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
【王○○】
「從發心到現在.已經26年了.後學從沒感應過甚麼.也幾乎沒在<定>上用功.這意味著末學還很淺阿...很多時候.只是隨著業力遊走.端看造化如何弄人...哀哉」
【回應】
修行的目的,原本就不是為了感應,感應只是修行的副產品,他也是修行過程中,眾多的因緣之一而已,「感應」也不是「修得好不好」的認定標準,修行者是不需追求的,而「感應」也是依「感官覺受」和六根的運作而已!
世間的修煉「氣功」,就會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感官覺受」了,「修定」的專注感受,當然更不在話下!而大乘為了度化眾生,所修集福德智慧資糧,和遍學一切法門,「能力」當然愈強大愈好,但這一切,如果不能「相應無我」,能力愈強、修集愈多,不但會助長「我執」,為害的也就愈烈了,也就是說,依「我執」的「感應」與「神通」,本身就是修行者的「墜落」!
以自修來說,原始佛教「修慧不修定」的「慧解脫阿羅漢」,他們雖沒有神通,也是不會妨礙自在解脫的!這不是說「定」不重要,是說「智慧」才是佛教特重而異於其他宗教的特色!也唯有「智慧」才能相應解脫!
「感應」或許有強化信心的作用,但如果過份強調「感應」,而不是以「徹見真理、如實修行」的得「法味」,那所學的法是相當脆弱而不可靠的!其實佛法最重要的「感應」,就是依法修行而得的「法喜」!
「感應」是依因緣而有的「世間現象」,只要是「現象」,對世間人就有誘發「執著」的可能性,比如「執」「感應」的「貪心」,和厭惡、忌妬「感應」的「瞋心」,這都是不離煩惱的!而既然「神通」「感應」等現象,是依修定等因緣而有的常態,只要回歸因緣即可,既使為了度人而運用他,也要避免使眾生「執迷」於「感應」而捨棄「智慧」的啟悟!因為除非「漏盡」,否則再怎麼神通廣大,也不過是凡夫一個!
而學者自己對於「感應」與「智慧」的抉擇,才是至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兩者的衝突與權衡,由學者的選擇,就可決定學者是向「迷執」還是向「慧命」了!
至於「隨著業力遊走」,在未解脫前,那是任誰也逃不了的!我們知道;現前的業報,是過去所創造的,而現在的作為,也將會形成未來的業報,所以雖然「現前的業報只能受過」,但未來要受何種業報,就決定於自己現在要投入那一種因緣了,所以與其「哀哉」,不如精進的「投入、創造」正確的因緣吧!共勉之!感恩!
……………………………………………………………………………………………
【周○○】
沒有感應的現象,就是好現象。甚至有許多的修行者,連智慧也不求。因為他們知道只要這個(我)沒有解脫,縱然明經善解,縱得甚深禪定,還有我,六道不能出。修行一輩子到了最後關頭,所修所學都用不上了! 原來自己的修學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點邊都沾不上!
【鄭○○】
那要問師兄是要修小乘法的破我執同坐解脫床,還是大乘法的度化眾生!
【回應】
其實「感應」,也是不離「因果現象」的,既然是「世間現象」,自然不該對他產生執著,但也無需去否定他的存在,也就是說;修行者的「內在修為」,在面對包括「感應」等一切「世間現象」時,或可為「清楚明白」而「不貪、不厭」的「內觀智慧」,但對外度化的觀察,卻無法否認「眾生」所具備對「權威的依賴」,與「神祕的好奇」的「人性」!大乘學者,如何在不去否定「人性」的前提下,把「人性」運轉、導向「無執」的聖性,這也是大乘學者突破「自我人性」而趨向「聖性」的修為!
佛法的「智慧」就是「無我」的智慧,這也是修學者,尋求突破「自我主觀」設限--「自淨其意」的基本修學!而大乘與二乘的差別;「二乘」是尋求解脫對「一切現象」的「自我執」,這個「出離心」出離的是「自我執」,是與「三界六道」等一切「境界」無關的!
而「大乘」,不但具「出離」心而能於世間「不著世間」,更因為「悲心」,所以為了教化「令他人」得「出離心」而「不離世間」,更進一步的,也要勸導「不著世間的他人」,廣發學習「不離世間」的「菩提心」!這是「大乘學者」,「突破」、「出離」了「自我出離心」的「自我主觀」設限!
一切佛法法門雖是「依根機」而施設的,而修學者也不能以「自我」的「角度、根機」,來「自是他非」的評斷他人,但「突破」「自我設限」的原則卻是不變的!感恩!
…………………………………………………………………………….
【王○○】
「對權威的依賴.或許是過渡期的必須.像末學在自力不足的狀態下.如果不依賴善知識 老師.又如何在紅塵大海.看到遠方的希望呢.這樣說並不是完全認同權威.而是權威有它的必要性.眾生都是無知茫然的.如果沒有浮木.他又該如何是好呢.縱然老師也有幾分的缺失.但是他給學生的溫暖與教導.在人生修練旅途上.早已微不足道.有一天若成就或所學超越老師.他的心中還是充滿無限感恩的... 」
【王○○】
「有時候.末學多麼希望.這一生能遇見讓我完全信服的上師.在他的教導下.我願意完全一心修行... 」
【回應】:
末學並非全盤否定了「善智識」或「權威」的需求性,也不是對一切「善智識」不知感恩,所以末學才說【如何在不去否定「人性」的前提下,把「人性」運轉、導向「無執」的聖性】,這是以【大乘學者】或【引導者】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大乘學者」或「引導者」只是順從「學者」的「人性」,卻不導向「聖性」的結果,必會使「跟學者」流於「崇拜權威」的「隨便」,而「崇拜權威」的「人性」,所建立的將是「學者」頑強的「自我設限」,而不是趨向「突破」、「出離」!
原則上,「學者」如果所選的「權威」是依於「正法」的,這自是無礙的,但如果「權威」是依「非法」的,學者又將如何自處呢?吊詭的是;一般而言,「學者」的程度,必定是比自己所選的「善智識」或「權威」還不足,才會選擇、認定對方為自己的「善知識」,既然學者的程度較低,自然無法判斷所選的「善智識」是否是相應「正法」的「善智識」,除非學者的根性是「理智而感性」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否則「感性」的雖知道「善智識」是錯誤的,而不敢向其他管道尋求真理,或認為即使「善智識」再怎麼錯,也必然是對的,這些情況大有人在!為避免如此現象,所以佛教才有「四依」的「依法不依人」聖訓!
相應「正法」的「善智識」,必會教導「學者」打破「權威」的,因為「崇拜權威」就是「愛執」的現象,他相應的是不可否認的「我執人性」,而修行就是要解脫「人性」的束縳,要「解脫」「人性」的束縳,必先了解「人性」的「真象」,才能「不否定、不迷執」的「超越」「人性」!
末學認為;若「正法」是「善智識」,則佛陀所說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是學者的「上師」!在「覺知」「相應真理」的前提下,「青竹」、「黃花」等一切無非「善智識」!則「善智識」不須「可遇不可求」而處處皆是!
若與「法印」相違,「權威」、「善智識」、「上師」,甚至現在自認為的「真理」,都是學者應該要「突破」的「自我設限」!當然,最後的「法」亦應捨而「畢竟空」,這自不在話下,這是末學的感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