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觀問題】

【Leong○○】

是的。。。所以剎那“覺知性“的身心功能/運作也是無常變化的意思了﹗﹖故原始身受心法四念處的觀禪﹐是通達禪宗法門的。

禪宗(看話參禪)入參時﹐一般上法塵起落感受都會在心胸輪處點發生現象。

另外是突發性的禪機﹐在「寂寂惺惺」入參時﹐已經降伏不來那些內心細微的顫動﹐比如身心突然”觸“到外緣內境因緣 - 觸到輕重的聲音﹐尤其被逼時﹐時猛時快時慢不等﹐看當時情狀而定﹐當下突然剎那身心放開無保留的狀態﹐似乎如急狗跳牆那種狀態/姿態﹐同時突發喝叫一聲 -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也很明朗的當下覺知﹐但是切看不到捉不到的狀態。

感恩指點/引導﹗謝謝﹗

回應

佛教的「禪觀」雖不講「氣脈」,但不是否認「禪觀」時「生理」會產生「變化」!

我們先排除;以「心輪」為「自我設定」的「所緣對象」,或「潛意識的自我暗示」來說,即使不去刻意的「導引」「氣脈」的走向,生命動能的「氣」,還是會在「靜極」時,因為「六根的安定」和「欲念的清淨」而「自動運行」!

當「氣」的「動」或「聚」時,就會產生「生理」、「心理」的各種「影像、感受、現象」的「覺受」,而對於產生「覺受」的處理方式,應是「不住」而「放捨」;能如此;對「法塵起落」的「感受」,就不會滯留於「心胸輪處點」或某「一處」,應謹慎的是;住於「覺受」的,正是「離所緣」的「妄念」!

換言之;應觀察「法塵起落」的「無常」,而不是「法塵起落」的「感受」或「感受處」!

想要「降伏」「內心細微的顫動」或念頭,是想要「以妄止妄」的多創造一個「妄想」!對於「內心細微的顫動」、念頭或任何「突然」,只能保持「本然現象狀態」的「觀察」,就不會住進「現象」而為「清楚明白」的「旁觀者」,而「現象」也會呈現「無常」、「無我」、「無實」而生滅變化的「本然狀態」!

對於「本來」會「緣滅而滅」的,又何必再「生一個滅心」?對於「因緣會生的」,也不必再「生」一個「生心」!「滅心」、「生心」都是額外的「生心」!

「觸受」「外緣內境」而有「被逼」的感受是「住於外緣內境」,「時猛時快時慢不等」的「現象」是「住」的結果,這都是「進入現象」的受影響狀態!

依「話頭」、「疑情」而起修,是「投入、增加思想」的「方式」,「投入」就是「擠壓」,目的是要逼出「一條活路」,所以才會有「急狗跳牆那種狀態」的感覺,而待到了「極點」就會「放捨」!是「逼到盡頭」後不得不「放捨」;是「放不下」就先「提起」,待「提不起」時就得「放下」的法門!

到了「放捨」的時機,就會產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當下覺知」,而「放捨」了「初始」所「創造」、「提起」的「看」和「抓」對象,自然會有「看不到捉不到」的感受!

末學自修的方法是;在不需「投入觀照對方因緣」時,或在「投入因緣後」,是「觀一切出現」的「本然」,不是「增加」、「創造」和「投入」!是徹始至終的「放捨」,有的只是「生理」、「心念」和「能、所」因緣現象的「本然狀態」!

對於「出現的」;就是「觀照」「所觀對象」的「本然」;對於「沒有時」;不是去「創造」或「住於沒有」,而是反觀「能觀」的「本然」!

「看不到捉不到的狀態」是對「現象」「覺知」的結果!待起觀「覺知」「依待的「本然狀態」,也會對「覺知」產生「看不到捉不到的狀態」的感受!

以「無實」來說;這「看不到捉不到」的感受,可說就是「一切現象」的「本然狀態」!而「本然狀態」就只是「本然狀態」而已,而應「接受」、「回歸」「本然狀態」而「無住」!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