有的人會要大家都「不見世間過」來掩蓋自己的錯誤,這就真的不好了!

我知道有人教【如果被人「責罵或指責」時只要念「阿彌陀佛」,對方就只會罵到「阿彌陀佛」而造業】,卻不教人先「反省是不是有錯」,這種可笑的教法只會害死弟子而已!

所以我說要以「態度」來判定「能不能申述」,否則就各抒己見就好了,沒什麼好諍的!

所說我說「初發心」也會是依「自利」的發心,對他們本身來說;都會覺得是很「單純」的!

我說過很多次了,唯識是從「第六識」下手,唯心勉強說是從「第八意識」下手!因為唯心重「清淨後的第八識」叫「如來藏」!

對於還無法確定,可以提出質疑和保持懷疑,而不是先預設的下定論!對於確定的,先看對方能不能接受,能接受就多說,不能的多說無益!

有智慧的一點就通,沒有智慧的拿棒子打也沒用。至於是不是有智慧,決定在「願不願聽不同的看法」!

不是不去判斷是非對錯,不要而是不需因為別人的對錯來產生自己的煩惱!也應該知道什麼是「是非對錯」,否則如何「去惡從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