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的慾望】

【王○○師兄】

「請問師兄...<*用心*感受生命 覺知生命力的喜悅 用心思維>..跟 用大腦思惟與感受 有何不同....似有不同處...但我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另外<戰勝大腦即戰勝慾望> 這句話你認同嗎」

回應

○○師兄慈悲;

「大腦」,是現代「生理器官」的說法,而佛教認為「大腦」是「完成感受」的因緣之一而稱為「意根」!

要「感受」、「覺知」、「思維」自然少不了「大腦」的接收「資訊」和「判斷」,而「判斷的標準」,就不只是「大腦」可以「一語帶過」的!

科學家以「組織成份」「反射區」等來分析「大腦」,卻無法得出「為什麼形成不同反射標準」的原因,而佛教則以「根、境、識」、「色、受、想、行、識」,和「六七八識」、「業力」等來分析「人」「感受」、「覺知」、「思維」和「判斷」的「過程」和「所需因緣」,所以依佛法來說;「用大腦思惟與感受」的說法,是比較「攏統」的說法,而以「簡約」來說;所謂「大腦」應以「唯識」的「意根」和「六七八識」來理解!

另外;「生命力」是「存在的現實」,「感受喜悅」自然是「正向」的,然而;當「失去生命力」時的「感受」能不能也是「正向」的,就關係到對「生命無常本質」的認識如何了!

「欲」分成「兩種」,一是「生理的需求」,另外是「心理的欲求」!「生理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也是「欲界」的特色,比如為「保暖而穿衣」,「止飢而飲食」,而生理也有「生理周期」的「生命欲動」!壓制「生理需求」的就是佛說的「苦行」!

「身心」本會互相牽引,所以「生理的需求」和「心理的欲求」也會互相引發,比如「需要飲食」時,就會產生「吃得更好」的「心理欲求」!

而「生理的需求」是「人身」的本能,只要排除滲入「心理的欲求」,是沒什麼對錯的!所以「慾望」,應該指的是「心理的欲求」!

對「生命動力」的「生理的需求」,某些宗教、法門是以「壓制」或「導引運用」的方法來對治的,「壓制」的自然無法解決問題,而「導引運用」的「貪愛生命」發心,不但沒能消除「慾念」的根本來源「自我愛」,卻反而「強化」、「擴張」了「自我愛」!

雖然如此;「導引運用」的法門,卻對「生理需求」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效能,也有助於「久坐」和「穩定」,所以;只要「發心」、「正見」具足,一切法門皆能唯我所用!

不管要「戰勝」的是「大腦」還是「心理的欲求」;問題在「如何戰勝」?這不是以「戒律」、「道德」來「壓制」還是「喊喊精神口號」就能「徹底解決」的!而「戒律」也只是「通往徹底解決」的「前方便」!

「慾望」是「自我愛」的展現之一,佛以「我所」來含蓋,而「大腦」只是「推動慾望的助緣」而已!

佛教是以「加強心力」來觀察「自我愛」的「本質狀態」,目的在跳脫「自我愛」,能跳脫的;自然不會有「心理的欲」,至於「生理需求」,也會因為不再有「心理欲」的牽引而大為降低!這是佛教「戰勝慾望」的方法,關鍵在;如何「加強心力」的觀「本然狀態」!

「慾望」是凡夫的特性,要超越他,就必需具備「超凡的心力」,絕不只是「念念經咒、聽聽法」就能「解脫」的,「止觀」的「定慧」是唯一之法!

至於「止觀」的法門,末學是「觀本然狀態」!「觀本然狀態」有三;

一、     沒有「貪愛的對象」時,依「根身」、「心念」或「呼吸」的「所緣對象」,練習起觀「所緣對象」的「本然狀態」!

二;觸對「貪愛的對象」時,「觀」「貪愛對象」的「身體」、「外表」的「組織結構」和「本然狀態」,若覺知「心」已產生「欲動」,就要回觀自我「欲動心念」的「本然狀態」!

三、「觀」所觸對的「貪愛對象」,亦是過去「六親、父母」而可「累積成佛」的「本然狀態」!

要徹底處理「慾念」,必然先要處理「慾念」的來源;也就是「生死根本」的「自我愛」,這是挑戰「人性貪愛自我生命」的作法,除非認清「世間苦」的現實而「願、行」「出離」,或者因為「悲心」所以發先度他人「出離」的「願、行」「菩提」,否則;對貪戀於「世間情執」者而言,「解脫」、「度人」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感恩!

……………………………………………………………………………………………………….

【王○○師兄】

「看了師兄的回復. 直覺是<心與大腦>確實不是三言兩語能解說的....還是感恩師兄執筆回復 ......感恩」

回應

○○師兄慈悲;

雖然「用心」也是「大腦」的功能之一,但一般來說;「心」的名詞,是近於「感性」的「體會」、「體悟」,是比較「文學」的用語!而「大腦」是「理性」的「思考」、「分析」!

我們一般不會說「用大腦體會」,而是說「用心體會」,大腦是思考,這也是「習慣用語」!就比如「作人心不好」,是「觀念思想不好」,而不是「心臟不好」一樣,所以要以【所要表達的「內涵」,來決定所要用的「名詞」】!

所以就【感受生命 覺知生命力的喜悅】的語意來看,以採用「心」的名詞是比較切合的「文學」和習慣用語!

而【戰勝大腦即戰勝慾望】,也可以說【戰勝「自己」即戰勝慾望】!但如果沒有任何解釋或方法,這就僅止於一句口號而已了,而「口號」的作用,就只是「宣傳」的「安慰劑」而已,「認同」也得不到利益,要問的是「達到的方法」是什麼,這才是重點! 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