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來禪與祖師禪】

【Leong○○】

「後學禪修(真理/真相)還不是很懂通達﹐算是剛開始起步而已﹐經典複雜繁多﹐無從下手﹐再來古文/經典多數文言文﹐經過註解釋等等﹐已經存或多或少變化了。由於時空文化環境等等生活課題﹐還有現今現代科學發達時代﹐自然而然後學較跟從科學發展理論﹐而有所變動/調整/改進罷了﹐但是宗教還是信仰為基礎的觀念﹐似乎沒有改變太多﹐如有只是形式上的演變。說來說去就是”緣或因緣“。 佛教或佛法從佛陀時代﹐不也是一直在演變嗎﹖末學固然尊重經典之類的存餘和紀錄等等﹐但是很慚愧/遺憾﹐暫時還只是借用作參考當下身心上的修行體會或實驗罷了﹐或者或許直到有一天知道了弄明白了弄清楚了﹐才可以說‘依法不依人’了。暫時依人依諸大德/善知識教法前行﹐純碎是根據個人因緣﹐想多接觸弄明白弄清楚合適自已根性﹐正切切入修行方針或方向/方法罷了。其他都是其次要點的了。 再來﹕後學至今重點/關鍵 - 就是說如依照佛的教育﹐作基礎為著力點修行向前進。既然所謂“法爾”皆是緣起緣生的現象﹐就是說 - 本無定法嘛﹗法都要捨﹐何狀情非法呢﹖ 至今只接觸到皮毛的四念處止觀修行法門與漢傳參禪(看話頭或看話參禪)法門罷了。兩者可以通用自如﹐沒有什麼大問題﹐為方便起見﹐後學簡單歸納為 - 如來禪和祖師禪。也開始漸漸的慢慢地懂得一點點﹐所有白話註解的經典講述與祖師們的話語。更開始多少了解近遠方諸善大德/知識的開緣心得分享與助緣呢﹗感恩大家相互互動和鼓勵心﹗謝謝﹗」

回應

雖然;「歷史的流傳」或「人為」的因素,「佛法」可能「失真」,而語錄;不是也可能「失真」?更何況;如果對契應「佛理」的「經典」尚有疑慮,而對「相應人為」的「個人心得」,豈不是更應小心謹慎?畢竟;每個個人的根機都不盡相同,要以「個人的心得」而為「統一規範」,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尋求獲得「祖師心得」的依據根源,才是學者首要的追求!

而且;不管歷史如何演變,「佛法」確有「三乘共同認可」的「三法印」來驗證「佛法」的真實性!所以排除「人為」而以「法印」為標準來判斷是否相近「佛法」,是較保險的作法!但這也是要具「理性」的學者才能認同的!

也因為「歷史流變」和「人為」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所以末學個人;是以「原則」、「法則」和「原則」、「法則」的「法印」結論作為「修學」或「研究經典」的依據,而不以「某一經」或某「法門」為依歸!

除非證明「原則」、「法則」、「法印」是錯的,否則;「違反」「原則」、「法則」、「法印」的任何說法,不論說的如何高明;末學個人也是不會接受的!這或許能比較相近「依法不依人」的教示!

也只要把握「原則」、「法則」和「法印」,所得的「結論」必是相同,而「目的」,就是「捨」而不迷!

「祖師禪」是「六祖」以下的禪,是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以心印心」的「禪」!末學個人還是傾向依「以經」來「印心」的修法!

若「如來禪」和「祖師禪」的「禪」有所不同,學者應該依何者而修?若相同;何必要有「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分別?

「禪」應是不分「如來」和「祖師」而相同的,若有所不同,應是不同「根性」的適應,但依歷史來看,「祖師禪」卻與「如來禪」有所不同,所以;以「禪」來說,若「祖師」的「禪」,與「如來」的「禪」不同;末學個人會擇「如來」的「禪」為依歸! 感恩!

…………………………………………………………………………………………

【Leong ○○】

原來如此﹗感恩你分析的那麼細微了﹐講解很清楚﹐感恩有你呀﹗記得以前修四念處止觀禪當時當地﹐激發‘正念’(此故彼當下現顯)後﹐那種所謂現前的現觀或直觀似乎好像現量了﹐比較明顯看到生滅變化的過程呢﹗

漢傳看話參禪較沒有這種過程情狀或狀態﹐雖然偶爾還會有呈現﹐一般上就寂寂惺惺﹐然後等持禪機而有所一點喚醒的突破。分別在此﹗感恩師兄指教/引導﹗謝謝再謝謝了﹗

【Leong ○○】

師兄﹕由於文字上程度的因緣關係﹐你的表達方式過程。。。路途雖還遠。。。但是漸漸慢慢後學開始有點適應一點點的了。感恩/謝謝

回應

能不能「當下現顯」「生滅變化」跟「所緣對象」有關,比如以「呼吸」為「所緣對象」,是比較容易「顯現」「生滅變化」!而由「觀呼吸」轉觀「呼吸的所依緣」,也可由「觀無常」進入「因緣相依待」的「觀無我」!

若以「身」為「所緣對象」,而要觀「結構組構」,沒有某一程度的「定力」是無法辦到的,所以;有些學者;只是停留於「文字」上的「理解」而已!

禪宗的禪觀,一開始就是以「心」為「所緣對象」,這是跳越了「四念處」「身、受」或「呼吸」訓練「基本定力」的階段,而「直觀心」;對沒有經驗的學者來說,是會產生一定的困難度的!

禪宗的「寂寂惺惺」,原本就是「不散亂」「不昏沉」的「定心狀態」,但因為「所緣對象」是「心念」,所以到了「妄心」平息時,就會失去「所緣對象」的依靠而出現「無依無著」的現象,此時的「禪機」,應是由「所觀」「無常」「依緣」的「心念」,觀「能觀」「所觀」的「彼此的依待因緣」,去反觀「能觀」的覺性,而以「覺性」為「所緣對象」,起觀「覺性」的「本來狀態」!

「生滅變化」是「本來的狀態」,回到「現象」「本來的狀態」最重要的「目的」;是「不迷」的解脫「一切現象」的束縛!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奕壯 的頭像
    劉奕壯

    劉奕壯的部落格

    劉奕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